第8章 市場與道德(1)
- 理念的力量:什么決定中國的未來
- 張維迎
- 3102字
- 2015-07-07 11:15:43
市場從不試圖改變人的本性,擁護市場的人沒有想過用市場改變人的本性。相反,正因人的本性沒有辦法改變,我們才需要市場經濟,也才有了市場經濟。
宗教的邏輯是通過改變人的心來達到善的行為,市場的邏輯不改變人的心,而是規范人的行(行為),即以利人之行,實現利己之心。
市場經濟需要道德基礎,但這一道德只能在市場中實現和找到,也可以反過來說,道德需要建立在市場的基礎上。
從道德看市場自亞當·斯密1776年出版《國富論》以來,有關市場經濟制度優劣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擁護者和批評者之間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市場擁護者主要從經濟效率的角度證明市場的優越性,把道德制高點留給了市場批評者。結果,給普通人留下的印象是:市場經濟有利于生產效率和技術進步,但不利于公平分配和社會正義;市場競爭有利于富人和強者,不利于窮人和弱者;追逐利潤有利于物質財富的增長,但導致貪婪和道德墮落。普通人似乎只能在物質主義右派與道德主義左派之間選擇。
這樣的印象當然是錯誤的。美國企業研究所所長亞瑟·布魯克斯是自由市場制度的堅定捍衛者,他在《通往自由之路》中從社會正義和道德的角度捍衛市場經濟。布魯克斯認為,自由是人類追求幸福的權利;個人幸福來自“獲得的成功”(用亞里士多德的話講,就是在理性精神的指導下實現卓越);自由企業制度為每個人提供平等的機會,讓人們各盡所能獲得成功,使人活得有尊嚴;自由企業制度也最有利于人類同情心的彰顯。市場經濟制度給普通人帶來最大的幸福,是人類創造的最道德、最公平的制度。
美國是最市場化的國家,美國也是最慷慨的國家。美國每年的慈善捐款加起來大約3000億美元,超過芬蘭、葡萄牙、秘魯等國的GDP,其中3/4來自私人捐款,1/4來自公司和私人基金會。70%~80%的美國家庭每年都做慈善捐款,平均捐款額超過1000美元;50%~60%的美國人每年都提供志愿者服務,平均接近50小時。以人均算,沒有任何其他發達國家的慈善捐款和志愿者服務時間接近美國,更不用說發展中國家了。
美國人為什么比其他國家的人更慷慨?原因不僅僅是美國人富有。富人確實給出更多的捐款,以捐款人的名字命名的眾多公益基金會的存在就說明了這一點。但按占收入的比例計,在美國,工作的窮人的捐款比例高于富人和中產階級。更重要的是,數據顯示,慈善行為與人們的意識形態和對政府作用的信念高度相關。相信自由市場制度的人比相信大政府主義的人更慷慨,無論用捐款額還是志愿者服務時間衡量都如此。以對收入分配的態度為例,1996年,不同意“政府有責任減少收入不平等”的人的平均慈善捐款4倍于持相反觀點的人,這一差距與教育水平、收入、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等因素無關。其他非貨幣形式的慈善也如此。平均而言,同意“政府有責任減少收入不平等”的人提供的志愿者服務遠小于持相反觀點的人。2002年的調查顯示,與認為政府在社會福利上花錢太多的人相比,認為政府在社會福利上花錢太少的人更不愿意獻血,更不愿意為陌生人指路,更不可能返還收銀臺多找的錢,也更不可能為無家可歸者提供食品和金錢的幫助。這些大政府主義者在約會中也更可能不守時間。
為什么有這樣的差別?原因在于,主張大政府的人認為,幫助窮人是政府的責任,與自己無關;而相信自由市場的人認為,幫助窮人是每個人的責任。這表明,大政府主義者更可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更缺少亞當·斯密講的同情心。這一點令人震驚,但真真切切。中國的觀察也證明這一點。比如說,茅于軾先生是堅定的市場主義者,但在中國經濟學家中,他也是做慈善活動最早、最多的經濟學家。從創立農村小額貸款,到創建富平家政學校,再到創辦樂平基金會,無不彰顯這位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愛心和同情心。他做慈善事業的口號是:賺窮人的錢,幫助窮人賺錢!賺窮人的錢意味著你必須滿足窮人的需要,為窮人服務;幫助窮人賺錢意味著幫助他們成功,使窮人脫貧變富。
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關于市場經濟,學者(包括經濟學者)都要保有這樣一種認識:市場本身沒有改變人的本性。確實,市場從不試圖改變人的本性,擁護市場的人沒有想過用市場改變人的本性。相反,正因人的本性沒有辦法改變,我們才需要市場經濟,也才有了市場經濟。市場使人的行為更符合善的要求。
人的本性是什么?寬泛點說,就是幾乎所有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self-centered)。我不說人一定是自私的,但是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在這一點上,亞里士多德和孔子這樣看,亞當·斯密也這樣看。
亞當·斯密說同情心普遍存在,即使最壞的人也有同情心,但所有的同情心都是圍繞自己展開的,同情心的大小,一是與物理上的距離有關,二是與生理上的距離有關。人因為能設身處地,才會同情他人;因為能將心比心,才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可能。看到自己的親人過世,比看到幾千公里外非洲人過世時的同情心肯定要強烈;看到猴子被殺,比看到螞蟻被殺時的同情心也要強烈。為什么?因為猴子比螞蟻與人的相似性更大。而你對螞蟻的同情心,可能比對植物的同情心更強烈,因為動物在形象上、生理上跟人的相似性比起植物來更大。所以同情心是建立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基礎上的。
并且,即使利他主義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為認識的人犧牲自己利益的人,比為不認識的人犧牲自己利益的人多;拔己一毛而利天下的人比比皆是,但舍己一命而救他人的寥寥無幾。這些,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里都講到了。
按照我的理解,儒家的一整套倫理體系也是建立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基礎之上的。儒家倫理是有等級的,為什么從親情孝悌擴展到宗族、國家層面?因為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愛國主義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否則你為什么不愛其他國家甚于愛自己的祖國?
事實上,關于人性的假設,無論科學的宗教的,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都一樣。所有的宗教都假定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與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沒什么不同。亞當·斯密如果不假定人以自我為中心,就不會寫出《道德情操論》,也不會寫出《國富論》。同樣,孔子如果不假定人以自我為中心,就不會有儒家的道德倫理系統。正因為以自我為中心的這個本性可能帶來問題,人類才需要被教導,才產生了宗教。儒家內部有人性惡、人性善的爭論,西方啟蒙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對自然狀態下人的行為描述也大相徑庭。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從根本上,他們都假定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切主張都從這個假設展開。
市場的邏輯和宗教的邏輯這就帶來一個問題: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但任何人要生存都離不開他人的合作和協助,人類怎樣從以自我為中心到達合作和互助?或者說,自利的本性如何能夠給他人帶來好處,而不是傷害?
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幸福,都不斷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實現這個目標的手段,歸納一下,大概兩種:第一,是通過讓別人不幸福而使自己幸福,即用傷害別人的方式為自己得到好處。我稱之為“強盜的邏輯”。第二,是通過讓別人幸福使自己變得幸福。我稱之為“市場的邏輯”。仔細想一下,市場的邏輯其實也是宗教的邏輯,所有宗教都教育人要積德行善,也就是通過利他而實現自己的幸福。比如,老子講“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佛教主張通過了悟“空性”達到“無我”的境地,以“普度眾生”來實現自己的幸福。當然,無我要修煉才能達到,不是天生無我,要是天生無我就沒必要修煉了,也就沒有宗教了。從這方面講,宗教的邏輯和市場的邏輯最大的不同是,宗教的邏輯是通過改變人的心來達到善的行為,市場的邏輯不改變人的心,而是規范人的行(行為),即以利人之行,實現利己之心。
我有一次去山西榆次,看到縣古衙門有一副對聯,大概如此: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門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