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人類合作的制度基礎(2)
- 理念的力量:什么決定中國的未來
- 張維迎
- 3328字
- 2015-07-07 11:15:43
這就是產權的“先占規則”,即誰先占有就是誰的。有沒有普世價值?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普世價值,全世界人都遵守的普世價值。它不僅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也是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我們現在談國家對領土的主權,雖然并沒有一個超越國家的世界政府,但各個國家能夠承認和尊重彼此的領土主權,就是因為人類有這樣一個普世價值。我們中國人說釣魚島是我們的,為什么是我們的?因為“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意思是我們最早占有它。如果我們不承認普世價值,國際上的領土爭端也就沒法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就沒有可能。我再強調一下,私有財產制度是人類解決囚徒困境最重要的制度,沒有這個制度,人類就會陷入霍布斯講的“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
在現代社會,產權通常是由國家的法律保護的。法律本身是為協調預期、促進合作而制定的。一個交易對雙方都有好處,但萬一事后有一方采取機會主義行為不付賬或者生產假冒偽劣產品怎么辦?簽合同就是雙方為合作做出的承諾。比如說,公司上市,股權分散,這是對所有利益相關者都好的選擇,因為這樣可以使得資源配置更有效率,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合作創造的財富。這樣的合作要求大家都尊重產權,但是如果事后有人貪污腐化、多吃多占,怎么辦?我們有個公司治理結構的法律體系,這個法律體系有助于解決當事人之間的囚徒困境。假如你管理一個企業卻貪污了,或者沒有盡心盡力為股東的利益服務,股東可以起訴你,你怕這個起訴就要好好工作。所以說,法律本身是解決囚徒困境的重要制度。
促進人與人合作的另一個制度是社會規范。法律由一個集中的權威機構制定,并且靠國家的武力強制執行,如果法院判定了你有罪但你不服,法院可以強制執行。與此不同,社會規范沒有集中的制定機構和執行機構,它從無數人參與的無數個重復博弈演化而來,我們每個人都是它的執行者。比如一個人在公共場合隨地吐痰,這就違反了社會規范,這種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制止。當然這里面也存在一個問題:如果你制止一個人隨地吐痰,這個人反過來報復你怎么辦?由于有這種擔心,很多人就可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社會規范沒有國家權力做后盾,只有變成大家普遍認可的規則,每個人都覺得應該遵守它,而不遵守會受到其他人的譴責的時候,它才能得到執行。對大部分人而言,給定別人遵守,不僅自己遵守是最好的選擇,而且譴責和懲罰不遵守的人也是最優的,那么我們就可以說社會規范達到了“納什均衡”。如果大部分人預期別人會遵守,任何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都會受到大部分人的譴責,少數人的違規并不能破壞社會規范的約束力。
法律和社會規范并沒有很明確的界限,我們國家在傳統上講的“禮”,是法律和社會規范的混合,是克服中國人的合作困境的主要制度。禮有很多來自民間,大量也是由民間執行的,但禮的一部分是通過政府執行的,如古代不孝之子會受到官府的鞭打。倫理道德也是促進社會合作的重要制度。在有些情況下,道德倫理只是法律和社會規范的內在化,是從小受教育的結果。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不少騙人的機會,我們不騙人可能是害怕法律的懲罰,也可能是擔心輿論的譴責,但無論如何,總有些情況是因為騙人會使我們良心不安,這就是道德的作用。按道德倫理行事不是不理性,因為道德本身也是理性的產物,一個沒有理性的人不可能是真正有道德的。
為了人類的合作,必須約束政府人類為什么需要政府?就是為了走出囚徒困境,更好地合作。政府的基本功能就是保護個人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保護個人平等的自由,因為只有安全和自由得到有效保證,人類才有可能合作。但另一方面,政府存在之后,它很可能變成侵害自由、侵害人類安全、破壞合作的一種力量。為什么呢?政府也是人管理的,與普通人不同的是,管理政府的人擁有使用合法暴力的壟斷權。
中國人的概念中政府是一個“超人”,像上帝一樣,沒有自己的私利,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其實天下沒有這樣的政府。每一個國家的政府都是人運作的,盡管這些人被稱為國王、皇帝、總督、政治家或政府官員,他們和我們一樣,既有自利的本性,也有無知的一面,他們同樣會犯錯誤,同樣可能會做損人利己的勾當。跟我們市場上的人不一樣的是,這些人可以打著政府的名義,合法地強制我們做我們本來不愿意做的事情。政府的收入不是來自價格,而是來自稅收,稅收是強制性地征收的,不論我們對政府提供的服務是否滿意。這與我們在市場上購買產品不同,市場上,任何違反個人意愿的強買強賣都是違法的。由于這個原因,政府很容易變成一個破壞合作的力量,所以怎么去約束政府就變成至關重要的事情。
怎么約束政府?我們知道過去主要是靠上帝、靠宗教、靠個人德性,在這些都沒有辦法阻止統治者胡作非為的情況下,人們就起來造反,推翻舊的政府,建立新的政府。人類過去五百年最大的觀念進步,就是認識到皇帝、國王、政府官員也是自利的,僅僅靠上帝和個人德性沒有辦法約束他們,約束他們的唯一有效辦法是把權力關在籠子里。這個籠子就是憲政和民主制度。
所謂憲政是什么?就是任何統治者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之下行為,不能有超越法律的權威,或者說,政府的任何權力都必須是法律明確授予的。民主更多的是指公民投票選舉政府領導人,也就是“權為民所授”。大家不要以為多數人總是正確的,多數人同樣可能犯錯誤,同樣可能做出危害人類合作的事情。民主制度如果沒有憲政約束就可能是多數人的暴政,這就是希特勒給我們帶來的教訓。所以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憲政、沒有法治,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制度。搞民主要先從憲政開始。
但憲政也是其他制度的需要,西方古代思想家大多數反對民主,但贊成憲政。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里面的君主制是一種憲政,貴族統治也是憲政。他認為法律應該是最高的統治者,如果君主的權力不受法律約束,君主制就蛻變為僭主制;如果貴族的權力不受法律約束,貴族制就蛻變為寡頭制。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里主張的“三權分立”,指的也是君主權力要受法律約束,他最推崇的是英國當時的君主立憲制,而不是現代民主制度。
約束政府首先從建立憲政和法治開始,這是英國的歷史,也是許多西方國家的經驗。英國的憲政建設從1215年的《大憲章》開始,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基本完成。英國的民主從1832年《第一改革法案》開始,將選舉權從貴族擴大到中產階級,到1928年完成,將普選權擴大到所有成年女性公民,歷時96年。
所以說不只民主制度需要憲政,君主制也需要憲政,這是一個基本的歷史事實。
有些人認為憲政會削弱政府的力量,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事實上,真正強大的政府是憲政約束下的政府。這是因為,自有了政府后,人類最大的博弈是老百姓和政府之間的博弈,即使在專制體制下老百姓也可以選擇不合作(消極抵抗),而得不到老百姓信任的政府不可能是強大的政府。政府怎么讓老百姓信任呢?口說無憑,只能用制度約束自己。憲政和民主類似政府對老百姓的承諾,有了這樣的承諾,政府不能隨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老百姓就會更信任政府,更愿意與政府合作。英國的歷史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光榮革命之前,英國政府的公債長期在200萬英鎊左右徘徊,不是政府不想多借錢,而是因為國王老賴賬,債權人毫無辦法,所以有錢人都不愿給政府借錢。光榮革命后實行了憲政,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制約,如果國王不履行諾言,議會可以推翻他。人們對政府的信任增加了,政府借錢不再困難,國債規模不斷擴大,1697年達到了1670萬英鎊,1720年達到5400萬英鎊,1790年達到24400萬英鎊,100年間增加了120多倍。如果沒有這樣的財力支持,英國不可能取得歐洲的霸主地位。這就是憲政的力量。
總的來講,只有在憲政和民主制度下政府才能得到公民的信任,只有得到公民信任的政府才是真正強大的政府。放眼世界,哪些國家的政府最強大?一定是實行憲政和民主國家的政府,因為它們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
在憲政和民主下,人們遵守法律是出于對法律的敬重,而不是出于對法律的恐懼,人們從內心里覺得法律是公平公正的,應該遵守,所以,政府制定的法律可以得到更好的執行,人與人之間也就更愿意合作。在非憲政體制下,大部分人認為法律是為既得利益者服務的,是統治者奴役人們的工具,所以縱然嚴刑酷法,人們還是試圖找到每一個機會逃避法律的制裁。這樣的社會,人們怎么能有好的合作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