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風水寶地”選址的玄機:盜墓與風水(2)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是五代時的一位高級將領,長期駐軍洛陽,所以趙匡胤出生地是在軍營——洛陽夾馬營。他在洛陽度過了童年,當了皇帝后,常到各地巡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春,他又到西就(洛陽)視察,順便回到夾馬營舊居參觀,憶起兒時嬉戲情景,留戀之情溢于言表。他指著一處地方對隨從人員說:“我幼時有一心愛玩具小石馬,后來把它埋藏在這里,不知現在還能不能找到?”說罷命人去挖,果然找到了小石馬。趙匡胤拿起來愛不釋手,就帶在了身邊。當他返回東京的途中,行至鞏縣時,又親往父母塋地——永安陵進行祭奠(趙弘殷死后,原葬于開封東南隅,趙匡胤即帝位后,于公元963年遷葬于鞏縣西南40里的訾鄉鄧封村)。祭畢,他又登上陵園神墻的西南角樓向四處遙望,當看到遠處的不老青山、近處的悠悠流水時,頓時引發了今昔之思,不禁一陣唏噓感慨。于是,趙匡胤抽出一支響箭,搭上弓向著西北方向射去,那箭直飛到400米以外才落下。趙匡胤長嘆一聲,對隨從大臣說道:“人生如白駒過隙,終須有歸宿之地。你們記住,今日箭落處,就是我百年后長眠之所。”說完,取出石馬,命人埋在箭落處為記,又親自擬了名稱——永昌。

就在這年的十月二十日,趙匡胤獨坐宮中太清湖畔,細觀夜色,只見星光璀燦,和風微至,寧靜清幽。可是不久,天色大變,他趕忙回到宮中,傳旨召弟弟開封尹(京城長官)趙光義入寢宮相見。光義來到后,命令后妃、宮女、宦者等侍候的人,一律退往外院,兩人酌酒低語,誰也聽不到在說什么。只從窗外透過窗紙“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勝狀”,又見皇帝手持大斧嗵嗵拄地,大聲說:“好做!好做!”隨后就倒臥床上,“鼻息如雷霆”。光義當晚陪宿屋內。天將黎明時,萬籟俱寂,忽聽有人報說:“皇帝晏駕了”。

史學家們認為,宋太祖之死是因其弟趙光義做了某種手腳,但事隔千年,今天已難以澄清真相。而“燭影斧聲”也成了歷史上的一樁懸案。

趙匡胤死后,靈柩停放于萬歲殿,由皇弟、后妃、皇子、文武大臣每日致祭。第二年四月,靈柩運往皇陵——今鞏義市芝田鄉安葬。護送靈車的官員、衛士、儀仗隊伍及皇宮妃嬪人等共3000多人,二十五日到達了這片太祖早已選好的陵地。

宋陵有皇帝及皇后、大臣等的陵墓300余座,是中國中部地區規模最大的皇陵群。現地上所存700多件精美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北宋皇陵的諸帝陵園建制統一,平面布局相同,皆坐北朝南,分別由上宮、宮城、地宮、下宮4部分組成,圍繞陵藝術造詣園建筑有寺院、廟宇和行宮等,蒼松翠柏,肅穆幽靜。西村陵區位于西村鄉北的常封村和滹沱村之間,包括宣祖趙弘殷的永安陵、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太宗趙光義的永熙陵;蔡莊陵區位于蔡莊北,有真宗趙恒的永定陵;孝義陵區位于縣城西南側,包括仁宗趙禎的永昭陵、英宗趙曙的永厚陵;八陵陵區位于八陵村南,包括神宗趙頊的永裕陵、哲宗趙煦的永泰陵。

好風水難保穩固

在我國,風水是一個非常有誘惑力的話題。在古代,特別是漢唐以后,上自帝王宮室、陵墓,下至官署、寺廟和民宅,在選址和營建過程中大多都深受風水理論的影響。

最初,風水只是古人尋找墓地時使用。它的理論大概是:葬地內有生氣,生氣可以帶來福音。而生氣在地里是流動的,遇風吹就會失散,遇水流攔擋就會停止不動。所以,古人尋找墓地,都是選擇生氣凝聚的地方,即風吹不到、有水流可以阻擋它流動的地方。后來,人們將風水概念擴大到城市、民居等領域。為了加以區別,人們將風水劃分為陰宅風水和陽宅風水兩大類。

明代帝陵的卜選,就是在陰宅風水術的指導下進行的。卜選的方針是:四面有山,左右和前面有水;山水曲折變化;龍(陵后的山脈)、穴(陵墓中安放棺槨的地方)、砂(陵寢風水格局中龍以外的其他山脈)、水(河流)之間的相配關系,等等。

十三陵所處的地形是北、東、西三面環山,南面敞開,山間泉溪匯于陵前河道后,向東南奔瀉而去。陵前6000米處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西為“虎山”,符合東青龍、西白虎的四靈方位格局。用風水理論來衡量,天壽山山勢延綿,“龍脈”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聳峙,左右“護砂(山)”環抱,向南遠處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開闊。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寬廣,山上草木豐茂,地脈富有“生氣”,無疑是一處天造地設的帝陵吉壤。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筑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

十三陵在選址時進行了充分的考慮,比如天干的因素(即天時,天時考慮三、六、九)、人的因素(明代十三代皇帝陵墓都建在此)、地的因素(土質很差,以虎山為最差。也許它原來的土質是好的,到現在已經發生變化)。這個十三陵是一個聚人氣、才氣的風水寶地,就像故宮一樣,雖然朝代變換,民族卻愈加強大。

歷史的發展,朝代的更替,并不是以人的意志或者風水的好壞來判定的。所以,縱然十三陵是風水寶地,也無法保住大明王朝的千秋萬代。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說:“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枕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明朝統治者內部已經腐朽無能,統治機制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他們已經無法駕馭當時的時代,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明朝的滅亡也就是必然的了。既然這樣,將明朝的滅亡完全歸罪于十三陵的風水,顯然是沒有道理的。

魂歸北斗明孝陵

明孝陵,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謚“孝慈”,故名孝陵。坐落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2003年7月3號決定,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其周邊的常遇春墓、仇成墓、吳良墓、吳楨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功臣墓也同時被劃入世界遺產保護范圍。世界遺產委員會是這樣評價明孝陵的: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筑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余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明孝陵經歷了600多年的滄桑,許多建筑物的木結構已不存在,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氣派,地下墓宮完好如初。陵區內的主體建筑和石刻,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包括下馬坊、大金門、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遺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實性和空間布局的完整性。特別是明孝陵的“前朝后寢”和前后三進院落的陵寢制,反映的是禮制,但突出的是皇權和政治。明孝陵是現存建筑規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寢制度既繼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為陵”的制度,又通過改方墳為圜丘,開創了陵寢建筑“前方后圓”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設規制,一直規范著明清兩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稱明清皇家第一陵。這座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顯赫、規模宏大、形制獨特、背依鐘山環境優美而著名于世。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明孝陵在中國帝陵發展過程中所擁有的獨特的設計理念、制度格局、營造規模和藝術成就很深刻地影響了以后帝陵的修建,如今分布于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寢都是以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而建造的,從這種意義上說,明孝陵不愧是一項天才的藝術杰作,是中國文化發展到高度成熟時期的一項綜合性成果,它開創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價值和地位。

明孝陵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動工,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先后調用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規模巨大。當時從朝陽門(今中山門)至孝陵衛再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墻有45里,護陵駐軍有5000多人。那時候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因屢遭兵火,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對德碑,神道石獸獅、獬豸(xièzhì)、駱駝、麒麟、馬和象六種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將各四。

明孝陵處于山清水秀的環境之中,周圍山勢跌宕起伏,山環水繞,人文與自然景觀渾然天成。陵園規模宏大,格局嚴謹。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國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線,而是環繞建有三國時代孫權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形似北斗七星。由衛崗的下馬坊至文武方門的神道長達2400米左右。下馬坊即孝陵的入口處,是一座二間柱的石牌坊,額枋上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楷書大字,謁陵的文武官員,到此必須下馬步行。沿神道依次有: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文臣、欞星門。過欞星門折向東北,便進入陵園的主體部分。這條正對獨龍阜的南北軸線上依次有: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筑。陵寢建筑都是按中軸線配制,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

孝陵地面木結構建筑大多毀于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現僅存下馬坊、禁約碑、內紅門、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樓下部等磚石建筑。明孝陵布局宏雄,規制嚴謹,陵神道開了彎而且長的先例并影響了明清兩代。陵園縱深2.62公里,當年圍繞的紅墻周長22.5公里。若從空中俯視,可以看到明孝陵竟然呈北斗狀布局!有人說,這是朱元璋別出心裁,故意要打破常規,以表示自己不按常規、傳統辦事的帝王氣概。也有人說,這是為了讓神道加深延長,便于布放石人、石獸。還有人說,是朱元璋在建造孝陵時,有人建議挖平孝陵對面的孫陵崗(今梅花山),使墓道取直。朱元璋認為孫權是條好漢,認為讓東吳孫權大帝為自己守陵更顯氣概。

后來,有人從風水學的角度來解釋朱元璋的做法。朱元璋早在作為農民軍起義將領時,寫過一首氣貫長虹的詩篇:“天為帳幕地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伸長腿,恐把山河一腳穿。”這體現了朱元璋的雄心,作為一個開國皇帝,朱元璋既然費盡心機擇址建陵,在陵墓的設計上一定會更加用心。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宮、天象、星宿圖的情況,意在“天人合一”、“魂歸北斗”的效果,而朱元璋尤其對天象崇仰,因而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墓設計成北斗七星的形狀,“勺頭”為繞梅花山而環行的導引神道部分,“勺柄”為正北方向直線排列的陵寢建筑部分,“勺頭”、“勺柄”上的“七星”依次為四方城、神道望柱、欞星門、金水橋、文武坊門、享殿、寶城。從平面圖上看,孝陵的"七星"排列走向與南北朝、遼代、唐代所繪制的“北斗七星”圖是相同的。

明孝陵的后山還埋葬著一批明朝的開國功臣,有著名的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墓等。據傳,朱元璋營建明孝陵時,曾說過他一人獨居鐘山之陽,功臣陪葬山陰。因此,在紫金山之陰就有了11座功臣墓。這又恰似群星朝“北斗”。風水學認為,朱元璋留存孫權墓并非像簡單傳說那樣僅因孫權是好漢,而是因為孫權墓所在的梅花山孫陵崗還在古地貌學上是一個“近案”,通俗地說,就像一張茶幾。這樣一來,明孝陵背倚鐘山,從整體上就又形成背有靠,前有案,東有青龍,西有白虎,北有玄武(龜蛇合體),南有朱雀的吉祥格局。也許,朱元璋這才稱心如意。

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史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筑學教授劉敘杰說:“明孝陵代表著明初皇家建筑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縮影。”明孝陵從起點下馬坊至地宮所在地的寶頂,縱深達2600多米,沿途分布著30多處不同風格、用途各異的建筑物和石雕藝術品,整體布局宏大有序,單體建筑厚重雄偉,細部裝飾工藝精湛,凝聚了當時政治家、藝術家和建筑師們的才智。

明陵鎖定天壽山

明長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筑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游景點之一。明長陵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天壽山的明十三陵建筑群中。距離北京約50公里。

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筑群。明十三陵前6公里處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西為“虎山”,符合東青龍、西白虎的四靈方位格局,用風水理論來衡量,天壽山山勢延綿,“龍脈”旺盛,陵墓面南而立,背后主峰聳峙,左右“護砂(山)”環抱,向南遠處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開闊。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寬廣,山上草木豐茂,地脈富有“生氣”,無疑是一處天造地設的帝陵吉壤。人們由大紅門一路向內,可以領略到各陵建筑和雄偉山勢和諧統一結合在一起所產生的效果。

明長陵為十三陵之首,于永樂皇帝建北京皇宮的第三年(1409年)開始修建的“壽宮”。明長陵的修建工程浩繁,營建時日曠久,僅地下宮殿就歷時四年。

長陵的陵宮建筑,占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第一進院落,前設陵門一座。其制為單檐歇山頂的宮門式建筑,面闊顯五間,檐下額枋、飛子、檐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件;其下辟有三個紅券門。陵門之前建有月臺,左右建有隨墻式角門(已拆除并封塞)。院內,明朝時建有神廚(居左)、神庫(居右)各五間,神廚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廚、神庫均毀于清代中期,碑亭則保存至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州县| 多伦县| 宜州市| 石泉县| 武鸣县| 西城区| 崇州市| 沙雅县| 库伦旗| 无棣县| 昆明市| 福鼎市| 高要市| 怀仁县| 孝义市| 黄浦区| 出国| 中阳县| 安图县| 永年县| 三亚市| 嘉禾县| 天津市| 乐至县| 淮南市| 济源市| 罗江县| 塘沽区| 时尚| 论坛| 秀山| 武清区| 营山县| 竹溪县| 耿马| 洛南县| 莆田市| 临夏市| 淮北市| 丹巴县| 涿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