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風水寶地”選址的玄機:盜墓與風水(1)
- 古墓賊影:中國盜墓史全記錄
- 滄海滿月
- 5559字
- 2015-07-02 10:38:17
墓葬風水有奇書
風水,本為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稱堪輿術,相傳風水的創(chuàng)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較完善的風水學問起源于戰(zhàn)國時代。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早期的風水主要關乎宮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選址、座向、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原意是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學問。
我們國家是一個講究風水吉兇的國度。所謂“風水術”,又稱“堪輿術”,是一種依照風水、地勢、氣象擇吉避兇的術數。相信風水的人,蓋房子、選擇墓地、婚喪嫁娶、出行買賣,甚至打灶、挖井,都要請風水先生算吉日,測吉兇,選擇吉利的時間和地點。歷代中國人對此深信不疑,風水學說經久不衰。
對中國影響深遠的“風水”一詞,最早出現在一部名為《葬經》的著作中:“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說得可謂玄之又玄,但這畢竟是“風水”一詞的第一次提出,它為中國的迷信指引了一條學術化、體系化之路。
相傳,晉代郭璞為《葬經》的作者。郭璞(pú)(公元276年~公元324年),字景純,河東聞喜縣人(今山西省聞喜縣),西晉建平太守郭瑗之子。東晉著名學者,既是文學家和訓詁學家,又是道學術數大師和游仙詩的祖師。郭璞曾注釋《周易》、《山海經》、《穆天子傳》、《方言》和《楚辭》等古籍,現今的《辭海》或《辭源》上均到處可見郭璞注釋。郭璞代表作是《游仙詩》十四首和《江賦》。作品雖多涉及玄理,然詞采絢麗,境界擴大,坎壈(lǎn)詠懷,與當時玄言詩絕不相同。《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十七卷,明人輯有《郭弘農集》。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葬經》的作者是漢代的青烏先生。青烏先生,一看便知道不是他的真名。
今天,我們已經無法考證《葬經》的真正作者究竟是誰,但從《葬經》流傳下來的部分看,它是一部關于墓地選擇的專著,對各種地相做了詳細的介紹,并且列舉判斷吉兇的具體方法,是中國風水學說之宗,開啟了中國的風水文化。
古書《葬經》中提出的很多思想指導了后世墓址的選擇,影響極其深遠。比如在提到“坐向”問題時,認為坐向直接影響墓葬的吉兇,坐向決定陰陽,陰陽有失則會謬之千里。
《葬經》中最重要的思想是“選擇”,即如何選擇吉兇貴賤。后世很多墓葬都是按照《葬經》中提出的吉兇為依據進行墓葬選址的。
《葬經》中云“地貴平夷”,就是說墓地最好選擇在平坦之處。在中國,一般的中小型墓葬都會在平地選址,這當然是因為平地容易修建墓葬的緣故。但《葬經》一經問世,平地起墓似乎便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做法。一般情況下,平民的墓葬都是修建在平地的。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有人的墓不是建在平地的,那就是帝王陵和一些貴族的高等級墓葬。
“山者勢險而有也,法葬其所會……藏于涸燥者宜淺,藏于坦夷者宜深。”這說的是山中墓葬的埋藏深淺問題。如果墓葬選址在干涸的地方,那么可以埋藏得淺一些;如果選址在山中平坦的地方,則要埋藏得深一些。唐代末年,爵封秦王的軍閥李茂貞的墓葬位于今陜西寶雞市北坡公園,距市區(qū)2.5公里,其周圍為低矮的小山。李茂貞墓所在之處為山頂的平坦之處,正是《葬經》中所說的“坦夷”之地。在這種地方安葬,需要深挖墓,李茂貞墓墓室距地表竟然深達20余米,做到了深淺得宜,也只有這樣才能“風水自成”。
在古代,很多帝王、貴族的陵墓設于山間,因此《葬經》中對山中如何選擇墓址有極為詳細的論述。書中明確提到了“葬山之法”。山有巔和谷,那么,墓葬究竟是要建在山巔還是山谷呢?“若呼谷中。丘壟之骨。岡阜之支。氣之所隨,支欲伏于地中,壟欲峙于地上。支壟之止,平夷如掌。故支葬其巔。壟葬其麓。”這就是說,如果在山脈上選址,則要建在山脊上,如果是在山谷中選址,不能建在山谷最低處,而要建在山腰處。遼代陳國公主墓的選址恰恰印證了這一墓葬選址原則。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qū)東部通遼市奈曼旗龍山鎮(zhèn)的山谷中的陳國公主墓便是一個典型代表,那里山勢蜿蜒,陳國公主墓便坐落在龍山的山谷中。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龍山山谷的山麓處發(fā)現遼代墓葬特有的青磚,經過勘察,確認為一處遼代貴族墓。其墓葬所在之處便是“壟葬其麓”的典型代表。
接下來的問題是,適合修建陵墓的山是什么樣的呢?哪種山更適合建墓呢?《葬經》中言“若乃斷而復續(xù),去而復留,奇而異相,千金難求”,意思是說,山脈斷了之后又起伏延續(xù),延伸遠去,卻又蜿蜒而回,這種奇特的山勢視為風水寶地,千金難求。又說“草木郁茂,吉氣相隨,內外表里,或然或為”,意為草木繁茂的地方有吉氣。當然,奇特的山勢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山中如果有溪流經過,那是最好的。“山來水回,貴壽而財”。有這樣一種說法:山主貴,水主財。也就是說,山中有流水經過,才能給子孫增壽添財。這也就是歷代帝王陵墓為什么都選在背山面水之處的原因了。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位于關中九嵕山,其山縱橫起伏,巍峨壯美,松柏叢生,更有山溪環(huán)繞,正是《葬經》中所描繪的絕佳安葬之所。唐太宗李世民第一次來到九嵕山,便被這里的山勢地形吸引,當即下旨,選九嵕山為自己百年之后的長眠之地。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祖陵所在地,據史料記載,也是在一個有山有谷、有泉有溪的風水寶地,經考古調查最后確定,遼祖陵位于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xiāng)石房子村西北的山中,那些地表遺留的石像生、石墻等遺跡正在群山環(huán)抱間。
人活著的時候,家是休憩之地,死后,墓葬便是靈魂永恒的安息之所,需要慎重選擇,不光是下葬的地點,還有下葬的時間等。這些風水堪輿之說并非先人杜撰,這是中華民族千年文化積淀所生,綿延萬世。
中國古代帝王對于陵墓選址是極其重視的,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對皇帝本人來講,選擇一個萬年吉地是一大心愿,他希望死后繼續(xù)享受帝國的榮華富貴和皇帝的威嚴,希望他的威嚴在另一個世界能夠延續(xù)。其次,對于整個皇族而言,這是關系到龍脈興旺的重大事情,所以不得不慎重。最后,對于整個國家來說,這也是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一般來說,政府會設立專門負責修皇帝陵墓的機構,比如,在明朝主要是工部負責,而負責的大臣,主要是內閣大臣。主持修陵工程不但是一種榮譽,而且也是被皇帝信任和重用的表現,主持者在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都會獲得豐收。
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話:生在蘇杭,葬于北邙。意思是說,蘇杭一帶是人世間的天堂,最適宜人居;而洛陽的邙山,自古匯聚帝王將相之陵冢,最適宜穴居。北邙,就是今天河南省洛陽市北郊的邙山。亦作北芒,即邙山,也叫郟山、北山。西起三門峽門,東止伊洛河岸。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舊說此山是隴山之尾,乃眾山總名,連嶺修(yǒu)亙400余里。自東漢城陽王祉葬于此后,遂成三侯公卿葬地。后因泛稱墓地。
新中國成立以來,洛陽地區(qū)通過多次考古調查及發(fā)掘,在邙山發(fā)現九處大型墓地:西郊三山村東周陵區(qū)、東周王城陵區(qū)、東郊金村東周陵區(qū)、邙山東漢陵區(qū)、邙山北魏陵區(qū)、偃師萬安山東漢陵區(qū)、偃師首陽山西晉陵區(qū)、偃師曹魏陵區(qū)、偃師景山唐代陵區(qū)。正如唐人詩中所描述的“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郎山之中處處皆有王陵,此地堪稱中國墓葬第一風水寶地。
中國人認為,墓地風水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子孫后代的福社,如果是帝王陵選址,則又牽扯到國運興衰、百姓蒼生。
相傳,唐高宗李治早年命大臣長孫無忌為自己百年之后選擇安身之地。長孫無忌經過一番考察,選中了主峰高聳、兩川環(huán)繞的梁山。但這一提議遭到當時著名星相學家袁天罡的反對。袁天罡認為梁山與唐太宗昭陵所在的九嵕山中有一水相隔,阻斷了皇室龍脈的傳承,因此李唐王朝三代之后恐有亡國之厄。而梁山本身北峰為高,整個山形看似仿佛少婦平躺,如果選擇此地安葬帝王,恐怕李唐王朝會被女人所控制。然而,唐高宗并未聽從袁天是意見,終于還是將陵寢建在了梁山之上。后來,武則天代唐,建立武周政權,也恰恰印證了袁天是當初的預言。
這個傳說雖是后人為武則天稱帝之事穿鑿附會,但卻從反面說明古人相信帝王陵寢的風水關乎國運乃至歷史的發(fā)展。
正是因為古代中國人對墓葬的重視,才會產生墓葬風水之說,《葬經》也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但是,先人們在通過風水選擇墓地的同時,也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在告訴后世的盜墓者們,此處有墓。好似此地無銀三百兩。千百年后,當那些曾經顯赫一時的人物墳墓被盜殆盡,甚至暴尸荒野時,他們可能無法想象,當時奉為風水寶地的墓址,會被后人盜掘、毀壞,假如他們地下有知,定會后悔當初的選擇。
名臣調包爭墓地
古人把墓地的風水看得很重,具備好風水的墓地都想要,在這個過程中,難免就會出現一處墓地兩家爭的情況。而這種情況,曾經就出現在漢代名臣東方朔與漢武帝之間。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字通,漢朝第7位皇帝,漢族,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詩人、民族英雄。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其母是皇后王娡。公元前156年生于長安,公元前87年崩于五柞宮,享年69歲。漢武帝4歲時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5歲登基,在位54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yè)。曾用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謚號“孝武”,后葬于茂陵。
漢武帝在歷史上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毛澤東把他與秦始皇并列:“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可見漢武帝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漢武帝生前威猛無比,死后也風光無限。漢武帝死后葬于茂陵,茂陵北依九嵕山,南望終南山,建筑宏偉、風景秀麗,陵墓本身就是一座高高土丘。墓內殉葬品極為豪華豐厚,史稱“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yì)藏之”。當時在陵園內還建有祭祀的便殿、寢殿,以及宮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設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園,負責澆樹、灑掃等差事,而且在茂陵東南營建了茂陵縣城,許多文武大臣、名門富豪遷居于此,人口達27.7萬多人。茂陵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wèi)青、霍去病、霍光等人的墓葬。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guī)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茂陵為什么成為漢武帝的陵墓所在地呢?這與一個傳說有關。
傳說,即位不久的漢武帝,有一次,打獵經過茂陵墓址的地方,立即被這里的風水所吸引。正當他贊嘆的時候,一只麒麟狀的動物朝他走來,他高興極了,馬上搭弓一箭,嗖的一聲,利箭呼嘯而出。以漢武帝百步穿楊的射箭技術,射中獵物應該毫無懸念,結果出乎意料,那只麒麟狀的動物不見了,倒是突然長出一棵長生果樹。漢武帝不明所以,立即找來當時的風水大師東方朔詢問。東方朔來到漢武帝打獵的地方,但見地上平曠,綿延不盡,南望秦嶺,北依群山,氣象開闊,氣脈極佳。他立即大呼寶地:“此地氣息所集,風水乃千百年來第一吉壤,而且又與渭北諸陵連成一體,則西、北龍脈相連。另外,此地"土"大盛,您名字里的‘徹’中間有土,居于此,可居中以震四方。”
漢武帝龍顏大悅,立即下令在此建一亭舍。回宮后,漢武帝下令在此營建陵墓。漢武帝的陵墓前后修建了53年,才最終大功告成。陵墓的選址雖然具有偶然性,但是,也反映了漢武帝長壽的愿望,以及希望萬年吉祥的意思。
漢武帝選擇了這樣的風水寶地之后,部分實現了他的愿望。之所以說部分實現了他的愿望,是因為只實現了他長壽的夢想,并沒有實現大漢王朝綿延子孫的愿望。他死后不久就被盜墓賊將墳盜掘,西漢王朝也很快覆亡。這塊風水寶地并沒有那么神奇,甚至可以說很差,此時,我們不得不懷疑東方朔判斷有誤。
而事實上,這兒又有另一個傳說在佐證這個事件。
傳說,東方朔看到這樣的一塊風水寶地之后,也想把它作為自己百年之后的安息地,但皇帝看上了,怎么辦?于是,他就來了一個調包計,占盡了茂陵的風水。原來,東方朔在給劉徹看陵址時,發(fā)現這里的風水確實很好。他為了讓自己的后代飛黃騰達,瞞過漢武帝,把茂陵址故意向上移了一段,而將真正的寶地留給了自己,為了日后能順利找到這塊寶地,他在這里種了一棵小樹作為標記。
這是一個天大的秘密,這個秘密甚至決定了整個西漢王朝的興衰。因此,東方朔一直將這個秘密隱藏在自己的心底,直到咽氣之前才將兒子叫到面前叮囑道:“我死以后,你在茂陵下面靠塬邊上的那個地方找一棵樹,那棵樹已經六十多年了。找到后一定要把我埋在那里,切記!切記!”說完就斷了氣。
東方朔的兒子按照他的遺言找到了那棵樹,并按照他的意愿,把他埋在了那里。東方朔被埋在了寶穴后,陵墓瘋長,第二天,墓就長高了五丈,第三天,又長高了五丈。按照這種速度,很快就要高過茂陵了。天神看不過去了,拾起一塊石頭就扔向了他的墳,墳被壓住,不再長了。后來人們把東方朔的墓稱作“壓石冢”,并說這兒的風水的確比茂陵好,在壓石冢這兒可以“臥看長安”,而在茂陵那兒就只能“坐看長安”。
英勇神武的漢武帝也許不會想到,他生前看好的風水寶地,竟然被他的臣子東方朔占了去,但此時,他對此事也鞭長莫及了。
一支響箭定皇陵
從河南鞏義市出發(fā),沿鄭洛公路西南行40里,再徒步南行約七、八里,就到了一個名叫“龍洼”的地方。這里,四周臺地層層,遠處是簇簇青山,中間是一片平川。就在這平川上,有一座古代陵墓高高隆起,它就是毛澤東《沁園春·雪》一詞中提及的“唐宗宋祖稍遜風騷”的“宋祖”——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墓地——“永昌陵”。
永昌陵統領著北宋皇帝的陵寢群——宋陵。整個宋陵區(qū)的規(guī)模不小,散落在鞏義市區(qū)和下轄的芝田、西村、回郭三鎮(zhèn)。北宋有七帝葬于此(除征、欽二帝被擄,死于北國之外),分別為太祖趙匡胤永昌陵、太宗趙光義永熙陵、真宗趙恒永定陵、仁宗趙禎永昭陵、英宗趙曙永厚陵、神宗趙頊永裕陵、哲宗趙煦永泰陵,加上趙匡胤父親趙弘殷的永安陵,統稱“七帝八陵”,還有后妃、功臣如包拯、寇準墓,據考證有300多座,是一個巨大的陵墓群。
北宋定都開封,為何要將陵寢建于遠離國都的鞏義呢?這還要從開國之君趙匡胤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