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話說盜墓源起(2)

以山為陵。它是利用山的丘峰作為陵墓的墳頭。秦始皇陵是用了38年的時間建造的,動用勞動力最多時達70萬人,當時,秦國人口有2000萬人,勞動力只有400萬,這就是說,有六分之一的勞動力每年要從事建陵工作。象秦始皇陵這樣大的封土(秦始皇陵的封土體積達11241375立方米),用工之多(僅土方工程就用了170130000多萬個工日),工程之大,不是一般的帝王所能辦到的,而且高土壘筑也不安全,容易被盜掘,于是就出現了以山為陵的形式,如唐代帝王陵從一開始就采用了這種形式,安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選擇了長安西北禮泉縣海拔1188米的九嵕(zōng)山為墳,鑿山建造。據說這一葬法是長孫皇后提出的,她在臨終前對李世民說:“為了節儉,要薄葬,請因山而葬,勿需起墳”。這實際上是李世民自己的主張,借長孫皇后之名提出的,他在為長孫皇后撰寫的碑文上說:“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及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賊盜息心,存沒無累”。雖說是如此,實際上李世民并非薄葬,而是非常的厚葬。以山為陵,不過是利用人工難以造成的山岳雄偉的氣勢,以體現帝王氣魄宏大,而且還可以達到防止盜掘的目的。以唐代帝王以山為陵的方式來看,唐代帝王陵墓的雄偉氣勢,連秦始皇碩大的封土也難相比。至于防止盜掘,唐太宗的昭陵卻沒有能逃過,唐亡時被軍閥溫韜所掘。而高宗武后合葬的乾陵至今沒有開掘過,這與山石堅固、巨石鉛水封固是有很大關系的。其實,這種以山為陵的方式,也不是從唐代開始的,在漢代就已經有了,如陜西西安白鹿原上西漢文帝劉恒的霸陵、河北保定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等,就是開山鑿洞建成的,這樣的例子很多,只不過沒有唐代帝王的雄偉宏大罷了。

寶城寶頂。自秦漢時期帝王陵盛行的方上形封土,一直延續到宋代。但是經過唐代的以山為陵后,帝王們對方上和以山為陵的形式有所觸動,因為方上形土丘的尖棱很容易被雨刷風蝕,成為圓鈍,山形也很難如方形。因此在唐末五代時期不少的帝王陵封土出現了園形(即饅頭形)。如南京五代時南唐李升、李景兩個帝王的欽陵和順陵,四川成都前蜀王王建的永陵,都采用了園形封土。王建墓為了保護封土的流失,在封土的腳下還砌筑了條石基礎,這種形式在以后的一般墓葬墳頭上也被廣泛采用。

北宋時的帝王陵墓雖然又恢復了秦漢舊制的方上墳頭(宋時稱陵臺),但是規模已經小的多了,并且發展為重層方上的形式,如山東曲阜宋代建筑的少昊陵全部是用石板砌成的方上形式,與埃及的金字塔如同一轍,可謂巧合。到了元代,卻又回到了遠古時期墓而不墳的古制上去了,地面上沒有任何封土標志,直到現在,元代帝王陵墓只知記載在起輦谷,確切位置至今沒有找到。從明清時期起,帝王陵的封土完全改變了方上之制,兩個朝代30多個皇帝和上百個后妃的封土都采用了寶城、寶頂的形式,這種建筑形式是在墓穴上面砌筑一個高大的磚城,然后在磚城內填土,使土高出城墻形成一個圓頂,在城墻上面設置垛口和女墻,宛如一座小城,這種城墻就叫做“寶城”,高出城墻的圓頂叫做“寶頂”。寶城的形式有圓形和長圓形兩種,明朝帝王陵一般為圓形,清朝帝王陵多采用長圓形。在寶城的前面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方形城臺,臺上建一個方形明樓,叫做“方城明樓”,樓內豎立著死者的謚號碑,方城明樓是和寶城、寶頂一起聯體建筑的。這種寶城、寶頂和方城明樓構成的墳頭,在建筑構造上比以前的方上復雜多了,它不僅突出了陵墓的莊嚴氣氛,也增加了建筑的藝術性,明清時期的陵墓封土算是達到了高峰。

墓葬盛行墳包起

中國墓葬,是伴隨華夏文明誕生而同步發展的。從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洞的下室葬地,到新石器時代仰韶聚落遺址四周壕溝的南北兩處的公共墓地;從氏族公社母系、父系社會葬式的嬗變,到被稱之為“東方文明曙光”的紅山文化遺存,大規模制度嚴明的石冢出現,華夏遠古的先民們在創造華夏文明的同時,也在譜寫著中國墓葬文化史。

中國墓葬的起源與發展,是隨著當時人們對生命終結思維方式變化而變化的。許多人認為:最初的墓葬,是出于先民們的靈魂不死觀念而產生。在以土葬為主流的古代中國,墳墓便是人生的最終歸宿,所以古人云:入土為安。對于大多數人而言,無論其生前是享受著榮華富貴,還是過著屋無片瓦、地無三分的貧苦生活,喧鬧都是一生的主題。正是基于在世時的浮華,在地下世界得到安息和寧靜,便成為人類的一個夢想。那些生前享有特權的貴族階層,除了夢想在地下世界安息,還想繼續過那種驕奢淫逸、鐘鳴鼎食的人間生活,建造氣派的陵墓與豪華寬敞的地宮,就成為其追求的目標。但事實上,生前美好的心愿和布置的如意算盤,死后并不總能如愿,有時恰恰相反。“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者,是無不掘之墓”,為這一夢想和行為做了歷史性注腳。

在遠古時代,人們還沒有安葬死者的習慣。原始人類對于同伴死亡的處理,要么是在快餓死之時,不得已將其吃掉,這可稱之為“腹葬”;要么將尸體隨便丟棄于野外,這可稱之為“野葬”。正如《孟子·滕文公上》說的那樣:“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矣,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實際上“腹葬”和“野葬”都算不上喪葬。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活的安定,出現了埋葬死者的現象,但當時墓而不墳,且無任何標記,“古之葬者,厚之以薪,葬之于野,不封不樹。”

在中國,墓葬的源頭可以上溯到距今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世代。這一時期,還處于人類歷史的早期階段——舊石器時代,但那時的人們便將死去的同伴埋藏在洞中,并在尸體的周圍灑上赤鐵礦粉,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思。這便是中國最早的墓葬,而那殷紅的赤鐵礦粉,則是人類最早、最樸素的隨葬品。

真正意義上的墓葬制度的出現,是靈魂不死觀念產生之后的事情。這一觀念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于死亡的態度。這種觀念認為,人死了,只是遷居,要過另一種新的生活,因而,要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來安葬,所謂“事死如事生”。正如古人所說,“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正是在這一觀念支配下,經歷漫長的歲月,才逐漸形成了一套隆重而復雜的喪葬制度。

眾所周知,商朝時中國奴隸社會的代表,是至今唯一可以證明中國開始進入“文明時代”的朝代。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大時代里,興起了歷史上第一個厚葬高峰。這個時期統治者的墓葬十分奢侈,并有大量的奴隸殉葬。

商王陵墓區中的墓葬多經歷代盜掘。王陵的浩大規模以及零星精美隨葬品的發現,使我們可以推知當時葬事的豪華。

1976年河南安陽小屯村西北發掘的婦好墓,是甲骨文發現100年以來,殷墟考古發掘70年來所發現的唯一一座尚未經歷盜掘的王室貴族墓,也是迄今唯一能與甲骨文和歷史文獻聯系的一座商代王室貴族墓。該墓五米多長,約四米寬,七米多深,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辭稱為“母辛宗”的享堂。據說享堂原是商王武丁為祭祀妻子婦好而修建的宗廟建筑,尊其廟號為“辛”。

墓主婦好,就是乙辛周祭卜辭中的武丁的法定配偶妣(bǐ)辛。殷墟5號墓中出土隨葬器物的數量,品種以及有銘文的青銅器數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其中的“司母辛”組銅器數量雖然有限,但是非常重要,例如其中的2件大方鼎,大小僅次于“司母戊”大鼎。2件四足觥的形制也極其別致罕見。此外,還出土石雕臥牛1件,上有“司辛”2字,可能是“司母辛”的省文。墓中出土器物共1928件,其中青銅器468件,種類器形齊全,幾乎包括了以往殷墟出土銅器的所有品種,制作精致,紋飾華美,造型凝重。隨葬玉器755件,工藝水平極高。又有綠晶,綠松石,孔雀石和瑪瑙珠47件,水晶制品2件。珍貴的象牙雕刻品等,也顯示出當時上層社會生活的奢貴。

婦好雖然是王室貴族,但是與商王還是有地位尊卑高下的差異。

現代考古發掘證明,安陽的商王陵墓,墓室面積約330平方米,加上墓道面積共達1800平方米;高級貴族的墓,墓室面積加墓道面積共300多平方米,其形式有“亞字形墓”,即墓室南北各留一條墓道;有“甲字形墓”,即南面留一條墓道。中等貴族的墓,無墓道,面積約20平方米;一般小貴族的墓,面積不足10平方米;平民墓室面積僅2~4平方米。統治者的墓葬,隨葬有大量青銅器、玉器,并殉葬大量的人、畜。當時流行在墓坑中部挖一“腰坑”,以殉葬人、畜和隨葬器物;在墓上建房屋,以供祭祀,稱為“享堂”。《禮記·檀弓上》所記載: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及圍,殷人棺、槨。殷代的大墓中,多有棺、槨。棺上一般涂紅、黃漆一至數層,少數棺上還有彩繪。

西周時,是中國喪葬史的一個轉折點。這一時期,由于農業民族比游牧、經商民族更講禮制,更重倫理。而尤為重要的是,西周時期,喪葬禮儀開始走向制度化、法律化。據《周禮》載,當時專門設有“冢人”,專司王室貴族的“公墓”。他根據貴族的班輩、級別來確定墓室大小、享堂(墓上房屋)的標準和植樹數目;又設“墓大夫”,掌管平民的墓葬。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對于墓葬越來越重視,靈魂不滅的觀念也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越來越強烈。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人類的活動經常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遷徙。在這諸多情況的限制下,人們還沒有把墓葬作為永遠祭祀的打算,所以當死者被埋葬之后,地面上并沒有留下什么特殊的標志。正如《禮記·檀弓》所言:“古也,墓而不墳。”并解釋說:“凡墓而不墳,不封不樹者,謂之墓。”說明早期的墓葬是既無封土的墳頭,也無樹木或標志的。這一點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

大約從周代起,在墓上開始出現封土。《禮記》中有一段孔子尋找父母之墓的故事,為后人研究墓葬的變革提供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信息。這個故事說,當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叔梁紇就死了。當孔子長大成人后,想祭祀一下他的父親,卻找不到墓葬的處所。后來經過許多老人的回憶,經過很長時間才找到。孔子是個重“禮”之人,他認為子孫祭祀祖宗是必要的禮節,為了便于以后經常前來祭祀而不致迷失方位,他想了一個辦法,即在父親的墓葬處所上培土壘墳,作為下次尋找的標志。關于在墓葬處所培土壘墳的做法,可能在孔子之前就有人做過嘗試,但后人大多還是以這個故事發生的年代作為封土的起源。據《禮記·檀弓上》載,孔子在合葬其父母時說:“吾聞之,古也墓也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在春秋戰國時期,墓葬的“封樹”制度逐漸形成并完善。所謂“封”,便是以土堆積成封丘,這便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墳包。封樹的形成無疑為墓葬增添了許多莊重,它明確地指明了墓葬的位置、等級,甚至還有期中隨葬品的多少和價值,當然,這無形中便給盜墓者傳達了信息。

以國君為中心的陵墓制度出現在戰國中晚期。在商周時,帝王的墓仍稱為墓,春秋時有的稱丘。從文獻記載看,春秋戰國以后,墳頭的封土逐漸高大起來,大者形狀好似山丘,因此有人把這類的墓葬處所稱之為邱。如當時趙武靈王、燕昭王的墓葬處所,分別稱為趙邱、昭邱等等。后來,便出現了帝王將相等封建貴族的陵。從戰國秦惠王開始專稱陵,因此,戰國秦惠王陵成為了帝王喪葬史上的一個分水嶺。

到了秦漢時期,除了土坑墓外,石室墓和磚室墓逐漸流行起來,墓葬的形制也趨于多樣化。這就逐漸進入第二個厚葬高潮。這個時期,統治者的墓葬自然是窮奢極欲,一般庶民百姓也大有講究,新型墓葬不斷涌現。秦始皇陵堪稱“超級天子大墓”。它的地宮設施與地面設施一樣,墓內地低見水,用銅加固,上置棺槨,陵區現發現的陪葬坑多達300余個,重要文物3萬多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多元發展的時代,墓葬的隨葬品卻日漸統一,形成一種固定的隨葬模式。秦漢時期是隨葬俑的完善時期,特別是兵馬俑的發掘,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漢代之后,墓葬的形制逐漸統一,規模較高的墓葬一般都有長長的斜坡,斜坡的兩側遺跡墓室的內壁都繪有色彩繽紛的壁畫,題材十分廣泛,從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到墓主經歷、家庭生活、勞動生產等都有涉及。長期以來殺人殉葬、以人祭祀的習俗,至漢代基本被廢止。在隨葬品中,過去殺殉奴婢的習俗被木俑、陶俑取代;真車馬被木陶模型代之;青銅器為主改為陶、漆器為主;出現了大量的陶質物器,如倉、灶、井、豬圈、田地、樓閣等。漢代的皇帝,即位一年后便開始營建自己的陵墓。其耗費之巨,難以想象。西漢的11個帝陵帝陵較為集中,有9個在今咸陽塬上,另外,漢文帝的霸陵在西安市東郊的霸陵塬上,杜陵在今西安市南郊的杜陵塬上。除霸陵因薄葬而“因山為藏”外,其余皆有高大的土堆。皇帝與皇后合葬也是有規定的。他們合葬后,雖然同塋,但不同陵。皇帝陵在西,皇后陵在東。當時的陵園之旁,建有寢殿。寢殿內建有東、西階廂、神座等,陳列著墓主人的衣冠幾杖等日常用品;宮人必須像主人生前那樣,每天準時整理被枕,準備用水,擺設梳妝具等。西漢諸陵還有一個特點,一般在帝陵之東建有高級官吏、寵臣的陪葬墓地。眾多陪葬者,每人一個大墳丘,整個陵區星羅棋布。晉代張載《七哀詩》中寫道:“北邙何壘壘,高陵有四五,借問誰人墳,皆云漢代主。”這首詩形象地反映了當時陵區的分布情況。

為了象征死者對墓地擁有所有權,從東漢墓葬中,開始流行“買地券”。隨著貨幣經濟的沖擊,一些地區的隨葬品中還出現了“搖錢樹”。在墓形上,出現了記載死者姓氏、埋葬年月、埋葬者、易于識別的墓碑;出現了表明死者身份、等級并使冢墓更像官府的墓闕;出現了列于墓前,用于昭示祥瑞的石獸。墓中常見一種鎮墓文字,或寫于陶瓶、鉛券之上,或石刻、磚刻于墓內。其內容包括紀年月日,以天帝使者的名義告死者之家或丘丞墓伯,給活人除殃免禍,為死者解迫謝罪。值得注意的是,墓中還多隨葬鉛人,據說是為了代替死者在陰間服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乡县| 公主岭市| 青神县| 周至县| 军事| 岫岩| 革吉县| 贵南县| 新野县| 长葛市| 湖南省| 微山县| 闽清县| 青岛市| 冀州市| 平山县| 囊谦县| 安福县| 江都市| 陵水| 清河县| 弥勒县| 互助| 遵义市| 大安市| 马关县| 漳浦县| 庄浪县| 定兴县| 鹤山市| 玉山县| 永州市| 德阳市| 霍山县| 江北区| 曲水县| 剑阁县| 富源县| 中江县| 大姚县| 廉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