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話說盜墓源起(1)

不知從何時起,盜墓之風盛行。但可以肯定的是,盜墓的源起,是因為有墓可盜,并且可以從中獲取巨大的利益。也就是說,盜墓,是因為厚葬的興起。厚葬之風越濃,盜墓活動越發猖獗。盜墓活動并非簡單的掘人祖墳,撬開棺材,它也有相當的規矩與技術要求。比如,如何選擇大型墓地,如何確定墓內有豐厚的陪葬品,這些都是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識的。

一般情況下,盜墓者盜掘陵墓,主要是為了獲得墓葬中的陪葬品,也有一些盜墓者是為了竊取墓葬中的墓材,有些人是為了進行政治打擊、壓迫等等,不一而足。雖然歷朝歷代都對盜墓者進行嚴厲的打擊、制裁,但盜墓活動仍然是屢禁不止,其原因何在,也許人們口口相傳的這句話比較能回答這個問題:要致富,去盜墓。盜墓能取得巨大的利益,墓葬中的陪葬品引誘著一撥又一撥人前仆后繼,奔向墓地……

盜墓的出現是因為有墓:中國墓葬文化

墓葬何時到人間

墓葬俗稱山墳,古墓葬是清代以前的墓葬。古代葬俗因時代、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有土葬、火葬、水葬等。常見的多是土葬。

古代文獻中對“墓”這個字的解釋與“沒”字相同,即埋在地下就沒有了。遠古時代,人死了只是在地下隨便挖一個坑掩埋而已,有的甚至不加掩埋,那時沒有墓葬這個概念。正如恩格斯所說:“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身體的構造,并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于是就產生了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于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之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由此便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而古人認為人的肉體離開了人世,但他們的靈魂仍然活著,是到另一個世界去了,而且還會回到人間來降臨福禍。

“墓”作為放置尸體的固定設施,是隨著人類文化的進步而發生的,并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最初的時候,對尸體的處理非常簡單。《周易·系辭下》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即用茅草裹尸,棄置荒野了事,并不挖墓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后人對死者的崇拜和信仰,人們對逝去的人除了存有感情上的懷念之外,還希望他們能到另一個世界去過美好的生活,并對本族、本家的后人加以保護和庇護,死者雖然離開了人間,但他們的靈魂也應該有一個安居之所,他生前使用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和他喜歡的裝飾品也應該帶到另一個世界去享用,氏族成員、妻子兒女死后也要到另一個世界去同他歡聚。這個死者靈魂的安居之所、親人死后同他團聚的地方,就發展變化為墓葬或墓葬群。

在舊石器時代,由于人類經常利用天然洞穴作為住所,故也常利用天然的洞穴或巖棚作為墓地以安置尸體,如山頂洞人的墓就與住所處于同一洞穴之中。但這樣也只是將死者的墓穴挖的更大一些,隨葬的物品更多一些,埋葬死者的方式更隆重一些而已,因為當時還沒有產生把死者的墓穴作為永遠祭祀的意圖,所以,地面上也就沒有留下什么特殊標志。

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后,由于生產力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便開始有意識營造各種形式的墓,墓葬及埋葬習俗更加流行且形式多樣,而且明顯具有制度化的特點。

這種挖坑掩埋死者的方式,在目前發現的夏、商、周代遺址中已得到證實。如河南安陽的殷墟,商代在這里建都達三百年之久,現已發掘出商王墓十一座,而墓的地面上就沒有發現什么特別的標志。這種埋葬死者的方式,經過了夏代、商代、一直到周代的春秋時期,延續了幾千年。

中國所發掘的3000余座母系氏族公社墓葬表明,史前時代的葬俗因時代、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在墓形、葬式、葬具等方面顯示出不同的特色。盡管如此,史前時代各文化共同體一般都是以氏族制度為基礎的,因此在埋葬制度方面往往也存在著一些符合氏族制度的共同原則。在新石器時期,人們掘坑埋尸已成為黃河流域最普遍的葬法,出現了氏族公共墓地,有單人葬、多人葬、二次葬等葬式。隨著社會的發展,還出現了成人與嬰幼兒分葬及等級埋葬制度。到原始社會末期土坑式墓葬從黃河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東南沿海、東北地區,出現了男女合葬,男子仰面直身和女子側體屈身表明父系氏族的社會結構特征,墓坑也更加規整,通過墓葬規模大小、葬具的有無或質量以及隨葬品多寡優劣等來體現身份等級的差異更加明顯。如龍山時代,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氏族公共墓地原則普遍存在的同時,因等級差異而存在的不同等級分葬現象更顯突出,甚至還因聚落的等級差異出現了不同規格的貴族墓地,其中以良渚文化的情況最為清楚。反山和瑤山遺址都是良渚貴族墓地,但反山墓地的規格明顯高于瑤山墓地;另外,還有不少規格低于瑤山的良渚貴族墓地。中原地區陶寺墓地也存在不同等級分葬現象,墓葬規格可分為三類七、八個等級。

古代墓葬有各種形式,分別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是權利和地位的象征。“亞”字型墓是最高級別的,是古代天子和皇帝的墓葬;“甲”字型墓是大臣級的墓葬。

在原始社會早期,墓穴形式很簡單,只在地下挖一土坑,墓坑一般較小,只能容納尸體,無棺槨,尸體也無特殊東西包裹。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大汶口文化后期,少數墓坑面積很大,坑內沿四壁用天然木材壘筑,上部用天然木材鋪蓋。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墓室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木槨地宮。進入階級社會后,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規模。河南安陽侯家莊的一座商代亞字形墓,墓室面積約33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王和各級貴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槨室。槨是盛放棺木的“宮室”,即棺外的套棺,將砍伐整齊的大木枋子或厚板用榫卯構成一個扁平的大套箱,下有底盤,上有大蓋,在槨內分成數格,正中放棺,兩旁和上下圍繞著幾個方格,稱之為廂,分別安放隨葬品,如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發現的西漢墓棺槨形式墓葬——轪侯利蒼妻墓即屬此類。棺中女尸完好如初,廂內隨葬品有漆器、帛書、綿繡、樂器、竹簡、木俑、農畜產品、中草藥、印件等1000余件。

到了西漢時期,棺槨的用料及規格發揮到了極致。這就是黃腸題湊的出現。

所謂“黃腸”指堆壘在棺槨外的黃心柏木枋,“題湊”指木枋的頭一律向內排列。“黃腸題湊”指西漢帝王陵寢槨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壘成的框形結構。“黃腸題湊”一名最初見于《漢書·霍光傳》,根據漢代禮制,黃腸題湊與玉衣、梓宮、便房、外藏槨同屬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經朝廷特賜,個別勛臣貴戚也可使用。

“黃腸題湊”是木槨玄宮的發展,其規模、復雜程度為木槨地宮高峰。黃腸是指柏木黃芯即榫頭用柏木芯;題湊是指槨室的構筑形式,榫(sǔn)鉚結構前身,方木交叉構筑,榫頭后無現實建筑意義,成為禮儀象征,即為“題”,“湊”為構筑形式。至漢時,榫頭已脫離槨木,在槨室周圍堆放,成為“題湊”,若從內側看,四壁都只見枋木的端頭。根據文獻記載,這種葬制至遲在戰國時已經出現,目前所知發現年代最早的黃腸題湊是鳳翔秦雍城秦景公1號大墓出土,此外還發現西漢早期、中期、晚期的黃腸題湊。其中西漢中期的北京大葆臺漢墓1號墓,是用15880根黃芯柏木椽疊壘成的宏大題湊,高達3米,直抵墓室頂部,其內設有回廊及前后室,為黃腸題湊的成熟形式。

第二種磚石地宮:從漢代開始,普遍采用磚石筑墓室,木槨墓室逐漸被取代。這是中國古代墓葬制度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然后普及到各地。西漢中期,中原一代流行空心磚墓;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石室墓,墓室中雕刻著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墓室的結構和布局,也是仿照現實生活中的住宅。從漢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磚石砌筑的墓室和地宮一直在不斷發展。

第三種土洞地宮:在北方黃土富集地區,利用土層厚,粘性強,質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點,開鑿成土洞土宮,壁面有精美雕刻和壁畫。如西安乾陵的陪葬墓,永秦公主、章懷太子和懿德太子墓,唐僖宗靖陵地宮。

我們知道,在古代的墓葬中,隨著墓主人一起下葬的,不僅僅是主人的尸體,還有一些隨葬品。

在原始社會早期,墓中隨葬品主要是死者生前喜歡和使用過的物品,包括陶器皿、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裝飾品等。在同一墓地中,各墓隨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別不大。墓葬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出現了貧富分化的現象。如在汶口文化晚期10號墓中,有結構復雜的葬具,死者佩戴精致的玉石飾物,隨葬玉鏟、象牙器和近百件精美的陶器。

進入階級社會以后,貧富分化更加懸殊,王和貴族墓的隨葬品極其豐富、精美,包括青銅器、玉石器、漆木器、骨角器魯等。商代還流行人殉制度;人殉是用活人來為死去的氏族首領、家長、奴隸主或封建主殉葬。商王和大貴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則數十,多則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從、婢妾、衛兵和各種勤雜人員。人殉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后稍減少。從戰國開始,用木俑和陶俑隨葬的風俗已盛,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從西漢中期以后,隨葬品中增添了各種專為隨葬而作的陶質明器,包括倉、灶、井、磨、樓閣等模型和豬、狗、雞等模型。到了東漢,明器的種類和數量愈多。這是中國古代墓葬在隨葬品方面的一次大變革。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葬品主要是陶瓷、器皿、陶制模型、陶俑和鎮墓獸。隋唐五代時期,隨葬品以大量的陶俑為主。陶俑分為出行時的儀衛行列和家居時的家臣侍者兩大類。宋至明代,隨葬品以實用物品和珍寶為主,包括陶瓷器、金銀器和玉器等。

墳墓雛形為封土

大約從殷末周初,在墓上開始出現了封土墳頭。春秋戰國以后,墳頭封土越來越大,形狀好似山丘。特別是帝王陵墓的封土,工程大,發展變化明顯。

封土,既俗稱的墳頭《禮記·檀弓》上說:“土之高者曰墳,葬而無墳謂之墓。”在墓穴的上面培土壘墳、種樹,大約是從周代的春秋前后開始的,據《史記》、《漢書》、《水經注》等文獻記載,東周以前的墓葬是沒有封土的。

古人自從迷信靈魂以后,凡事都要先向祖先祈禱,在廟堂禱告總不如直接到墓前禱告好,為了更方便的辨認出祖先墓穴的位置,他們就在墓穴的上面壘墳或種樹為標志。《禮記》上有一段孔子尋找父母之墓的故事,說明了壘墳和種樹的作用。孔子是春秋時人,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死了。孔子成人后,想去祭祀父親時,卻找不到墓地,后來經過許多老人的回憶,費盡工夫才找到了。孔子是一個很“重禮”的人,他認為子孫祭祀祖宗是必要的禮節。為了經常方便的前來祭祀、悼念祖先,于是他就在父親的墓上培土壘墳作為標志。孔子說:“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在墓穴的上面壘墳可能在孔子以前就有了,但引用這段故事作為封土的起源,還是比較合理的。

在墓穴的表面壘墳種樹,開始是為了辯識墓穴的位置,方便祭祀,但后來就變成了顯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標志。《周禮》記載:“以爵為封丘之度,與其樹數。”就是說,按照官位的等級來定墳頭的大小高度和種植樹木的種類、數量。《白虎通·崩薨(hōng)》明白地說明了封土的高度和植樹的種類:“天子墳高三仞(周代一仞為八尺;西漢為七尺;東漢為五尺六寸),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一種落葉喬木,又叫燈籠樹);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揚柳。”雖然如此,敢于奢侈逾制者也大有人在,如東漢明帝時,桑民樅陽侯因墳冢“過制”就被處以“髡(kūn)削”(剃光頭)之刑。

隨著墓葬封土的普及與發展,封土堆逐漸變的高大起來,形狀好似山丘,因此墓葬的名稱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以前,各類墓葬統稱為“墓”,到了戰國時出現了“陵”、“冢”、“墳”、“丘”等多種名稱。“陵”的原意是高大的土山,這時用作了帝王墓葬的專用詞,“冢”和“丘”也都指高起如山的土堆,《方言》說:“冢,秦晉之間謂之墳。”《周記·冢宰》說:“山頂曰冢。”用“丘”來作墓葬名稱的有如春秋時吳國國君闔閭的虎丘,戰國時趙武靈王的靈丘,楚昭王的昭丘。歷史上最早將墳墓稱“陵”的是戰國時七雄之一的趙國國君趙紲(xiè)(公元前349—326年)。《史記·趙世家》記載:“肅侯(趙紲)十五年(公元前339年)起壽陵。”

帝王陵的封土,主要有三種形式:

壘土為陵。是早期帝王陵墓封土的一種,叫做方上,就是在帝王的墓穴之上用層夯筑,使它成為一個上小下大的方錐體,就像倒扣著的一個斗,因為它的上部是方形平頂,沒有尖部,所以叫“方上”,也稱“覆斗”。如陜西臨潼的秦始皇陵,就是迄今為止封土最大的一座壘土陵墓,它高115米,南北長350米,東西寬345米,頂部東西長24米,南北長10米,看上去像一座小山,它的形式就是方上。漢代帝王陵墓的封土也都是方上形式,現在在陜西西安附近還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方上帝王墳頭。漢代封土的等級不僅表現在封土的高低大小上,同時還表現在封土的形狀上。皇帝的陵墓封土為正方形或長方形覆斗式。高級貴族和大官僚的封土多呈正方形。封土以方形為貴。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港市| 修文县| 阿拉善左旗| 平舆县| 鄄城县| 红安县| 定陶县| 望都县| 高要市| 镇坪县| 南陵县| 阿合奇县| 扬州市| 车致| 五台县| 鱼台县| 文山县| 特克斯县| 正镶白旗| 临颍县| 南平市| 白朗县| 彭阳县| 民权县| 永修县| 义乌市| 德令哈市| 章丘市| 房山区| 阳高县| 嘉兴市| 武强县| 禹城市| 健康| 江油市| 沅陵县| 丰台区| 盖州市| 盐池县| 万州区| 孟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