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話說盜墓源起(3)

東漢至魏晉南北朝,厚葬再一次演變為薄葬。東漢后期,道教興起,佛教傳入。道教主張薄葬,佛教崇尚火葬,亦是薄葬,其影響相當之大。魏晉南北朝時,少數民族勢力進入中原,其主張薄葬也有不小的影響。多種原因,促成了薄葬風氣的流行。三國時期,有識之士率先帶頭施行。魏文帝曹丕,依山為陵,無寢殿、園邑神道。魏晉時的豪族世家,生前奢靡極欲,但死后也實行相對的薄葬。但是,墓葬中的隨葬品卻未因墓葬形制的簡化而有所減少。魏晉時期的大型墓中除了貴重的金屬器,還有代表當時手工業巔峰之作的瓷器。

南北朝時,為了讓墓室更像現實的府第院落,普遍加長墓道,頂部開天井,一個天井象征一重院落,又在室內砌棺床、臺桌等。還出現了放在墓內,主要用于記載死者生平的墓志和用于避邪的陶質“鎮墓獸”。這一時期,陵制多聚族而葬,家庭墓進一步取代了氏族墓地。此后,帝陵的基本類型都是承接前代而建。

唐陵有“積土為陵”和“依山為陵”兩種形式,陵園的平面布局仿長安城,墓室則仿皇帝內宮。帝陵的陪陵制度在唐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如昭陵,其陪陵墓已確定的有167座。

在唐以后的法律中,多有喪葬墳墓的規定。這些規定使得人們一看墳墓的大小高低,便可知埋葬者的官位品級。

與秦漢以來的坐西向東,南北朝的“潛葬”之制相比,唐陵平面布局更有它自己的特色。它是仿唐長安的建制設計的。陵寢高居于陵園最北部,相當于長安的宮城,可以擬皇宮苑。其地下是玄宮,在地面上圍繞山頂或封土堆建方型小城,城周有四垣,四面各一門,門外有雙闕、雙獅,南面為正門。唐皇帝死后,選擇陵地只考慮風水龍脈,不統一規劃。唐陵前均有大型石刻。如唐高祖獻陵有石虎、石犀和華表,昭陵有“昭陵六駿”石刻和石翁仲等。

經過奢華至極的唐代,中國墓葬開始了簡化的進程,宋元明清各代的墓葬依然不再像當年珍珠滿藏,漸漸地,墓葬成了銅錢和日常用具的世界。

北宋、南宋時代,由于政治孱弱,其皇陵規模較小,亦無突出之處,而且多遭浩劫。陸游《南宋雜事詩》云:“回首東都老淚垂,水晶遺注忍重窺。南朝還有傷心處,九廟春風盡一犁?!弊x罷,不禁令人唏噓。

真正標志著中國帝王陵寢制度步入成熟階段的布局風格是明陵。明陵在形狀上由方形變為圓形,采取寶城寶頂,方城明樓的形式,不僅顯示了帝王陵寢的莊嚴與威儀,也具有很高的建筑藝術水平;更加注重棺槨的密封與防腐;朝拜祭祀儀式更為隆重和完整,而且出現了規模宏大、豪華奢侈的陵園建筑群:陵園正門有巍峨壯觀的牌樓,過了牌樓,由南向北沿神道中軸線形成了三大磚木結構建筑群:第一部分為碑亭、神廚、神庫等;第二部分為祭殿和配殿;第三部分為寶城、明樓等。這其中,最有代表意義的,便是被譽為“地下宮殿”的明神宗定陵玄宮,該陵墓總面積達1195平方米,其氣象之宏麗,世所罕見。清陵分為清東陵和清西陵。清東陵位于北京市東北125公里處,河北遵化的馬蘭峪附近;清西陵分布在北京市西南120多公里處,河北易縣梁各莊。清陵繼承了明陵宏偉壯麗的特點,而且其建筑藝術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都是厚葬惹的禍

說到盜墓,不得不提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中國古代盜墓的發展與喪葬習俗的演變緊密相連。喪葬習俗是以喪葬為基礎,在民間長期相沿、積淀而成的喪葬風尚和習俗。

殷代以前,人們已有了希望靈魂不死的觀念。殷商時期,這一觀念愈加豐富和強化。當時的人們認為:死亡觀念從來與生命意識分不開,魂來自于天,魄來自于地,二者離散之后,魂入天轉化為神,魄入地腐化成水歸入土壤,魂會庇護后人。因此,先人的魂魄得到后人的無限崇拜。這就是為什么在殷商時期,喪俗中出現墳丘的直接原因。墳丘的出現,是喪葬制度演變到殷代的第一個顯著的變化。

中國人傳統的思想中,“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觀念根深蒂固,人們對生命的眷戀和對死亡的恐懼,使人類造就并接受了靈魂不滅的美麗神話。于是,在尋找到了自己的最終歸宿——墳墓之后,人們便將其視為“新家”而大加裝飾,厚葬之風愈演愈烈。一些等級較高的貴族墓葬中常常會隨葬青銅禮器、玉器等隨葬品。除了精美的隨葬品外,大型墓葬中往往還有殉人和殉牲,有的墓中殉人多大百余人。秦始皇陵未得開掘,其中珍寶自不得知,但據《史記》載:“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

漢代皇帝將天下稅收總數的三分之一用來建陵,故漢陵中藏品十分豐盈。漢武帝茂陵中除無數金銀珠玉外,還有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等“凡百九十物,盡瘞(yì)藏之?!睗h陵中的藏品,可以從赤眉軍盜墓時的情形窺見一斑:當年,西漢赤眉軍挖掘茂陵,數以萬計的義軍搬運數日,但“陵中物不能減半”。武帝所穿的“金縷玉衣”(即用幾千塊玉片以金絲綴合而成的衣服),與別的皇帝不同,別出心裁地在玉片上又雕刻出蛟龍、鳳凰、烏龜、麒麟等祥物,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其諸侯也穿“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死時用“銅縷玉衣”。1968年,在河北滿城發掘出中山靖王之墓,中山靖王劉勝夫妻都身著“金縷玉衣”。其中劉勝的玉衣長1.88米,用1100克金線連綴249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制成。目前發現的漢代“金縷玉衣”就有20多套。

同樣地,因未開掘而尚未得知其珍寶數量的,還有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其陪葬墓雖早年被盜,但出土的各類文物仍達4000多件。如章懷太子墓出土的三彩鎮墓獸、官宦俑、武士俑、鞍馬、駱駝等,身材高大,釉色亮麗,屬唐俑精品。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墓中的金、銅鎏金、玉飾品,形狀多式多樣,雕刻非常精細。墓內還有許多壁畫,內容豐富。由此,我們可以推斷,乾陵的藏品將是多么豐盈。

明神宗朱翊鈞定陵,其寶物數不勝數。在他的頭旁,放著一頂翼善冠,是用純金細線織成,重800余克。上有兩條累絲金龍盤繞,為世所罕見的無價之寶。在皇后的4件鳳冠上,綴滿了金龍、翠鳳、花鳥連理。其中的一頂,上有金龍12條,翠鳳9只,博鬢(鳳冠后面的翼,由珍珠串飾而成)3對。在龍鳳之間,綴滿了珠玉寶石;其中的一頂綴珍珠2300多粒,各色寶石150多顆,可謂稀世之寶。在出土文物中,還有一種叫做“寶花”的珍品(衣帶上的飾物),上面鑲嵌著“貓兒眼”、“祖母綠”等極貴重的寶石。“貓兒眼”俗稱“夜明珠”,對光線的反應十分奇異,可在中央形成一條晶瑩的明藍色的光柱,像貓的眼睛一樣,故又稱“貓眼石”。這種寶石,在自然界罕有,只產于今斯里蘭卡的個別地方。據說在明代,豆粒大的一顆,就價值千金。這些嵌著拇指般大的貓眼石的寶花,令人嘆為觀止,其價值難以計算。另外,還有數千件金銀玉瓷、木俑漆雕、成匹的綾羅綢緞,件件巧奪天工,價值連城。

在禮制社會,喪葬的等級也是有嚴格規定的,比如隨葬棺槨的重數、隨葬禮器的數量等,僭越不得,卻也馬虎不得。后世的人們往往利用這種禮儀制度來顯示自己的地位和尊嚴,久而久之就產生了攀比現象。

在清代,乾隆皇帝死后穿戴的都是寶物。生前享盡了人間的榮華,統治中國達半個世紀,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死后仍然極盡奢侈,在她的陵墓里更有令人無法想象的富貴。據說慈禧死后,口內含著一顆熒光閃閃、百步之內可映照清楚絲絲頭發的“夜明珠”,頭部上首放置一個翠荷葉,腳下安放了一朵粉紅色的碧璽大蓮花,身著金絲串珠彩繡袍褂,頭戴珍珠串成的鳳冠;蓋的衾被上有珍珠堆成的大朵牡丹花,手鐲是用鉆石鑲成的1大朵菊花和6朵小梅花連綴而成。身旁放有金、紅寶石、玉翠雕佛像各27尊。腳下左右兩邊各放翡翠西瓜一個,甜瓜兩個,白菜兩顆,還有寶石制成的桃、李、杏、棗200多個。尸身左旁,放著一枝玉石制成的蓮花,右側放著一枝玉雕紅珊瑚樹。另外還有玉石駿馬8尊,玉石十八羅漢等700多件寶物。當寶物殮葬完畢后,棺內空隙又倒進4升珍珠和紅、藍寶石2200塊。這滿滿的一棺奇珍異寶,據當時人估計,不算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的私人奉獻,僅皇家隨葬品入賬者,即價值白銀五千萬兩,其糜費之大,令世人驚嘆。

正是此類為死者陪葬的光怪陸離的地下寶藏,點燃了膽大妄為者貪婪的欲火,導致本已存在的盜墓風愈演愈烈,盜墓與反盜墓之間的“陰陽之戰”,便在活人與死人、地上與地下之間拉鋸般展開,以至幾千年起伏綿延,不絕于世。那山環水繞靈境天開的巍巍帝王之陵,那帝王之陵中閃爍不斷的磷火藍光,以及無以數計被盜的陵墓珍寶,令世人百感交集,痛心疾首。

縱觀歷史,厚葬與盜墓是呈咬合發展趨勢的。厚葬之風愈烈,則盜墓風潮愈高漲。也許,歷代帝王將相并沒有想到,他們在苦心孤詣地經營著自己未來的“極樂世界”之時,一個破壞這一世界的活動正相伴而生,而且,這種破壞是如此地猖獗,它令死者尸橫于野,令生者不寒而栗。

盜墓賊覬覦寶物

早在西漢中期,著名學者楊王孫就曾指出:“厚葬誠亡益于死者……或乃今日入而明日發,此真于暴骸于中野何異!”

另一位大學者劉向也說:“丘隴彌高,宮廟甚麗,發掘必速!”

東漢時的一道詔令寫道:“今百姓葬送之制,竟為奢靡,生者無擔石,而財力盡于墳土,伏臘無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靡破積代之業,以供朝夕之費,豈孝之意哉?有司具申明科禁,宣下郡國。”

晉代大文學家張載在《七哀詩》中描述了漢代皇陵被盜后的慘狀:“借問誰家墳,皆云漢代主……季葉喪亂起,盜賊如豺狼,毀壞過一抔,便房啟幽戶,珠匣離玉體,珍寶見剽虜。”

這說明,古人對于厚葬的危害,早有所認識。但可惜的是,這些理智的聲音在當時的世俗社會里是那么的微弱。在“事死如事生”思想的支配下,厚葬之風雖在歷史的某個階段有所回落,但其愈演愈烈之勢浩浩蕩蕩,難以阻擋,于是出現“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是無不掘之墓”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歷史上有記載的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最早被盜的著名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冢,距今約3600年。后來湯王冢又數次被盜,穴內幾欲成空。據《壟上記》載,北魏天賜年間,河東人張恩又盜掘湯王墓,僅得到了些古鐘盤,深覺無用,于是全部投入河中。

北宋時的陜西轉運使李朝孺盜得商末名臣比干墓,據說從中盜出直徑2尺多的銅盤,長3寸多的玉片等物。

周朝天子周幽王墓被西漢時的廣川王劉去盜掘。據《西京雜記》載,?!吧醺邏?,羨門既開,皆是石堊,撥除丈余深,乃得云母,深尺余,見百余尸,縱橫相枕藉,皆不朽,惟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臥,亦猶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盜墓高潮出現了。《呂氏春秋·安死》說:“今有人于此,為石銘置之壟上,曰:‘此其中之物,具珠寶玉玩好財物甚多,不可不扣,扣之必大富,世世乘車食肉’。人必相與笑之,以為大惑。世之厚葬也有似于此,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無不亡之國者,是無不扣之墓也。以耳目所聞見,齊、荊、燕嘗亡矣,宋、中山已亡矣,趙、魏、韓皆亡矣,其皆故國矣。自此以上者,亡國不可勝數,是故大墓無不扣也?!碑敃r盜墓之猖獗由此可見一斑。有關史書上有記載的被盜名墓就有晉靈公墓、齊景公墓、管仲墓、吳王闔閭墓、魏襄王墓、魏安厘(lí)王墓、魏哀王墓、趙簡子墓等。

據現代考古調查所知,新中國成立前,春秋戰國墓葬非正式發掘或被盜掘的有三處:

一是1923年河南新鄭農民打井時發現的鄭公墓。在該墓中,出土了一批重要青銅器,因非科學發掘,文物與資料自然無法全面收集保存,導致墓主與年代難以確定,研究者根據一些文物推斷,此墓可能是鄭國一個君王墓。所幸的是這批青銅器大多數還存于國內。

二是1928年夏天被盜掘的洛陽金村周王墓。1928年夏天,天降大雨,導致墓坑下陷。當時正好有一個盜墓賊借住在一個瓜棚內觀風避雨,正值夜半,忽聞野外有坍塌擠壓聲,知是鬼神出沒,特地報喜來了。于是披上蓑衣,冒雨前往察看,未多久,即借著雷電的閃亮看清了眼前塌陷的大墓,盜墓賊復回瓜棚睡覺。待次日東方破曉,風住雨停時,盜墓賊便找了鐵鍬等物對著墓坑挖掘起來,不到一個時辰便輕而易舉地進入墓室,內藏的精美文物被洗劫一空。更為不幸的是,這批文物于民國戰亂中幾乎全部流散到海外,中國本土學者很難一窺真顏,只能到海外特別是美國各大博物館一睹風采。有研究者如大陸青銅器專家李學勤等,根據一些器物銘文推斷,這些文物顯然屬于周王室之器,這座墓葬很可能就是周王之墓。因整個墓的資料大多分散和損毀,到底是周王朝哪一個王尚不清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州市| 黄冈市| 信宜市| 浏阳市| 绥滨县| 八宿县| 彩票| 鄂托克前旗| 博湖县| 铅山县| 金川县| 南丹县| 杭锦旗| 固阳县| 龙口市| 吐鲁番市| 京山县| 海口市| 大化| 广安市| 三江| 洱源县| 普兰县| 搜索| 石河子市| 兴和县| 澎湖县| 彝良县| 乌鲁木齐市| 华容县| 浏阳市| 乌拉特中旗| 叶城县| 松阳县| 克拉玛依市| 鸡东县| 连南| 岫岩| 阳东县| 巩留县| 颍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