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拿得起是需要一份毅力的,對于夢想,拿得起的不僅僅是一個計劃,更重要的是堅持這個夢想,并為之奮斗。拿得起就意味著放得下,蒙提·羅伯茲,拿起了偉大,放棄了平庸,沒有被老師的批評打夸,扛起了夢想的旗織并實現了它。
6.恒心決定人生的成敗
恒心是每個成功人士都必須具備的一種品質。在人的一生中,不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我們要像林肯一樣,拿起恒心,拿起希望,放下悲傷,走向自己的人生目標。
1832年,林肯失業了,這顯然使他很傷心,但他下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糟糕的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里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但是,林肯放下了悲傷,拿起了希望,接著,林肯著手自己開辦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后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歷盡磨難。
但是,林肯還是拿得起放得下,隨后,林肯再一次決定參加競選州議員,這次他成功了。他內心萌發了一絲希望,認為自己的生活有了轉機:“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1835年,他訂婚了。但離結婚還差幾個月的時候,未婚妻不幸去世。這對他精神上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他心力憔悴,數月臥床不起。1836年,他得了神經衰弱癥。
1838年,林肯覺得身體狀況良好,于是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可他失敗了。1843年,他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但這次仍然沒有成功。
林肯雖然一次次地嘗試,但卻是一次次地遭受失敗:企業倒閉、情人去世、競選敗北。要是你碰到這一切,你會不會放棄——放棄這些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事情?
林肯沒有放棄,他拿得起放得下,他也沒有說:“要是失敗會怎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后終于當選了。
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他認為自己作為國會議員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繼續選舉他。但結果很遺憾,他落選了。
因為這次競選他賠了一大筆錢,林肯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上面指出:“作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
接連又是兩次失敗。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堅持繼續努力嗎?你會不會說“我失敗了”?
然而,林肯沒有服輸。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但失敗了;兩年后他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手擊敗;又過了兩年,他再一次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了。
林肯嘗試了11次,可只成功了2次,但他拿得起,放得下,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當選為美國總統。
阿伯拉罕·林肯遇到過的敵人你我都曾遇到。他面對困難沒有退卻、沒有逃跑,他堅持著、奮斗著。他壓根就沒想過要放棄努力,他不愿放棄,所以他成功了。
7.放棄抬杠,拿起求同存異的心
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駁,也許偶爾能獲勝;但那只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
人際關系大師卡耐基講述了這樣一次經歷:
“二戰剛結束后,我擔任羅斯福先生的私人經紀人。有一天晚上我參加了一次為推崇他而舉行的宴會。宴席中,坐在我右面的先生講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個成語,意思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那位健談的先生提到,他所引征的這句話出自《圣經》。他錯。我很肯定地知道出處,一點疑問也沒有。為了表現自我,我多事地糾正了他。他立即予以回擊,反唇相譏道:‘什么?出自《莎土比亞》?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那句話出自《圣經》。’
“此時,我的老朋友法蘭克·葛孟在我左邊。他拜讀莎翁的作品已多年了。于是我們都同意向他請教。葛孟聽了問題后,突然在桌下踢了我一下,然后對我說:‘戴爾,你錯了,這位先生是對的,這句話出自《圣經》。’
“那晚在回家的路上,我氣哼哼地對法蘭克說:‘法蘭克,你明知道那句話是出自《莎士比亞》的!’
“‘是的,當然’,他回答道,《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場。可是親愛的戴爾,我們是宴會上的客人,為什么要證明他錯了呢?那樣會使他喜歡你嗎?為什么不給他點面子呢?他并沒有征詢你的意見嘛。你應該永遠避免跟人家抬杠。”
在回去的路上,葛孟說卡耐基因小失大,爭一個成語,破壞了氣氛,這是得不償失。他又說:“真正贏得優勢、取得勝利的方法決不是這種爭論,這樣的駁論有時能獲得優越感,但是卻永遠得不到好感。”
卡耐基通過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永遠不要忘記在大與小、主要與次要的問題上,一定不能棄大保小,而應該舍車保帥,只有你拿得起,放得下,你才能夠獲得好的人緣。
《聰明推銷術》一書介紹了一位西方小伙子后來成為一個著名的推銷員的故事。這個愛爾蘭小伙子叫歐哈瑞,年輕時酷愛跟別人抬杠,當過汽車司機,后來改行推銷卡車。其實推銷員這個職業根本不適合他這個愛抬杠的。客戶挑剔他的車子,他就會漲紅臉大聲強辯。
歐哈瑞承認,那時候他在嘴上贏得不少辯論,但這對他自己的工作卻毫無用處,他一輛卡車也推銷不出去。漸漸地,他意識到自己的弱點,就從各個方面反省自己,改變自己。他開始懂得克制自己,避免跟客戶發生口角。
現在,歐哈瑞是紐約懷德汽車公司的明星推銷員。他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呢?歐哈瑞這樣說:“如果我現在走進顧客的辦公室,而對方說:‘什么?懷德卡車,不好!我要的是何賽的卡車。懷德的卡車送給我都不要。’
“我會說:‘老兄,何賽的卡車確實好!買他們的卡車絕對錯不了。’
“這樣他就無話可說了。沒有抬杠的余地。如果他說何賽的卡車最好,我說沒錯,他只有住口了。他總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后還說上一下午‘何賽的車子最好’吧!當我們不再談何賽的車子后,我便開始介紹懷德卡車了。
“當年若是聽到他那種話,我早就氣得臉一陣紅一陣白了。我會開始挑何賽卡車的毛病,我批評別的車子不好,對方就說好,愈辯之下對方就愈喜歡我對手的貨物。”
就這樣,歐哈瑞成功地運用了舍車保帥的策略,盡管對方在口舌上占了上風,但是,他卻在推銷卡車上取得了勝利。
不管是卡耐基的尷尬,還是歐哈瑞的好勝,最終都應了本杰明·富蘭克林的那句話:“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駁,也許偶爾能獲勝;但那只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
因此,要想做人成功,你自己應該衡量一下:你是寧愿要那一種字面上的、表面上的勝利呢,還是要別人對你的好感呢?在為人處世的激烈角逐中,你爭論得可能有理,但要想改變別人的主意,你就會錯得使你一切都徒勞了,靠辯論是不可能讓無知的人服氣的,而這無知的人在我們身邊卻有很多很多。
所以讓我們的顧客們和交際對象在瑣碎的爭論上贏過我們,他們就會感到高興,就會愿意和我們打交道。
《拿破侖私生活拾遺》一書中記述道,拿破侖和約瑟芬打桌球時,曾說:“雖然我的技術不錯,但我總是讓她贏,這樣她就非常高興。”當然,拿破侖之所以這樣做,也飽含著對愛人的深情厚意,但即使我們對自己的對手毫無感情或素不相識,也最好能做到勿逞一時口舌之能!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林肯的一段話中得到正確結論。林肯有一次斥責一位和同事發生激烈爭吵的軍官,他說:“任何決心有所成就的人,決不肯在私人爭執上耗費時間。爭執的后果不是他所能承擔得起的,而后果卻包括了發脾氣、失卻了自制。要在跟別人擁有相等權利的事物上多讓步一點。與其跟狗爭道,被它咬一口,倒不如先讓它走。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被咬的傷。”
有一句話說得好:“當兩個伙伴意見總是相同的時候,其中之一就已沒有價值了。”而如果有些地方你沒有想到,而的伙伴卻能幫你提出來,你就應該衷心感謝。
不同的意見是避免重大錯誤的最好方法,這也正好體現出你與同伴各取所長、揚長避短的原則。
當有人提出不同意見時,你的第一反應就是自衛。對此,你必須慎重,小心斟酌對方的意見,并將它與你的想法作一個理智的比較。此時,一定要小心你的直覺。因為直覺大多都是錯的,況且這涉及一個外來意見與你自身想法的沖突,你必須控制住你的脾氣,用理智來衡量不同意見的正確與否。
此外,我們還應該做到其他一些方面,比如先聽為上,尋找不同中的相同點,誠實對待不同意見,仔細考慮反對者的意見,反對者關心你的事情而真心感謝他們,延緩采取行動,讓雙方都有時間把問題考慮清楚,等等。
人與人的觀點難免會有差別,在這種時候,未必就要與對方爭出個勝負,而是要靈活得求同存異,這才是為人處世的正確方法。
8.放棄孤獨,快樂靠自己
靈活的人總是有自己的朋友,總是能打發好每天8小時之外的其它時間。如果你至今仍感到孤獨,就靈活的去尋找快樂吧!
別人的恩賜有什么用?上天最大的恩賜是給了你腦、心、手和腳。
5年前,羅杰斯的一位朋友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她悲痛欲絕,自那以后,她便和成千上萬的人一樣,陷入了孤獨與痛苦之中。“我該做些什么呢?”在她丈夫離開她近一個月之后的一天晚上,她跑來向羅杰斯求助,“我將住到何處?我還有幸福的日子嗎?”
羅杰斯極力向她解釋,她的焦慮是因為自己不幸的遭遇引起的。讓我們面對現實。無論是丈夫死了,或太太過世,活著的人都有權利快樂地活下去。但是,他們必須了解:幸福并不是靠別人來布施,而是要自己去贏取別人對你的需求和喜愛。
讓我們再看另一個故事。一艘游輪正在地中海藍色的水面上航行,上面有許多正在度假中的已婚夫婦,也有不少單身的未婚男女穿梭其間,個個興高采烈,隨著樂隊的拍子起舞。其中,有位明朗、和悅的單身女性,大約60來歲,也隨著音樂陶然自樂。這位上了年紀的單身婦人,也曾遭喪夫之痛,但她能把自己的哀傷拋開,毅然開始自己的新生活,重新展開生命的第二度春天,這是經過深思之后所做的決定。
她的丈夫曾是她生活的重心,也是她最為關愛的人,但這一切全都過去了。幸好她一直有個嗜好,便是畫畫。她十分喜歡水彩畫,現在更成了她精神的寄托。她忙著作畫,哀傷的情緒逐漸平息。而且由于努力作畫的結果,她開創了自己的事業,使自己的經濟能完全獨立。
有一段時間,她很難和人群打成一片,或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覺說出來。因為長久以來,丈夫一直是她生活的重心,是她的伴侶和力量。她知道自己長得并不出色,又沒有萬貫家財,因此在那段近乎絕望的日子里,她一再自問:如何才能使別人接納我、需要我。
不錯,才50多歲便失去了自己生活的伴侶,自然令人悲痛異常。但時間一久,這些傷痛和憂慮便會慢慢減緩乃至消失,她也會開始新的生活——從痛苦的灰燼之中建立起自己新的幸福。她曾絕望地說道:“我不相信自己還會有什么幸福的日子。我已不再年輕,孩子也都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我還有什么地方可去呢?”可憐的婦人是得了嚴重的自憐癥,而且不知道該如何治療這種疾病。好幾年過去了,她的心情一直都沒有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