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壯族
- 梁庭望
- 7字
- 2019-10-10 10:39:36
第一章 壯族概況
第一節 族稱族源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嶺南古老的土著民族,其先民至少在10萬年前就活躍在祖國華南的大地上,繁衍生息。壯族支系繁多,各有稱謂,貴港、武宣、來賓、柳江、融安、象州、鹿寨、河池、南丹等自稱“布壯”;宜州、南丹、河池、來賓、龍勝、都安、柳城、上林等地部分壯人自稱“布衣”;欽州、南寧、百色地區自稱“布土”;左江、文山壯人自稱“布儂”;環江稱“布蔓”;龍州、欽州、東興及云南壯人自稱“布傣”;文山部分壯人稱“布沙”,各種自稱達20多種。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協商,因稱“僮”的地方較廣,統一為僮族。但由于僮有兩個讀音,其一含貶義,所以1965年經周恩來總理建議改為壯族。“壯”是漢語音譯,壯語讀作“Cuengh(?u:?6)”,原意為“山洞”;“布”也是漢語音譯,意思是“個”,人的量詞。“布壯”原意是“山洞人”,意思是壯人、壯族。壯族居住的地區是喀斯特地貌,到處都有寬大干爽的山洞,壯族先民早先就居住在山洞里,因而自稱“山洞人”。舉行歌圩的時候,就從山洞下到平地,所以把“歌圩”稱為“龍洞”,意思是“下山洞”,即從山洞下到平地對歌。
壯族祖先主要源于嶺南的越人,其在嶺南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萬年~10萬年前的“柳江人”時代。繼其后的有“麒麟山人”“甑皮巖人”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及粵東、八桂、湘南及滇東,這些地方是壯族的搖籃。壯族的族稱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商代初年,壯族祖先甌、桂國、損子等部曾向中央王朝進貢珍珠等貴重物品,其名見于史籍。西周時路人(駱越人)又送去大竹。

柳江人復原圖
春秋戰國時代,江南廣泛分布著越人,因部落紛繁,統稱為“百越”。“百越”一詞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恃君篇》:“揚、漢之南,百越之際,敝凱諸、夫風、余靡之地,縛婁、陽禺、兜之國,多無君。”在此之前,諸書稱越或夷越,以上的越、夷越、百越,皆泛指江南越人。但有時則專指嶺南越人諸部,如《史記·秦本紀》:“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謂其多,或為人的量詞“布(pou4)”的另一個音譯。
嶺南百越到底有多少部,現在已經難以詳查了。古籍上先后提到的可能與壯族有關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主要有倉吾、西甌、駱越、桂國、損子、產里、句町、夜郎、毋斂、漏臥、濮等。早在周代初年,伊尹“為四方令曰……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產里、百濮、九菌,請令以珠璣、瑁、象齒、文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句町、漏臥、夜郎、毋斂等是戰國方國名,亦為建立該國的越人的稱謂。
倉吾,又作“蒼梧”,因境內有蒼梧山而得名。《孔子家語·五帝德》云舜“陟方岳,死于蒼梧之野而葬焉”,是為今湘南之九嶷山。蒼梧地望東至今廣東肇慶,西到桂江,南到潯江兩岸,北到湘南寧遠、道縣、江華一帶。戰國末,臣服于甌。
甌,又作“區”“嘔”“西甌”,大約夏代已聞名中原。戰國末期相當強大,成為部落聯盟之首。商周時已經建立了西甌方國。后與秦軍抗衡長達數年之久,敗而南撤。此部為形成壯族的主要聯盟,其地望北接桂國,東達桂江,西起今桂西到桂西北,南達郁江、邕江、右江一帶與駱越錯居。甌從事水稻種植,以蛙為圖騰。“甌”,即上古壯語“蛙”的漢字記音。它是從鳥部分化出來的,是先進生產力——稻作經濟的代表,故而成為嶺西一大部族,后成為蛙部,即西甌部落聯盟的盟主,其成員主要有倉梧、桂國、損子、產里等,花山崖壁畫當是甌南撤后活動的寫照。從畫上看,甌部落聯盟尚包括駱越的一部分鳥部及鹿部、馬部、豹部、羊部、松鼠部、虎部、猴部、犬部、日部、月部、星部等眾多小氏族或部落。因統于甌,子孫區姓,“區”讀作“甌”。

世界罕見的崖壁畫——寧明縣“岜萊”(譯為“花山”)崖壁畫 攝影:李桐
駱越部,即鳥部落,為構成壯族的主要部落之一,與西甌部齊名。鳥部是越人最古老的部落,是百越的本支,實為祖部落或母部落。在神話中,姆六甲(Mehroeggap,意為鴿祖母)、布洛陀(Bouxroegdaeuz,即鳥頭人、鳥酋長或鳥首領)、雷王、布伯等都是他的重要神祇。《呂氏春秋·本味》曾提到“越駱之菌”,“菌”即“筍”。《逸周書·王會解》提到“路人大竹”,可見商周已名聞中原。后史不絕書。其地望北與甌交錯,南到中南半島,東到番禺(今廣州)西南,西接句町、夜郎。駱越部落聯盟包括了雷、孔雀、鸕鶿、鴿、小雁、烏鴉、鷹等氏族部落,為嶺南南部勢力強大的聯盟,與西甌同時建有方國。后融合為甌駱。

壯族人文始祖布洛陀銅像 攝影:李桐
桂國,《山海經》說:“桂林八樹,在番禺之西。”此部當在今廣西桂北地區,因盛產桂樹而得名,可能以桂樹為神樹。其地北到湘南,南近桂江,西至融江流域,東與蒼梧部相接。戰國時期,臣服于甌,名稱不復出現。
損子,《異物志》稱:“烏蠻在南海郡之西,安南都統司之北,即烏滸蠻也,古損子國。生首子輒解而食之……其國有烏蠻灘,漢建武中,國廢。按烏蠻灘在橫州東十里。”又云:“烏滸,地名,在廣州之南,交州之北。”烏滸當是西甌中重要的一支。有的專家認為,烏滸乃是“甌”的轉音。其地當在今橫縣、貴港、容縣及玉林一帶,包括今南寧地區東部、玉林地區及欽州部分地區。據《后漢書·南蠻傳》載:“靈帝建寧三年(170年),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烏滸人十余萬內屬,開置七縣。”當時的縣范圍較廣,足見烏滸人數之眾。
產里,亦稱“產國”,是壯族先民中早期較著名的部落之一,常與損子并稱,即所謂“烏蠻國,烏蠻,古損子產國,即烏滸蠻也”。《天下郡國利病書》亦稱之為“古損子產國”。《太平寰宇記》卷一六七嶺南道十一容州陸川下云:“三梁故縣,烏滸所巢,俗云三梁烏滸即此地也。”可見損子、產里地望相近,可能系交錯而居,并同為烏滸部落聯盟的重要成員。
句町,又作“鉤町”,戰國至西漢古國名,立其國者為壯族先民的毋姓句町人。考其地望,“今云南之廣南、富寧,廣西之西隆、西林、凌云、百色諸縣,即句町縣地也”。《水經注疏》卷三六也說“句町在開化、鎮昌(今廣西德保)之間”。從廣西西林普馱發現的鎦金銅棺葬和銅鼓葬看,西林一帶青銅文化有相當高的水平,當是句町的政治經濟中心之一。句町人是濮越人,其活動區域曾到達云南昆明一帶。云南石寨山等地的石器及青銅器,有強烈的越人文化色彩。有的學者認為,滇國的統治者當是越人,故“滇東和滇東南濮越文化多于氐羌文化”
。漢成帝河平年間,夜郎王興與句町王禹、漏臥侯俞舉兵相攻,牂牁太守陳立斬興,諸小邦國盡歸漢。句町實為壯族先民中西部一大部落聯盟,后發展為方國。
壯族先民有一部分來自夜郎。夜郎本是戰國至西漢西南最大方國,《史記·西南夷列傳》載:“夜郎者,臨牂牁江,廣百余步,足以引船。”“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皆魋結,耕田,有邑聚。”考其地望,當以北盤江為中心,包括南盤江及紅水河上游(今廣西天峨、鳳山及樂業一帶),地跨今黔、滇、桂、川四省區,而以貴州為腹心地區。其東南部分當為壯族先民。夜郎之興起,實為百越中竹部的興起。古籍載:“有竹王者興于豚水。有一女洗于水濱,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破之,得一男兒,長養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三郎神是也。”郎即竹筍,夜郎者,越語越筍也,故夜郎王即越筍王,與傳說相合。此部之子孫之一藍姓(壯語念lamz,竹籃之意),今為壯族大姓。
關于毋斂,史稱在“今貴州都勻一府,除清平、麻哈不在外,兼黎平之古州及廣西接左州、荔波地,皆毋斂地也”。這就是說,毋斂包括今廣西河池地區東蘭、巴馬、河池、南丹、環江一帶,其境正是壯、布依、水、仫佬、毛南、侗等越人后裔的生息之地。
此外,腹心地區在黔西南角的漏臥,境跨今滇桂三角地帶,也和壯族有一定的關系。以上諸部,不過是嶺南百越中較為著名的部落、部落聯盟或方國,它們或因戰爭,或因朝貢,得以名聞中原,載于史書。實際上,百越諸部必不止此。《漢書·地理志》顏師古注所引臣瓚語:“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說明氏族、部落甚多。所謂“種姓”,在氏族時代是以圖騰為標志的。據研究,壯族先民曾經有12大部即水牛部、馬蜂部、蛙部、羊部、蛟部、魚部以及雷王自身的嫡系鳥部。失落的五部當為黃牛部、虎(森林)部、竹部、潭部和黃(土地)部(或當為蛇部)。12部之中,上文已敘及鳥部、蛙部、竹部,尚有9部,下文分別敘述。
1.水牛部落。乃12部中一個強大的部落,水牛既是狩獵時代的產物,又是農業時代先進生產力的體現,從狩獵經濟脫穎而出,成為先進生產力代表的動物,以其為圖騰是很自然的。在《爾雅》中,書作“犩”,是古越語Va:i2(今壯語亦稱vaiz)的漢字記音。其后興姓,書作“韋”,為壯族大姓,廣泛分布于右江、紅水河及柳江地區,子孫遍及壯族各地。《唐書·南蠻傳》稱:“僚人稱王于桂者,即韋、黃、周、廖、農、莫、羅、梁諸姓。”以韋為先。韋之來源,一說源于韓信后代避罪嶺南,取韓一半而成,不足信。說成牡器,亦悖常情。實際上是由于壯語某些長元音易于變成短元音,由vaiz變vaez。
2.黃牛部落。該部也是壯族先民中一個強大的部落,子孫取莫為姓,壯語念Moz,為“黃牛之意”。莫是Moz的漢字記音。有關莫氏記載,史不絕書。《南丹縣志》載:“宋太祖開寶七年(974年)酋莫洪內附。又元至元間,莫國琪又獻圖納土,命為慶遠等處軍民安撫司。”后傳22代。《嶺表紀蠻》載:“祖堂奉祀河池莫一大王。”“桂西北壯人神龕上書:‘敕奉通天圣地莫一大王’。”,英雄神話《莫一大王》說:莫一父被人推落潭中,化為神牛,莫一長大后入潭尋父,得賜明珠,遂有神力。后反皇帝,失敗被殺,頭斷尚大笑三聲,官軍驚恐。暗示莫部落曾有不凡的經歷。后為部落聯盟盟主,其內有石頭部落、竹部落、馬蜂部落等。
3.蛟部落。亦即以鱷魚為圖騰的部落,壯話叫Duzngieg,神話中是一種與龍一樣可興風作浪的神物。《漢書》載,嶺南人“文身斷發,以避蛟龍之害”。又說越人“斷其發,文其身,以像龍子”,“越人斷發文身,以像鱗蟲”
。因嶺南江海多鱷,樣兇且丑,對漁人威脅甚大,故尊之為神,為壯人三大神之一。在壯族神話中,蛟龍九首。不過蛟部落隨農業部落之興起而衰落,為水牛部所兼并,至今壯族中無其姓氏。
4.魚部落。此部大約與蛟部為鄰。所謂嶺南“陸事寡而水事眾”,指的主要是打魚,其次才是采珠拾貝。古代嶺南江海泉流多水族,故而奉之為神物。《粵述》云:“而鬼魚出蠻洞中,似靈。瑤壯取而禱之,人食即死。”鬼魚即被視為圖騰的魚。魚圖騰在壯人中尚保留有一些痕跡,如龍勝壯人往往在石板上刻有三鯉共首圖,以一足踏三鯉來認宗;凌樂壯人大年初一禁呼你我或名字,互稱“魚”;傳說中的劉三姐騎鯉魚上天成仙。魚部落先并入蛟部落,后又一同并入水牛部落。子孫閉(bya)姓。
5.馬蜂部落。因嶺南山林密布,藤蘿錯雜,枝蔓之上,常掛有馬蜂窩。馬蜂個體碩大,毒甚烈。受驚襲人,鮮能幸免。壯族祖先常與山林打交道,每受襲擾,驚而以之為神,以求得狩獵安寧。不過此部大約居于桂西僻遠之隅,古籍未見記載。但在史詩及傳說故事中,都經常出現。如史詩《莫一大王》、故事《金倫》等,莫一及金倫死后,化為馬蜂報仇,這是黃牛部落與馬蜂部落曾經聯合抗擊皇兵的藝術反映。該部落后并入黃牛部,從他姓。
6.羊部落。這當是一個以馴養羊為生活來源的山區部落,史無記載,原因與馬蜂部同。羊在壯族民間傳說故事中名聲顯赫,傳說從前人們分吃新亡考妣的肉,有個少年牧羊,見母羊生小羊十分痛苦,又見母羊十分愛護小羊,小羊吃奶則跪乳報恩。他于是聯想到母親養育自己的辛勞,認為父母死后當禮葬,不該殘忍地分而食之。于是把他人送的父母肉臘干藏好。母親死后,將別家的肉一一奉還,然后禮葬,從此人人效法,不再吃父母肉了。在馬山縣,傳有一神羊上山頂,痛罵官吏不已,該山于是被稱為羊山。羊部有一部分成為侗族的先民。子孫楊姓。楊,壯語念yiengz,“羊”之意,與漢字原意不同。
7.虎(森林)部落。該部分布于左江沿岸和左江與右江之間的桂西南角一帶。這一帶高溫多雨,氣候濕潤,適于植物生長,森林遮天蔽日,環數百里而無日色。森林之王老虎在其中橫行,是一個神奇而可怕的世界,人們畏懼森林,但生活又離不開它。林中之虎,神話中說它是雷王的三弟,掌握林海。人們以森林、虎為圖騰,反映了壯族祖先對森林的依賴和恐懼。此部子孫姓儂,出過赫赫有名的儂智高,當了仁惠皇帝,是唯一出過皇帝的壯族大姓。

桂林兩江四湖 攝影:李桐
8.黃(土地)部落。這是后起的農業部落,以土為尊,土為黃色,故又稱為黃土地部落,勢力強大,其后裔在唐代稱雄一時。《新唐書》卷二二二載:“西原蠻,居廣容之南,邕桂之西,有寧氏者,相承為豪。又有黃氏,居黃橙洞,其隸也。其地接南詔。天寶初,黃氏強,與韋氏、周氏、儂氏相唇齒,為寇害,據十余州。韋氏、周氏恥不肯附,黃氏攻之,逐于海濱。”至德元載(756年),黃洞首領黃乾耀聯合一百余洞人民武裝反抗。唐貞元十年(794年),其子黃少卿復起,攻陷13州。黃氏領導的這場農民起義,前后長達百年之久。往上追溯,黃部當為一大部落聯盟。子孫黃姓。又因壯人稱黃為lieng,故以凌、梁記之。歷史上梁氏亦相當強悍,其首領梁崇牽自號“平南十道大都統”,曾陷城池,據容州。
9.潭部落。據《后漢書》載:“靈帝建寧三年(170年),玉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烏滸人十余萬內屬,皆授冠帶,開置七縣。”其中有潭中縣。清舒啟修撰的《柳州縣志》載:“馬平,漢潭中地……壯瑤居多。”潭中所轄范圍,在今柳江及紅水河中下游一帶,正是潭部落后裔覃姓的聚族之所。此部之得名來源于喀斯特地貌。由于石灰巖的腐蝕,在地表形成了許多消水洞。這種洞變化莫測,有時烈日杲杲,洞中卻突然涌出水來,使小山形成十天半月的臨時湖泊,令人驚異不已,因尊之為神物。子孫覃姓亦為壯族大姓。
12個部落或部落聯盟經過不斷的組合和分化,到戰國秦漢時期,變為四個強大的部落聯盟,這就是從今桂南的南寧到玉林一線以北,包括紅水河中下游及柳江、桂江、西江流域的廣大地區,為西甌所據。西甌之南,包括今廣東西南部及海南臨高一帶,為駱越所據。桂西到滇東為句町所據,桂西北為竹部所據。他們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形成了今天的壯族。也就是說,壯族來源于12個主要部落或部落聯盟,來源于以12部為主的眾多嶺南越人氏族部落。12部中的4部是壯族先民的核心。
秦甌戰爭之后,西甌、駱越之名尚見于趙佗時期。《漢書·南越王傳》卷九五載:“佗因此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粵、西甌、駱,役屬焉。”《史記·南越尉佗列傳》卷一一三亦曰:“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夜郎、句町滅國較早,成帝河平年間(前28~前25年)即盡歸漢。
東漢時,壯族先民分布地區先后出現了俚、烏滸等名稱。漢建武十六年二征反,“合浦蠻俚皆應之”。時為公元40年,可見東漢初年出現了俚的名稱,以后一直用到隋唐。唐代房千里在其《南州異物志》中說:“俚在廣州之南,蒼梧、郁林、合浦、寧浦、高梁一帶皆有之,地方數千里。”可見俚人分布之廣。
烏滸名稱亦見于東漢,如谷永招降的烏滸人即是。不過漢以后不再見到它的名字。
僚又是壯族祖先的一個名稱,最早見于《三國志·蜀志·霍峻傳》,但指的是四川少數民族。到隋唐時代,僚的稱謂遍及西南、華南等地。有時俚僚并稱,如《隋書·地理志》:“俚僚貴銅鼓,嶺南二十五郡,處處有之。”這里的僚,顯然和俚一樣是當時壯人的族稱。
宋代出現了“撞”“僮”的名稱。最早見于范成大和李曾伯的著作或奏折中,如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說:“慶遠、南丹溪洞之民呼為僮。”李曾伯則說宜山有僮丁。
明代還有俍的稱謂,如《明實錄》載廣西“一省俍人半之,瑤壯三之,居民一之”。在清代李調元輯解的《粵風》里,分別收錄有俍歌和僮歌。其中俍歌是典型的壯族勒腳歌,與今日格式無異。可見俍歌、僮歌都是壯族民歌,俍、僮都是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