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羌族
- 張曦 黃成龍
- 3599字
- 2019-10-10 10:30:59
第四節 生態資源
羌族地區位于東經102°51'44″~104°27',北緯30°45'37″~32°40'之間,西起汶川縣臥龍自然保護區,東至北川縣東邊,南抵汶川縣漩口區,北達松潘縣南部,包括四川茂縣、汶川、北川羌族自治縣3縣和理縣東部、松潘南部,幅員面積約15000平方千米。
一、地質
羌族地區大部分位于新華夏系“龍門山式”以北東走向為主的斷褶構造體系。有兩個構造帶:一為后龍門山冒地槽褶皺帶(青川—茂汶斷裂帶);二為龍門大巴山緣褶皺帶的東南段,即九頂山凸起和漩口凹斷束,由北川—映秀斷裂帶及兩盤復式褶皺組成,其南是彭縣—三江口飛來峰構造。龍門山斷裂帶是四川強烈地震帶之一。自1169年以來共發生破壞性地震25次,其中6級以上地震20余次。繼1657年4月21日爆發6.2級地震以來,此后300多年間,這條斷裂帶再未發生超過6級的強震,直至2008年5月12日汶川里氏8.0級特大地震爆發。

羌區險峻的自然環境
羌區北部有岷江斷裂帶,其分布為自松潘沿岷江兩岸向南,經疊溪直到茂縣城北。1933年8月25日,茂縣疊溪地區發生里氏7.5級地震,持續時間達1分鐘之久,頃刻間山崩城陷。
羌區的西部為四川省地槽區小金弧形褶帶東翼的薛城—臥龍“S”形構造帶,是一系列“S”形和弧形線狀褶皺及壓扭性弧形斷層。1952年,汶川臥龍曾發生5.2級地震。
羌族地區除了岷江東岸有大量新生代第四紀疏松堆積物外,巖層都較古老,最新巖層距今一億九千五百萬年,屬中生界三疊系,在此之前的晚古生代、早古生代至元古代黃河水系都有巖層出露。
二、地形
羌族地區位于由青藏高原東南緣向四川盆地過渡的地帶。整個羌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其中大部分屬于高山峽谷地帶,群峰林立,峽谷幽深。岷山山脈雄峙于羌區,其主峰雪寶頂海拔5588米,白雪蓋頂,直插藍天;龍門山脈斜貫于東南部,其主峰九頂山海拔4989米,九峰壁立,玉嶂插空;邛崍山脈綿亙于西部,其主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凌空玉立,婀娜多姿;該山之北,有海拔5456米的馬刀子山,海拔5706米的雪原冰川,海拔5666米的環梁子山以及海拔5314米的雪隆包;萬年雪山聳立于羌區西部,海拔5230米,終年積雪、銀光熠熠;而谷底海拔700~2500米,土門河下游谷底黃公坪河壩僅890米。河谷與山嶺相對高差達1000~3000米。茂縣東部土門和北川縣中南部屬中低山地帶,北川縣東南部屬深丘低山地帶,最低點在香泉鄉龍鳳村的湔江畔,海拔525米。

高山羌寨遠眺群山

理縣蒲溪大寨
三、氣候
羌族地區的氣候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冬干春旱
冬半年(當年11月~第二年4月),來自西伯利亞的南支西風氣流越過青藏高原后下沉絕熱增溫,加之重重山脈阻擋,北方空氣難以入侵,故形成空氣干燥、晴朗多風、降水稀少的氣候特征。
(二)雨熱同期
夏半年(5~10月),南支西風氣流迅速消失,在來自印度洋、孟加拉灣的暖濕氣流的熱力和動力作用下,降水增多,從而進入雨季。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三)立體氣候分布明顯

雨中的理縣休溪下寨
由于羌區地勢起伏較大,日照時數、霜日、降雪和風力等均隨海拔升高而增加,氣溫則隨海拔升高而降低,因而形成了6個垂直氣候帶: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河谷為山地北亞熱帶;海拔800~1500米的低中山為山地暖溫帶;海拔1500~2300米的低中山為山地溫帶;海拔2300~3200的低中山、中山為山地寒溫帶;海拔3200~4000米的山嶺地帶為山地亞寒帶;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上部屬于寒帶。
(四)日照時間長且差異明顯
羌區境內不同地域日照時數存在差異:岷江河谷地帶年日照時數為1550~1750小時,總輻射量為101千卡/平方厘米~110千卡/平方厘米,而涪江水系河谷地帶年日照時數為922~1100小時。同地域的不同地段日照時數存在差異:陽山比陰山多,高山比河谷多;同地域的不同季節日照時數存在差異:夏季日照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少。
(五)災害性天氣頻繁
東南部低中山、低山地帶由于地勢低洼常發生洪澇災害。春季、冬季因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常發生干旱災害;春末及夏季因地方性天氣,常發生大風災害;冬季時海拔較高處常發生冰雹霜凍災害。
四、自然資源
(一)土地資源
由于受成土母質、地形、地貌、水文以及人類生產活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土壤形成區域差別。羌區的土壤大致可以分為4個區域。

理縣休溪下寨
低山、低中山黃壤、黃棕壤區:包括汶川縣漩口、映秀和湔江流域(北川、土門)海拔780~1500米的地域,氣溫較高,降水充分,土壤呈酸性的黃壤和黃棕壤,適宜茶葉、杜仲、黃柏、漆樹等生長,是常綠闊葉林地帶,糧食作物可一年兩熟。

羌民在田間勞動(茂縣黑虎鄉)
中山、高半山干旱河谷褐色土區:分布于岷江流域的谷坡、階地和沖積扇上,海拔1200~2800米,氣候干燥,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山谷風盛行,熱量條件較好,植被以旱生灌叢和荒旱草甸為主。土壤富含碳酸鹽,呈中性或微堿,適宜發展蘋果、核桃、花椒和農作物。
高山森林土區:分布于上述褐色土、黃壤土區,分布的上限至海拔3800~4000米的中山、高中山地帶,以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的植被為主。土壤為棕壤、暗棕壤和棕色針葉林土。其上限以灌叢植被逐漸向草甸植被過渡,形成亞高山和高山草甸土,是發展牧業的夏秋草場。
高山寒漠土區:在海拔44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氣候嚴寒,土壤發育程度淺,有巖屑堆積,形成流石灘,僅有少量土壤形成,為高山寒漠土,植被稀少,僅有雪蓮花、鳳毛菊、虎耳草、苔蘚等耐寒植物。
羌族地區土壤資源豐富,土地的使用類型也多種多樣。汶川縣、茂縣、理縣、北川縣4縣,共有土地1535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占2.65%,農業人口人均1.85畝;園地面積約占0.52%,包括果園、茶園和桑園;林地面積約占64%,包括森林、河谷干旱灌叢和高山、亞高山灌叢以及疏林地、無林地和未成林地;草地面積約占22%;水面積約占0.5%。
(二)水資源

茂縣疊溪海子
羌區境內河流溝溪縱橫,分屬岷江、涪江兩大水系。岷江發源于松潘縣北部與九寨溝交界的弓杠嶺南面,流經松潘縣、茂縣、汶川縣進入都江堰市,最后匯入長江。都江堰以上為岷江上游,從北向南縱貫整個羌區,其在羌區內流域面積達10000余平方千米,常年平均流量為452立方米/秒,常年平均徑流量為142.4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約68000立方米,為四川省人均水資源4500立方米的14.8倍。涪江流域(北川、茂縣土門和松潘白羊河一帶)面積約3700平方千米,水資源更為豐富。此外,羌族地區境內有眾多的高山湖泊和高山冰川。疊溪海子是最大的高山湖泊,其蓄水量可達到1億立方米。羌區內的高山冰川面積約為12平方千米,總蓄水量約4.9億立方米。據估算,如果冰川日均消融7~10厘米的深度,則有年融水量為105萬~150萬立方米(6~7月)可匯入溪河。
由于羌區境內的河流河床陡峭、落差大,加之水流湍急、水量充沛,其水能資源相當豐富。歷經多次勘察,全州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933萬千瓦,占全省蘊藏量約10.6%,占全國總蘊藏量的2.4%。其中,羌區水利資源蘊藏量達650萬千瓦,平均每平方千米426千瓦,為四川全省平均數的1.5倍。
(三)植物資源
羌區森林資源豐富,其分布的總趨勢是西北多,東南少。1990年時,羌區共有森林689.68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0.12%。

羌寨秋天景色(茂縣黑虎鄉)
在岷江流域,森林多在山體上部,山高坡陡,石多土薄,降水量少,氣候干燥,森林植被一遭破壞就不復存在。海拔16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以及亞熱帶針葉林,樹種繁多,如山桐、白楊、泡桐、杉、香椿等;海拔1600~2000米為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混交帶,以樺、櫟、槭、漆為主;海拔2500米上下為針闊葉混交林帶,代表樹種有鐵杉、樺木、華山松、油松、遼東櫟等;海拔3000~3800米多為亞高山暗針葉林,樹種以冷杉、云杉、落葉松、高山松、高山柏等為代表;3800~4400米為高山灌叢草甸帶。
草場資源由草甸地、灌叢草甸地組成。草地分布縱橫交織,從上至下依次可分為高山草甸草地、亞高山草甸草地、高寒灌叢草甸草地、山地灌叢草地、干旱河谷灌叢草地。羌區牧草種類繁多,如鵝冠草、早熟禾、細柄草、發草、龍須草、魚眼草、畫眉草等等。北川縣平均每畝草地產可食草457千克,其中海拔1500米以下的草甸草地畝產可食草803千克,居羌區之冠。汶川縣平均每畝草地產可食草234±131千克,其中干旱河谷灌叢草地畝產可食草僅56.5千克。
(四)動物資源
羌族地區境內動物資源豐富,在深山密林中棲息著種類繁多的珍稀野生動物。屬于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金絲猴、灰金絲猴、白唇鹿、牛羚、雪豹6種;屬于二類保護動物的有小熊貓、盤羊、毛冠鹿、白馬雞、紅腹角雉、綠尾虹雉(貝母雞)、白尾虹雉(貝母雞)、藏血雞(雪雞)、鴛鴦9種;屬于三類保護動物的有水獺、云豹、金貓、林麝(獐子、香獐)、馬麝(馬獐、香獐)、水鹿(黑鹿)、馬鹿、蘇門羚(山驢)、斑羚(青羊)、巖羊、血雉(松花雞、血雞)、金雞(錦雞)、白鷴、獼猴等19種。除了森林里的野生動物資源,羌族地區的飼養動物資源也很豐富,東部低山區以養殖豬、牛、禽、兔為主;中、南部中山區以飼養豬、牛、羊、兔為主;西北部高山區以飼養牦牛、羊為主。
(五)礦藏資源
羌族地區礦產資源豐富。據史料記載,羌族地區出產金、銀、銅、鐵等礦產。1985年經四川省地礦局物探隊705隊勘察,確定羌族地區出產的礦產資源有:鉛鋅礦、黃鐵礦、錳礦、鋁礬土礦、含金石英脈、磷礦、石灰巖、大理石、石膏、石英巖、無煙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