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羌族
- 張曦 黃成龍
- 1594字
- 2019-10-10 10:30:59
第三節 歷史沿革
四川西北部的羌族分布區域,夏屬梁州之域,商為氐羌之地,周為蜀羌,后為冉駹部落聯盟屬地。秦時隸屬湔氐道,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設汶山郡,西漢地節三年(前67年)并入蜀郡,設北部冉駹都尉。東漢初改置汶江道,永初三年(109年)改隸廣漢屬國都尉。梁普通三年(522年)改為繩州北部郡。隋開皇初(581年)改設會州,大業元年(605年)復改為汶山郡。唐屬茂州、松州、維州之地。宋熙寧間,石泉(今北川縣)改隸綿州,元明因之。清置茂州和松潘、理番、懋功直隸廳。民國2年(1913年)后,設松潘、理番、汶川、茂縣及北川縣。民國16年(1927年),隸屬四川松理懋茂汶屯殖區。后國共交戰,又幾經改制。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期,曾在境內創建了川西北蘇區根據地,歷經了川陜省蘇維埃政府、川康省人民革命政府、大金省蘇維埃政府、格勒得沙革命政府4個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2月,設置茂縣專區,并于羌族聚居各地陸續組建了區、鄉級民族自治地方政府。1953年1月1日,改設四川省藏族自治區,1955年更名為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1958年由汶川、理縣、茂縣合并組建茂汶羌族自治縣,縣治設于威州鎮。1963年恢復原有建制,由茂縣繼稱茂汶羌族自治縣。1987年改設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至今。
茂縣歷代皆有建制,自西漢至民國茂縣皆為州、郡、縣、屯署、專署駐地。自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設汶山郡以來,晉代更名為廣陽縣,仍屬汶山郡,后屢經廢立,至隋開皇三年(583年)改為蜀州,五年(585年)改為會州,置總管府。唐武德元年(618年)為會州,三年(620年)置總管府,武德四年(621年)又改為南會州,至唐貞觀八年(634年),改為茂州。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置直隸州。民國2年(1913年)設為茂縣,民國24年(1935年)改立四川省第16行政督察區。1950年茂縣解放后設茂縣專區,1953年在茂縣成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區(阿壩藏族自治州前身)。1958年茂縣與理縣、汶川縣合并建立茂汶羌族自治縣,縣治威州。后三縣分治,茂縣仍為茂汶羌族自治縣,縣治遷回鳳儀鎮。1987年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更名而恢復茂縣,現隸屬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轄。
北川羌族自治縣位于四川省綿陽市。其行政設置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的北川縣,唐時為石泉縣,蓋取古跡題刻“石鈕”“甘泉”首尾二字之故,宋、元、明隸屬于安州。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至清,以石泉縣之名隸屬龍安府。1913年國民政府罷府、廳、州,以道轄縣,石泉縣隸川西道(次年改稱西川道)。因陜西石泉縣與之同名又居于四川之北,且陜西省定名在先,故1914年復名為北川縣。1950年1月北川解放,隸屬劍閣專區;1953年3月改屬綿陽專區,1985年5月隸綿陽市。1987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數民族縣待遇”;2003年7月6日,國務院批準設立北川羌族自治縣,同年10月25日舉行了自治縣成立慶典。
此外,陜西省寧強縣、略陽縣、鳳縣自古都是羌人居住地,至今羌風依然,尤其是寧強縣更是突出。寧強縣原名寧羌,古屬梁洲,為氐羌據地。《古史論集》中即有“夏商時羌人已遷入陜南,居于寧羌一帶”的記載。羌族人建立的后秦(384~417年)地方政權轄西秦,包括今寧強縣在內,縣內現存西秦第一關遺址。唐朝初年在陽平關設三泉縣,宋乾德三年(965年)直屬京師,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設大安郡,轄寧強為三泉縣。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在縣城建寧羌衛,后為寧羌縣、寧羌州。1935年建立寧羌、陽平關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1942年元旦改為寧強縣。寧強羌民自田九成起義失敗后4000余羌人被殺外,官府將近10000余羌民分兩路遷出境,然而還有一些羌人不愿離開,隱名埋姓或改為漢族隱居于深山老林之中。據統計,寧強縣尚有11000余后裔完整地保留著羌族的傳統和習俗,因為歷史原因誤定為漢族,然而無論從歲時習俗、衣著服飾、飲食居所、歌舞儺藝、祭祀崇拜等都與現在羌族無二致。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數據顯示,1964年普查時自認是羌人的約有50萬人,1989年前后仍自認是羌人的有約1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