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羌族
  • 張曦 黃成龍
  • 4571字
  • 2019-10-10 10:31:01

第五節 語言文字

一、羌族語言

羌語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20世紀80年代以前,羌語的語支劃分問題多有爭議。許多學者將羌語歸入藏緬語族藏語支,或認為羌語屬于藏緬語族但語支未定的語言,也有學者認為羌語是獨立的嘉絨——獨龍語支。自1981年孫宏開提出羌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以來,這一結論目前為國內外學者普遍認同徐永明:《羌族語言文化搶救與保護的幾點建議》——在北京市中協賓館“羌族語言文化搶救與保護規劃座談會”上的發言稿,2009年2月12日。。羌語支的語言分布包括我國境內及東南亞地區,總共包括12種現行語言和1種文獻語言,分別是羌語、普米語、木雅語、嘉絨語、爾龔語、扎巴語、卻域語、貴瓊語、爾蘇語、納木義語、史興語、拉烏戎語和西夏語。

根據幾十年來民族語言工作者調查分析的一致結論,羌語分為南部和北部兩種方言。南部方言行于茂縣的鳳儀、土門區,汶川縣威州、綿篪鎮,理縣通化、薛城區;北部方言行于茂縣沙壩、赤不蘇區、較場區,松潘縣南部的小姓鄉、鎮平鄉、白羊鄉等地,以及黑水縣大部分地區和北川縣部分地區。羌語方言的主要差別是:南部方言有聲調,聲調有區別詞義和形態的作用;而北部方言沒有聲調,但有較為豐富的復輔音聲母和輔音韻尾;南北方言的基本詞匯相同,雖然這些詞在讀音上有些差別,但有嚴格的語音對應規律。語法方面兩者也有一定差別:主要是北部方言的語法表現形式比較復雜,用形態手段來表達語法規律的情況比南部方言多;北部方言內部差別較小,而南部方言內部差別較大。根據各方言區內語音和語法之間的差異,可在一個方言區內劃分若干土語。羌語的土語分類并不統一,依據中國社科院孫宏開研究員、黃成龍博士(羌族)等羌語專家目前的分類體系,其中南部方言可劃分為大岐山土語、桃坪土語、龍溪土語、綿篪土語和黑虎土語5類,北部方言可劃分為三龍土語、較場土語、雅都土語、維古土語、麻窩土語、茨木林土語和蘆花土語7類。相對來講,南部方言中各土語間的差異較大,方言區內不同土語的羌人在交流上有一定困難。而北部方言內部差異較小,方言區內的土語一般不妨礙交流。

二、南部方言

(一)語音

1.輔音系統

南部方言的單輔音有40個。單輔音的清音與濁音、送氣音與不送氣音的對立是很明顯的,起區別意義的作用。

復輔音是羌語的一大特點,這也是劃分羌語南北方言的主要依據之一。南部方言的復輔音構成方式主要是由清音與清音相結合,濁音與濁音相結合,復輔音在語流中常常發生弱化現象。總的來說,南部方言的復輔音較少,輔音韻尾基本已經脫離。不同土語中的復輔音多少不一,復輔音由多變少是較明顯的總體趨勢,部分土語中甚至已經沒有了復輔音,如龍溪土語。復輔音的減少促使了單輔音的分化以及介音和聲調的產生和發展。

2.元音系統

南部方言有10個左右的單元音,沒有長短元音之分,也沒有卷舌和不卷舌元音之分。

構詞中的復元音有3種類型:前響的二合元音、后響的二合元音以及三合元音。一般來說,南部方言中,前響的少而后響的多,其中前響二合元音和三合元音大多數出現在漢語借語中。

南部方言中只有2個鼻輔音,鼻音韻尾大部分出現在漢語借詞中,所構成的鼻尾韻與漢語相似。在北部方言中有輔音韻尾的詞在南部方言中常常讀成一個音節。因此,南部方言中絕大多數為開音節。

3.聲調

在南部方言中,聲調具有區別詞義和形態的作用。根據專家調查,南部方言共有6個聲調:高平、低降、全降、低升、中平、升降。其中,高平、低降、中平3個調不僅出現在固有詞中,還出現在漢語借詞中;升降調只出現在固有詞中;全降和低升2個調多半出現漢語借詞中,而極少出現在羌語固有詞中。

羌語固有詞的聲調并不穩定,常常因人而異。特別是在整句的表達中,變調現象十分普遍,也更為復雜。如在桃坪羌語中,聲調特征比較穩定,固有詞中聲調區別詞義的作用較大,有相當多的同義詞依靠聲調來區別詞義,因此在這些土語中不能沒有聲調。而在其他一些土語中,聲調特征不是十分穩定,固有詞中聲調也起到區別詞義的作用,但這種作用并不太大,在整個語音系統中的地位也不很重要。

4.南部方言的發展趨勢

由于南部方言區接近漢區,不少羌族人與漢人雜居,加上漢語教學水平的提高,羌語受漢語的影響越來越深,不論在輔音、元音,還是聲調方面,都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并且這種變化會越來越多。

(二)詞匯

羌語南部方言詞匯主要由羌民族固有詞和外來借詞兩部分組成,而外來借詞主要是指從漢語詞匯中借入的詞。

1.詞匯特點

從音節結構來看,南部方言的每一個音節都有一個固定的聲調。構成一個音節的因素最多有5個,最少只有1個,其中最常見的是由聲母加韻母構成音節,以及由韻母自成音節。羌語詞匯,根據音節的數目,可分為單音節詞和多音節詞;根據詞的孳乳情況,可分為派生詞和非派生詞;根據詞的意義和結構,可分成單純詞和合成詞。

2.構詞方式

羌語中大多數詞語是通過復合式和附加式構成的。復合式是指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根復合成新詞語,尤以偏正式的復合式居多。附加式是指在原詞根上加上前綴或者后綴而派生出新詞,這是羌語重要的構詞方式。

3.借詞

在南部方言區,由于羌族與漢民族交往頻繁,加上與漢民雜居,因而南部方言中的漢語借詞較多,這些借詞中名詞居多,涉及政治經濟、工農業生產、文化教育、衛生醫療、軍事科技等各個方面。

(三)語法

1.詞類

羌語的詞類有名詞、代詞、數詞、量詞、動詞、形容詞、副詞和助詞。

名詞,可受名詞、代詞、數量詞、動詞、形容詞的修飾,在句中常常作主語、賓語、定語。羌語的名詞除了普通名詞外,還有專有名詞、親屬稱謂名詞、時間名詞和處所名詞等。其中時間名詞和處所名詞還可以作狀語。

代詞,包括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反身代詞和相互代詞等。其中,人稱代詞有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稱,每個人稱又分為單數、雙數和多數。第三人稱代詞來源于指示代詞。在南部方言中,指示代詞不能單獨作為句子成分,通常與量詞或助詞結合使用。

南部方言的量詞十分豐富,這一方面是因為羌語中量詞固有詞發達,另外一方面是由于對鄰近漢區的漢語的吸收。

南部方言中的動詞和形容詞有人稱、數、時、體、態、式、方向等語法范疇,在具體的表現形式上,與北部方言略有不同。

2.句法

南部方言句子成分的基本次序是:主語—賓語—謂語。賓語在謂語之前,而謂語常常在句尾,這與漢語的語序存在很大的不同。名詞、代詞作為定語在中心語前面;形容詞、數量詞組作定語在中心語后;指示代詞和量詞或助詞結合作定語,在中心語前后均可。修飾關系的語序一般是:名詞(或人稱代詞)—被修飾語—形容詞—數詞(或指示代詞)—量詞。

三、北部方言

(一)語音

1.輔音系統

北部方言共有47個單輔音,按照發音部位可分為9類,按照發音方法可分為14類。北部方言中有顫音,這是南部方言所不具備的。

北部方言中的復輔音共有76個。與南部方言一樣,北部方言的構成也主要是通過清音與清音相結合、濁音與濁音相結合來實現的,復輔音在語流中多發生弱化現象,而各個土語中復輔音的數量也不盡相同。盡管北部方言中的復輔音數量要多一些,但是一般也只有二合的,而沒有三合的復輔音。

北部方言中有豐富的輔音韻尾。與南部方言不同的是,北部方言中,輔音可以作為韻尾。因此,北部方言中有閉音節。這些輔音韻尾可分為兩類:一是單輔音韻尾,二是復輔音韻尾,每類各22個,一共44個。

2.元音系統

北部方言中,單元音有長短之分、卷舌和不卷舌之分,這與南部方言迥然不同,成為羌語北部方言的一大特色之處。

北部方言中的復元音多為二合元音,三合元音極少,并只出現在漢語借詞中。

3.重音

與南部方言又一大不同之處在于,北方方言中雖然也有聲調,但它并不起區別詞義的作用。通常情況下,重音用于區別詞義。

重音的位置主要落在詞義較為主要的,或者特別需要強調的音節上,以此來區別詞義。但是重音的位置或音節并不固定的,有時會因為構形而發生轉移,有些多音節詞甚至可能出現兩個重音的情況。

4.北部方言的發展趨勢

羌族北部方言區與藏族漢民族的接觸都很頻繁,因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隨著民族間的交往,北部方言同時吸收了一些藏語和漢語詞匯,這些外借詞對羌語北部方言的語音系統產生了一些影響,引起了某些變化。

(二)詞匯

羌語北部方言,與南部方言一樣,也是由羌民族固有詞和外來借詞兩部分組成。不同的是,北部方言的外來借詞主要來源于漢語和藏語兩種語言,而且詞匯沒有固定的聲調。

在構詞方式方面,除了羌語南部方言中采用的復合式和附加式的方式之外,還有重疊、象形、擬聲等多種構詞法。

北部方言的借詞中除了漢語借詞,藏語借詞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而藏語借詞又以宗教用語為主,也借入了一些文化詞。從羌語詞匯所占比例來看,北部方言的漢語借詞不及南部方言多,但藏語借詞卻遠遠多于南部方言。因此,北部方言中的部分詞在南部方言中都能找到對應的詞。

根據目前發展趨勢來看,北部方言與南部方言一樣,漢語借詞的比例在不斷上升,這與民族間的交流以及現代教育的普及密不可分,也與本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

(三)語法

與南部方言一樣,北部方言的名詞在句中可作主語、賓語、定語等,除了普通名詞,還包括時間名詞、方位名詞、親屬稱謂名詞等。不同的是,北部方言的名詞雖有“數”和“性”的語法范疇,卻沒有“格”的語法范疇。

與南部方言相同,人稱代詞、泛指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和反身代詞五類代詞,在句中可以充當主語、賓語和定語等。代詞沒有“性”和“格”的語法范疇,指示代詞能單獨作為句子成分,這些都是與南部方言不同的。

羌語北部方言中的數詞可以分為定數、不定數、約數、序數。數詞在一般情況下都不能單獨使用。

北部方言的量詞也很豐富,可以分為動量詞和名量詞,一般情況下也不能單獨作為句子的成分存在,必須與數詞或者指示代詞組成詞匯以后才能用來作句子成分。

四、羌族文字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就十分關心羌族語言和文字。早在1956年,國家就曾組織開展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的大規模調查,當時的調查工作者——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七工作隊川北組在對羌語的調查基礎上提出了劃分方言的意見。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原阿壩藏族自治州成立的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室在劃分出來的北部方言的基礎上,以麻窩話為基本音點,嘗試為羌語創制拼音文字。由于種種原因,這一工作雖未能延續下來,但卻給羌族創造文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及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羌族的許多群眾和干部再次提出了要創制羌族文字的要求。根據羌族人民的強烈愿望和當時的民族政策,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再次對羌語的具體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1988年,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府正式提出創制羌文的報告。1989年由四川省民委牽頭,四川省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創制領導小組正式成立。1990年1月,羌族的廣大干部、知識分子和各地區、各方面的代表人士齊聚一堂,一致統一選北部方言的曲谷土語作為設計拼音文字的基礎土語。同時,四川省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創制領導小組還學習和借鑒了國內其他少數民族創制拼音文字的經驗和教訓,最終形成了拉丁字母形式的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并編寫了《漢、羌文對照詞匯手冊》,在標準音點地區使用。1991年1~2月,在阿壩師專、茂縣城關、茂縣曲谷三地舉辦教學班進行實驗教學。1993年3月通過學術鑒定,國家民委批準該方案在羌族地區試行。同年,阿壩師專和威州師范學校開辦羌語班,開展羌語教學。

活潑可愛的羌族小女孩(理縣桃坪)

羌語拼音文字的創制,為進一步提高羌區的文化教育事業,提高羌區人民的人口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也促進了羌族傳統優秀文化典籍的挖掘和整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邱县| 南华县| 当雄县| 黔江区| 霍州市| 望谟县| 昭平县| 潼南县| 始兴县| 巴塘县| 西华县| 石家庄市| 抚松县| 晋江市| 太湖县| 庄浪县| 黄浦区| 增城市| 前郭尔| 曲水县| 长阳| 崇信县| 边坝县| 紫金县| 高密市| 桐乡市| 手机| 田林县| 大名县| 韶关市| 凤翔县| 涞源县| 连云港市| 珠海市| 湛江市| 页游| 凤山市| 当涂县| 和静县| 玉田县| 台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