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戰略研究
- 馬忠玉
- 3174字
- 2018-12-26 15:02:33
4.寧夏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已有對策措施及成效
面對氣候變暖、干旱加劇、黃河缺水的趨勢,自治區政府按照“積極應對,趨利避害,科學決策,揚優成勢”的原則,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適應性方針、政策和規劃,完善了《寧夏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方案》及執行機制,將農業結構適應性調整和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納入應對氣候變化框架,上升為政府戰略。各地形成共識,強化措施,建立工作目標責任制,強力推動適應性方針、政策和工作措施的落實,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4.1 積極推動農業結構適應性調整,特色優勢產業得到長足發展
2000年,自治區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意見》,明確了“引黃灌區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南部山區壓夏增秋,加大抗旱、節水、特色農作物種植力度”的指導方針;2003年,又出臺了《關于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與發展規劃》應對氣候變化,首次提出了加快建設節水型灌區,積極發展避災農業、旱作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等現代農業理念,明確優先發展枸杞、瓜菜、奶牛、清真牛羊肉、馬鈴薯五大戰略性主導產業和糧食、牧草、紅棗、葡萄、淡水魚、中藥材六大區域優勢產業。近10年多來,寧夏農業打破了“以糧為綱”的單一局面,取得了結構優化、科技進步、產業升級、農民增收的階段性成效。2010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75元,比上年增長15.5%,連續三年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調減小麥、水稻種植面積,增加玉米、馬鈴薯和秋雜糧種植面積,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的前提下,2010年糧食總產達到356.5萬噸,較“十一五”末凈增50萬噸,連續七年豐收,人均糧食占有量560公斤,居全國前列。初步建成了以中寧縣為主體的70萬畝枸杞產業帶,以銀川—吳忠為核心區的40萬頭奶牛產業帶,黃河金岸65萬畝淡水魚產業帶和80萬畝蘋果產業帶,中部干旱帶85萬畝紅棗產業帶和60萬畝甘草產業帶,環香山100萬畝硒砂瓜產業帶,環六盤山400萬畝馬鈴薯產業帶,中南部山區600萬畝牧草產業帶、賀蘭山東麓40萬畝釀酒葡萄產業帶,全區200萬頭肉牛和1300萬只肉羊的清真牛羊肉產業帶。“十二五”期間,枸杞、蘋果、甘草、淡水魚都將突破100萬畝,奶牛、肉牛、肉羊分別達到80萬頭、250萬頭和1600萬只,紅棗、牧草產業將分別達到145萬畝和800萬畝。
4.2 適應氣候變化革新耕作制度,大力推行“冬麥北移,兩茬平作”耕作制
自治區政府充分利用氣候變暖的有利條件,引導和鼓勵農民革新傳統耕作制度,在科學試驗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冬麥北移,實行“兩茬平作”耕作制,將冬麥種植區域由南部山區推廣至北部引黃灌區,冬麥收割后再種一季飼料玉米,使引黃灌區農作物種植由一季變兩季,提高了單位面積土地的生物量,滿足了銀川—吳忠奶牛帶對青貯飼料的需求。2010年,引黃灌區冬麥種植已達60萬畝,計劃到2015年銀川—吳忠一線形成“80萬畝冬麥—80萬畝青貯玉米—80萬頭優質奶牛—200萬噸乳制品加工”高效循環的現代農業產業鏈。
4.3 適應氣候變化實行封山禁牧,大力發展種草養畜,啟動草原生態補償試點
針對氣候變化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自治區政府于2002年8月,出臺了《關于加快中部干旱帶生態建設及種草養畜業發展的意見》,召開了第一次生態建設工作會議,完善了相關政策和執行機制,2003年5月1日率先在全國實行全省境內的封山禁牧。當年,380萬只放牧羊全部下山實行舍飼圈養,3240萬畝天然草原承包到農戶。8年來,有近100萬畝流動、半流動沙丘變成了固定沙丘,500萬畝已墾草原實行了退耕還草,近3000萬畝天然草原進行了圍欄封育,新增多年生人工草地500多萬畝,種草養畜和秸稈加工調制利用新增牲畜存欄800萬個“羊單位”。有關部門在鹽池縣的測定表明,草原植被覆蓋度提高了69.8%,沙塵天氣由封山禁牧前三年的平均12.3次減少到后五年的平均3.6次,減少了8.7次之多,取得了山綠、沙退、草茂、畜壯、人富的生態經濟效益。
4.4 加快節水型灌區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不斷增強農業抵御氣候災害的能力
針對氣候變暖、降水和黃河來水減少的形勢,自治區率先在全國提出了建設節水型社會的理念,并進而啟動了節水型灌區建設工程。引黃灌區主要解決骨干灌排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總干渠、干渠、支渠節水(砌護)改造,銀北灌區排水泵站更新改造,末級渠系清淤取直和節水(砌護)改造;完善賀蘭山東麓防洪與洪水資源化工程體系,進一步解決灌區存在的排水難、排洪難、灌水難和生態改善難的問題,實現不同來水條件下保障灌溉,滿足不同時期地下水位控制要求,增強灌區的自我調控能力。揚黃灌區主要解決泵站、水閘、管道、渠系更新改造,完善提升防洪體系和防洪標準,健全溝排等排灌體系,實現可灌、可排、可調、可節。南部山區庫井灌區主要是新建和改造一批揚水泵站,新建一批以塘壩、水窖、土園井、小型揚水站、機井等為主的小型水源工程,進一步提高供水、節水能力和擴大灌溉面積。2010年,支斗渠砌護率達到80%以上,農渠砌護率達到35%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38提高到0.43。與此同時,自治區還在引黃灌區大力推廣水稻旱育稀植、水稻節水控灌、免耕種植等節水農業技術,2010年水稻節水控灌面積和旱育稀植面積均推廣到70萬畝。節水型灌區建設不僅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了抵御氣候災害的能力,而且每年節約農業用水8億方,在不增加黃河取水量的條件下滿足了工業用水的增長需求。
4.5 大力發展“一優三高”設施農業,從根本上實現農業提質增效
設施農業是品種優良、科技高新、收益高效、市場高端的“一優三高”農業,是發揮資源優勢、突出區域特色,從根本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2007年自治區政府做出決定,到2011年全區設施農業發展100萬畝。4年來,各地按照自治區統一規劃,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強化培訓,開拓市場,到2010年全區設施農業面積突破100萬畝,提前一年完成規劃任務。設施農業畝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最高達到8萬元,是傳統農業的10~50倍,并打開了香港及中亞各國的市場,深受農民群眾的歡迎。自治區進而決定,“十二五”期間新增60萬畝,到2015年全區設施農業達到160萬畝,其中供港蔬菜基地達到20萬畝,建成六個10萬畝設施農業大縣和50個萬畝設施農業園區。
在設施農業發展中,農業科技工作者大膽實踐,勇于探索,引進和示范推廣了一大批溫帶、中溫帶甚至熱帶農作物新品種,大力豐富寧夏瓜、果、蔬菜的品種品質結構,滿足了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
4.6 變農業區劃“兩分法”為“三分法”,大力發展中部干旱帶旱作節水農業
為適應氣候變化,自治區政府進一步深化對區情和資源稟賦轉化規律的認識,將農業區劃由過去的“兩分法”即引黃灌區和南部山區,轉變為“三分法”即北部引黃灌區、中部干旱帶和南部黃土丘陵山區,提出了建設“三大農業示范區”(引黃灌區現代農業示范區、中部干旱帶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和南部山區生態農業示范區)。特別是加強了對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中部干旱帶旱作節水農業發展的科學指導,近年來在年降水量只有100多毫米、蒸發量高達2700多毫米的沙坡頭區香山地區,建成了100萬畝壓砂(覆膜)西(甜)瓜產業帶,使瓜農人均純收入達到10000多元,許多瓜農“洗腳進城”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只是在種瓜摘瓜時節開著小車到田頭,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譽為人類生存史上的奇跡。
此外,為適應氣候變化引起秋季降雨相對集中的情況,按照旱作節水農業的理念,自治區大力推廣秋季覆膜保墑、坐水點種、積雨窖灌、膜下滴灌、膜側栽培、壟溝栽培等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建設積雨場、貯水窖和人畜飲水工程,充分利用好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發展特色優勢產業。2010年,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旱作節水農業面積已達120萬畝,初步建成了環香山100萬畝硒砂瓜、環六盤山600萬畝馬鈴薯、中南部山區600萬畝牧草、中部干旱帶85萬畝紅棗和60萬畝甘草等特色優勢產業帶。
氣候變暖,是一個漸漸加劇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對農業和人們生活的影響將更加深刻。寧夏將繼續本著“積極應對,趨利避害,揚優成勢,持續發展”原則,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積極應對氣候變暖,采取科學的適應和減緩措施,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