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氣候變化對寧夏農業的影響

3.1 氣候變化對寧夏農業的不利影響

3.1.1 氣候變化引起干旱化趨勢加劇

由于寧夏地處中緯度內陸地區,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寧夏變暖的程度也較大,干旱化程度日趨顯著。寧夏氣象局的研究表明(見圖1),近50年來寧夏的年平均氣溫上升了2.1℃,尤其中部干旱帶升高了2.4℃;僅近10年平均氣溫升高1.2℃,達到了有歷史記錄以來的最高階段;特別是2010年,年平均氣溫達到了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與此同時,降雨量也呈現出逐漸減少的趨勢,且出現了1965、1972、1982、1987、1997、2000、2002、2006、2007、2008年10個極端干旱少雨的年份。其中,1982年是寧夏近百年來降水量最少的一年。隨著氣候的變化,輕、中干旱頻次增加且干旱發生面積不斷增大。歷史上素有“十年九旱”之說的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現在變成了“十年十旱”。

由于氣候干旱,2008年7月至10月黃河流域主要來水區來水177.7億m3,比歷年同期均值偏少38%;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黃河流域主要來水區來水153.9億m3,比往年同期均值偏少20%。自2006年以來,寧夏總用水量減少5.85億m3,農業用水量減少6.05億m3。導致灌溉困難,冬灌面積壓減到500萬畝,騰出水量以應急次年5月以后的灌溉用水高峰期,這樣對冬小麥越冬土壤墑情十分不利,使農作物減產;水稻種植面積被嚴格控制在100萬畝以內,降低了水稻的產量。氣候變化導致的黃河水減少成為制約引黃灌區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

3.1.2 氣候變化導致極端氣候事件增多,氣象災害加重

旱澇災害并發,極端干旱事件頻率及范圍明顯增加;暴雨頻次增多,且出現時間提前,結束期后延;霜凍、寒潮增強;干熱風出現次數及強度增加。近年,寧夏沙塵暴頻次雖明顯下降,但強沙塵暴次數卻在增加;極端高溫時有發生,暖冬頻繁。從近10多年情況看,1997年7月彭陽縣紅河鄉特大暴雨引發山體滑坡;1998年5月賀蘭山東麓特大暴雨;2002年5月銀川、吳忠地區強霜凍;2003年8月中寧縣冰雹和沙坡頭區縣特大暴雨;2004年5月上、中旬全境內的兩次強霜凍;2004年6月靈武市沿河地區冰雹和中寧縣余丁鄉特大暴雨;2005年6月平羅縣寶豐鎮、靈武市梧桐樹鄉冰雹;2005年8月彭陽縣紅河鄉特大暴雨引發山體滑坡;2007年“五一”節期間強霜凍,2008年冰凍雨雪天氣;2010年2月灌區春潮嚴重,造成春小麥播種困難;2010年同心縣暴雨洪災;等等。局域性暴雨、冰雹、強霜凍天氣每年都給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

3.1.3 氣候變暖誘發動植物病蟲害多發、頻發、重發

氣候變暖,尤其是冬季氣溫偏高,最冷月(1月)50年年平均氣溫增幅達1.8℃。50年以來,寧夏出現了17個暖冬(以1961~2010年為標準氣候值),其中15個在1986年以后,暖冬使病菌進入越冬階段推遲、延長病菌冬前發展時間,有利于動植物病原微生物繁衍,增加越冬菌量,春季若氣溫回升快,病菌潛育期縮短,病情發展快;暖冬也造成病蟲害發生期提前、危害期延長、危害程度加重,成為許多動植物病害多發、頻發和重發的直接誘因。據統計分析,2010年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的種類較十年前增加了45%,發生頻率提高了68%,危害的面積由2500萬畝次增加到4000萬畝次。其中,2002年的小麥銹病和2003年的玉米葉螨病幾乎遍及全區。畜禽疫病發生的種類較十年前增加了80%,發生的頻率提高了3倍多,流行的范圍和強度擴大了10倍,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損失。

3.1.4 對喜涼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有不利影響

氣候變暖使作物適宜播種期提早。如果采用的品種不變,與20世紀60至70年代相比,寧夏春小麥、玉米、水稻播種期提前10天左右,收獲期也相應提前。

氣候變暖使灌區春小麥播種由3月上旬普遍提早到2月下旬,收獲期也由7月中旬提早到7月上旬中期。氣溫升高加快了春小麥的生理發育速度,發育期縮短,進而影響干物質的積累,尤其是隨著春季氣溫的明顯升高,春小麥幼穗分化時間縮短,對形成大穗、增加穗粒數產生較大影響。氣候變暖使小麥熱干風發生時間提早,灌漿中后期發生概率增大,對春小麥籽粒灌漿不利。

氣候變化使春小麥適宜種植區縮小。20世紀80年代的區劃表明,寧夏大部分地區可種植春小麥,但經過近30年后,隨著氣候變暖,春小麥適宜區域和面積有所減少。春小麥適宜種植區主要在引黃灌區的衛寧平原、銀川平原銀川以南地區以及海原南部至西吉北部的山區、原州區的南部、隆德、涇源、彭陽等地,占全區總面積的25.0%。春小麥次適宜種植區主要分布在寧夏引黃灌區銀川以北的地區及寧夏中南部的同心縣東南部、鹽池縣南部小部分地區、海原南部、固原北部及西吉大部分地區,占全區總面積的23.2%。寧夏北部非灌溉區域及中部干旱帶不適宜種植春小麥,占全區總面積的51.8%。

氣候變暖使寧夏馬鈴薯的適宜播種時間跨度明顯加大,從4月份到6月上旬均適宜播種,能保證正常成熟。根據甘肅西峰的試驗研究,馬鈴薯適當遲播更有利于在開花期增大有效降水的概率,降低高溫對喜涼的馬鈴薯結薯的不利影響,有利于增產,這在上世紀70年代是無法實現的。當然,由于氣溫升高,特別是馬鈴薯開花和結薯初期的高溫天氣對馬鈴薯薯塊膨大十分不利。中部干旱帶北部春夏干旱加重使播種難度加大。引黃灌區隨著氣候變暖,對喜涼的馬鈴薯開花結薯有不利影響,不適宜于種植馬鈴薯。

3.1.5 作物生育期需水量增加,加劇了水分供需矛盾

隨著氣候變暖,寧夏主要作物生育期(4~9月)的作物需水量呈上升趨勢,南部山區作物需水量上升為10mm/10年左右,中部干旱帶、引黃灌區上升趨勢較弱,上升量為5mm/10年左右。1994年以后作物需水量明顯上升,而作物生育期的降水量卻減少,特別是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春夏季降水量有減少的趨勢,土壤水分也在減少,此階段的干旱有加劇的趨勢,增大了作物水分供需的差額,作物階段性水分虧缺矛盾進一步加重,對該地區小麥、玉米、馬鈴薯的生長均十分不利。

3.2 氣候變暖對寧夏農業的有利影響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有利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2.1 氣候變暖,為“冬麥北移”創造了可行性條件

在中國氣候區劃中,固原地區是寧夏的冬麥產區,每年冬小麥種植在150萬畝左右,近50多年來寧夏全區平均氣溫升高了2.1℃,且冬季增溫尤為明顯,20世紀60年代最冷月(1月)年平均氣溫在-8.5℃左右,近10年則升至-6.9℃,暫不考慮強冬性,一般的冬小麥品種安全越冬界限溫度為-8℃,氣候變暖為寧夏全區冬小麥的引入種植提供了條件,加之北部引黃灌區強冬性冬麥品種的成功培育,寧夏冬小麥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由于冬麥比種植春麥畝增50公斤以上,收割比春麥提前10天左右,可利用寧夏的黃金季節進行二次復種,在收麥后趕茬種植玉米等飼料作物,每畝地至少比常規種植多收入500元以上,2010年全區冬小麥種植已達100萬畝以上,從而引發了寧夏傳統耕作制度的變革。

3.2.2 氣候變暖,延長了作物生長季

寧夏≥0℃和≥10℃積溫均隨時間呈現持續升高趨勢,2000年以后≥0℃和≥10℃積溫均比60年代增加400~490℃·d,積溫的增加彌補了寧夏玉米、水稻等晚熟品種作物生長熱量不足的現象,對品質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寧夏引黃灌區每年有120萬畝水稻田,山區每年有200萬畝長夏季作物田,分別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處于休閑狀態,熱量條件基本是“兩茬不足,一茬有余”。氣候變暖、積溫的增加,可以使作物生育期縮短,加上全區平均無霜期的增長,大大延長了作物生長季。據統計,全區平均生長季由20世紀60年代的233d增加至近10年的248d,大大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為復種黑麥、燕麥、大麥、牧草、高粱等牧草,發展冬季高效畜牧業創造了條件。

(1)水稻適宜區域擴大。隨著氣候變暖,熱量資源增加,冷害發生頻率下降,水稻晚熟品種比例逐漸增大,旱直播稻也逐漸增多。根據水稻適宜生長的農業氣象指標進行的區劃顯示,寧夏灌區各地均可種植水稻,衛寧平原西部地區由于緊臨沙漠,晝夜溫差大,水稻幼穗分化期受低溫冷害危害的機率較大,屬水稻次適宜種植區,占灌區總面積的23.5%,其他地區均為水稻適宜種植區,產量高、品質優。

(2)玉米適宜區明顯擴大。玉米是喜溫高產作物,隨著氣候變暖,寧夏熱量資源增加,玉米高產區域明顯擴大。寧夏玉米的適宜種植區為引黃灌區及彭陽東南部的零星區域,這里光、熱資源豐富,玉米產量高而穩定,是寧夏玉米生產的主要區域。但隨著氣候變暖,寧夏中部干旱帶地區水分條件變差,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較多,決定該區域玉米適宜程度的主要因子是水分條件,熱量條件不是限制因素。因此,中部干旱帶除了有灌溉條件的揚黃灌區、庫灌區適宜發展玉米外,旱地不適宜玉米生長,為不適宜區。雖然氣候變暖,但南部山區的月亮山—南華山—六盤山沿線的高海拔山區及隆德、涇源陰濕地區熱量資源不足,仍不適宜種植玉米。

3.2.3 氣候變暖,為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創造了條件

冬季氣溫的明顯升高,為設施農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設施農業雖然與外界大氣環境隔離,但設施溫棚內氣象要素的變化仍受外界大氣環境的制約。氣候變暖給寧夏設施農業帶來的機遇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于冬季氣溫的升高,使設施溫棚內作物受低溫影響的風險和生產成本降低,從而加速了寧夏設施農業的發展;二是使原來不能進行設施農業的寒冷地區有可能開展設施種植,為寧夏中南部山區發展設施農業提供了條件。截至2010年10月,全區設施農業總面積已經達105.8萬畝,引黃灌區和中南部山區分別占62%和38%。

3.2.4 氣候變化為特色農業發展創造了契機

(1)寧夏賀蘭山東麓是釀葡萄酒的最佳生態區,但最大制約因素是越冬困難,需埋土1米多才能安全過冬,氣候變暖后,凍土層變淺,冬埋厚度由1米多降至60公分左右,大大節約了生產成本,減輕了勞動強度,為大規模產業化栽培創造了條件。截至2010年,全區已建成50萬畝葡萄基地,預計到2015年將建成賀蘭山東麓百萬畝葡萄產業帶。

(2)枸杞適宜區向中部干旱帶擴展。

寧夏銀川以北地區賀蘭山前陽坡地帶及銀川灌區、衛寧灌區東部地區熱量條件好,枸杞夏、秋果產量均較高,氣象條件有利于枸杞產量的形成,是枸杞種植的適宜地區。在有灌溉條件的情況下,應擴大枸杞種植面積,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鹽池大部、同心中東部、固原北部及彭陽的東部地區可適當種植枸杞,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沙坡頭區南部的香山山區、固原南部、海原、西吉和隆德、涇源陰濕區及彭陽中西部地區光熱條件較差,枸杞容易因夏秋多雨而發生黑果病,產量、品質年際間不穩定,不宜種植枸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聊城市| 澄江县| 讷河市| 晋州市| 蕲春县| 清苑县| 灌云县| 珠海市| 银川市| 凉山| 阿拉善右旗| 疏勒县| 蚌埠市| 孝感市| 赣州市| 荥阳市| 长宁县| 韩城市| 镇巴县| 德昌县| 池州市| 云安县| 西吉县| 秦安县| 宝清县| 潞城市| 巫山县| 东山县| 隆化县| 福海县| 小金县| 杭州市| 临洮县| 仪陇县| 武夷山市| 芜湖县| 云南省| 泰宁县| 宣威市| 大连市| 昌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