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6.寧夏適應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措施

適應氣候變化任重而道遠,要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適應與減緩并重,從寧夏區情和實際出發,總結經驗,積極探索,采取強有力的適應政策舉措和行動,推進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大力推行節約能源和水資源措施,提高能效。加強國內和國際合作,不斷增加適應氣候變化科學研究、技術推廣等方面的投入,在統籌解決水資源短缺、治理荒漠化土地,提高植被覆蓋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科學合理移民等方面作出示范,最大限度地減少氣候變化對寧夏的不利影響,使寧夏的適應措施成為國際社會適應氣候變化的實證經驗,為提高人類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作出貢獻。

6.1 發展低碳產業,轉變發展方式

大力發展低碳、環保、高效的產業是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和災害,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首先大力發展服務業,改善三次產業結構。將發展服務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或突破口,不斷提高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促進三次產業結構向科學化、高端化發展;其次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改善能源結構。充分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等資源發展新能源產業,是寧夏適應氣候變化的成功舉措,面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威脅,要繼續加快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源等清潔能源的發展步伐和規模,改善能源供給和消費結構,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不斷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寧夏規劃到2015年,全區風電裝機容量達300萬千瓦以上,太陽能光伏發電并網項目60萬千瓦,到2020年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0萬千瓦。

6.2 科學合理移民,實現和諧發展

繼續實施生態移民攻堅工程。寧夏近30年移民的成效充分證明,生態移民是寧夏探索出的一條解決自然生態脆弱、對氣候變化敏感與貧困交織地區適應氣候變化和反貧困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之一,也是實現此類地區人口與資源、環境相適應,經濟、社會和生態和諧發展的最佳途徑之一,寧夏應繼續實施生態移民,為全球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的貧困地區提供示范和經驗。

將氣候容量作為科學合理移民的重要依據。借鑒ACCC中國社科院項目研究設計的指標體系,測算不同氣候變化情境下,不同區域的生態、土地、水資源及其人口承載力等,對移民遷出地和遷入地的氣候容量作出科學評估,以氣候容量為依據,以脫貧致富為目標,科學合理規劃移民,改善貧困人群生活生產環境,創造適應人類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社會,長遠解決脆弱地區脆弱人群的生計問題。

以科學規劃指導移民搬遷。“十二五”時期,寧夏為進一步解決寧夏中南部地區貧困問題,專門制定了《寧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規劃》,規劃“十二五”時期實施移民搬遷34.6萬人,其中縣外搬遷22.49萬人。根據寧夏CDM環保服務中心分析測算,到2020年寧夏中南部地區還需要進行縣外移民約42萬人。

科學設計移民發展方案。寧夏有近30年的移民經歷,要充分考慮移民群體的未來發展和長遠需求,及早爭取國內國際資金和技術支持,科學合理地設計移民搬遷方案,加快移民遷入地產業發展,提高移民的自我發展能力,避免出現移民“適應不良”“貧困加劇”或給遷入地的生態帶來過大壓力等問題,為國內外適應氣候變化提供典范案例和成功模式。

6.3 實施多措并舉,統籌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

水資源短缺是制約寧夏經濟發展最主要的瓶頸之一。今后,需舉國家和地方合力,通過實施重大水利項目、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等措施,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緩解寧夏水資源短缺和供需矛盾加劇問題。

積極推進重點水利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方案中優先考慮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和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等寧夏適應氣候變化的重大水利項目,同時重點實施灌區配套節水改造工程、揚黃工程、節水工程、小流域綜合治理、山區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六盤山引調水工程等適應性工程,從根本上緩解寧夏乃至西部地區日益加劇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統籌優化水資源配置。通過統籌利用黃河水、當地水,優化三大區域和各產業水資源配置,基本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合理需求。繼續實施水權轉換,促進有限的水資源在各產業間科學高效的配置,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按照北部集中利用黃河水、中部調客水(北揚黃河水、南引涇河水)、南部利用當地水的思路,優化三大區域水資源配置。北部引黃灌區:加大農業節水力度,加快灌區節水改造和水權置換,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中部干旱帶:通過苦咸水利用、集雨工程、壓砂地、秸稈覆蓋、完善揚黃等工程,充分利用當地水資源和降水,保障供水和飲水安全;南部山區:加強生態保護與水源涵養,研究適度開發涇河水資源,建立大中小型工程并舉、庫壩窖池聯用的供水體系。

全面實行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強節水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大力推進節水農業、節水工業、節水型城市建設進程。加快實施噴灌、滴灌、集水補灌等節水改造工程建設,積極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加大苦咸水、中水和礦井水等非常規水源利用力度,“十二五”末,現代灌溉方式普及率達到95%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75%,城市中水回用率達50%,礦井水利用率達65%,既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也減少礦井水排泄對地表水體污染。

6.4 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節水抗災農業體系

面對氣候變暖、干旱加劇、黃河缺水的趨勢,寧夏將農業結構適應性調整和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納入應對氣候變化框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通過調整種植業結構,擴大抗旱農產品和冬麥的種植規模等措施,提高了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但總體而言,寧夏農業生產力仍較低,抵御氣候變化的能力還很弱,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合理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和種植結構,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氣候變化對農業的不利影響。

培育抗旱、抗熱、抗病和晚熟品種。重點加強冬小麥品種的選育,提高其抗干熱風、抗病蟲的能力;適當調整春小麥、水稻等作物的播種期;注重中晚熟插秧稻抗御低溫冷害和稻瘟病的培育,發展成熟期較短的水稻早熟品種;提高復種指數,在冬小麥收獲后復種玉米或水稻,做到一年兩熟,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加作物產量。

加快農業種植結構的戰略調整。利用氣候變暖帶來的光熱資源,實施冬麥北移,擴大種植面積,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硒砂瓜、紅棗、葡萄等特色產業,同時根據寧夏春夏降水減少的特點,壓夏增秋,確保糧食增產,建成北部引黃灌區現代農業示范區、中部干旱帶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南部山區生態農業示范區。到2015年,全區將形成400萬畝馬鈴薯、100萬畝設施蔬菜、100萬畝硒砂瓜、150萬畝紅棗、100萬畝枸杞、100萬畝中藥材產業帶。

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加強標準化農田建設、農田土壤肥力培育,擴大地膜覆蓋、壓砂瓜種植、節水灌溉面積,開發揚水灌溉和庫灌工程,增強農業抵御極端氣候事件的能力。到2015年,改造中低產田150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50萬畝。

6.5 實施項目引領,建設中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

爭取國內外資金,加強重大項目建設。加快實施寧夏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與防洪抗旱減災項目、中北部土地開發與整理項目、寧夏沙產業發展項目等重點項目,使寧夏防沙治沙水平實現跨越式提升。

調整運作機制,實現倍增效應。改變以往由國家拿錢,農民治沙、政府包辦的傳統方式,實施以利益為紐帶,采用合同制,將國家、集體和農民個人利益緊密結合起來,依靠科技進步,使寧夏防沙治沙效果實現倍增。

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牢固樹立“資源有價”“生態補償”的觀念,在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加快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擴大寧夏退耕還林(草)面積,增加國家補償范圍,通過實行最嚴格的林草保護制度,加強林草管護,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的破壞,使生態補償成為生態建設的有效保證和穩定農民增收的途徑。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6.6 積極總結探索,建設國際適應氣候變化試驗示范區

生態移民是寧夏探索的在氣候和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地方,通過政府引導和扶持,當地群眾自愿參與、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并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舉措,可以說是從治標到治本,積極主動適應氣候變化較為成功的實踐,為國內外實施生態移民、探索生態脆弱地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道路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人類適應氣候變化找到了一條可以借鑒推廣的路子。因此,寧夏將致力于以建立國際生態移民示范區、建設國際防沙治沙示范區、探索開展碳匯交易、統籌解決寧夏水資源短缺問題和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等為主要內容,將寧夏建成國際適應氣候變化的試驗示范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川县| 广州市| 磐石市| 南投县| 昌图县| 资溪县| 衡阳市| 军事| 嘉祥县| 深水埗区| 华安县| 岗巴县| 铜梁县| 拉萨市| 四平市| 昭苏县| 宁晋县| 长丰县| 明光市| 长乐市| 兰西县| 宝坻区| 元朗区| 宁波市| 大同县| 伊金霍洛旗| 台东市| 安塞县| 房山区| 西和县| 蓬莱市| 青铜峡市| 清水县| 保德县| 盐津县| 苏尼特右旗| 噶尔县| 乡城县| 万宁市| 阿拉尔市| 大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