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戰略研究
- 馬忠玉
- 2814字
- 2018-12-26 15:02:31
7.寧夏適應氣候變化的戰略保障
7.1 強化政府引導,增強制度保障
當前,在國內外適應氣候變化領域,政府的引導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寧夏作為“十一五”時期全國唯一一個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省級規劃的省區,要切實發揮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自治區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處的指揮、協調和監督作用,監督落實《寧夏應對氣候變化方案》《寧夏“十二五”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等政策法規,制定和完善綜合防災減災規劃、適應資金投入、適應項目信貸、適應主體獎懲等政策法規,從制度方面保障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常態化。
7.2 加強科技創新,增強人才支撐
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專業科技人才缺乏,嚴重影響了人類適應氣候變化的步伐。寧夏一方面要加強國際國內合作,堅持培養、引進與支持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人才激勵與競爭的有效機制,重視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夠引領學科發展的學術帶頭人和中青年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引進優惠政策、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以及人才、智力、項目相結合的柔性引進機制,鼓勵采取咨詢、講學、技術合作等靈活方式引進海外優秀人才,還應積極倡導發達國家和地區對欠發達地區提供技術支持,加大氣候變化研究領域海外優秀人才和智力的引進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強氣候變化研究的學科建設,提倡學科交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推動區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優化相關專業和課程的設置,逐步建立起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氣候變化學科體系。
7.3 探索資金機制,強化資金保障
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問題是歷次IPCC會議關注的重點問題,也是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重要保障。在目前國際國內在適應資金問題上沒有實質進展的情況下,我們要創新思維,拓展渠道,積極探索,構建地方、國家、國際社會共同支撐的應對氣候變化資金機制。首先,政府通過設立適應專項資金和調整優化其他專項資金,加大投入,利用政策引導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到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以“綠色貸款、低碳貸款”和“社會責任基金”為理念,推出與碳排放權交易掛鉤的低碳結構性金融產品,構建地區多元化適應資金支撐體系。其次,建議國家在寧夏試點推行國內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提供一定的適應資金支持,還要積極利用中國清潔發展基金、外國政府、國際組織等雙邊和多邊基金,支持自治區內開展氣候變化領域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最后,加強適應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項目合作,引入更多的國際資金。
7.4 增強預警防御能力,降低災害損失
建立健全防御極端氣候災害的體系和機制,加強對各類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監測、預警、預報,及時發布信息,科學防范和應對極端天氣與氣候災害及其衍生災害。
增強氣候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加強極端氣候事件的監測和預測能力,提高對重大氣候災害預報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完善我區氣候系統觀測網,提高對氣候系統各要素的觀測和綜合數據采集、分析能力。重點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報、預警和大范圍干旱、洪澇和沙塵暴等趨勢預測工作,提高農業、林業、水資源、人體健康等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行業或領域的預報預測服務水平。
完善應對極端災害天氣的應急體系。以《寧夏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為指導,嚴格執行《寧夏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寧夏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寧夏雷電災害防御和應急辦法》等法規規章,進一步完善應對極端氣象災害的應急預案、啟動機制以及多災種早期預警機制,建立健全應急處置快速反應機制,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機制,拓寬氣象預警信息的“綠色通道”,增強災害性天氣氣候信息傳播能力。完善部門聯合、上下聯動、區域聯防的防災機制。
提高地質災害綜合防御能力。嚴格執行《寧夏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和預警能力,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專業監測與群測群防網絡,實現實時預警預報和及時應急避險。強化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完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應急專家隊伍和技術支撐隊伍,配置必要的應急器材裝備,建立地質災害遠程會商系統。
7.5 提高公眾意識,優化適應環境
適應氣候變化行動需要每個人的積極努力和配合,加強公眾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應用,才會讓全社會自覺自愿地參與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堅持宣傳與實踐并舉,注重提高各級領導干部、企事業單位決策者對應對氣候變化的認識,逐步建立一支具有較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干部隊伍;要宣傳落實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項方針政策,利用電視、廣播、圖書、報刊、音像等媒介進行廣泛宣傳,開展低碳城市等創建活動,建立低碳綠色可持續的生活生產消費方式和自覺意識。將氣候變化知識作為基礎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內容,通過科普活動、專題培訓、國際國內學術交流研討等多種方式擴大宣傳教育的范圍和影響,使適應氣候變化深入人心,全面促進廣大公眾和社會各界自覺自愿、積極主動參與應對氣候變化。
7.6 加強國際合作,實現雙贏目標
將氣候變化相關科技合作納入雙邊、多邊政府間科技協議,提升氣候變化國際科技合作的層次和水平,形成布局合理、重點突出、目標明確的氣候變化國際科技合作格局。
進一步擴大國家科技計劃和地方、部門、行業科技計劃的對外開放程度,按照“以我為主、互利共贏、促進自主創新”的原則,適時牽頭發起適應氣候變化特定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提高寧夏氣候變化研究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
大力推動和參與國際社會建立有效的技術轉讓機制,力爭獲得更多的買得起、用得上的先進的應對氣候變化技術和環境友好技術,鼓勵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鼓勵并支持自治區科學家、科研機構和企業發起、參與氣候變化領域國際和區域科學研究計劃與技術開發計劃,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分享國際前沿科技成果;鼓勵并支持自治區科學家和科技管理人員到重要國際組織學習交流;鼓勵在寧夏舉辦重要的氣候變化國際學術會議和專題研討會,爭取重要國際科學組織在寧夏建立相應機構;發起舉辦“氣候變化與科技國際論壇”,促進國際間應對氣候變化的對話與交流。
參考文獻:
[1]王正偉.寧夏水利工作會議上的講話.http://www.people.com.cn2011-12-06
[2]全球氣象災害趨于加重特大干旱提示減災立足長遠,光明日報,2010-04-01
[3]馬明、鄒軍等.寧夏大六盤生態經濟圈建設規劃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
[4]寧夏通志編纂委員會.寧夏通志地理環境卷.方志出版社
[5]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6]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7]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方案
[8]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寧夏應對氣候變化方案
[9]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寧夏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10]王偉光,鄭國光,潘家華,羅勇,陳迎.應對氣候變化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1]劉江等.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12]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寧夏“十二五”中南部生態移民規劃.2011
[13]國家統計局寧夏調查總隊,寧夏統計局.寧夏統計年鑒(201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課題組
承擔單位:寧夏發展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中心
課題負責人:楊桂琴
參與人員:陳紅翔 樊建民 文 琦 朱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