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戰略研究
- 馬忠玉
- 2400字
- 2018-12-26 15:02:31
5.氣候變化對寧夏發展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全球氣候變化對各個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發展機遇。總體上來說,寧夏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方式和倚重資源型的產業結構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面對已經形成的氣候變化事實,我們既要清醒地認識當前面臨的挑戰,在節能減排的同時積極采取措施適應,也要主動出擊抓住氣候變化給我們帶來的機遇,推動寧夏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5.1 氣候變化對寧夏發展帶來的挑戰
(1)對現有發展模式帶來的挑戰。
從世界各國的發展歷史和趨勢可以看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商品能源消費量與經濟發展水平有著明顯的相關關系。未來隨著寧夏經濟的不斷發展,能源消費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然會持續增長。但是,寧夏的經濟發展在全國處于較低水平,經濟發展的方式比較粗放,經濟發展的資源導向型特征比較明顯,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較為普遍。要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從根本上轉變寧夏的經濟發展方式和資源利用模式。因此,寧夏既面臨著新的發展契機,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2)對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帶來的挑戰。
在能源消費結構上,寧夏是以煤炭消費為主的省區。2007年,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87.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了近18.5個百分點;單位熱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與石油、天然氣等燃料相比,分別高出36%和61%。大量燃用煤炭必將帶來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由于調整能源結構受到資源結構、資金、技術等因素的制約,同時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發生根本改變,因此,寧夏要降低單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面臨比其他省區更大的困難。
(3)對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帶來了挑戰。
相比其他省區,寧夏的能源利用效率較低,單位GDP能源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較高。2010年,寧夏萬元GDP能耗為3.31噸標準煤,完成了“十一五”時期能耗下降20%的節能目標,但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能源生產和利用技術落后是能源效率較低和溫室氣體排放較高的主要原因。重點行業落后的技術和工藝所占的比重仍然較高,先進技術嚴重缺乏。
(4)對沙漠化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及改善帶來了挑戰。
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能夠提高森林碳匯的能力,促進溫室氣體減排,對于應對氣候變化意義重大。寧夏屬于西北生態脆弱地區,自然地理特征復雜,環境容量較低,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草地資源質量不高,干旱、荒漠化、水土流失、濕地退化仍然十分嚴重,生態自我修復和自然凈化功能較差,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的難度較大。未來氣候變化將會引起氣溫升高、極端事件和森林火災及病蟲害頻發等方面的變化,進一步加劇對生態系統的不利影響,增加生態保護的難度。寧夏可供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以及自然條件較差的地區,植樹造林和生態恢復的難度很大。由于寧夏經濟實力較弱,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方面的資金投入有限,因此,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5)對農業生產領域帶來了挑戰。
寧夏農牧業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非常大。干旱、霜凍、低溫冷害等農業氣象災害多發,農業生產始終處于不穩定狀態,綜合生產能力弱。未來隨著氣候變暖,對農牧業生產的不利影響會繼續加大,農業生產的成本和風險也隨之增加。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布局,遏制潛在荒漠化增大趨勢,有效減少病蟲害的流行和雜草蔓延,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確保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是寧夏農業領域提高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和抵御氣象災害能力長期面臨的挑戰。
(6)對水資源保障帶來了挑戰。
寧夏水資源貧乏且量少質差,是全國水資源量最少的省區之一。受季風影響,天然降水年內分布不均,年際間變率大。寧夏大部分地區70%的降水集中在7、8、9月份,4~6月份降水量僅占全年的15%,難以保障作物苗期對水分的基本需求,干旱頻發,農業減產。截至2010年,中南部地區有90多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未來隨著寧夏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全區用水量將會持續增加。氣候變暖將減少寧夏的徑流量,增加干旱發生的概率,加劇區域性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因此,保護水資源,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的開發利用,是寧夏面臨的嚴峻挑戰。
5.2 氣候變化給寧夏發展帶來的機遇
(1)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雖然氣候變化的趨勢不能靠人力改變,但我們要積極地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這就會促使我們探索發展低碳、環保、綠色的產業。因此,應對氣候變化為寧夏第三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好的機遇,相關產業的發展將會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2)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國家出臺了許多促進低碳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如鼓勵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發展,這不但為寧夏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等產業帶來了重大機遇,而且為寧夏做強做大風電設備、太陽能發電設備等機械裝備產業有很大的帶動和促進作用。
(3)為寧夏冬麥北移及現代農業發展帶來機遇。隨著氣溫升高、氣候變暖,使寧夏冬麥的適宜種植區域不斷向北擴大;豐富的光熱資源也為寧夏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引進和培育喜溫作物品種創造了有利條件。
(4)推進整個社會技術革新。為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氣候變化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減排壓力下,會促進發達國家在節能和新能源技術方面的創新,也會激發世界范圍內節能和新能源技術的市場競爭,為技術革新提供機遇。對寧夏這樣的經濟欠發達的省區來講,必須想方設法在各領域開發和應用國內外先進的生產技術,如清潔生產技術、節能、節水技術、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新能源技術等,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為以能源資源為主的省區調整能源結構提供機遇。
(5)拓寬寧夏參與國際合作的領域。改革開放以來,寧夏在農業節水技術、經貿、文化等領域不斷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但受經濟發展水平和區位限制,參與國際合作的領域仍十分有限,應對氣候變化的要求使各國都意識到,這是一個不分區域和國度,人類要共同面對的重大問題,因此它將成為寧夏增強國際合作的一個新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