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寧夏適應氣候變化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面對脆弱的自然生態環境、大規模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和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寧夏發揮“小省區能辦大事情”的氣魄,綜合運用優化水資源配置、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探索先進的防沙治沙技術、實施生態移民等措施,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逐步走出了一條與氣候變化相結合的扶貧攻堅、改善民生、發展經濟之路,被國際社會譽為“寧夏經驗”,使寧夏成為中國適應氣候變化典型省區,“寧夏經驗”也成為南非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一大亮點,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寧夏適應氣候變化的積極態度和實際行動。

4.1 強化政府引導,增強制度保障

加強機構建設。為加強對寧夏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指導和協調,“十一五”期間,寧夏成立了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2011年,在自治區發改委成立了應對氣候變化處,完善和健全了寧夏應對氣候變化的組織領導。

實施規劃先行。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2000年,寧夏就依據自治區氣象局預測的未來20年寧夏氣候變化趨勢和可能產生的影響,把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正式列入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將應對氣候變化內容納入省級“十一五”規劃的省區。與此同時,還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一系列專項規劃。如《寧夏“十一五”太陽能開發利用規劃》《寧夏循環經濟發展“十一五”規劃》《寧夏節能“十一五”規劃》等。跨入“十二五”時期,在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同時,又出臺了《寧夏“十二五”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寧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規劃》《寧夏生態建設“十二五”規劃》等,以高質量的科學規劃引導寧夏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促使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常態化。

健全法規保障。為不斷強化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舉措,寧夏政府十分重視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法規的制定,近年來,先后頒布實施了《寧夏節約用水條例》《寧夏氣象條例》《寧夏人工影響天氣條例》《寧夏防雷減災管理辦法》《寧夏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等地方性法規。2009年寧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認真貫徹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積極編制了《寧夏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等,為寧夏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和法規保障。

4.2 優化水資源配置,緩解瓶頸制約

水資源短缺是制約寧夏經濟社會發展最主要的瓶頸之一。針對氣候變暖、降水和黃河來水減少等形勢,寧夏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建設節水型社會的理念,并進而啟動了病險水庫加固改造和節水型灌區建設工程,采取引黃、揚黃工程、節水工程、水權轉換等多措并舉的方式優化水資源配置,緩解水資源問題。

為統籌區域發展,寧夏根據三大區域水資源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優化水資源配置,為適應氣候變化走出了一條具有寧夏特色的發展之路。北部引黃灌區加大農業節水力度,大幅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通過加快灌區節水改造和水權置換,保障不斷增長的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需求。2003年寧夏實施水權轉換試點,將農業灌溉用水轉換為工業用水,當前批復水權轉換總規模2.3億m3,轉換價格為12元/m3,“十一五”期間,通過水權轉換,共節約農業用水40億立方,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38提高到0.42,在不增加黃河取水量的條件下滿足了工業用水的增長需求,萬元GDP用水量由1288立方米下降到541立方米。中部干旱帶通過實施扶貧揚黃工程,加強了地下水勘察,擴大供水范圍,建設集雨設施,建設積雨場、貯水窖和人畜飲水工程,確保人畜飲水安全,緩解農業缺水問題。現在寧夏平均年揚黃水總量7.3億m3,增加中南部地區灌溉面積165萬畝。南部黃土丘陵區以流域為單元,開源與節流并重,加強生態保護與水源涵養,研究適度開發涇河水資源,建立了大中小型工程并舉、庫壩窖池聯用的供水體系。

4.3 加快結構調整,夯實農業地位

面對氣候變化給寧夏農業帶來的影響,寧夏主動出擊、積極應對。2000年,自治區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意見》,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了農業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引黃灌區加快了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培育壯大枸杞、釀酒葡萄、優質糧食、奶產業等優勢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積極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控灌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水資源的耗用量。充分利用氣候變暖的有利條件,大力推行“冬麥北移,兩茬平作”耕作制,使引黃灌區農作物種植由一季變兩季,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出水平,滿足了銀川—吳忠奶牛產業帶對青貯飼料的需求。

根據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提出的“中南部山區壓夏增秋,加大抗旱、節水、特色農作物種植力度”的指導方針,2003年提出的加快建設節水型灌區,積極發展避災農業、旱作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等現代農業理念,中部干旱區大力發展了高效節水特色農業,積極發展溫棚種植,擴大硒砂瓜、紅棗、枸杞等種植面積。南部山區積極發展以小雜糧為主的避災農業。加大馬鈴薯三級種薯基地建設,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推廣舍飼圈養技術,進一步發展草畜產業。同時,針對寧夏秋季降雨相對集中的現象,按照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的理念,在中南部地區大力推廣秋季覆膜保墑、坐水點種、積雨窖灌、膜下滴灌、膜側栽培、壟溝栽培等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充分利用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截至2010年,全區設施農業總面積已經達105.8萬畝,引黃灌區和中南部山區分別占62%和38%,已建成50萬畝葡萄基地、85萬畝紅棗產業基地、70萬畝枸杞產業帶、60萬畝甘草產業帶,環香山100萬畝硒砂瓜產業帶,環六盤山400萬畝馬鈴薯產業帶,中南部山區600萬畝牧草產業帶,全區200萬頭肉牛和1300萬只肉羊的清真牛羊肉產業帶。冬麥和玉米適宜區也明顯擴大,2010年,僅引黃灌區冬麥種植已達60萬畝。規劃2015年銀川至吳忠一線形成“80萬畝冬麥—80萬畝青貯玉米—80萬頭優質奶牛—200萬噸乳制品加工”高效循環的現代農業產業鏈。這些措施,不但提高了干旱加劇情況下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還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大大改善了民生狀況。

4.4 加強生態保護,提高適應能力

針對寧夏生態環境脆弱的現狀和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自治區政府在2002年8月出臺了《關于加快中部干旱帶生態建設及種草養畜業發展的意見》,召開了全區第一次生態建設工作會議,從2003年5月1日起率先在全國實行全省境內的封山禁牧。當年,380萬只放牧羊全部下山實行舍飼圈養,3240萬畝天然草原承包到農戶。8年來,有近100萬畝流動、半流動沙丘變成了固定沙丘,500萬畝已墾草原實行了退耕還草,近3000萬畝天然草原進行了圍欄封育,新增多年生人工草地500多萬畝。從而使草原植被迅速恢復,林草資源總量逐步增加,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積逐年減少,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取得了山綠、沙退、草茂、畜壯、人富的生態經濟效益。

在防沙治沙方面,寧夏首創了享譽國內外的草方格治沙方法,通過沙漠邊緣治沙、草原沙地治沙和綠洲腹地流沙治理三種模式,使寧夏治沙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成為全國第一個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省區、全國第一個將防沙治沙列入法治軌道的省區、防沙治沙機制全國最先進的省區,成立了全國第一座防沙治沙大學的省區。這些極大地改善了寧夏生態系統,增強了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減緩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從1999年開始,扭轉了沙化面積多年擴大的局面,荒漠化面積總體呈趨減態勢,荒漠化程度也逐漸減輕。1999~2009年期間,荒漠化面積由320.7萬公頃減少到289.9萬公頃,減少30.8萬公頃,其中1999~2004年年均減少4.66萬公頃,2004~2009年年均減少1.5萬公頃;重度和中度荒漠化面積明顯減少,2009年比1999年分別減少了73.4萬公頃和6.0萬公頃。

4.5 狠抓移民工程,統籌區域發展

寧夏中南部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人類生存和生產環境惡劣,人口超載嚴重。自治區黨委政府按照人隨水走和山上的問題山下解決、山內的問題山外解決的創新思路,將生態移民作為寧夏扶貧開發的主要形式,自20世紀80年代初至2010年,累計遷移人口66萬多人,生態移民遷出區的300萬畝土地用于恢復生態,既有效緩解了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生計問題,也提高了自然生態恢復的能力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在移民遷入區實施揚黃灌溉、集雨工程和發展節水農業、設施農業等措施,使移民遷入區的水、土資源條件能夠滿足生態移民搬遷的需要,充分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極大地提高,也大大促進了寧夏中南部地區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使寧夏貧困地區農民素質不斷提高、收入不斷增加,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促進了山川互濟,統籌發展。2009年寧夏中南部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2919.7元,比1983年的178.2元增長了15倍。以2009年人均年收入1196元的貧困線計算,寧夏中南部地區農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貧困線的2.4倍,推進了寧夏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寧夏生態移民也成為2011年12月南非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一大亮點,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4.6 發展清潔能源,改善能源結構

寧夏有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寧夏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以及生物質能源等清潔能源產業,積極調整能源結構,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溫室氣體的排放,為保護人類生存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做了很大的努力,收效顯著。一方面,充分利用寧夏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優勢,發展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產業。2003年寧夏開工建設第一座大型示范性風電場——賀蘭山風電廠。到2010年底,寧夏建成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22萬千瓦,占寧夏全部電力裝機容量的8.5%,太陽能光伏并網電站裝機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大大優化了寧夏的能源結構;年發電量可替代110多萬噸標準煤,減排近400萬噸二氧化碳,2010年寧夏萬元GDP能耗下降4.3%。另一方面,積極推廣CDM項目,大力發展農村清潔能源。到2010年,已推廣農村戶用沼氣池24萬口、太陽灶30多萬臺、太陽能熱水器25萬臺;寧夏CDM項目成效顯著,在國內居于領先地位。截至2011年9月,僅寧夏CDM環保服務中心一家企業就有33個自主開發的CDM項目在聯合國主管機構成功注冊,其中13個已獲得供41次減排量簽發,另外還有60余個項目處在申請注冊審定,獲取LOA及前期開發的階段。

4.7 加大宣傳教育,提高全民認知

寧夏十分重視環境與氣候變化領域的教育、宣傳與公眾意識的提高。近年來,加大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宣傳教育力度,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知識講座和報告會。2005年,在銀川召開的中國西部論壇上,寧夏科技工作者的“全球氣候變暖與寧夏氣候變化”的報告,得到了科學界及社會公眾的廣泛反響。2007年,寧夏科協、寧夏氣象學會和蘭州區域氣候中心聯合舉辦了“氣候變化及其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影響及對策高級研修班”;寧夏氣象部門利用“3·23”氣象日,為科技工作者、公眾和媒體做了“氣候變化及其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的報告;自治區團委響應共青團中央號召,開展了“我與祖國共奮進——青年科學家走進校園系列輔導講座”活動,在廣大學生中進行了“對氣候認識觀念的轉變及了解氣候變化”科普講座。2009年,寧夏制作的專題片《中國寧夏:行動帶來改變》的宣傳片在丹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播放,得到了世界的廣泛關注,2011年12月,在南非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專題片《抉擇——寧夏適應氣候變化與反貧困案例》《西部報道——中國綠色大使寧夏科考紀實》再次抓住各國代表的眼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寧夏應對氣候變化的成功經驗。以上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提高了全社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為推進寧夏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4.8 重視科學研究,提供科技支撐

為不斷提高寧夏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相關科研支撐能力,寧夏十分重視科研平臺和信息平臺建設,先后成立了寧夏防災減災中心、寧夏氣候中心和寧夏氣象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建立健全了相關信息化監測網,及時發布年度氣候公報和年度氣候影響評價報告等。同時,加大對寧夏氣候變化的事實和影響的深入研究,積極參與國內外科研項目,提高科研能力。寧夏在國家科技部、中國氣象局和寧夏自治區政府的支持下,從“十五”時期開始,就先后組織進行了中英氣候變化雙邊合作研究項目“全球環境變化對策與支撐技術研究”、子專題“氣候變化對寧夏農業影響的模擬研究”、國家科技部公益項目“寧夏氣候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及其機制研究”“寧夏氣候變化對全球氣候變暖的響應及其對策預研究”“氣候變化對寧夏主要農作物及適應性影響研究”“氣候變化下北方五省區草地畜牧業脆弱性評價”“氣候變暖對寧夏中部干旱帶降水資源變化的影響研究”等;組織編寫了“寧夏近五十年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寧夏氣候與氣候變化”“氣候變暖引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等研究報告。同時,CDM(清潔發展機制)工作取得顯著成效,CDM工作在國內居于領先地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彩票| 富平县| 玉环县| 怀化市| 梁平县| 千阳县| 克东县| 赣榆县| 珠海市| 汨罗市| 龙山县| 泰州市| 吕梁市| 定远县| 东台市| 循化| 乌拉特前旗| 奎屯市| 巨鹿县| 千阳县| 宣武区| 六盘水市| 临颍县| 洞头县| 壶关县| 铜梁县| 雅江县| 云和县| 子长县| 寿光市| 祁连县| 高邑县| 丰台区| 白水县| 昌吉市| 阿拉善右旗| 洞头县| 泸水县| 泰来县| 万载县| 马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