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嘉峪關:蒼涼的守望

“天下第一雄關”

嘉峪,在匈奴語中,意為美好的峽谷。嘉峪關市因嘉峪關而得名。嘉峪關則因嘉峪山而得名。嘉峪山,以山憑險,漢代設“玉石障”,五代有“天門關”,元代更名“嘉峪山”,取“林泉秀美,澗壑寂寥”之意。但是,這樣的記載也只能出現在史書里了:“走出嘉峪關,兩眼淚不干。向上看,天是灰蒙蒙的天;向下看,全是戈壁灘。”一首民謠這樣形容當時的嘉峪關。

嘉峪關市轄域,先秦為西羌地,秦為烏孫地,西漢初為匈奴昆邪王地。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擊破匈奴右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從此,嘉峪關一帶屬酒泉轄地。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它比“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早建9年。這里地勢險要,南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是連綿起伏的黑山,兩山之間只有30華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狹窄的地方,被稱作“河西第一隘口”。關西的大草灘,黃草平沙,地域開闊,素為古戰場,關東是絲路重鎮酒泉,緊靠關東南坡下,有著名的峪泉活水,“九眼泉”冬夏澄清,終年不竭,可供人馬飲用,并可灌溉良田。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和險要的地理位置,是這里建關的主要原因。早在漢代,就在距關城北7里的石關峽口設有玉石障,依山憑險,設兵防守。據史料記載,明代以前,這里一直是“有關無城”。

明王朝建立后,為了加強河西的軍事防御,征虜大將軍馮勝收復河西后,在此選址建關,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據歷史記載,嘉峪關從建關到成為堅固的防御工程,經歷了160多年時間。明洪武五年(1372)首筑土城,周長220丈,高2丈許,就是現在的內城夯筑部分,當時只是有關無樓。明弘冶八年(148),肅州兵各道李端澄主持在西羅城嘉峪關正門項修建嘉峪關關樓,也就是說,嘉峪關關樓是關城建成100多年之后方修建的。

11年后,也就是明正德元年(1506)8月至次年2月,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關的樣式、規格修建了內城光化樓和柔遠樓,同時,還修建了官廳、倉庫等附屬建筑物。嘉靖十八年(1539),尚書翟鑾視察河西防務,認為這里必須加強防務,于是大興土木加固關城,在關城上增修敵樓、角樓等,并在關南關北修筑兩翼長城和烽火臺等。至此,一座規模浩大、建筑宏偉的古雄關挺立在戈壁巖崗之上,它像一隊威武雄壯的戰士,屹立在兩山之間,伸出雙臂,牢牢地守衛著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

存在和湮滅

在雨水的敲打里,我們走進嘉峪關。我們沒有直接走進內城,而是沿著城墻游走。

雨下得很猛烈,相機的取景框和遠處的箭樓模糊,腳下泥濘,沙礫被雨水沖刷得亮晶晶的,四周寂靜,高大的城墻,古色古香的門樓建筑,灰暗的天空,以及這個秋天的嘉峪關,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讓我們忘記這里曾有長達600多年的金戈鐵馬、硝煙四起的蒼茫歷史。

嘉峪關城以內城為主,是關城的核心和主要工程。關城周長733.3米,高11.7米,面積33500多平方米;墻體中心部分是以粉碎后加水拌合均勻的黃土夯實而成,其緊實度要達到箭射深度不超過3寸(10公分),土墻兩側砌以百里之外燒制的城磚,雄偉堅固。內城只設東西兩門,東為“光華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東西門并不徑通,而是各有一座翁城圍護,使關城更為幽深肅穆。東門翁城叫“朝宗”,西門翁城叫“會極”。西門翁城位于內城南部,城門南開,從西門進來,進門后須沿寬約3米的巷道,先左拐再右拐才能經過翁城,進入內城。如遇敵人來犯,城墻上的守城將士可于城門、巷道、翁城層層射殺,大大增加了敵人的攻城難度。

墻頂外沿砌有“鋸齒形”墻垛,并在“鋸齒形”中心留一正方形孔洞。這種墻垛造型,除了使它同樣具有墻頂護欄功能外,還在增加城墻美觀的同時,大大增強了其御敵功能。當敵人架云梯攻城時,為防墻頂守軍反擊(投巨石、從凹口刺殺等),一般總是將云梯架在凸齒處,守城將士既可憑借凸齒掩護自己,又可從凸齒中間的小孔設法掀翻敵人的云梯。在現代人看來,這種墻垛造型十分簡單,但在冷兵器時代,卻可謂是構思縝密周詳。

關城墻上建有東、中、西三座城樓,巍然對峙,氣勢壯觀。登關樓遠眺,長城似游龍浮于戈壁瀚海,若斷若續,忽隱忽現,塞上風光盡收眼底。內城墻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等共14座。內城北側建有磚鋪地面的寬闊斜坡馬道,直通城頂,修建關樓時,役工可經此運送材料至墻頂,平時可作守城將士上下的通道。

關城內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版樓、戲樓等。整個建筑布局精巧,氣勢雄渾,與遠隔萬里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聞名于天下。

嘉峪關城在修建過程中,演繹出定城磚、擊石燕鳴、冰道運石、山羊馱磚等動人故事,至今還在當地百姓中廣為流傳。對這些故事和傳說,我們其實沒什么興趣,這些表面看來饒有趣味的故事,不知掩蓋了多少工匠、民夫的血淚,對此,我們的忽視已經成為正常。就像那些在雨水沖刷下用黃土夯筑的漸漸失卻宏偉氣勢的城墻,沒有人會關注它的存在和湮滅。

孤城歲月

嘉峪關自建立以來,屢有戰事。明正德年間(1515~1522),吐魯番滿速爾兵數犯河西。當時嘉峪關只是座孤城,以致滿速爾兵兩破關城,并屢掠附近民眾牛羊。直到1539年嘉峪關建成為一座完整的軍事防御工程后,關城鎖鑰邊陲,又有明墻暗壁相合,才真正成為固若金湯的天下第一雄關。

但是,就是這樣一座固若金湯、耗費幾百年時間不知用去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的天下第一雄關,卻逐漸成為一座孤城,不僅失去了軍事價值,軍事設施更是殘破不堪,駐守軍隊薄弱。

1907年,沙皇俄國瑞典裔馬達漢以探險家的身份作掩護,來到嘉峪關,他在《馬達漢西域考察日記1906-1908》一書中這樣寫道:“這支隊伍跟安西的守備隊一樣,屬于民防性質的組織……只有在中國農歷2月和8月進行操練。從不練習打靶,只進行散射。武器裝備只有100支點燃引線發射的步槍,2門老式的銅炮,17支老式統子槍和20把大刀。”

嘉峪關的衰落,使我們困惑,僅靠城高墻厚,就能擋敵于墻外?

和很多朋友聊天,他們都言稱不喜讀明史與清史,理由很簡單,明清是中國最為羸弱和昏庸的王朝,兩個王朝除了僅有的幾個皇帝有些作為,大部分都十分昏聵。而中國也由此錯過了最好的發展機遇,從此進入了被列強侵略和瓜分的黑暗年代,明清兩朝,不能讓史書興奮,不能令華夏自豪。

有學者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修筑的長城,應該是在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位于平原高地的半坡遺址村莊周圍,環繞有一條全長300米,寬6至8米,深5至6米的大圍溝;溝底部寬約4米,并發現有木柱的痕跡,可能在圍溝底部和兩旁設有防御之類的障礙物。類似的大圍溝在其他一些同時期遺址中也有發現,除防水、排水作用外,還起著避免野獸侵擾、防止各部落之間氏族成員因血統復仇而發生沖突的作用。考古學家考證說,半坡遺址大圍溝的總出土量為1.1萬立方米,如用載重3噸的卡車,可載裝3600多輛。如此艱巨的工程,在6000年前用簡陋粗笨的石器工具完成,如此龐大,不啻于秦漢時期的長城。

而在秦長城之前,有燕、趙等國長城;秦之后,除漢大修長城外,北魏、北齊、隋、金等朝,先后役民數萬修筑長城。

歷史上修長城最為突出的兩個王朝,就是漢朝和明朝。漢朝是因強盛而修長城,拓展疆土。而明朝卻是因國力衰弱,修長城冀其護御。在明王朝270年統治期內,從未停止修筑長城和經營長城的防御體系,工程之大,在中國歷代王朝中首屈一指,其防御工程技術,也遠遠超過了以前歷代所筑的長城,建筑結構更加完善堅固。

簡單說來,明修長城,是為了戰爭防御;漢唐修長城,則是為了開拓疆域,這個明顯的區別,讓我們思索良久。

從嘉峪關修建的歷史,我們也許能發現些什么。嘉峪關修成100余年后,從明正德年間,至1539年嘉靖年間,明王朝將關城外以西的居民,悉數內遷,將大片土地拋棄。巍峨雄關嘉峪關,竟成為閉關鎖國之城垣,留下長城一段傷心慘痛的歷史。明朝的亡國,也非其城垣不堅,筑城不廣。根源在于自毀另一核心“長城”——治朝政禍殃無辜良民,居廟庭殘殺忠貞將臣。史書記載,選址建嘉峪關的征虜大將軍馮勝后來被朱元璋賜酒毒死,后來的歷任官員也都不同程度被朝廷罷官、貶官或者流放等。更有意思的是,與嘉峪關呼應的山海關,也可謂固若金湯,卻不戰而降。“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嘉峪關關帝廟前戲臺上的對聯真是入木三分。

走到城門樓下,嘉峪關巍峨的城樓與城墻完整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更遠的地方,是戈壁和荒灘,雨下得更大了,風使勁地吹著,卻仍有把自己捂得很嚴實的婦女和中年男人,拉著駱駝向不多的游客大聲招攬生意。沙場的吶喊廝殺早已沉于歷史,幾千年漫漫歷史長河一下定格于眼前的生存現實,矚望默默地矗立的嘉峪關,不由得想起王之渙那首著名的詩句: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梧县| 什邡市| 广汉市| 葫芦岛市| 潜江市| 平山县| 鹤岗市| 桃园县| 襄垣县| 高要市| 金山区| 宜昌市| 来凤县| 承德县| 张北县| 巴林右旗| 灵石县| 武强县| 潞城市| 察隅县| 元江| 共和县| 武定县| 夏津县| 武乡县| 大方县| 三明市| 乌什县| 固安县| 嘉义市| 沭阳县| 师宗县| 扬中市| 简阳市| 嘉兴市| 曲靖市| 安丘市| 敦煌市| 蒙城县| 叙永县| 天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