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境之旅:一位記者的行走筆記
- 張濤 王燕
- 4146字
- 2018-12-26 14:50:40
眺望蒼涼
成吉思汗葬地猜想之一:神秘的阿爾寨石窟
1226年,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大軍最后一次征伐西夏,在鄂爾多斯草原,成吉思汗勒馬四顧,但見山清水秀,風光秀麗,陶醉之際,手中的鏤金馬鞭不覺落地,侍從欲去撿起,成吉思汗揮手制止,沉思良久,說:“此地甚美,為吾百年之后安葬之。”
誰想一語成讖,次年,也就是1227年,成吉思汗滅西夏,卻逝于軍中,遺體運回草原安葬。由于葬俗特殊,而且保密措施極為嚴密,成吉思汗的安葬之地成了千古之謎。
為了尋找成吉思汗的安葬地,至今,考古學者們在蒙古國的肯特山、杭愛山、阿爾泰山、烏蘭巴托以北乃至俄羅斯的圖瓦、布里雅特等地,都曾進行過實地考察,最終一無所獲。不久前,《國家人文地理》雜志記者獲悉,有專家考證內蒙古鄂托克旗的阿爾寨石窟是成吉思汗的秘葬地,我們于是驅車前往采訪。
草原中一座荒涼的城
駕車從銀川到內蒙古鄂托克旗的阿爾寨石窟并不遠,也就180多公里的路程,路也好走,但由于阿爾寨石窟地處偏僻,知道的人并不多。我們從銀川出發,過石嘴山黃河大橋,到內蒙古地界后,邊走邊打聽,4個多小時后,過棋盤井,穿千里溝,終于抵達位于鄂托克旗公其日嘎蘇木西南30公里處,被當地牧民稱為“百眼窯”的阿爾寨石窟。“草原中一座荒涼的城”,記得一位詩人這樣說。現在,在茫茫大漠草原中,一座褐紅色砂巖平頂山在陽光下直刺我們的雙眼。它高約80米,東西長約300米,高出周圍地面約40余米,巨大,神秘,仿佛向我們訴說著什么。難道,這里真的就是700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的成吉思汗的秘葬地?

草原上的“敦煌”
由于長期遭受戰亂的侵擾和風沙的侵蝕,阿爾寨石窟已經失卻當年的模樣,很少有人光顧。但即使這樣,阿爾寨石窟的雄姿依然讓我們震驚:雄偉的遺址、精美的壁畫、古樸的石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留下的千古之謎讓我們浮想聯翩。
阿爾寨石窟位于鄂爾多斯草原,鄂爾多斯為蒙古語,意為很多的宮帳。1226年秋,成吉思汗在西征花刺子模之后,為懲罰西夏的背信棄義,率大軍南越陰山,在鄂爾多斯西部的阿爾巴斯地區與西夏軍隊隔黃河對峙。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在“阿爾不合”圍獵時墜馬跌傷,就于“搠斡兒合惕”扎營養傷。據考證,“阿爾不合”即今阿爾寨石窟所處的阿爾巴斯山;“搠斡兒合惕”譯成漢文為“多窟會聚”,就是阿爾寨石窟,成吉思汗在阿爾寨石窟養傷,并設置指揮部,數十萬蒙古鐵騎也在此安營扎寨。
極目四望,阿爾寨石窟周圍草原遼闊,不難想象當年蒙古大軍旌旗蔽日的壯觀場面。阿爾寨石窟因成吉思汗和夫人也遂征西夏時在此處養傷,并議定軍國大計,也是成吉思汗轉戰萬里生涯中,遺留的一處至今既有地名可考、又有準確地點可尋的故址,長期以來也一直是蒙古貴族紀念并祭祀成吉思汗及其家人的圣地。
據說阿爾寨石窟原有108眼石窟,因此又名“百眼窟”。據初步研究,該石窟開鑿于西夏時期,盛于元朝,至明代還在延續使用,窟內大部分壁畫屬藏傳佛教系列。窟內現存的藏文、回鶻、蒙古文榜題,反映了古代多民族文化交流,是豐富而凝重的文化遺存。因此,我國考古學界、石窟學界認為阿爾寨石窟是中國長城以北草原地區“碩果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遺跡”,堪與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大同云崗、洛陽龍門等石窟媲美,被專家們譽為“佛教藝術寶庫”、“草原上的敦煌”。
由于戰亂頻繁,歲月流逝,當年盛極一時的阿爾寨石窟開始衰落下來,被風沙所遮掩,不為世人所知。阿爾寨石窟最早毀于明末林丹汗西征鄂爾多斯之戰,解放后,曾一度是駐軍的話務總站,后來還有人在這里行醫求佛。如今,阿爾寨石窟已經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被列入當地的文化旅游開發計劃。
由于自然及人為的破壞,阿爾寨石窟多數石窟均已倒塌埋陷,形成一個較陡的山坡。從山坡向上走,我們登上石窟頂部,當年山頂上規模宏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如今已是斷墻殘垣,隨地可拾的琉璃瓦碎片、獸頭瓦當、青花瓷片和荒草雜生著,不少石窟內的壁畫大多蕩然無存。我們沿著山體攀爬,看到那些附著在山體上開鑿的眾多石窟,如同阿里巴巴的山洞,蘊藏著無數寶藏和秘密,等候著人們前來探訪。
我們登上阿爾寨石窟東南側的10號石窟,該石窟據說是成吉思汗養傷時的住所,石窟門口依然樹立著代表成吉思汗戰無不勝的威猛神勇的蘇勒德神矛,紅褐色的馬鬃在風中飛揚,矛頭直刺藍色的天穹。門西側壁上有一座西夏風格的佛塔浮雕。在阿爾寨的石窟中,這眼窟是最特殊的,別的窟均是依山勢在側面開鑿,唯獨這座石窟,鑿有兩道豎壕,據說是為方便成吉思汗養傷時坐著射箭所鑿的。
瑰麗神秘的石窟壁畫
據介紹,目前,阿爾寨石窟原有的寺廟建筑,仍有6處遺址;環山鑿有65座石窟,坍塌或被風沙掩埋的有18座,目前較完整的尚有43座;我們在山周圍巖壁上還發現不少浮雕佛塔,以西夏風格的居多。
最讓我們興奮的是,雖然歷經磨難,阿爾寨石窟仍有近千幅彩繪壁畫得以幸存。壁畫多為彩色,以綠、紅、黑、藍、白、黃為主,為礦物質顏料,經歷了數百年仍斑斕如新,實屬彌足珍貴。也有僅以黑色線條白描的,似為未來得及上顏色的未完成之作,但也可看出線條流暢,技法純熟。在阿爾寨石窟中還有多幅黑教、紅教、黃教等教派的法王畫像,雄壯威猛,跨越數百年,薈萃于各洞窟,蔚為洋洋大觀。
這些殘存的彌足珍貴的壁畫中,有不少與成吉思汗有關,為我們傳遞著探尋成吉思汗秘葬地的信息。
第28號窟中,還有一幅“成吉思汗安葬圖”,這幅壁畫成為不少考古學家認為阿爾寨石窟就是成吉思汗秘葬地的有力佐證。

“成吉思汗安葬圖”為梯形結構,最上面兩層繪有山川、河流、原野,并在突出位置繪有兩軍對壘、激烈作戰的場景,應是表現成吉思汗征西夏作戰時的場面。第三層左側繪有若干匹白馬,一匹褐紅色馬及若干峰駱駝,表現成吉思汗在阿爾巴斯獵野馬時,所乘“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跌傷”。右側繪有兩座白色蒙古包,尖頂高聳,其左側有一間寺廟,一間宮殿,宮中繪一婦人,似在垂首痛苦,那是表現成吉思汗逝世,隨行的也遂夫人悲痛不已的畫面。
在第3 1號窟,我們還看見一幅場面宏大的壁畫,為一個地位尊貴、接受眾人跪拜尊崇的大家庭。畫中人物繁多,姿態各異。關于這幅畫,有專家認為,圖中主角為成吉思汗及其家庭主要成員當可成立。值得一提的是,這幅壁畫中部,成吉思汗家族與密宗法王之間,藍黑色背景之上,繪有一座赭紅色平頂山,頗似阿爾寨石窟山。
這些有關成吉思汗的壁畫出現在阿爾寨石窟,是一種偶然嗎?
成吉思汗秘葬地之謎
在阿爾寨石窟,我們還發現了幾處據說是可以證明這里是成吉思汗秘葬地的遺跡。
在石窟山頂平臺上,這里的巖石竟似人工做成,每塊的銜接之處都顯得非常平直,用腳使勁跺一下地面,下面發出空洞的響聲。由此猜測整個阿爾寨石窟是人工建成,是座空心的巨型建筑,里面可能藏著更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平臺上有一人工開鑿的坑道,下連一石窟。據當地人介紹,這里是阿爾寨石窟夏秋季節最為陰涼的地方,而且這座石窟是僅有的從地面下挖,然后開鑿的石窟,其余的石窟都是依山勢開鑿的,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潘照東猜測這就是成吉思汗的停靈之所。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靠近平臺最北部的地方,竟然有一個正好容納一副蒙古式棺材的地方!靠西邊的地方還有祭祀用的佛龕!蒙古人自古有“以西為大,以長為尊”的習俗。以西為大主要表現在佛龕、祖像、墓寺的方位和房間、坐席的位置方面。蒙古人把佛龕、祖像都要供放在蒙古包或房屋的西北角上。蒙古人無論在自己的家里,還是到他人家做客,都要注意輩分。住房,長輩要住西間;客人不能坐于西側;吃飯時,客人要禮請本家長者入席,并讓上座于他。難道,石窟山頂平臺就是成吉思汗的秘葬地?

內蒙古社科院科社研究員潘照東對阿爾寨石窟是成吉思汗秘葬地作了三點推測:第一,史籍一般認為成吉思汗逝于位于甘肅省清水縣的六盤山,時值8月酷夏,那么,遺體如何運回數千里之遙的蒙古高原北部?須知,蒙古人是很忌諱遺體腐爛的,至今蒙古人去世后在蒙古包里停放不可超過三天,且衣物等有可能依附靈魂的物件均拋諸荒野,以免陰魂不散,為害后人。
其次,蒙古人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認為人的肉身來自于大自然,去世了也應該回歸大自然。早日安葬,靈魂方可升天。因此,鄂爾多斯市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銀棺靈柩中,保存的是成吉思汗逝時的靈魂吸附物——白公駝頂鬃,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遺骸。
第三,成吉思汗逝世之時,西夏雖滅而金、宋猶存,清水當時乃諸兵家爭鋒之地,不可能安葬于此。遺體返回漠北路途迢迢,酷夏難當。鄂爾多斯草原已有一年多的經營,且為大軍駐扎的后方,遺體的安全應無問題。
據專家考證,在阿爾寨石窟西邊約80公里處,方圓10公里左右的地方,還分布有若干處與成吉思汗安葬有關的地點。
《元史》記載,成吉思汗“葬于起輦谷”。那么“起輦谷”在哪里?鄂托克旗史志辦主任仁欽道爾吉經過多年研究,認為鄂托克旗西北部的千里溝,即是史籍所說的“起輦谷”。千里溝蒙古語讀音與“起輦”諧音,漢語意為人跡罕至、野獸出沒的高山峽谷。成吉思汗獵野馬即在這一地區。
專家認為,古代蒙古帝王貴族死后大都采用將樹木掏空,再裝入遺體的做法。埋葬的時候,人們將棺木運到漠北大草原上,先用大軍將墓地周圍封鎖,然后按照習俗埋葬。埋葬完成后,人們選擇一只帶有小駝的母駝,在埋葬地方殺掉駝羔,等到第二年春天草長高的時候,撤走部隊。以后人們祭奠時,只要放出母駝就能順利地找到墓地。這種葬俗,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地面不留任何標記。而在千里溝西北數公里,有一處依山傍水的草原,名為“包特根西力”,漢語意為駝羔梁,據稱即史書所載成吉思汗安葬時殺駝羔之處。
達爾扈特人與靈魂的駝毛
在阿爾寨石窟采訪時,有當地人告訴筆者,現在看守石窟的喇嘛是達爾扈特人。
古代蒙古人信奉薩滿教的靈魂崇拜,認為人去世,靈與肉就分離。按照蒙古民族的習慣,人將死時,把一撮駝毛放在死者鼻口處試試是否有呼吸,并用以吸附死者的靈魂,供后人祭奠。

根據史料記載,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氣——也就是靈魂的駝毛,幾百年來就收藏于鄂爾多斯市成吉思汗陵。蒙古族人視成吉思汗陵為圣地,平日殿內圣燈長明,祭祀不斷。作為成吉思汗的唯一守陵群體,鄂爾多斯地區的蒙古族達爾扈特人守護并祭祀成吉思汗靈柩700多年而從未中斷。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一日的盛大祭祀活動,許多蒙古族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阿爾寨石窟山頂平臺的敖包就是達爾扈特人祭祀成吉思汗的敖包。
歲月滄桑,來者寥寥,卻洗不去阿爾寨石窟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