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慢慢來,讓靈魂跟上來(3)
- 慢慢來,讓靈魂跟上來
- meiya
- 5100字
- 2015-09-07 15:47:47
毫不賣座的漫畫家小晴嫁給干夫五年了。小晴是一個神經大條、有點懶散的妻子,因為丈夫的支持,她在家畫著喜歡的漫畫。在某網絡公司上班的干夫細致、認真、一絲不茍。每天都過著重復不變的生活,早起做便當,按照不同日期搭配便當里的奶酪,系領帶,扔垃圾,擠電車上班,挨上司的罵,聽電話里客戶的抱怨。在生活的重壓之下丈夫得了抑郁癥。為了讓丈夫盡快恢復健康,小晴以離婚要挾干夫辭職休養。干夫辭職后,兩人失去了經濟來源,他們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他們在對抗抑郁癥的過程中相互扶持,收獲了從前遺失的快樂與幸福,兩人自身也有了成長,丈夫走出了抑郁癥,小晴成了著名的漫畫家。
電影中有非常多的場景和對話打動了我:
丈夫辭職后,小晴在日記本上寫下:“我才不努力呢!”
小晴與正在遭受離婚之痛的女友見面聊天,女友說:“我要努力啊。”
小晴微笑著說:“如果痛苦,就別努力了,保持平常心就好。”
小晴和丈夫討論暑假作業。
丈夫:“現在是人生的暑假吧。小時候,暑假作業都是按計劃完成的。”
妻子:“我就從沒按時交過。”
丈夫:“我猜就是,但現在我連小孩子都不如了……”
妻子:“放假時,休息就是作業。”
抑郁癥在本片中被稱為“心靈感冒”。得了這種感冒的丈夫干夫常常失眠,腰酸背痛,不能坐電車,不能用電話,不能煮飯,不能與人正常地交流,甚至一度想自殺。妻子小晴用始終如一的接納和陪伴以及這種“不努力”的生活態度對丈夫進行了心靈療愈。
其實所說“不努力”,指的并不是真的不用努力,而是指不強求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不要給自己太多負擔,施加太多壓力,也不要不停地找事情做逼迫自己前進,忽視內心的不滿與痛苦,而要真實地活著,全然接納自己,哪怕那是個不努力的自己,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與不那么美好的東西,順其自然地生活。
電影中他們這種“不努力”的生活態度表現在日常生活的許多細節里。
平攤四肢在榻榻米上享受午后的慵懶陽光。
伸開雙臂,迎接早春的櫻花雪。
從有氣泡的古董玻璃瓶中嗅到江戶時代的古典氣息。
將變色龍和烏龜當寵物養,與變色龍一起坐在屋檐下傾聽風撥動風鈴的響聲,或者像烏龜一樣緩慢地思考人生。
他們不是快速地努力前進,而是慢下來,享受當下生活的美好,享受生活的真實與內心的純真。
一直以來,我都習慣了努力地生活,努力地追求完美。這努力里頭包含著一種深層的恐懼:如果我不努力,我就什么都得不到;如果我不努力,我連僅有的都會失去。所以我必須得努力,不管我愿不愿意,喜不喜歡,我都必須努力。從這種自我告誡的努力中滋生出很多壓力,這種壓力推動的生活讓我收獲了很多,實現了不少奮斗目標,但是同時它也讓我疲憊不堪,失去了真實活著的感覺,那些真實、美好的剎那及快樂。由于一直過分苛求努力,我極度疲累的心發出了“讓我停下來休息一下”的吶喊,慶幸的是,我放下了恐懼,也接納了另一個不想努力的自己,并且開始努力學習這種“不那么努力”的生活的態度和方式。
三、活著的姿態本就美
在如今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做到“不努力”地生活并不容易。我們從小就習慣了要努力,努力學習,努力找工作,努力工作,努力結婚,努力生孩子,努力養育孩子,努力賺養老錢……努力地去追求一切。為了一切去努力,已經成了人生內容的全部。教育與社會習俗將我們訓練成一臺擅長競爭、努力生活的機器,按照社會劃定的路線鋪設人生軌跡。做到“不努力”地生活并不容易,除了教育因素的制約,還有時代的裹挾。我們身處急劇變化、競爭激烈的時代,社會的發展速度讓人驚訝不已,近200年來我們發明的新東西可能比過去所有的時候都要多,當然我們消滅的東西也非常多。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有本書叫《M型社會》,這種M型社會“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富有者在數字世界中,大賺全世界的錢,財富快速攀升;另一方面,隨著資源重新分配,中產階級因失去競爭力,淪落為中下階層,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在中間這塊,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所謂的‘M’的字形一樣,整個世界被分成了三塊,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是中間這塊,就忽然陷下去,然后不見了”。簡單來說就是兩極分化會更加嚴重了,你要是不努力,就會淪為社會底層。就像大前研一發出的警告:“你別再以為,只要咬牙忍一忍,好日子還會回來,你可能已經從中產階層淪落到‘下流社會’而不自知……”聽起來是不是很恐怖?因為任何人都不想淪落到社會的最底層,不管他是不是中產階級(我很懷疑中國有沒有中產階級)。但被時代裹挾而努力奮斗的每個個體,每天睜開眼拼命賺錢、拼命消費,過著缺乏真實的生活,那種單純的活著的美好消失了,有的甚至犧牲了自己的健康、失去了愛。這種犧牲是否值得,需要每個人思考和判斷。作家亨利·詹姆斯說:“不管干什么事情,只要有自己的生活就行。如果沒有自己的生活,那你還有什么?”
歌手黃耀明有首歌叫《下流》,講的是那種不必太過努力,不靠犧牲很多重要的東西往上爬的價值觀。在一次記者采訪中,對這首歌表達的價值觀,黃耀明這樣解釋:“幸好,我們在努力生存的過程中沒有變成太下流的人。但是否有這樣一個可能性?我們需要向上爬嗎?可不可以下流一下,漂到洪流下面,墮落一下,可不可以?”這就是一種思考。在某些時候與主流保持一點距離,更多地注重個人的內心感受,觀照自己的內心,滿足內心的需求,不失為一種更好的選擇。
有一次,某個女友給我打電話。她談到自己周圍的人都在快速地成長和進步,大家好像每天都忙碌得要死,很成功,有的只用了幾年時間就買了房、買了車。反觀自己,一直過著慢吞吞的日子,學法律的她努力了兩年才通過司法考試,工作上的起步和成長也比較慢,但是最后她卻說:“其實我對自己的生活狀態還算滿意,我有那么多朋友,有自己休閑的時間,我雖然很慢,人家花一天時間就做好的事情我要花兩三天,但是我一直在朝前走,慢慢地努力,沒有放棄。”
無論我自己的這種不努力的努力生活狀態,還是黃耀明唱的《下流》,或者像我這位女友說的“我雖然很慢,但是我一直在朝前走”的順其自然的生活態度,都是一種生活的平衡。你可以像我一樣按照努力一段,不努力一段,然后再努力一段的節奏生活,也可以像我的朋友那樣慢慢地努力過生活,或者像其他的一些人那樣狂飆突進后徹底停下來。重要的是,你經過思考后自行選擇生活目標、生活態度、生活方式和生活的意義,而不是被社會裹挾著向前走。無論你作出怎樣的選擇,只要不危害社會與他人就是好的。
曾經有個朋友問我:“如果一個人不努力賺錢,不努力花錢,不努力奮斗,那他還能做什么?他還是個有用的人嗎?”
他的這個問題關乎人存在的價值,我一直沒辦法給出一個自己覺得稍微好一點的答案,直到我看了作家王安憶在2012年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畢業典禮上作的《教育的意義》的演講,里頭提到一個小故事。她與一位報考臨床醫學的考生面談,談到醫學倫理的問題。“考生說‘安樂死’是一種奇怪的人道主義,我問為什么,這位女同學說,一個人的生與死不能用意義來核算。我說,你的意思是還有感情的因素,也就是關系到他的至親、家人。她說也不是,而是——她思考了很久,說,生命本身就有價值。我希望我們學校不要錯過這位考生,她解釋了我的關于有用和無用的觀念。”
電影《丈夫得了抑郁癥》中,賣古董的鄰居給小晴介紹她買的一個古代的玻璃瓶時說,正是因為沒有破碎才能在這里,因為沒有碎掉,盡管是玻璃瓶,也有了價值。這啟發了小晴對生病的愛人的關心,領悟了人只要活著就有價值的道理,這也成了接下來她關心照顧得了抑郁癥的丈夫,不棄不離、堅持不懈的動力。所以后來小晴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完好無損才有價值,千萬不能碎掉。
一個“不努力”生活的人也可以是一個有用的人,不努力的人生也同樣精彩。因為活著本身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活著本就有價值。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都應當感到驕傲,活著的姿態本身就蘊含著生命的大美。
幸福是每一個微小愿望的達成
很早之前有個豆友說我一定能出書,到時要送他一本,我當時滿口答應了。新書即將上市,我想起當初自己的承諾,于是發豆郵問他的郵寄地址。小伙子很快就回了信:“能把出書的想法這么快實現,這樣的行動力是我的榜樣啊!現在是您鼓勵了我,兌現了約定,感動之余我也感受到了正能量!我一定會繼續支持你的!”看完這幾句話,我不禁臉紅,因為里面的“榜樣”和“您”這樣的字眼,我覺得自己其實也沒有那么正能量。我會因為冬天賴被窩而不去晨跑,會因為一點小事和男朋友發脾氣,會因為貪看電影而拖延要寫的約稿,也會因為工作上受了一點委屈躲在衛生間里哭泣,我只是一個最普通的姑娘,跟許多80后一樣獨自在大城市里努力生活。但是一路走來,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追求的夢想一點點實現,欲望清單上打上一個個勾。
想去西藏旅行,我就去了;想去云南徒步,我出發并平安歸來了;想一個人生活,我現在已經獨自生活半年了;想出書,這個月我有兩本新書上市。幸福是什么?電影《飛屋環游記》里說:幸福,不是長生不老,不是錦衣華食,不是權傾朝野,幸福是每一個微小生活愿望的達成。如果按照這個標準衡量,我無疑是幸福的。是的,我感覺自己還挺幸福的。快到年底了,流行總結,如果要總結我這幾年努力的成果,我覺得這些所謂的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慢慢的,我獲得了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在散文集《午后四時的啤酒》中講自己多年前看鄭念寫的《上海生與死》,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她被捕當晚,平生第一次住在滿是灰塵的監獄里,睡覺的時候把口袋里的面紙拿出來,一張一張貼在床邊墻壁上。即使在牢中,鄭念也要盡量把自己的居住環境弄干凈、弄舒服。看到這里時,我感觸很深,共鳴不已。上海降溫,我體寒,夜里冷得睡不著,躺在被窩里翻來覆去,若是換作以前的我,估計會對付著蜷縮一夜。可是那晚我沒有這樣對付過去,起床穿衣,用電水壺燒水,然后用微波爐給自己熱了一杯牛奶。萬籟俱寂的冬夜,我坐在床邊一邊舒舒服服地用熱水泡腳,一邊喝著熱牛奶,然后全身熱乎乎地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太陽已經出來了,沒有噩夢,沒有失眠,這一夜睡得香甜又安穩,我的心情特別好,居然還生出那種幸福的感覺,看著燦爛的陽光照著窗臺上的綠植,我想起前一天晚上為了讓自己安睡做的事情,心里忽然就多了幾分信心,對自己說:以后也會幸福的吧!(現在想來,我太他媽矯情了!)
新井說:“人之幸福、生命之充實,并不取決于物質環境的優劣,而取決于個人對自尊心的保持和對生活細節的關注。一個人生活也好,兩個人生活也好,一家人生活也好,主要看你怎樣生活。只要是認真、細心地過日子,生活始終會充滿著驚喜,永遠是創作靈感的來源。”幸福,說到底是一種能力,沒有幸福能力的人無論在哪里和誰在一起都不會幸福,擁有幸福能力的人無論在哪里、和誰在一起都能幸福。三毛在撒哈拉那樣蠻荒的地方,也能用廢棄的輪胎做一把漂亮的椅子,人人爭搶著去坐它,這就是一種幸福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夠讓人熱愛生活,充滿創造力,獲得改變。而行動力是一切改變和創造的開始,這么說來,幸福的能力是不是約等于行動力呢?我不確定。
有朋友問我是如何寫《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這本書的,我套用了斯蒂芬·金回答類似問題時的答案:“一個字一個字地寫。”除了這個答案,還能有什么呢?我相信就連普魯斯特七大卷的《追憶似水年華》也是這樣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這世間的事情大抵如此,如:王石是如何登上珠峰的?一腳一腳地登。百公里超級馬拉松運動員是如何完成比賽的?一步一步地跑。那些英語達人是如何背單詞的?一個一個地背。就說我自己吧,我在豆瓣上一個字一個字地寫,然后就出了這本書。不知道這算不算勵志。
人生道路從來就是這樣一步步走出來的。每天努力一點點,慢慢地,時間一長,你就會看到自己的成長和改變。
我聽過很多人的很多夢想,但是很多夢想還沒有出發上路就已經死亡。我特別想告訴那些有夢想的人:如果你有夢想,就要去捍衛它;如果你有夢想,那現在就開始行動;如果你夢想當作家,現在就去寫一篇文章或者看一本書;如果你夢想當畫家,現在就拿起筆來畫畫;如果你夢想環游中國,那么現在就出發;如果你夢想中500萬大獎,那么現在就出門去買張彩票;如果你的夢想是與那個暗戀的他/她共度一生,那么你現在就去表白吧。
只有出發,才有到達的可能。永遠不出發,就永遠無法夢想成真。如果你已經上路了,我會高興地為你喊一聲加油。在夢想的路上,我又多了一個同伴,這會讓我更有繼續走下去的勇氣,我也喜歡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夢想成真。
幸福是每一個微小的生活愿望的達成。通過自己的行動,慢慢地、一步步地前進,當你實現的生活愿望越來越多時,你會獲得幸福的能力。它讓你自信,讓你積極、充實,讓你的內心迸發出創造生活的熱情。即便身處寒冷的冬夜,你也必將獲得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