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通往維根碼頭之路
- (英)喬治·奧威爾
- 4580字
- 2015-10-21 17:08:54
你也許會覺得我言過其實,但一個下過老式礦井(英格蘭大多礦井都是老式的)并真正到達過煤礦開采面的人是不會這么說的。而我想強調的是,爬一個來回這件可怕的事,對于任何一個普通人來說已足夠構成一整天的艱難工作了。但是對于礦工來說,這根本就不是工作,這不過像是都市人的日常地鐵出行罷了。礦工每天需要爬一個來回,除去中間吃三明治的時間,還要做七個半小時殘酷的工作。我從來沒有去過一英里以外的煤礦開采面,但是有時候他們需要爬三英里遠。也就是說我以及大多數的非礦工是根本無法到達那里的。很多人都會忽略這一點。當你想到煤礦時,你會想到深度、高溫、昏暗、全身被染黑的人影砍向煤墻,但你根本不會想到需要來回爬行的距離。這當然還有時間上的問題,礦工的工作班次是七小時,聽起來不算太長,但每天還必須加上起碼一小時的“旅途”時間,也經常會是兩小時甚至是三小時。當然,嚴格意義上這趟“旅途”并不算工作,所以也就沒有工資,但其實這和工作是沒什么兩樣。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說礦工們并不在乎這個,確實,這對他們來說和我們不一樣,他們從小就開始做這個了,他們練就了所有需要用到的肌肉,他們可以在地下靈活得驚人,甚至可以說是可怕了。在我只能蹣跚而過的地方,礦工低著頭,跨著大步便跑了過去。在巷道里他們四腳著地,幾乎像狗一樣跳躍著躲過坑木。但如果你覺得他們這樣很享受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我曾經和許多礦工都聊過這一點,他們都承認這趟“旅途”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只要你聽到他們在討論礦井,這段“旅程”永遠都會是討論話題之一。據說礦工們回來的時候總是比去時快,但他們都說在一天的辛苦工作后還要這樣的爬回去是最令人煩躁的。這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他們可以完成,但顯然是非常艱苦的,就好像你要在上班前后分別爬一座小山一樣。
下過了兩到三個礦井以后,你開始大致明白周圍進行的工作流程了(順便得說一下,我對技術層面的采礦一無所知,只是描述我所看到的)。煤炭位于兩層巨大的巖層中間的薄煤層中,所以本質上來說,采煤的過程就像是把三色冰淇淋的中間那層挖出來。過去礦工們是用鎬和鐵撬棍直接鑿進煤中的,這樣的工作速度很慢,因為原生煤礦像石頭一樣堅硬。而現在初步的準備工作是由電力驅動的采煤機完成的,機器大體上是一把非常堅硬而有力的帶鋸[12],水平而非垂直地運作,帶鋸上有一排幾英寸[13]寬,半英寸厚的鋸齒。它可以依靠自身動力前后移動,而操作人員可以控制它向各個方向旋轉切割。這個機器還順帶發出我有生以來聽過最可怕的噪音,所到之處煤塵噴涌而出,使人根本無法看到兩三尺以外的東西,也幾乎無法呼吸。采煤機沿著煤層推進,把大約五到五英尺半深的煤層全部挖松,這樣松動過以后采煤就相對容易多了。當遇到“難以前進”的地方時,就會用炸藥爆破。工人會拿著一把像是修路的鉆頭的縮小版的電鉆,在煤礦上相隔一定距離鉆上鉆孔,裝上爆破炸藥,塞上粘土,如果有轉角就躲到轉角后面(他理應退到二十五碼外),用通電開關引爆炸藥。這并不是為了把煤炸下來,只是為了松動一下。當然有時候炸藥威力太猛,不僅炸下了煤,還把天花板整個帶了下來。
爆破完成后,“裝填工”就可以把煤挖出來,鏟碎并裝上傳送皮帶。剛開始被送出來的是巨大的巖石塊,足有二十噸重。傳送皮帶將煤炭裝上煤車,然后煤車被拖向主巷道,長得看不見盡頭的鋼索將它拉向升降車。升降車將煤吊起來,到地面上會用濾網對煤進行分類,有必要的話會洗煤[14]。那些頁巖雜質會盡可能地用于井下鋪路,剩下的都會被送到地面上推起來。巨大的石堆就像是一座丑陋的灰色的山,這也是煤區的標志性景象了。當之前的機器切割過的煤都被開采完后,煤礦開采面的深度就被推進了五英尺,此時就需要架起新的支柱來支撐新露出來的頂板。在下一個班次的時候,就要拆散傳送皮帶,向前挪五英尺然后再重新組裝起來。如果可能的話,切割、爆破和開采這三個步驟最好是在三個不同的班次完成。下午切割,晚上爆破(有法律規定,當有其他人在附近工作時是不能進行爆破的,雖然沒什么人遵守),然后“裝填”安排在早班,也就是從早上六點到下午一點半。
即使你去觀看了采煤的流程,也只能匆匆掠過,如果不計算一下,你仍無法意識到“裝填工”的工作量有多驚人。通常每個人都要清理四到五碼寬的分區,切割機已經將煤挖了五英尺深,所以如果煤層高三到四英尺的話,每個人需要挖掘、鏟碎并裝上皮帶的煤就是七到十二立方碼[15]。每立方碼煤的重量是二十七英擔[16],那么每個工人運煤的速度就達到了每小時兩噸。我有過不少挖和鏟的經驗,足夠讓我理解這意味著什么。當我在自家花園挖溝時,如果一下午挖了兩噸的土,那我就得好好休息一下了。但是和煤礦相比,土是比較好挖的,而且我也不用跪著工作,不用在一千尺的地下,冒著令人窒息的高溫,每吸一口氣都吞下一點煤塵。我也不用在工作前蹲著跪著走上一英里。礦工的工作就像是表演空中飛人,或者是贏得全國越野障礙賽馬一樣,對我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我不是體力勞動者,也祈禱上帝永遠不要讓我成為體力勞動者。但是如果非要我做體力勞動,有一些還是能完成的。我可以湊合做個道路清潔工,不太稱職的園丁,或者是最劣等的雇農。但不管付出多少努力或進行多少訓練都不可能變成礦工,這份工作不用幾個星期就會要了我的命。
看到礦工的工作,你會馬上感受到人們生活在多么不同的世界里,地下的煤礦世界和地上的世界是隔絕的,人們可以對地下世界一無所知而輕松地度過一生,也許大多數人寧愿不要聽說地下的世界。但地下世界又是地上世界必不可少的副本,事實上我們做的每一件事,從吃冰淇淋到橫渡大西洋,從烤面包到寫小說,都需要直接或間接地用到煤礦。和平時期的所有行業都需要煤,如果戰爭爆發了,就更需要煤。在革命時,礦工也需要繼續工作,否則革命就得中止。革命需要煤,反動也需要煤。所有在地面上可能發生的一切都需要采煤工作一直持續,最多不能中斷超過一個星期。為了讓希特勒可以邁著正步前進[17],教皇可以譴責布爾什維主義[18],人們可以聚在羅德板球場[19]觀看板球運動,詩人可以互相吹捧,都需要有現成的煤,但是我們卻基本上意識不到。我們都知道“必須要有煤”,但我們很少或從來都不會想到煤是怎么來的。現在我坐在煤火前舒適地寫作,已經四月了我仍然需要烤火。每兩個星期運煤的車都會開到門口來,穿著皮衣的工人們用散發著煤油味的麻袋裝著煤拿進屋子,然后嘩啦一聲倒進樓梯下的煤庫中。只有當我非常難得地做一些特定的思考時我才會把這煤和遠方的苦力礦工聯系在一起。這就只是煤而已,是我的生活必需品,來自某個沒有詳細地址的神秘地方的黑漆漆的東西。就像是甘露[20]一樣,只不過你需要付錢。你可以開車輕松橫穿北英格蘭,完全不會想到在你行駛的公路下幾百英尺深處,礦工們正在鏟著煤,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礦工們在驅動著你的車。他們那個用燈光照亮的地下世界之于陽光照耀的地上世界就像是根莖之于花朵一般必不可少。
就在不久前,礦井的條件比現在還要更糟糕。現在還有一些年輕時在地下工作過的老婦人活著,當時她們腰上繞著挽具,腿間系著鏈條,四腳著地匍匐著拖動煤車。那時候她們即使懷孕了還是要繼續工作。即便是如今,如果必須要孕婦來拉煤車才能產煤的話,我想為了不至于失去煤,我們還是會愿意讓孕婦們去工作。當然大多數時候我們會寧可忘了她們正在這樣做。所有的體力勞動都是這樣,它讓我們得以活著,我們卻遺忘它的存在。也許礦工可以比其他工人更能代表體力勞動者,不僅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是那樣令人生畏,更是因為他們的工作如此不可或缺卻又離我們如此遙遠,如此不起眼。我們就像是忘記了血管里流淌著血液一般忘記了他們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看礦工工作甚至是令人羞恥的,它能瞬間讓你對自己“知識分子”、上層人士的地位產生懷疑。至少在你觀看的時候會深刻地認識到,正是這些礦工們賣命工作,上層人士才得以保持上層的優越。你、我以及《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的編輯、詩人、坎特伯雷大主教[21]和《馬克思主義入門》的作者某同志——我們所有人都應將我們相對體面的生活歸功于地下的窮苦體力勞動者,那些熏黑了雙眼,喉嚨塞滿煤塵,用手臂及小腹鋼筋般的肌肉揮動著鏟子的體力勞動者。
注釋
[1]切斯特頓:英國作家,小說家、評論家、詩人、新聞記者、隨筆作家、傳記作家、劇作家和插圖畫家等全才。
[2]女像柱:作柱子用的女士雕像,在古希臘雕像中十分常見
[3]戴維安全燈:1815年,英國科學家戴維發明的一種安全燈,在礦井里點燃不會引起瓦斯爆炸。
[4]英尺:英制長度單位,1英尺=0.3048米。
[5]碼:英制長度單位,1碼=3英尺=0.9144米。
[6]盎司:英制重量單位,1盎司≈0.0283千克。
[7]英里:英制長度單位,1英里=1609.344米。
[8]皮卡迪利大街:英國倫敦的一條主要街道,西到海德公園角,東到皮卡迪利圓環。
[9]倫敦大橋到牛津廣場的距離:直線距離約1千米。(譯注)
[10]德比郡:德比郡,英國中部的郡,中部為丘陵,多石灰巖溶洞。
[11]夾石:又稱夾層,指夾于礦體(層)內部和處于緊鄰礦體(層)之間的非礦巖石(包括低于邊界品位的含礦巖石),其形狀呈透鏡狀、層狀或不規則狀。
[12]帶鋸:應用于木材加工和金屬工作,也應用于各種各樣的其它材料的切割機。得名于其刀片包含金屬帶與牙。這條金屬帶被垂直設置于二兩個大輪子之間。帶鋸被使用于切口不規則的形狀。其鋸曲線的半徑由刀片的厚度確定。
[13]英寸:英制長度單位,1英寸=0.0254米。
[14]洗煤:洗煤是煤炭深加工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工序,從礦井中直接開采出來的煤炭叫原煤,原煤在開采過程中混入了許多雜質,而且煤炭的品質也不同,內在灰分小和內在灰分大的煤混雜在一起。洗煤就是將原煤中的雜質剔除,或將優質煤和劣質煤炭進行分門別類的一種工業工藝。
[15]平方碼:英制體積單位,1平方碼=0.83612736平方米。
[16]英擔:英制重量單位,1英擔=50.80234544千克。
[17]正步走:希特勒認為正步走能夠強有力地整頓紀律,1920年代,希特勒在納粹黨沖鋒隊內部率先推行普魯士軍隊的正步走。在1933年,納粹黨執政后,正步正式成為了納粹黨衛隊和德國國防軍的步法。
[18]教皇譴責布爾什維主義:羅馬教皇庇護十一世為反對蘇聯、墨西哥、西班牙反宗教的暴行,決定在1937年3月18日發布“神圣救主”通諭(Divini Redemptoris),譴責布爾什維主義的錯誤,他對蘇聯、墨西哥、西班牙的人民表示同情,提議用天主教義中的愛來代替共產主義欺騙人實際想奪取政權的行動。
[19]羅德板球場:羅德板球場是世界板球界最重要的球場,也是國際板球協會(ICC)的總部,始建于1814年,并在同年舉辦了第一場板球比賽。
[20]甘露:原文“嗎哪”指古以色列人在經過荒野時所得的天賜食糧。
[21]坎特伯雷大主教:全英格蘭的牧首,是在大公教會中的圣禮事保持者。他是全英國教會的主教長(The See of Church of England),又是全世界圣公會的主教長(The Patriarch of the Anglican Communion of Churches),普世圣公宗精神領袖(Leader of the Anglican Communion),主持自1867年起的每十年一度的全世界圣公會主教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