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戰與和的變奏(4)

津浦路為聯絡國民黨統治中心的京滬地區和華北平津地區的南北交通大動脈,沿途又經過中共華中、華北根據地,為國共雙方所必爭之路。中共確定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后,原以蘇北為中心根據地的新四軍北移山東,由陳毅任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另以江南北撤部隊組建華中野戰軍,由粟裕任司令員,中心任務是截斷津浦路,阻止國民黨軍北上。國共雙方的武裝沖突以津浦路濟南至徐州段為中心,旁及隴海路徐州至海州段和膠濟路。中共部隊先后攻占津浦路之鄒縣、滕縣、曲阜等地,圍困臨城、棗莊、兗州、泰安等地,并封鎖了三條鐵路的交通,致使國民黨軍不僅無法經此北上,而且在山東一度只能保有濟南、青島等孤立據點,并有“魯省恐將不?!敝畵鷳n。

國共兩黨一方面在戰場上力爭己方之軍事優勢,另一方面在談判桌上唇槍舌劍,兩者互為影響,互相補充。戰場相爭是為加強談判桌上之地位,而談判之討價還價,除須戰場之支持外,亦必須爭取社會輿論及人心,此為戰場所不能替代?!半p十協定”簽訂后,國共雙方代表張群、王世杰、邵力子和周恩來、王若飛,在重慶繼續就各項未決問題進行了多輪談判。雙方首先就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的有關問題達成協議,同意在結束訓政實行憲政之前,由國民政府召集有各黨派代表和無黨派人士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和平建國方案和國民大會及相關問題,還就會議代表名額的分配與各方達成妥協。以“黨治”立國、實行一黨專政的國民黨,本拒絕政協這樣有各黨參加的協商機構,而企圖以一黨包辦的國民大會制定憲法,為其統治確立合法性基礎。但戰后形勢造成國內民主呼聲高漲,加上美國的壓力,迫使國民黨不得不同意以召開政協為緩沖,以暫時緩和國內矛盾,同時以政協促成國民大會及早召開,仍以國民黨為主導實行制憲。11月2日,國民黨中央黨政軍聯席會議最高小組舉行會議,檢討局勢,認為應“一面與中共繼續商談,一面就政治及宣傳方面作若干措施,以擊破中共假借民主企圖割據之陰謀”。他們提出發動宣傳攻勢,催促中共速派代表召開政協,以此爭取社會輿論,得到蔣介石之首肯(《蔣中正總統檔案·革命文獻·戡亂時期(國共協商與共軍叛亂)》(下)第3冊,355—356頁。)

中共深知國民黨促開政協會議的用意,為了不使國民黨以此獲取政治利益,10月20日,中共中央致電在重慶的周恩來,表示中共現對政治會議無甚興趣。周恩來隨即在談判中提出將未決之軍事和解放區地位問題商得眉目后再開政協會議,實際是以此作為召開政協會議的先決條件。但國共在這些實質問題上的分歧遠非如召開政協會議那樣的程序問題容易解決。中共提出,在軍事上國共軍隊各守原防,政治上或維持現狀,或進行選舉,或直接由中央委任中共提名人選,并特別要求國民黨停止向華北進兵;國民黨則提出迅速恢復交通,速開軍事小組會議,解決中共軍隊整編等問題,不同意承認解放區政權。雙方連續舉行多次會談,提出各自的方案。中共著重于國民黨軍隊停止前進,以利自己在東北和華北的戰略部署;國民黨則提出其軍隊通過中共控制地區時,不應受到阻礙,目的是迅速運兵至各戰略要地,控制全國局勢,遏制中共的發展。中共在談判中警告國民黨:現在前方交通線均在中共控制下,中央軍如一定要前進,當然要起沖突,而且中央軍運兵華北數額若無限制,將使中共感到威脅;還提出恢復交通的前提條件是:停止進兵,停止利用敵偽,在華北主要鐵路線上雙方均不駐兵,國民黨如向北平、天津、青島運兵須經過協商。國民黨則強調中共部隊應撤至離鐵路線10公里以外,一個月內對中共軍隊駐地及整編商定辦法,按計劃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雙方立場始終沒能有所接近,談判因此而停頓。

為了迫使中共讓步,國民黨利用社會各界對于復員、建設之期待,對中共發動宣傳戰,指責中共破壞交通與復員,聲稱“我們不能容許任何人再對這交通建設作有計劃有組織的破壞,不能讓國庫負擔的交通建設費成為無代價的犧牲,更不能坐視社會經濟生命的斷絕”。1945年11月3日《中央日報》,重慶。而中共亦發起宣傳反擊。毛澤東指示周恩來,“應公開承認破毀鐵路是為受降、滅偽、制止內戰絕對必要,毫無不好”,應“采取強硬態度”,“強調必須立即制止內戰,必須先解決受降、偽軍、自治三大問題,才能恢復交通”。隨后,中共在談判中向國民黨提出四項要求:全面停止向解放區進攻,從進占區全部撤退,從八條鐵路線撤退,取消各地“剿匪”命令。11月12日,毛澤東在中共政治局擴大會議的講話中強調:“蔣軍來勢很兇,對我們壓力很大,除抵抗以外,別無辦法。我們不打肯定是被消滅,打頂多也是被消滅,為什么不打呢?我們打而勝之的可能性很大?!保ā睹珴蓶|文集》第4卷,57、66、77頁。)為此,在國共于華北發生大規模軍事沖突的情況下,11月25日周恩來飛返延安,國共交涉暫時中斷,國共兩黨幾乎處于政治、軍事的全面對抗之中,戰后的國內政局一時出現了嚴重危機。

國共武裝沖突激烈,國共兩黨劍拔弩張,使得剛剛經歷了八年抗戰之艱辛、亟待休養生息的各界民眾頗為擔憂。社會各界一致反對內戰,要求以政治與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中國民主同盟發言人在談話中表示:“在抗戰八年以后,在全面勝利以后,假定大規模的內戰終于無法避免,這不僅要為一切中國的友邦所齒冷,要為新遭慘敗的敵人所竊笑,這簡直是在對著整個國家的生命當心一槍,簡直是對著四萬萬五千萬老百姓瞄準掃射。國家絕對無負于任何黨派,任何黨派不應該這樣毀滅國家。老百姓也絕對無負于任何政團,任何政團不應該這樣的殘殺老百姓?!泵裰魍耸菓鸷蠡钴S一時的中間勢力的主要代表,他們的言論反映了社會各界對內戰之憂慮與反對。中共則成功地動員了社會輿論,將反戰矛頭指向國民黨。12月1日,國民黨人員在破壞昆明西南聯大的反戰活動時與學生發生沖突,致四人身亡,數十人受傷,引起全國輿論的強烈抗議,鋒芒直指國民黨,因為“昆明學潮慘案,受害的卻是赤手空拳的學生。他們既無武器更非軍隊,而竟受到武力的攻擊,這乃是證明沒有武力的就得不到安全保障。假如無武力即無發言權,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來責備共產黨的擁軍自衛呢?”(1945年《新華日報》,重慶;1945年12月7日《新民報》,重慶。) 這就使在指責中共“破壞交通”、“阻礙復員”時有所得的國民黨此時又有所失而處于被動地位。

戰后中國國內局勢的發展與國際關系和大國關系是不可分離的。美國一向是國民黨政權的主要支持者,并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使雙方關系有所強化;蘇聯則在維持與國民黨政府官方往來的同時,與中共有較為密切的關系。但是美蘇兩強于雅爾塔會議事實上達成了劃分勢力范圍的妥協而形成了界定雙方關系的雅爾塔體系;在中國,雅爾塔體系暫時著重于維持現狀,而且剛剛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蘇兩強也不愿意戰后中國馬上發生內戰,從而使他們面臨因支持各自的盟友而發生直接沖突的危險。他們希望在雅爾塔體系之下,以繼續維持國民黨統治為前提,容納各黨派的政治參與,保持中國的穩定發展,并維持遠東國際關系的平衡。而中國國內局勢的發展,出現了偏離這一方向的嚴重可能,從而引起了美蘇兩國的公開反應。12月1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對華政策聲明,強調一個強盛、團結和民主的中國,對于世界和平是極端重要的;而一個紊亂、分裂的中國,在現在和將來都將危及世界的穩定與和平。聲明要求國共軍隊停止沖突,召開包括各主要政治力量代表參加的全國會議,籌商解決內爭的辦法;表示美國將繼續支持國民政府,但不會進行軍事干涉。杜魯門提出,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政府應擴大基礎,容納國內其他政治力量。當中國走向和平與團結后,美國準備用各種合理的辦法協助國民政府復興中國,并提供各種貸款。(The China White Paper,Vol.2,pp.606—609.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1944-1949,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California, 1967.)12月26日,美、英、蘇三國外長會議在莫斯科發表公報,重申在國民政府之下,統一與民主之中國、國民政府中民主黨派之廣泛參與以及內部沖突之停止均屬必要,并表示三國不干涉中國內部事務之政策。

對戰后中國的內部局勢,美國更為關注。這不僅因為美國在中國有著較英蘇兩國更為廣泛的切身利益,而且因為美國為穩定遠東局勢,并著眼于與蘇聯的長遠爭奪,在戰后需要將中國作為其在遠東的戰略伙伴,而國民黨政府的現實處境,距離美國的考慮相差甚遠。為此,美國不能不更多地卷入中國內部事務,既支持國民黨的統治,建立一個在蔣介石領導下的統一的親美的中國,保持美國在中國的戰略利益,同時又盡力避免中國內戰而引發美蘇兩國的對抗。戰后,美國通過承認國民黨政府接受日本投降的合法性,為國民黨向華北和東北大規模運兵,并提供軍事援助,使國民黨獲得了不少實際利益。為了進一步達成美國的戰略目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任命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歇爾為其特使,前往中國調處國共沖突。

12月17日,馬歇爾來華。由于美國此時的政策著重于要求國民黨實現民主化改革,因此為國民黨所不滿,而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共所歡迎。但由于美國的重要地位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力,國共兩黨對馬歇爾的使命都有所期待,都期待其立場于己有利。蔣介石告誡馬歇爾:“中國所以不能統一,乃由中共擁兵割據,仰承蘇聯鼻息,其同意和談乃在爭取時間,政府必須迅速收復華北,方能促使中共言和。”周恩來則對馬歇爾表示:“我們的政策是和羅斯福總統的政策相同的,即用民主的方法解決國內的一切問題。杜魯門總統的聲明是很好的,而且是和羅斯??偨y的政策相一致的。我們對其中的主要論點是同意的。”(《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五(下),907頁;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南京市委員會:《周恩來一九四六年談判文選》,23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由于國內外強烈的反戰呼吁,美蘇兩國(特別是美國)的介入,使戰后中國的國內外環境發生重要變化;而國共雙方在戰場的較量互有得失,使雙方也都有緩和的需要,以重整部署,準備未來的角力。國民黨內主張對共緩和的人士,對于國共緊張局勢本有不同意見。張治中在給蔣介石的上書中認為:“盱衡當前局勢,似仍宜盡量予以最大之容忍。倘問題能適時解決,固所愿望,否則亦不妨暫為等待,以俟時間之轉移,不宜遽行變更方針,采取其他解決方針?!薄皼Q不能輕率從事,作孤注之一擲?!蓖跏澜芎蛷埲阂舱J為:“內戰一發,勢將不可遏止,中共或可借此機會,借蘇聯為暗援,奪占熱察綏甚或東北三省,而自成一國。”(《張治中回憶錄》,734—736頁,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王世杰日記》,1945年10月31日、11月3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他們的意見自不能不為蔣介石所考慮。馬歇爾來華恰為國共雙方的緩和提供了外部推動力,停戰的條件趨于成熟。經過國民黨高層的討論,蔣介石決定:“對共方針,若準其成立地方政權,不如準其參加中央政府。只要共軍受編與恢復交通,則其政治上之要求,決盡量容納也。”(《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五(下),909頁。)而中共的目的亦為促和,因為“問題的解決系于美蘇的關系和力量的對比”;“反內戰求和平,是目前最得人心的口號”。(《周恩來一九四六年談判文選》,4頁。)國共談判由此再度恢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沛县| 大宁县| 利津县| 四平市| 昌图县| 修武县| 宜兰市| 根河市| 杨浦区| 木兰县| 泰和县| 长宁区| 乌拉特中旗| 延津县| 肇庆市| 丹东市| 呼和浩特市| 定州市| 周至县| 上思县| 菏泽市| 行唐县| 孝感市| 宝山区| 铜鼓县| 永宁县| 衡阳市| 和静县| 蓬安县| 镇安县| 中牟县| 洛隆县| 东光县| 赤壁市| 敦煌市| 泰宁县| 岑巩县| 平安县| 镇沅| 阿合奇县| 巨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