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全面內戰的烽火(5)

第三節國民黨的全面軍事進攻

一、中原戰場

國共全面內戰以中原戰事為其開端。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共新四軍第5師李先念部、河南軍區王樹聲部和自廣東北返的八路軍第359旅南下支隊王震部,在平漢路西的鄂北、豫南地區會合,組成中原軍區,李先念出任司令員。中共在重慶談判中曾提議讓出這一地區,但后來因為形勢的變化,又要求中原部隊在現地堅持,以吸引國民黨軍,策應中共在北方的發展。但中原根據地建立時間不長,地域狹小,回旋余地有限,數萬大軍云集于此,致使后勤供應不繼。1945年12月,中原部隊開始越過平漢路,向東移動,目的是與蘇皖地區的中共華東部隊會合。停戰令發布后,因為禁止長江以北所有部隊移動,中共中原部隊不得不停止在鄂東北、豫東南以宣化店為中心的狹小地區內待命。此地孤懸于中共其他根據地之外,無法取得他們的呼應與支持,且為移動途中臨時停留,并非中共長期發展之根據地,人力、物力動員困難,尤其是糧食供應極度短缺,無法滿足部隊的需求。因此,中共多次提出中原部隊的轉移問題,但為國民黨所堅決拒絕。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將孤立在外的中共中原部隊當做其圍殲的對象,調動大軍予以層層圍困,只等待動武時機到來。實力遠不如國民黨軍的中共中原部隊的處境非常危險,時時有被包圍和消滅之可能。

東北戰事發生后,中原實際上已成為關內最有可能爆發戰爭的熱點地區。1946年5月5日,國、共、美三方代表前往宣化店實地調查,10日在漢口達成協議,要求立即停止該地區的戰斗和沖突,立即停止部隊調動,并確定對峙部隊之界線。該協議只是暫時緩解了中原地區的緊張局勢,但并未使國民黨放棄圍殲中共中原部隊的計劃與準備。正如陳誠對俞大維所說:政府不能同意放一條路讓李先念部去延安,李部逃得脫,算伊本領好,政府不能打,算政府不行。(《郭汝瑰日記》,1946年7月9日,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其后,隨著東北戰事的進行、國共武裝對峙的加劇,中原地區的緊張局勢也在日漸升溫。6月7日,蔣介石下令東北停戰,同時將注意力轉移至關內,準備在關內動武,蔣頻繁在國民黨黨、政、軍高層各種場合進行戰爭動員。18日,他電令由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統一指揮第五、六綏靖區的部隊,圍殲中共中原部隊。為此,劉峙動員了數倍于中共部隊的8個整編師18萬人(后來又增加了6個整編師,總數達到30萬人),準備一舉殲滅中共中原部隊。20日,劉峙下達了作戰計劃,采用“四面對進,將匪分割為三部分,同時擊滅”的作戰部署,以防剿部隊“堵匪流竄”,“肅清收復區潛伏殘匪”;以進剿部隊“依急攻猛打、穿插分割,先將匪截成數段”,以“分別包圍而殲滅之”;以機動部隊“準備適時截擊企圖逃逸之匪”。他要求“各部隊應于6月25日前,進抵指定地區,完成攻擊準備,待命開始進剿”。21日,蔣介石再次電令劉峙,將完成進攻準備的時間提前至22日,要求在此之前,擔任攻擊各部隊按既定方案,秘密完成包圍形勢及攻擊準備,待令實施攻擊,并于攻擊開始之日起,將中共部隊一舉包圍殲滅。(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管理處:《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第4輯第15冊;《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五部——戡亂》第3冊,395—398頁。)

國民黨軍的部署很快即通過秘密情報渠道為中共獲悉。6月23日,中共中央指示中原部隊“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中原軍區遂在十分秘密的情況下集結部隊,準備以突然行動的方式突圍,以避開國民黨軍的進攻。中原部隊四面均為國民黨軍所圍,在突圍方向的選擇上,向東、向北均為國民黨軍重點所防,而且東邊的津浦路國民黨控有重兵,北邊因正值雨季有眾多不能徒涉的河川,向南則有長江天險阻隔,因此中原軍區負責人決定出乎國民黨軍之意料,以主力部隊調頭向西,越過平漢路,從國民黨軍部署的薄弱處突圍而出,再轉向豫、陜、鄂交界處的山區活動。6月26日,國共雙方軍隊在對峙前線已有交火,當晚,中原軍區部隊開始向平漢路方向運動。6月29日和7月1日,李先念部、王震部和王樹聲部分別在平漢路信陽南之柳林和花園北之王家店成功越過平漢路。擔任牽制任務的皮定均部采取聲東擊西戰法,向東突圍,吸引并牽制國民黨軍圍攻部隊,并成功地利用國民黨軍的空隙突出包圍,向蘇皖地區疾進。

中共中原部隊的突圍行動大大出乎國民黨軍的意料,原定的圍殲計劃落空。6月30日,劉峙下令所屬各部以主力分途堵擊“追剿”,另以一部兵力進行“清剿”。此后,中共部隊突破國民黨軍之“追剿”,李先念部到達陜南之商南縣,王震部到達陜南之商縣(后繼續長驅千里回到延安),王樹聲部到達鄂西北地區,皮定均部到達中共淮南根據地。中原部隊因為是在劣勢情況下作不得已之突圍,因此在國民黨軍的圍追“清剿”中遭受相當的損失,減員過半數以上,但他們畢竟以迅捷的行動,在占有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之包圍堵截中突圍而出,保持了基干力量;而數十萬國民黨軍事先未能有所察覺,事后只能臨時改變部署,且兵力調度遲緩,部署亦有不周,沒有完成其全部圍殲中共中原部隊的預定計劃。

停戰令頒布后關內相對平靜的局面終于為中原戰事所打破,內戰戰火自東北燒向關內。緊接著中原戰事,國共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在蘇中、蘇北和皖中、皖北爆發,華東戰場為舉國所矚目,并成為國共全面內戰爆發之初的關鍵戰場,對戰局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其后,其他戰場亦逐次開始大戰,中國大地重又籠罩在全面內戰的戰火之中。

二、華東戰場

內戰爆發之初的華東戰場,一般指位于長江以北、主要沿津浦鐵路和大運河兩側的東戰場(江蘇中部北部地區)、西戰場(安徽淮南淮北地區)、北戰場(山東膠濟鐵路沿線地區)。自抗戰中期開始,中共陸續在這些地區建立了較為鞏固的根據地,幾乎控制了全部農村和多數城鎮,并經過較長期的經營,基礎已經穩固,其人力、物力與戰略地位對中共有重要意義。但這些地區多位于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地帶,尤其是蘇北緊鄰一江之隔的滬寧地區,對國民黨政權形成較大威脅,故為國民黨志在必得。6月停戰談判之未有成果,關鍵在于國民黨以強硬態度要求中共退出蘇北,但為中共堅決拒絕。在此之前,第一綏靖區司令湯恩伯5月初即擬訂了進攻蘇北的方案,但此時東北戰場正在激戰之中,蔣介石因顧慮“全面沖突多處無把握”,沒有批準這個方案。東北停戰后,蔣的注意力轉向關內,國民黨判斷:“奸匪總兵力號稱八十六萬人,民兵除外,其中實力較強者,不過陳毅(約廿二萬)劉伯承(約十四萬)兩股約卅六萬,如將其主力分別擊潰,不難乘勢收復整個華北,控制關內交通,與東北圍剿主力會合,再求徹底肅清殘部。”蘇北遂成為國民黨動武的主要目標。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揮第一(無錫)、第二(濟南)、第三(徐州)和第八(蚌埠)綏靖區負責實施華東作戰方案,計劃“以徐、蚌地區國軍,極力向東、西發展,在第一綏區及第五軍北進支援下,合力規復蘇北、皖東,徹底殲滅地區之匪軍。同時打通膠濟路,并準備繼續向魯境進擊,尋求華東陳匪主力,實施決戰”;并以“穩扎穩打,步步為營,逐次完成碉堡線,防匪反撲,確保既得成果”為具體作戰指導。(陳誠:《對當前作戰之指示》,軍事圖書館藏檔;《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五部——戡亂》第3冊,37—39頁。)中共對華東戰場亦極為重視,決定由新四軍及山東軍區陳毅負責統一指揮華東戰場,具體部署則由陳毅指揮山東野戰軍負責淮北作戰,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負責蘇中作戰。中共中央起先要求粟裕以主力出擊淮南,徹底破壞鐵路,配合劉伯承、鄧小平和陳毅部,爭取將戰爭引向國統區。但粟裕經認真思考后,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淮南國民黨軍實力較強,中共部隊應避實就虛,而蘇中主力如出擊淮南,征糧征夫必超過當地負擔,不僅影響當地人心,而且亦影響戰斗力,同時主力出擊后,蘇中被國民黨軍占領的可能性極大,對群眾、對部隊均難說服,對政治、軍事、經濟影響均不利,因此他建議首先在蘇中作戰。此建議得到了重視下屬意見的中共中央的首肯。

內戰初期,擔任華東戰場東線——蘇中作戰任務的國民黨軍主要是第一綏靖區李默庵指揮的4個整編師、2個整編旅及2個交通警察總隊,約12萬人。7月4日,徐州綏署發出第二號作戰命令,以確保京滬、津浦和長江交通,拱衛南京安全為目的,肅清長江以北之東臺、興化、高郵、盱眙以南地區以及津浦路南段鐵道兩側地區,作為第一期作戰計劃。但由于國民黨的進攻計劃事先為中共偵知,并在軍調部提出交涉,使馬歇爾不得不向蔣介石施加壓力,迫使蔣下令暫緩行動。此一延誤正使中共部隊抓住了戰機。為了打好首仗,粟裕選擇了主動出擊的戰法,首先集中2個師的兵力,以6比1的絕對優勢,攻擊分散駐扎在蘇中宣家堡、泰興一帶的國民黨軍整編第83師的2個團。7月13日,華中野戰軍出其不意地對國民黨軍發起攻擊,這一大膽的行動完全出乎對手的意料,正在部署對中共進攻的李默庵來不及調整部署、派出增援,結果國民黨軍的2個團至15日基本被殲。

蘇中戰斗打響后,國民黨統帥部方急令各部按原計劃發動進攻。獲知國民黨軍的行動方向后,粟裕再次作出一個出乎對手意料的決定:他命令正面部隊避開向前推進的國民黨軍隊,由西轉東奔襲進攻如皋的整編第49師。國民黨軍倉促間由攻轉守,損失甚大,7月19日,第26旅被殲,第79旅受重創。其后,華中部隊在海安堅守5天;8月10日,在李堡乘國民黨軍整編第21師新7旅和整編第49師105旅換防交接之際,殲滅其3個團;21日,在丁堰、林梓殲滅戰斗力不強的5個交通警察大隊;25日,又在如皋、黃橋公路上圍殲增援如皋的國民黨整編第69師99旅和自如皋接應的整編第65師187旅,經兩日激戰,至27日全殲該2個旅及增援的1個團,迫使李默庵下令暫時停止進攻,鞏固已占地區,休整和補充部隊。國共兩軍蘇中作戰,國民黨軍在恢復地盤方面有所收獲,但付出了損失5萬余人的代價。粟裕以靈活的用兵方式、機動的作戰方法,成功地指揮中共部隊以弱擊強,連續作戰,遏制了國民黨軍的進攻勢頭。在國民黨重兵壓境的蘇中地區,粟裕初戰成功及其成功的戰術運用,對中共在內戰初期鼓舞各根據地軍民對國民黨戰而勝之的軍心士氣和內線作戰戰略方針,以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術運用具有重要意義。蘇中作戰被中共稱為“七戰七捷”,稱其“對于今后的戰局的發展,是有重大影響的”,“已奠定解放區軍民之勝利信心”。(《蘇中七戰七捷》編寫組:《蘇中七戰七捷》,236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毛澤東總結說:華中部隊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故戰無不勝,士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優良;憑借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這一經驗是很好的經驗,希望各區仿照辦理,并望轉知所屬一體注意。”(《毛澤東軍事文集》第3卷,43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阳县| 江山市| 柞水县| 南雄市| 霍州市| 红安县| 福贡县| 陆良县| 禹城市| 塔河县| 山阳县| 策勒县| 武威市| 和政县| 蒙山县| 潮安县| 桐柏县| 樟树市| 永丰县| 玉山县| 都兰县| 商河县| 陕西省| 天镇县| 乐至县| 长春市| 屏山县| 普宁市| 英吉沙县| 雷山县| 徐水县| 登封市| 安龙县| 香港 | 棋牌| 贡山| 呼伦贝尔市| 客服| 青河县| 斗六市|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