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荀子》導讀(3)
書名: 中信國學大典·荀子作者名: 饒宗頤本章字數: 2658字更新時間: 2015-08-21 11:18:38
(三)荀子的人文世界
先秦時期,孔子說仁道,墨子說義道,孟子說興起人心志之道。而道家的田駢、彭蒙、慎到,說順應物勢之道,老子說法地法天之道,莊子說由生命心知而成為真人、至人、神人之道。而荀子所說之道和他們又有不同。荀子說的道屬于儒家傳統,但明顯又和孟子不同。孟子只注重人和禽獸的分別,但荀子同時說人和自然天地萬物的分別。《王制篇》云: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且亦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人的尊貴,是相對于一切自然天地萬物而見到。而人之所以尊貴,不似孟子的說法。孟子認為人之尊貴是由人和禽獸不同的主觀心性來說。但荀子是由人和自然天地萬物的不同而說,是由人的客觀的禮義而說。荀子所說的禮義,就是人文世界,人文統率各種文化而形成的道。人文能統率各種文化,表示人在自然世界之上,開出一個人文世界。這個人文世界,在人的自然生命和人所知的自然物之間,同時也是在自己與他人之間。這個人文世界也貫通古今,而有自己的歷史。所以說,荀子的人文統類形成之道,和孔子、孟子都不同。孔子只說自己與他人相處的倫理之道,孟子只說人怎樣自己興起自己的心志而做圣賢之道。荀子和老子、莊子就更加不同,老子說的是法天法地之道,莊子說的是人自己調理自己的心知生命而成為真人至人神人之道。荀子所說的,是用心于各種人與不同類自然事物的關系,人與各種類的人間事物的特殊關系,和古今歷史的變化。明白這些關系,然后才能夠知道怎樣形成人文統率各種類事物之道。這樣,荀子就可以說出,人在自然世界之外,其實開出了一個人文世界。而人文世界的形成,一方面要建立各種類的人倫關系,人要盡人倫。而另一方面,要令各種類人文可以互相限制,由此而互相配合,互相統率,互相成就,由此而盡人的文化制度。人能實踐制度,就成為政治。盡人倫,就可以成為圣人。盡文制,就可以成為王者。所以荀子說的盡倫盡制之道,就是圣王之道。墨子說圣和王,注重用力于公義,要興起天下人民的利益。孟子說“大而化之之謂圣”,能夠保衛人民,興起人民的人,就是王者。老子就認為圣人沒有常心,而以百姓之心為心的就是王。莊子說游心于淡的圣人,是順物自然而沒有私心,這就是應帝王之道。諸子之中,只有墨子注重在事業上見到公義和對人民有利,其余都是著重在內心上說道。但荀子說圣王,著重在盡倫盡制,要成就客觀的人文統類、人文世界,而不是著重在一件一件的具體事情。荀子也不只是著重說心,而是著重說心之知而貫通各類,由實踐而成就統類。荀子正是希望由此而令世界,由偏險悖亂而歸于正常之理、和平之治,成就人文世界所有具體的事業,令人的事業都合乎禮義,人就是天下最尊貴的。所以荀子《禮論篇》說:“禮者,人道之極也。”這就是荀子學說的特質。
(四)響應中國現代的問題
看中國人的現實問題。中國人近百年來,最重視的是政治和經濟這兩個文化范疇的價值,而忽略了其他人文文化的價值。我們注重政治組織和經濟成就,而忽略了其他人文文化的價值。但其實其他文化的價值并不下于政治和經濟,甚至是更重要的。
近百年來,中國人有一種習氣,就是只重視政黨或政府組織和經濟發展。這個觀念習氣的來源,是因為中國在這百多年來的遭遇。近百年來,中國人常常被人視為“一盤散沙”,甚至中國人自己也這么認為。中國人覺得自己不似西方國家那樣有嚴密的組織,把人民組織起來,所以會有重視政府組織的習氣。中國人又覺得自己比西方國家貧窮,被人欺負。于是,想改善中國人的組織和經濟,這想法是對的。中國如果想要現代化,確是一定要建立一些組織。但中國人所缺乏的組織,主要是各種社會人文文化組織,而不是政府組織。中國政府組織的松散和沒有效率,正是因為缺乏其他社會人文文化組織。
社會人文文化組織可以培養出一個人正常的組織意識。政府組織的松散問題,就是因為沒有社會組織作為基礎,培養不出人正常的組織意識。而社會人文文化事業不發達,也會令社會人民和政府的關系減弱,造成政府組織的松散和沒有效率。但近一百年來的中國知識分子的觀念,卻是倒果為因,所以常常想直接由政府組織的嚴密化來想辦法,由此而形成現在越來越嚴密的政府組織。知識分子反而不愿意先投身在各種社會人文文化事業之中,成就各種社會文化組織。
這條向政府組織而行的路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所走的。方向是由政治到社會,由上到下,是傳統的舊路。這條路不是不可以走,今天也可以有少數知識分子走。政府本來就是可以幫助人民成就社會組織。但總不能全部聰明才智的知識分子都走政治這條路。如果全部人都這樣走,只重視政府組織,一定會令其他社會文化事業不能發達。因為這樣的社會,文化組織一定會受到政府的政見、政策、行政措施、人事關系桎梏。這樣的社會,就算推行民主政治也始終不能夠有堅實的社會基礎,最后民主政治也會凋謝。而荀子之學開展的就是要肯定這些豐富的、多方面的人文世界。
看中國人近百年來的發展,民主自由的口號喊了百多年,依然未有理想的政治和國家。這是因為中國人想用來建構民主國家的思想基礎,主要是來自西方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個人、社會團體組織和國家這三個觀念的關系。西方文化能夠發展出民主政治,主要是因為有多元的社會組織在支持。西方文化是很重視社會組織的。古希臘羅馬時期,有嚴密的社會階級組織。中古時期,有嚴密的宗教組織。到了近代,有多元的產業組織。這些社會組織都是根據抽象的普遍目標或人與人的類別觀念而形成的。所以西方現代社會很重視社會組織。但中國傳統一向缺乏西方式的、根據分類而來的組織,缺乏根據抽象共同信仰的宗教組織,缺乏追求共同利益的近代產業組織。這些組織總括都是以抽象共同目標為媒介而組織起來的。但中國哲學思想不重視抽象普遍和類別概念,所以不重視這些組織。直至近代中國遭到西方侵略,要發憤圖強,才開始重視現代產業組織和現代國家觀念。但因為中西文化背景不同,西方重視社會組織的觀念傳入中國之后,中國人其實也未能感興趣和了解,所以這些觀念的意義和性質也改變了。中國人建立民主社會和國家的復雜性,就是我們只襲取西方的思想,來解決中國的問題。我們一定要根據我們自己的思想,貫通國家、社會組織和個人的觀念,配合中國的人文精神,才可以解決中國現在的問題。而傳統儒家中,荀子就是最重視人文世界事業的,重視各種類的人文事業,重新發揚荀子的學說,在這里就有時代意義了。
荀子成就人文統類之道,包括:天與人的關系、性善與性惡的關系、心與道的關系、知與行的關系、圣王之道、為學之道、政制之道、富國之道、君臣之道、強國之道、禮樂之道。本書將逐一加以介紹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