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2)

地球離西方極樂世界的距離推算

各種世界直徑(億公里)

一個小世界(一個日月所照的時空)120

一千個小世界120,000(1000×120)

一個中千世界(1000小千世界)120,000,000(120,000×1000)一個大千世界(1000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佛土)120,000,000,000(120,000,000×1000)十萬億佛土(離西方極樂世界的距離)1,200,000,000,000,000,000,000,000(120,000,000,000×10,000,000,000,000)從地球到西方極樂凈土的距離來看,若靠自力,不管我們使用何種現代最先進的交通工具,想在今生今世“登陸”西方極樂凈土,都是不可能成功的,更何況是在交通落后的古代?!人臨終的一那,真的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嗎?西方極樂世界到底為何物?佛教界內部也一直為此爭論不休。

自宋代起,諸宗逐漸歸于凈土,解釋凈土的觀點由此層出不窮。唯心凈土的觀點逐漸成為主流;同時,也有不少人堅信,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成就的報土。這兩種觀點成為了宋朝以來對西方極樂世界爭論的焦點,一直爭論了上千年,至今仍無結論。爭論不休的原因其實并不復雜,現世求往生西方凈土的人,都沒有到那兒“旅游”的經歷,所以無法證明它的存在。當然,不信凈土的人也沒有足夠的證據徹底否定它的存在。這就步入到“信仰”的空間。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信仰”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熟悉的是,社會主流媒體大聲疾呼:信仰缺失,國人迷失,社會問題層出不窮;陌生的是,信仰的內涵與功能,至今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辭海》(第六版彩圖本)對信仰的解釋是,“對某種宗教或主義極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為行動的準則。”在這一解釋中,對宗教或主義的信服和尊重之前加了一個定語“極度”,便有貶義的成分,含有“盲信”甚至“迷信”的否定色彩。早在公元前六世紀,佛陀在《佛說阿彌陀經》中感慨萬分,認為讓人產生信仰真的很難:“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佛教真的是在“玩”迷信嗎?為了回答這一問題,羅侯博士在《佛陀的教誨》一書中同讀者做了一個游戲:“如果我告訴你,我手掌中藏著一顆寶石,信與不信之類的問題就會產生,因為你無法親眼見到手中是否有寶石;如果我張開手掌,讓你親眼見到這顆寶石,信與不信之類的問題就無從產生。”

同理,離我們十萬億佛土的西方極樂世界,即使用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也無法看到,它的奇妙境界非常人可以想象,更不是常人所能了解,唯有“信仰”才能使人們確定自己行動的方向,產生強大的動力,心甘情愿地為既定的目標而奮斗,最終獲得成功。同理,事業的成功,也是由信仰起步。正如《方廣大莊嚴經》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法國大作家雨果也曾說:“什么也不信的人不會有幸福。”一個人若沒有信仰,便失去了人生目標,只能盲目地活著,如同漂浮于茫茫大海中的孤舟,找不到駛往人生彼岸的方向;反之,信仰猶如燈塔,為迷茫者指明生命之舟的航向。

(2)愿力量的源泉

如果說“信仰”為我們的行動確定方向,那么,“愿力”則是行動的直接推動力。《漢語大字典》:“愿,欲也。”佛教的緣起法告訴我們,任何一種欲望的產生,至少需要根、境、識三個條件,三者相觸后,人們便會不自覺地對自己所認識的事物進行判斷,產生三種不同的感受:喜歡、不喜歡或舍受。以吃飯為例,吃美食時,產生喜歡的直觀感覺,五蘊中稱為“受蘊”;飯后,形成了美食的概念,這就是“想蘊”;想起這道菜的美味時,內心生起強烈的沖動,想再吃一次,動手做這道菜的動機便產生了,這就是“行蘊”,與“愿力”相通。喜歡的事因而被稱為“愿望”或“心愿”;打算做自己喜歡的事被稱為“發愿”;心甘情愿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被稱為“愿意”;由此產生的強大精神力量,被稱為“愿力”。

“愿力”能否變成現實,與發愿的動機有緊密的關系。有什么樣的愿力,就會產生相應的行動,并帶來相應的結果。古往今來,對普通人而言,喜歡做的事離不開財、色、名、食、睡,諸佛、菩薩稱之為“地獄五條根”,動機是為了滿足一己之私欲,即使你努力祈求,諸佛、菩薩又怎會助長你通往地獄的貪欲呢?心愿難了,也是可想而知的事。古代圣賢則不同,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發愿拯救苦難眾生,愿力大,動力大,成就自然也很大。佛陀懷著“人生的苦難是可以解脫的”信念,立下“不成正覺,誓不起座”的誓言,終于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于世間說法四十九年,廣度無數眾生;觀世音菩薩堅信與娑婆眾生有特殊的因緣,倒駕慈航,循聲救苦,觀音信仰因而成為整個亞洲人的精神支柱;地藏王菩薩堅信世上“沒有不可教化之人”,立下“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心甘情愿到最苦的地方地獄去救度眾生;玄奘大師正是因為有“求取真經,利益華夏”的信念,才會有“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的決心,義無反顧地在“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大沙漠上西行求法;鑒真大師(六八八至七六三)也因“東渡傳播正法”的信念,才會立下“是為法事也,不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的誓言,歷經九死一生,東渡扶桑弘揚佛法,被日本人奉為律宗開山祖、醫藥始祖、豆腐業祖師、日本文化恩人。同理,阿彌陀佛發下四十八愿度眾生的宏愿,成就了清凈莊嚴的西方極樂世界,接引了無數苦難眾生安心修行。

“愿力”如同噴泉,噴泉的高度不會超過水源的壓力,同樣,一個人的成就不會超過他的愿力。愿力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成佛這等大事也是如此,從發愿起步。正如《大智度論》云:“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愿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還須御者,能有所至。”由此可知,無愿則不成能佛,愿力是成佛的內在動力。《華嚴經》因而說:“一切諸佛悉具一切愿滿,方得成佛。”

(3)行成功的關鍵

一般人認為進入西方極樂世界的門坎很高,其實并非如此,一個人如果有了信心與心愿,只要堅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念到一心不亂的程度,便可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極樂凈土。也許有人會問:“這也太簡單了吧?!”是的,成功的秘訣本來就這么簡單貴在專心、堅持。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向他請教:“怎樣才能修到精深的學問?”蘇格拉底聽后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說:“我向大家倡議做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事,每個人盡量把胳膊往前甩,然后盡量往后甩。”接著他示范了一次,“從今天起,每天做三百次,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哪些同學堅持了?”有九成的學生驕傲地舉起了手。一年后,蘇格拉底再次問大家:“請同學們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動作,還有哪幾位堅持了?”這時,整個教室只有一個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后來成為古希臘哲學大家的柏拉圖。所以《六祖壇經》云:“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有了信心與心愿而無行動,仍會一事無成;若能做到知行合一,通過堅韌不拔的努力,成功的大門就會開啟。

由此觀之,如果人生是一條船,那么,堅定的信念是決定人生方向的舵,宏大的愿力是驅使船前進的動力,堅韌不拔的意志是行動的力量源泉。信、愿、行三種資糧,幫助我們在生命的大海中戰勝激流險灘,直至彼岸。至此,我們不難理解,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為什么能成就清凈莊嚴的極樂國土,為什么發愿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佛說阿彌陀經》對現代人的重要啟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化县| 武乡县| 陵水| 德格县| 阜宁县| 曲靖市| 大渡口区| 渭南市| 灵台县| 七台河市| 连城县| 海安县| 晋州市| 平潭县| 普陀区| 军事| 大埔区| 古交市| 滦平县| 忻州市| 肇州县| 壶关县| 固原市| 东方市| 江山市| 昔阳县| 汉沽区| 滦平县| 陕西省| 岗巴县| 肇州县| 左云县| 绍兴市| 迁西县| 伽师县| 泰顺县| 恩施市| 灌阳县| 林西县| 洪江市| 永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