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每天都有一個新問題”
- 贏(紀念版)
- (美)杰克·韋爾奇 蘇茜·韋爾奇
- 4915字
- 2015-08-06 11:28:52
2001年,我利用工作的間隙完成了自傳[1]的寫作,那是一次有趣卻艱難的經歷。那以后,我曾發誓,再也不寫書了。
但我猜,自己恐怕還會寫。
如果需要為本書找什么借口的話,那就是創作的想法不是從我自己的腦海里冒出來的,而是別人給予我的。
可以說,這是一份退休禮物。離開GE(通用電氣)以后,我遇到了成千上萬了不起的人——他們有抱負、充滿活力、富有好奇心、不滿足于現狀、熱愛商業生活——是他們給了我這份禮物,向我提出了無數千奇百怪的問題。為了給他們滿意的答復,我必須把自己所知道的梳理清楚,撰寫出來,編輯成冊,把故事講給他們聽——本書就是這樣付梓,呈現在您面前的。
人們第一次向我提出那些問題是在2001~2002年,當時我正為自傳的發行在世界各地作巡回宣傳??吹胶芏嗳伺cGE有著深厚感情,我感慨萬分。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其他國家,人們告訴我許許多多關于他們,以及他們的兄弟姐妹、父輩甚至祖父輩在這家公司工作的故事。
在這些故事之外,我還非常吃驚地看到,人們是多么迫切地希望了解如何才能把生意做好。在電話討論會中,有人要求我介紹一下GE的業績考評體系,想知道我們如何把員工的工作劃分為三種業績類型,并給予相應的獎懲。而那些參加簽名售書儀式的人則希望知道,我曾說過任何公司的人力資源負責人都應該至少與CFO(首席財務官)同樣重要,我是否在夸大其詞。(其實沒有,我是發自內心的。)在訪問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時候,一位來自印度的MBA(工商管理碩士)學員請我完整地解釋,一個真正出色的業績考評結果應該是什么樣的。
巡回宣傳之后,提問的狂潮并未消退。無論是在機場、餐廳,還是在電梯間里,各種問題繼續向我涌來。比如,有一天,我正在邁阿密的海灘上小憩,誰知有一個小伙子從水里游過來,說他有個特許經營的機會,問我有什么看法。不過,大部分問題還是在我2002~2005年里所參加的大約150場討論會中提出來的。從紐約到上海,從米蘭到墨西哥城,這些會議的聽眾人數從30~5?000人不等。通常,我會和主持人——往往是某位財經記者——一起坐在臺上,回答聽眾從四面八方拋來的問題。
這些提問可謂五花八門,包括如何應對來自中國的競爭,如何管理那些才華出眾但愛惹麻煩的員工,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如何開展六西格瑪品質改善計劃,如何組建優秀的工作團隊,如何在復雜的商業環境中擔當領導職責,如何對付并購,以及如何設計“殺手戰略”。
還有人問,如果我的工作業績卓著,老板卻總是熟視無睹,我該怎么辦?如果整個公司只有我一個人認為有改革的必要,如果我發現自己公司的預算漏洞百出,如果我希望推動一種偉大的新產品的開發,但總部卻不愿意提供足夠的權力和資源支持……我又該怎么辦?
有的問題是,如果我發現公司的經理們講話并不實事求是;如果我喜歡某位員工,但他的業績卻始終不盡如人意,使得我必須解雇他;如果我需要領導自己的組織從持續一年多的危機狀態中走出來,我能夠做些什么?
另外,還有關于教育孩子的問題,有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以及其他一切可能的問題,例如打高爾夫球、裝修房屋、通過步行馬拉松來募捐等。此外,還有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又不至于讓別人產生敵意的問題,關于宏觀經濟走勢、新興產業和匯率波動的問題等。
具體的問題成千上萬,不過絕大多數可以歸結為如下一句話:
怎樣才能贏?
這正是本書要談的主題——贏?;蛟S沒有其他話題能讓我有興趣再寫一本書了!
因為我認為贏不僅僅是“好”,而且是真正的“偉大”。
在商業生活中,取得贏的結果是偉大的,因為當公司贏利的時候,人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對成功企業的每個員工來說,他們在市場上有了更多的工作機會和創業機會,他們對未來更加充滿自信,有錢送自己的孩子上大學,能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買得起度假別墅,退休生活也有了更好的保障。企業的贏利還讓他們有機會回報社會,除了納稅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方式——因為他們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資金奉獻給慈善機構,比如到社區學校去當輔導員等。贏的結果可以惠及周圍所有的人——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相反,當企業虧損和失敗的時候,每個人都會遭受打擊。人們變得憂心忡忡,私人的財務狀況更加脆弱,能幫別人做事情的時間和資金也更為有限。他們做的事情讓家人感到擔心和難過。還有,一旦失業,他們也很難再給國家繳納更多的稅款。
這里簡單地談談稅收,或者更普遍地說,談談有關政府的作用問題。
顯然,政府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首要的一點是,政府要保護我們所有的人,因為不管是現在還是可預見的將來,那些對國家安全的惡意襲擊有可能還會不斷出現。政府要做的還遠遠不只這點,它需要提供司法體系、教育、治安、消防、公路、港口、福利和醫院等,不一而足。而在念及政府的好處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政府的一切服務都需要有某種形式的稅收作為支撐。政府本身并不賺錢,它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提供幫助,但自己并不充當發動機。
其實,贏利的企業及其員工才是健康的國民經濟的發動機。他們為政府創造了稅收,從而構筑了自由和民主社會的基石。
所以我說,贏是偉大的。
自然,不消說企業爭取贏的手段必須是光明正大的——應該很干凈、遵守規則,這是先決條件。那些用不公平的手段去競爭的公司和個人沒有資格談贏。同時,由于公司內部管理和政府監管不斷完善,那些壞家伙通常都會被找出來,掃地出門。
不過,對于那些誠實的公司和生意人來說(他們是商界的主流),還必須找到怎樣去贏的途徑。
本書就是他們的指南。
順便說一下,這個指南并不是為企業的高層經理人服務的。當然,如果他們也認為本書有所幫助,那我自然喜出望外。本書主要是為身處業務第一線的人們創作的,他們是小企業主、中層經理、車間主任、技術工人、正在找尋自己第一份工作的大學畢業生、考慮職業生涯的MBA以及新公司的創立者。我為本書設計的主要目標是幫助那些胸懷大志、熱血沸騰的人們,不管他們在為何種性質的組織服務。
你會在書中看到很多人的故事,有的能讓你看到自己的影子,有的可能讓你感覺似曾相識。
有位CEO(首席執行官)為公司制定了一系列崇高的價值理念——高品質、客戶服務、尊重個人等,卻從來不曾解釋過實踐它們有什么現實意義。有一位中層經理在與本公司其他部門開會的時候大發雷霆,因為他發現,只要他的同事們少浪費點嘻嘻哈哈的時間,就能多完成很多工作。有的員工多年以來一直業績低下,但待人很好,你無法下決心讓他走人。有的同事讓你無法直面他,因為他仿佛是“活死人”一般,動作遲緩,做他的上司真是讓人痛苦。還有,那些每天都聚集在“幻滅團隊”餐桌上吃午飯的員工,總是對公司和上司充滿敵意。有位工程師在15年的職業生涯中兢兢業業,突然有一天認識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在自欺欺人,她讓所有的人滿意,只有自己除外,于是她決心全都推倒重來。
當然,你還會遇到另外的許多人,他們是創新、睿智和堅忍的典范。
比如百勝餐飲集團年輕的CEO戴維·諾瓦克,他把百勝公司超過33000家連鎖餐廳變成了新經營思想的實驗室,讓整個組織變成了學習機器。又如完美的革新者丹尼斯·內登,他從來不知滿足,總是充滿燃燒的激情。吉米·鄧恩用友愛、希望和對任何事情都不放棄的態度,在世界貿易中心的廢墟上把自己的公司重建起來。蘇珊·彼得斯是一位上班族母親、GE的第二號人力資源高層經理,有關她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尋找平衡的傳奇故事,完全可以寫成一本書。克里斯·內夫塔是美國鋼鐵子公司科西策的CEO,他幫助斯洛伐克一個沒落的城市成功實現轉型,把破敗的國有鋼鐵廠變成了蒸蒸日上的贏利企業。肯尼思·尤是3M公司(明尼蘇達礦務及制造業公司)中國業務的負責人,他拋棄了傳統的形式主義預算管理程序,代之以扁平式的關注發展機遇的直接對話,給公司業務帶來了高速增長。馬克·利特爾在GE雖曾受到降級的打擊,卻通過自己的勇氣、堅持和突出業績重新獲得了晉升。
談到贏的時候,人是決定一切的因素。因此本書要談到許多關于人的故事,談到他們犯過的錯誤,而更多的則是談到他們的成功。然而,本書最主要的內容還是關于人的思想和把思想付諸實踐的力量。
看到這里,可能有些讀者會表示懷疑。他們在想,如何去贏的話題恐怕太微妙、太復雜了,短短20個章節能講清楚嗎?我才不在乎這本書里談到了多少人和思想呢。
是的,如何去贏是微妙的、復雜的,不用說更是極其艱苦的。但是,贏是可以實現的,你能夠贏。不過要想贏,你首先應該知道贏需要哪些條件。
本書并沒有提供什么魔法,事實上也沒有這樣的魔法。
然而,通過本書的各個章節,我將給讀者介紹一些需要遵守的原則、值得參考的規律、可以采納的假設以及應該避免的失誤。關于“戰略”的章節推薦了一個“三步走”的程序,關于如何找到合適的工作的章節介紹了好工作的信號和壞工作的警告。還有一些主題,你會在書中反復看到:由最好的選手組成的隊伍能贏,因此你要發現和留住最好的選手;不要思慮過頭,以致延誤行動;不管你處在什么業務部門,都要不斷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并要感染他人;永遠不要把自己當作受害者;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保持快樂。
是的,保持快樂。
做生意不過是游戲而已,而贏得游戲就是最快樂的事!
準備工作
在進入正文之前,先談談本書的結構和內容。全書包括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名為“基礎篇”,主要是概念性的內容。其中所包括的經營哲學,當然要比絕大多數商界人士在一天里可以消化的內容多,也顯然不是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一朝一夕就能總結出來的。但是我發現自己的經營方式有四條最基本的原則,于是把它們放到了全書的第一部分中。
簡單地說,這四條原則分別是:認識到強烈的使命感和切實的價值觀的重要性;在經營和管理的任何環節都絕對需要保持坦誠的態度;發揮業績評估的力量,建立精英化的組織;讓每個人都得到發言權和尊嚴。
第二部分是“公司如何才能贏”,內容涵蓋組織的內部結構和機制——包括人、辦事程序和企業文化。其中的章節涉及領導力、招聘、人事管理、解聘、變革管理、危機管理等。
在“公司如何才能贏”之后是“如何贏得競爭”,涉及組織之外的世界。第三部分將討論如何創造戰略優勢,如何設計有實際意義的預算,如何實現有機成長,如何通過并購去擴張,我還試圖闡明一個長期以來困擾人們的問題——六西格瑪品質改善計劃。
第四部分是“個人職業生涯如何才能贏”,涉及職業生涯的藝術和質量。首先是關于如何尋找合適的工作,這不是單指找第一份工作,而是在職業生涯中的任何時候所需要的合適的工作。接下來的內容則是,如何能夠得到晉升,如何應付艱難的環境——例如每個人都可能經歷過的,如何在一個糟糕的老板手下工作。最后一章將探討人類的奢望,那就是一切都能為自己所擁有——而且是同時擁有——但你也知道,那實際上并不現實。盡管如此,你可以知道自己的老板是如何考慮這個問題的,而且也應該知道——這正是該章內容的一部分。
本書的最后一個部分名為“有關贏的其他問題”,我在這里將解答一些與前面的內容有所區別的問題,包括如何應對“中國威脅”、多樣化經營,如何應對《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2](Sarbanes-Oxley Act)等新的監管措施所帶來的影響,以及企業如何應對艾滋病這類社會危機等。還有關于我的繼任者杰夫·伊梅爾特的表現(簡單地說,就是“棒極了”)、我還打不打高爾夫球、我覺得自己能否上天堂等問題。
那可是個曾讓我不知所措的問題!
但是與本書中所解答的其他問題一樣,這些問題也沒有真正難倒我,它們只是向我發出了挑戰,促使我深思:自己信仰什么,以及為什么。
本書提供了許多答案,但并非全部的答案,因為商業生活總是在變化,世界也是如此。
就像一位荷蘭企業家在2004年對我說的那樣,“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會有新的問題,這正是激勵我們前進的動力”。
新問題出現了,也就出現了新的答案。實際上,與自己在GE工作的歲月相比,在離開GE以后,我所學到的東西同樣很多。從人們提出的每個問題中,我都學到了新的東西。
反過來,我也希望自己的回答能幫助讀者去學習。
[1]《杰克·韋爾奇自傳》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于2001年11月出版?!幷咦?
[2]《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2002年由美國國會頒布,旨在將公司治理正是納入聯邦法律的管轄?!幷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