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與好的社會
- (美)羅伯特·席勒
- 1362字
- 2018-12-27 18:42:07
保險業:民眾的最佳保護措施
過去幾個世紀里,保險業發展的過程可以被描述為保險覆蓋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多、所能應對的風險類型不斷豐富的過程。如果要保障社會良性發展,我們必須鼓勵這種發展趨勢。
人壽保險早在17世紀初就被發明出來,但起初只有一些具備精明的金融頭腦的人購買這種保險,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火災保險身上。直到19世紀和20世紀,這些保險才在發達國家廣泛傳播開來。時至今日,它們仍然沒有滲透到全世界絕大多數人的生活當中。
保險業民主化的第一個必備步驟是使現有的、民眾已經具備較高認知度的保險條款覆蓋更廣泛的人群。舉例來講,2010年海地地震中,群眾遇難,大量房屋倒塌,而最悲劇的事情就是原本可以得到賠償的建筑都沒有投保。這不僅意味著人們遭受的損失無法得到賠償,還意味著過去多年中,開建房屋之初就缺乏保險機構的監督,無法保障房屋建設質量,而如果有這種監督的話,可能地震的危害就不會如此之廣,死亡人數也不會如此之多。其實,加勒比災難風險基金自2007年起就在嘗試為海地及其周邊國家打造一套更為健全的不動產保險體系,但直到2010年地震發生前,他們也沒能取得太多實質性進展。這場里氏7級的地震奪去了至少5萬人的生命。相比之下,1994年美國加州北嶺發生的6.4級地震僅造成了33人死亡。兩次地震的相似之處在于其震中離人口密集的市區很近,破壞力相當。加州的保險業比海地更發達、更健全,這是造成兩次災害中傷亡人數差距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界銀行也啟動了一系列項目保護貧困地區的農民,減少其在惡劣天氣狀況導致糧食減產的情況下遭受的損失,保護其不至于因天氣災害陷入更嚴重的貧困狀況,使其不至于遭受饑荒。據測算,目前全世界有10億人口日均收入不足1美元,其中3/4的人生活在嚴重依賴農業的鄉村地區。對這些人來講,糧食減產的風險是最大的危機,這或許能夠決定他們的生死存亡。外界提供的緊急援助很少能及時送達受災地區,援助物資運達前,受災的農民通常都為了活命而賣掉自己所剩無幾的資產,甚至宰殺了自己飼養的畜禽。原始社會應對糧食減產危機的方法就是由家庭成員分擔這種風險,但是糧食減產本身就會影響到家庭的所有成員,所以這種應對風險的方式并不理想。
過去,保險公司曾經試圖通過出售糧食生產保險協助應對風險,也就是為某個特定農場糧食減產進行保險。但是這個險種會誘發道德危機:農民要么偷懶不干活,要么直接謊報糧食產量。作為應對之策,承保人最近改變了策略,保險賠付的條件不再與糧食直接掛鉤,而是與可能導致糧食減產的惡劣氣象條件掛鉤,畢竟農民無法左右天氣的變化。這種保險策略也有難以執行之處,因為導致糧食減產的氣象條件可能很微觀,可能局限于某個地區,可能與惡劣天氣條件出現的時點與播種和育種的時點的臨近程度有很大關系。但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農耕技術的革新,氣象保險已經發展得相對健全,世界銀行正在積極推廣此類保險。
氣象保險遭遇的另一個問題是貧窮的農民通常都無法理解保險的基本理念,也因此對提供保險業務的公司產生不信任感,這也是發展中國家保險業無法廣泛滲透的原因。他們不愿意支付能夠使保險合同生效而必須繳納的基本保險金。在貧窮國家,地震保險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只能是在這些區域為保險進行更好的市場營銷,贏得當地民眾的信任。這也是保險業人性化的內涵之一,這與金融業其他領域的人性化過程在本質上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