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金融與好的社會作者名: (美)羅伯特·席勒本章字數: 1003字更新時間: 2018-12-27 18:42:04
銀行業的未來如何
事實上,傳統的銀行商業模式與2007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沒有任何關系,反而是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導致了問題的產生,在新的模式下,銀行提供給購房者的貸款并沒有留在銀行或其他抵押貸款放貸者的資產負債表里,而是被打包成證券的形式賣給了其他投資者,其中一些投資者也是銀行—由此將銀行業本應該解決的道德危機問題再次引入整個體系。
監管者(尤以美國監管機關為最)對銀行業采用另類運營模式的管制放得越來越寬。過去一代人甚至允許這個國家產生了一條完整的“影子銀行”行業鏈,完全不受傳統商業銀行監管機關的管制。所謂的影子銀行就是在成立之初就通過精心設計,使得自身無法被定義為商業銀行的金融機構。它們本身并不吸納儲戶的存款,而其放出的貸款則來自其他一些方式的融資。
影子銀行的例證就包括現在已經倒閉的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兩家公司,它們被稱為投資銀行,但由于它們不吸納存款,所以不受商業銀行法律法規的制約。它們之所以成為影子銀行是因為其運營方式十分近似商業銀行。影子銀行的另一個例子是結構性投資主體(SIV),這是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商業銀行創造出來的一種機構。由于結構性投資主體在法律上被視為與商業銀行相對獨立(也不受監管)的主體,因此其希望通過將自己的業務注入結構性投資主體而繞過監管。
影子銀行可以獲得商業證券化貸款或抵押貸款,并與機構投資者簽訂回購協議,以手中所持證券作為抵押。這種業務使機構投資者獲得了具有流動性的投資,對他們而言就像存款,所以影子銀行所從事的業務在實際作用上看就像創造了現金流一樣。因此影子銀行的業務活動也存在導致整個經濟體系崩潰的風險,這一點和商業銀行一樣。
傳統銀行的業務受到這些新出現的競爭對手的擠壓而遭受損失,因為傳統銀行業務存在準入限制,新的競爭對手很難出現,因此也使傳統銀行業務具有“特許價值”。由于競爭的壓力,傳統銀行迫切需要擴展業務范圍,它們只要有能力就會采取和影子銀行同樣的業務,比如說發行次級抵押貸款證券等非傳統新興業務,由此給經濟體系帶來新的風險,而傳統銀行業監管者將很難發現。這也就是此次危機的源頭之一。
許多新的立法,以美國的《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及消費者保護法案》為代表,都以加強對影子銀行業務的監管為目標,以達到預防危機重生的目的。但是立法及執法的過程是緩慢而繁雜的,監管者很難做到使立法及危機預防機制與新的影子銀行的誕生保持同步。對金融系統持批評意見的人對此問題的擔憂是十分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