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影響力是怎么形成的?(2)
- 洗腦術2:怎樣有邏輯地說服他人
- 高德
- 4927字
- 2015-06-26 10:05:44
曹爽聽差人回來詳細描述,大喜過望,頓時對這個“行將就木”的病老頭放松了警惕。但是最后,司馬懿來了一個大翻身,司馬家奪了曹家的江山,他的兒子建立了晉朝,取魏自立,成了江山的主人。雖然司馬氏成功地避過了這一招,但從過程來看,也的確驚險,由此更加說明這一招的厲害之處。
歷史上另一位打仗很厲害的名人是南宋的岳飛,他可就沒這么幸運了。他的軍事才華極高,戰場上打得金兵抱頭鼠竄,聞岳家軍而膽喪。岳飛的職業技能和工作素質確實高,但是在處理同事關系方面,他是十足的一位“小學生”,缺乏人際交往智慧,不懂“討好”之道,既得罪了皇帝,也得罪了不少同僚,還不受江南地主階層的喜愛。
他的夢想是北伐,迎回二帝。這個夢想是他自己的,卻損害了一大群人的利益,所以大家都不認同。皇帝想:“你把那兩個窩囊廢接回來,讓我怎么辦?我這皇帝還當不當?”同僚想:“你把功勞都立完了,還有我們的份嗎?”江南的那群地主算的則是經濟賬:“我們出錢讓你北伐,拿下的土地又不歸我,這種虧本的買賣我們不干!”
諸多因素綜合起來,決定了趙構和秦檜想收拾岳飛。但他們的第一步不是派幾個欽差把他五花大綁扔進監獄那么簡單——那樣軍隊還不造反了啊——而是升職!
他們把岳飛從宣撫使升為了樞密副使,名聲是好聽了,官位挺高,估計薪水也漲了。但是,兵權沒了。從此以后,岳飛的手下一個兵都沒有,這就在程序上先斷了岳飛領軍造反的合法性。
軍權沒有了,岳飛就沒有辦法正大光明地調兵。然后就是分解岳家軍,把岳飛的心腹和老兵舊將們分別調開,零散地插到各軍,使其形不成合力。這些事都做得差不多了,才把岳飛送上了風波亭。可憐一代名將,被“升職”這一招給整下了馬。
你職位升了好大一截子,實權卻降得更多;名聲高了,薪水多了,說話的聲音卻弱了。關鍵就看你升的什么職,把你調到了哪個部門,掌握哪一類資源。如果從副經理升到經理,從經理升到總經理,那沒話說,這不光是職位升了,權也大了,但如果是從市場部調去了人事部,從市場主管升為行政總監,不好意思,級別是高了,但你的權沒了,因為你從一線部門的實權人物變成了二線部門兩手空空的花瓶。
這樣的升職,讓你啞巴吃黃連,有苦也說不出!由此可見,在職場中,整人的辦法除了降職開除,還有升職。可以說,升職整人法有時比降職還陰險狠辣。因為罷官免職,頂多甩手不干,落個清閑,沒有名利了但也沒了“頭銜”上頂著的風險;降職敘用,還可以戴罪立功,有翻盤的機會。但是,如果想整你又給你升職,那結果往往就是最壞的了,因為對手是想把你從他的地盤上連根拔除掉,并且不準備給你一丁點翻身的機會。
“誰是你的老板?”
要職位不如要資源,這是生存的至理;要名聲不如要實惠,這是混社會的真理。有的人坐在很高的位置上,背后卻是懸崖;有的人椅子很破,卻上能通天、下能入地。職位的高低無所謂,關鍵是他的背后站著誰,他控制了多少資源。
為什么說有些職位不高的人,他們握在手里的實權和擁有的能力反而不小呢?因為權力的評價標準,不是看你戴了多大的帽子、坐了多寬的椅子,而看你的手能伸多長,是遮了半邊天,還是只遮住一小塊云彩。
打個比方說,一座學校的名譽校長,肯定不如他手下的教導處主任實權大。一家公司的副總經理,也肯定不如級別在他之下的財務總監工作起來更有成就感,因為一家公司可以有四五個副總經理,但只有一個財務總監。
能量大小的區別,就在實職還是虛職,對具體事務有無影響力,還有這個人的背后站著誰,誰是他的后臺,或者他擁有多大的權力,能做成多大的事。很多人這輩子只能做一個小小的芝麻官,可他的觸角能達到的范圍、他能散發的能量,比一些所謂的大領導范圍更廣更大,也更具體。
就拿古代的宮廷來講,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大企業。皇帝身邊一個割了命根的小太監,不過是一個伺候皇帝老子吃喝拉撒睡的“保姆”,卻能把朝廷大員的小命捏在手里。幾句好話能讓一個人平步青云,幾句壞話能讓丞相級別的高官丟掉烏紗帽,甚至掉腦袋。當著很大的官,管理著全國幾十個州縣政務的人,可能還不如一個給皇帝倒尿壺的人有話語權。
想想我們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這樣一類人呢?他們不當官,不做生意,平淡無奇,但就是能在關鍵時刻決定一些事情的結果。
清代最有名的兩個太監,一個是安德海,另一個就是李蓮英。前者恃功驕橫,后者是清代的厚黑第一宦,精通在宮里混的各種“規則”。這兩個人,便堪稱太監中的極品,職小卻權力大,恣意妄為,在當時為害極廣。
安德海進宮當太監的時候才10歲,這么小的年齡,就已經展現出了“職場油條”的本性。他辦事靈巧,懂得察言觀色,深得主子的歡心,成為最高權力者身邊的大紅人,對國家的走勢都起到了不可忽略的巨大作用。
比如在1861年,他充當了那拉氏和恭親王之間的密使,奔走于熱河和北京之間,辛酉政變之所以能一舉成功,他在其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他成為慈禧的心腹后,覺得受了寵,就開始自恃功高,干預朝政了。
別看他官微職小,一出手就不簡單,奔著親王皇族就去了,不但打壓恭親王,還挑撥兩宮皇太后之間的關系。除此外,像瘋狂斂財、驕橫處世之類的事情,更不在話下。到最后,終于落得了一個身首異處。
說起李蓮英,更是盡人皆知的一名權宦。他在清宮長達52年之久,是慈禧太后最為寵愛的貼身太監,同時他也是清代權勢最大、財富最多、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大太監。政府的行政機制內沒有他的位置,可他就是能呼風喚雨,干擾朝政,決定那些高官的命運。對內,他對主子卑躬屈膝,無所不從;對外,他兇狠殘暴,無情無義。朝廷上下的高官權貴,無不對他巴結奉承,否則就要倒大霉。很多人的事業毀掉,就是敗在了自己最親近的人手中。這表明,活在這個社會,不管是當官,還是做生意,或者做其他的任何事,都必須看清周圍的人,要小心他們扯著你的虎皮,為他們自己做大旗。
一個小小的秘書,握著領導的大印,假傳圣旨,只手遮天,權力簡直沒有邊界。他們能借助領導的關系和影響力,辦成很多違法亂紀的事,用你的影響力,去替他的私利開路,壓倒那些職位比他高許多的人。
有些沒有頭銜的人權力也很大,比如一些管理者的家屬或者親近的人。本來他們只是毫無職位的平民百姓,卻也可以成為不可一世的特權階層。有一次我去洛杉磯的一家華人公司參觀,就看到董事長的一個女性親屬在公司走來走去,昂首挺胸,還訓斥了一名員工,好像公司是她的家一樣。
我就問旁邊陪同的接待人員:“她是貴公司的高管嗎?”接待人員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搖搖頭:“不是,她經常來公司玩,我們都習慣了。”哦,我頓時明白了,原來只是一個老板的親屬在這里體驗當主人的感覺。她在這里一點職位都沒有,但因為背后站著董事長,竟然對公司的行政主管都橫鼻子瞪眼睛。我當時就斷定,這家公司將來能發展壯大的機會是極其渺茫的。后來果然驗證了我的判斷,在金融危機中,許多重要位置的人才紛紛跳槽而走,沒有人對這里有一絲一毫的留戀。
西漢武帝時期的豪強郭解,不過是淮南王公主的馬夫和護衛,相當于今天的司機兼保鏢,卻由此一步登天,借機吞并土地,建立了自己的莊園。當時,對于郭解是人人畏懼,地方官避之唯恐不及,哪里惹得起呢!人們不是怕郭解,而是怕背后的皇家勢力。
由上可見,小職位大權力,往往具備兩個共同點:1.都有一個靠山。
2.職位大小無所謂,能調動的資源才重要。所以,職位的高低與實權的大小有時并非一回事。身在職場摸爬滾打的你,首要看重的不應是職位高低,而是掌握了多少資源,可以做成什么樣的事情,這才是全世界每一個國家的社會生活和各個領域中的最重要的權力定律。
權力和能力無關
有人站在山上,有人站在山下,雖然站的位置不同,但是兩者眼中看到的對方是同樣大小的。人的高低起伏、上上下下,并不完全由自己的能力決定,而是取決于其他看起來并不重要的因素。
在社會上,我們經常會發現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一個人的能力和他所處的地位未必一定成正比。在更多的時候,它們反而會成反比。
你越是才能出眾,有很強的手腕,越是身居于下位;越是資質平庸,沒有過硬的能力,反而越能步步高升、榮顯無比。
有時候,有能力的往往沒有權力;有決定權的卻往往沒有能力。想做事而且能做事的人沒機會,有機會的卻做不成事情。
這聽上去不由得令人氣憤,就像南方一家公司的陳先生對我抱怨的:“在公司的招聘會上,我被面試官投了全票,第一輪就被錄取;在試用期,我的業績是最好的,但轉正比別人遲了兩個月;在這兩年的工作中,同事公認我的能力最強,早就該升到市場部主管的位置,但上周結果出來,讓人大跌眼鏡,竟然是一個以拍馬屁著稱的家伙,他除了給領導端咖啡非常及時外,還會什么呢?”
類似陳先生的境遇如果講起來,全世界各個國家都會有無數的人有一肚子的委屈。是的,你很有能力,你配得上擁有一定的地位和話語權,但是,你就是得不到相應的權力,只能接受一個不公平的結果。
這很不公平,但這卻是古往今來普遍存在的一條定律。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人們的本性都是嫉妒強者,生怕被強者比下去。所以,凡是能左右你前途的人,他們首先看重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是不是聽話,是否對他有利。在權力的金字塔結構中,處于上層的人,他們在提拔一個下層之人時,當然不會允許這個人威脅到他的權力。
因此,在權力與能力的博弈中,我們就看到了“能臣”與“奸臣”的共同存在,他們永遠分不出勝負,也相依而存。背后,其實是權力制衡與秩序控制的因素在主宰他們的共生。
在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從歷史的這段記載看,他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但他遭到了楚懷王的疏遠和大臣的陷害。在楚懷王死了以后,他繼之又遭到了頃襄王的流放,最后自己還投身汨羅江死了。相反,楚王身邊的那幫奸臣們,比如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等,反而一個個祿位長保,位子坐得穩穩當當。
長期宦游于權力游戲和名利博弈中的人,都很擅長揣著明白裝糊涂,明明有自己的能力和見解,但就是裝瘋賣傻,做事喜歡隨波逐流,從不站在眾人的對立面上。這樣做有一個好處,他們的官位可以保得長久!
因此,能力差照樣能獲得高地位、高待遇,就看你怎么運作,如何選擇陣營,還有怎樣避免成為領導的眼中釘和殺一儆百的典型。
現實中的一個怪象則是,一個人所處的職位越高,他就認為自己的能力越高。
在兩種情況下,人們最容易吹噓自己的能力。一是戀愛中的男人。他們的許諾要遠遠大于他們的能力。但是,女人很是受用。二是升職的男人。當了縣令,就想當知府,而當了知府,又覺得自己應該去六部。他們認為自己的能力隨著“官階”而提高。
人的欲望總是不斷膨脹的,不斷增長的虛榮心也會讓人看不清自己的本來實力。有句俗言說,一個人只有在如廁時,才能發現自己不過如此。
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人們在外面闖,在辦公室互相吹牛侃大山時,大都沉迷于自我幻想的一種狀態中,覺得自己真的無所不能了。
他們被名利牽累,被向上爬升的欲望捆綁,只有進了廁所,才突然意識到:“哦,原來我還是這樣的,依然擺脫不了吃喝拉撒睡,沒什么大不了的。”
職場亦是此理。人對權力和金錢的追逐是無止境的,今天當了科長,覺得自己能當處長,當了處長,又認為自己可以當局長。買彩票今天中了兩千,就覺得明天能中一萬,后天可以一夜暴富了,憑空就認為自己的本事增加了。
這就是職場的一種奇特現象:職位越高,收獲越多,他就覺得自己能力越強,越應該得到更多。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安史之亂猝然爆發了。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之名引兵南下,唐玄宗對安祿山的圖謀不軌沒有絲毫察覺而未加防范,因此安祿山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所到之處,地方官吏不是棄城逃跑,就是開門迎接,大軍長驅南下,進攻勢頭直逼兩京。安史之亂的消息剛剛傳到長安,就引起了朝堂上的一片恐慌,坐在龍椅上的唐玄宗也是焦慮萬分,如坐針氈。
這時候的朝中,不但沒有太多的軍隊防御,而且有才干的將領也相當匱乏。唐玄宗認為封常清可以勝任與安祿山對抗的重任,于是就向他詢問計策,封常清一聽玄宗對自己如此看重,不由得心花怒放,大言不慚道:“今太平積久,故人望風憚賊。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詣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棰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獻闕下!”皇帝聽了很高興,覺得有封常清在,自己又可以高枕無憂了。
封常清吹牛不打草稿,低估了安祿山的軍事實力,也高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