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前言

本書是我在牛津大學的博士論文的中文譯本。這篇論文要探討的問題是什么因素決定市場經濟中企業委托權(所有權)的安排:為什么資本雇傭勞動而不是勞動雇傭資本?為什么企業家監督工人而不是工人監督企業家?為什么資本所有者選擇經營者而不是工人選擇經營者?什么因素決定在均衡中什么人將成為企業家?我試圖找出能解釋上述問題的最基本因素。盡管論文本身是非常理論性的,但我選擇研究這個題目恰有很強的現實背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在國家體改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從事經濟理論和改革政策研究工作。當時經濟改革過程中出現的許多問題使得企業家問題成為經濟理論界的熱門話題。經濟學家幾乎一致認為,造就企業家隊伍對保證改革成功和體制的有效運行具有關鍵的作用,但在有關如何造就企業家,特別是企業家的形成與所有制的關系上,經濟學家之間很有分歧。當時的主流觀點是,企業家是重要的,但所有制是不重要的;造就企業家隊伍的關鍵是公平的競爭環境和充分的經營自主權,而不是所有制。有些經濟學家甚至引證市場經濟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事實”特別是日本的例子說明,正是由于所有者不起作用了,企業家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我當時的觀點與這種主流觀點相反,我認為,企業家是特定的財產關系的產物;沒有真正的財產所有者,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企業家;因此,造就企業家隊伍的關鍵是所有制改革(見張維迎《企業家與所有制》一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報告》1986年第30期;張維迎:《造就真正的企業家》,《人民日報》1986年9月19日)。但是,我當時還缺乏一種理論對那些流行的浮淺觀點予以有力反駁。1987年10月,我到牛津大學進修,開始接觸近二三十年來發展起來的現代企業理論文獻。但是,盡管我從這些文獻得到很大啟發,現存的文獻并沒有提供我一個現成的武器,比如說,科斯等人研究了為什么存在企業,但沒有回答為什么是資本家而不是工人成為企業的老板。70年代中后期發展起來的委托—代理理論將股東作為委托人,經理作為代理人,研究委托人如何設計最優激勵合同誘使代理人努力工作;但是,在這種理論中,委托—代理關系本身是給定的,而在我來看,更為基本的問題是,究竟誰應該是委托人誰應該是代理人?為什么資本所有者成為委托人?特別是,既然企業的收益不直接依賴資本所有者的行動(如理論所假定的),為什么經理人員的積極性問題不能通過把他們直接變成“委托人”來解決?1990年9月我回到牛津讀博士學位,將博士論文選題定為“為什么資本雇傭勞動”這樣一個題目。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剖析古典資本主義企業中經營者—企業家—資本家三位一體的現象:為什么從事經營決策的人索取剩余成為企業家?為什么資本家擁有成為企業家的優先權?只有解釋了這些問題,才能真正理解現代企業制度。得益于信息經濟學的發展,我的研究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到1991年底,論文的基本思想和模型化工作已經完成,論文的初稿作為碩士論文獲得l992年牛津大學經濟學研究生最佳論文獎(the George Webb Medley Prize for the bestthesis),使得我有理由相信,我的研究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個一家之言的答案。

1994年8月,我畢業回國,開始向國內同行介紹自己的理論觀點并運用這些觀點分析中國國有企業的改革。余暉先生和劉世錦博士將我論文的第1章的一部分翻譯在《經濟研究》1994年第11期上發表;我應樊綱博士之邀在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雙周學術研討會上作了一次演講;在為北大和社科院研究生開的《產業組織理論》課上,我將自己的企業理論作了比較系統完整的介紹;此外,我回國后寫的兩篇有關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論文先后在《經濟學消息報》、《改革》雜志和《中華工商時報》上發表。所有這些使我的理論在讀者中引起了興趣,不少讀者寫信或打電話告訴我說,他們覺得我的理論很新穎,希望能讀到論文的全文。我的一些學生則建議我將博士論文譯成中文出版。這可以說是出版這本書的來由。

準確地講,出版這本書有兩個目的,一是傳播理論思想,二是介紹研究方法。就后一目的而言,我心目中的主要讀者對象是正在讀經濟學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及高年級大學生。自到北大教書以來,我與經濟學研究生有著頻繁的交往,我發現,國內研究生對國外研究生如何做博士論文并不了解。作為一名教師,我想我有責任向學生介紹一些這方面的情況,為中國經濟學與世界經濟學接軌做點貢獻。大致來說,國外經濟學博士論文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經驗研究(empirical studies),另一類是理論研究(theoretical studies)。經驗研究主要是使用統計數據和計量模型檢驗一種假說(hypothesis),這種假說可能是自己的,也可能是他人的;理論研究主要是用嚴格的數學方法證明一種假說,這種假說應該是自己的(一個例外是用一種新的方法證明別人已經證明過的東西)。經驗研究因為涉及大量收集和處理數據的工作,耗費的時間要長一些,但成功的把握性大,因為你總可以收集到一些新的資料進行分析,比如說,別人做了美國的消費函數,你可以做中國的消費函數;有人做了中國的消費函數,你還可以做北京市的消費函數,如此等等,你總可以做出一些東西來。理論研究是在書齋里做文章,一般來說要快些,但難度大風險也大,因為你必須做別人不曾做過的東西,創造一種新理論模型,比如說,對某種觀測到的現象提供一種新的解釋,證明一個新的定理,數學推導是絕對馬虎不得的。這是為什么絕大多數研究生選擇做經驗研究而不是理論研究的主要原因。當然,無論是經驗研究還是理論研究,你必須在你所選擇的領域里作出自己的貢獻(盡管對什么叫“貢獻”并沒有嚴格的定義),所以,你必須對自己研究領域的現有文獻非常熟悉。事實上,熟悉文獻是每個博士生要過的第一關。如果連別人干了些什么都不熟悉,你怎么能知道自己是否在做貢獻呢?當然,寫出別人已經做了些什么(或許夾雜些自己的評論)僅僅是研究的起點,你必須做出別人沒有做過的東西。經驗研究的一個例子是,普林斯頓大學的一位研究生的博士論文研究曼哈頓魚市上是否存在種族之間的價格歧視。我的博士論文屬于理論一類。但是,與大部分理論性論文不同的是,我論文的選題比較“大”(這確實是不尋常的)。另外,我的論文的不同部分之間具有邏輯上的連貫性(coherence),論文的結構類似一本書的結構,而大部分博士論文更像論文集。(順便說一下,在大部分學校,幾篇獨立的文章[essays]就可以構成一篇博士論文。)但是,就研究方法而言,我的論文是一篇典型的博士論文。讀了這篇論文,讀者大致可以了解,國外經濟學的理論性博士論文是怎樣做的。我的導師曾告訴我,這篇論文將是他們未來的研究生的一個范本。

如大多數理論文章一樣,這篇論文也不得不使用一些數學。但是,坦率地講,這里用到的數學知識是非常一般的,基本上沒有超出微積分和概率論,比許多學術雜志上的文章用到的數學要簡單得多。對受過中級以上微觀經濟學訓練的讀者來說,讀這本書是不應該有什么困難的。或許,讀者可以用這本書來檢查一下自己的微觀經濟學基礎。如果你覺得讀這本書還有些困難,那么,我建議你再回爐一下自己的微觀經濟學。我并不期待這本書受到所有經濟學學生的喜愛,但我相信,對那些有志于經濟學研究,特別是企業理論研究的讀者來說,認真讀一讀這本書是值得的。現在在校的經濟學學生是10年后中國經濟學界的主力軍。就目前中國經濟學界的情況而言,一個中等以上水平的研究生要發表幾篇文章也許并不難,但要使自己在10年以后也能發表有一定學術價值的文章,現在進行一些基礎性投資是非常必要的。當然,對那些只對觀點感興趣的讀者來說,讀一讀本書的文字也就夠了。

與本書的主體部分不同,本書中的四個附錄是有關中國經濟的。它們可以看作是現代企業理論(包括我本人的理論觀點)在分析中國經濟中的應用,已分別在雜志上發表。我將它們收集在此,是想為理論的應用提供一個范例。[1]

我要感謝余暉、劉世錦、張春霖、李仁貴、周慈敖、吳有昌、馬捷、王中華、閻偉等為本書做的翻譯工作,感謝我在北大和社科院的學生以及其他讀者對我的研究成果的興趣,感謝上海人民出版社陳昕先生為本書的出版所做的辛勤工作。

1995年5月10日北大燕北園

[1]應作者要求,“附錄”部分已刪除,見“第二版序言”。——編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卫辉市| 罗山县| 高安市| 左贡县| 崇州市| 靖州| 安丘市| 上林县| 平阴县| 通化市| 罗甸县| 平武县| 西平县| 兴国县| 依兰县| 孙吴县| 玛纳斯县| 顺义区| 革吉县| 上虞市| 紫阳县| 延津县| 嵩明县| 平阳县| 北海市| 怀柔区| 铜山县| 吉安市| 湘潭市| 长武县| 大城县| 淄博市| 西平县| 韶关市| 浮山县| 永吉县| 宝山区| 九江县| 蒲江县| 新乡县| 东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