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為什么不能隨便交易
- 投資生存之戰
- (美)吉拉爾德·勒伯
- 1442字
- 2015-06-11 14:29:19
當你在真正要進入股市操作時,似乎最基本的是先要搞清楚幾個問題———為什么要買入?自己的預期盈利是什么?準備持有多長時間?愿意承擔多大的風險?就我個人而言,在初次買入時就把這些問題弄明白,這樣我才知道我們如何才能期望確定合理的價位和恰當的賣出時機。
我認為,不能草率地做出賣出決定,更加不能將買入的股票放在一邊不聞不問。例如,一個投資者可能深信某一只龍頭股會在短期內出現一波有力的行情,如果真是如此,那你就迅速買入,若它并未按預期上漲,那就應賣出。當你在買入的時候,如果只是把它當作一次短線操作的方式,并不關心它的內在價值,也不能因此把它視作一次隨意的投資。另一方面,你可能預期兩個月之后股利會增加。在我看來,除非你能保證預期的股利無法兌現,或者由于行情的變化導致市場改變了對這只高派現股票的評價,那么這只股票即使交易不活躍,投資者也不應該賣出。
在決定賣出股票時,投資者先要確定一個獲利出貨或止損賣出的預期賣出目標價。顯然,如果投資者對盈利的期望值越低,那么他成功的概率就越小。如果預期盈利小于1~2個百分點是不可行的,因為預期的1~2個百分點的盈利率連交易成本都不夠(如扣除的傭金和繳納的稅金等交易成本)。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的判斷正確率幾乎能達到100%。但是如果你所預期的目標收益率從3%提升到30%,那你就可以對此非常樂觀而且仍然能夠實現,大家可能認為30%盈利率很少見。事實上,它的確存在,這就是為什么不能在持股期間隨意交易,而是要認真將它找出來的原因。
我建議,投資者應先保持少量資金用于投資,這是相對于投資者擁有的總資本而言的。投資者應該用小規模資金投資去獲取長期收益。也就是說,用100股股票獲得10個點的收益,要比用1000股同樣的股票獲得1個點的收益更為合理。為了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和減輕投資者的資金壓力,投資者需要保持足夠多的現金,因此在買入或賣出股票時都應從經濟原因去決策,而不應從人的本能、恐懼、貪婪或其他一些人性的弱點出發,因為這些人性的弱點對證券投資的打擊是致命性的。當然,一個運行良好的賬戶是絕不可能被通知“追加保證金”的。
除了一些特殊情況外,例如一些資金不足的年輕投資者感覺自己有能力試著進行一些短線交易,我不建議也從來不認為保證金或其他形式的借貸來投資有必要。如果證券投資的資金運作效率高,小規模資金的投資也會獲得巨大的回報,也就不會采用過度投機了,因為它有很多缺陷。另一方面,如果資金運作效率低,投資者就需要大規模的投資來獲得利潤,最后的損失也會吞噬掉前期的盈利。我承認我曾經闡述過在通貨膨脹期間借貸的偶然優勢的觀點,但不論在哪種場合我的觀點都是相對的。因此,假定在某種情況下有時需要借貸融資,但我相當確信投資者可以采用合理的小額借貸,而不必使用時下流行的大比例保證金的交易方式。
換句話說,與其持有很多種零散的股票,還不如重倉持有一些相對較大數量的股票。這些重倉持有的股票總額應控制在可用總資金的30%以內。不過,在進行較大數量買入之前,最好先用充足的理由說服自己,才保證你投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首先你必須在買入某只股票時就對這只股票的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這樣的話,你也能更快地從失敗中撤出,因為如果你不能撤出就意味著重大損失。但在買入股票時由于不夠謹慎和過于隨意,你用小額資金購買了很多種股票,同時如果出現虧損,也會因其金額較小而忽略,但是,如果這些少量損失累計在一起,卻可能是驚人的虧損數額。因此,過度多樣化不過是投資者掩飾無知的一種蹩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