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一只黃蜂和一條蛇為爭奪爛蘋果打了起來。蛇一甩尾巴,差點把黃蜂打得喘不過氣來。氣急敗壞的黃蜂瞅了個空子,一下子飛到蛇的頭部,并緊緊地叮在那里不放。
蛇不停地擺動頭部,想把黃蜂甩掉,但黃蜂絲毫沒有飛走的意思。蛇又痛又癢。
這時,剛好有位農(nóng)夫點了一把火,在燒路邊的荊棘。蛇見了,心想,你讓我痛苦,我也不讓你好死,咱們同歸于盡吧。于是,蛇一扭身子,鉆進了大火中。
蛇和黃蜂一起化為了灰燼。
這兩個故事看起來好像是他們都很愚蠢,但是其實背后隱含著一個更深刻的道理:得饒人處且饒人,饒人對自己是有好處的,饒人是一種快樂。
我們常聽人說:“有理走遍天下。”其實,“有理”與“無理”僅是一步之遙。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人常常喜歡“得理不讓人”,批評人窮追不舍,總是氣勢洶洶地給以指責,這樣做不僅于事無補,而且也讓有理變成無理。成功的人生,需要時時體現(xiàn)“得理也饒人”的胸襟。
有的人喜歡憑借手中的強權強勢對別人進行無情的批評,以為這樣就會讓人印象深刻。實則不然,那樣做的結果只能讓人壓而不服,即使口服心也難服。而那些刻骨至深銘記在心的恰恰是那些情理相融于無聲處的批評。
查爾斯·史考勃有一次經(jīng)過他的鋼鐵廠。當時正是中午休息的時間,他看到幾個陌生的面孔正坐在那里抽煙。就在這幾個剛進廠的工人們頭頂上,正好有一塊大招牌,上面清清楚楚地寫著“嚴禁吸煙”。此時的史考勃完全可以指著那塊牌子,聲色俱厲地對那些人吼道:“難道你們都是文盲嗎?”然后,按照規(guī)定應將他們一個個開除或者對他們進行嚴厲的處罰。然而,史考勃并沒有那么去做。
相反,他朝那些人走去,友好地遞給他們幾根雪茄說:“諸位,如果你們能到外面抽掉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盡。”吸煙的人這時會怎么做呢?他們立刻知道自己違反了一項規(guī)定。于是,便一個個把煙頭掐滅。同時對史考勃產(chǎn)生了好感和尊敬之情,因為史考勃沒有簡單地斥責他們,而是使用了充滿人情味的方式,使別人樂于接受批評。對于這樣的老板,有誰不樂于和他共事,拼命地工作呢?“有理也讓人”,“得饒人處且饒人”,不失為一種成功的處世方式。
饒人是一種快樂,不僅是對被饒恕的人,對自己也是。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要學會饒恕別人,這是快樂和成功的源泉。
路留一步味留三分,給人臺階下
你知道嗎?你所有的思想及言行,造就了全部的你。為他人提供良好的服務,善意地對待他人,對自己一定會有幫助;吹毛求疵,處心積慮地傷害別人,自己也得不到內心的寧靜。
在狹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點余地給別人走;羊腸小道兩個人互相通過時,如果爭先恐后,兩人都有墜入深谷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先停住腳步讓對方過去,才是有禮貌和最安全。
遇到美味可口的飯菜時,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這樣才是一種美德。路留一步,味留三分,是提倡一種謹慎的利世濟人的方式。在生活中,除了原則問題須堅持外,對小事,個人利益互相謙讓就會帶來個人的身心愉快。
一天,一戶人家來了遠方造訪的客人,父親讓兒子上街去購買酒菜,準備請客,沒想到兒子出門許久都沒回來,父親等得不耐煩了,于是自己就上街去看個究竟。
父親快到街上的便橋時,發(fā)現(xiàn)兒子在橋頭和另一個人正面對面的僵持站在那兒,父親就上前詢問:“你怎么買了酒菜不馬上回家呢?”
兒子回答說:“老爸你來得正好,我從橋這邊過去,這個人堅持不讓我過去,我現(xiàn)在也不讓他過來,所以我們兩個人就對上了。看看究竟誰讓誰?”
父親聆聽兒子的一席話,就上前聲援道:“孩子,好樣的,你先把酒菜拿回去給客人享用,這兒讓爸爸來跟他對一對,看看究竟誰讓誰?”
在社會上,無論說話也好,做事也好,不肯給別人一點余地,不愿給別人一點空間的,到處有這對父子的影子,往往只為了“爭一口氣”,本來沒有什么大不了的瑣事,非要大費周章的,堅持己見互不讓步,結果小事變大事,甚至搞得兩敗俱傷,真是何苦?
如果一個人平常為人在語言上讓人一句,在事情上留有余地,肯讓人一步,也許收獲就能更大。
讓人,多發(fā)生于競爭情境,由于讓人行為出現(xiàn)而使矛盾化解,爭斗平息,對手變手足,仇人變兄弟。因此,讓人是避免斗爭的極好方法,對個體也具有一定價值。它具體表現(xiàn)在:
(1)得理不讓人,讓對方走投無路,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擇手段”,這對你自己將造成傷害,好比老鼠關在房間內,不讓其逃出,老鼠為了求生,會咬壞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條生路,它“逃命”要緊,便不會對你的利益產(chǎn)生影響。
(2)對方“無理”,自知理虧,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條生路,他會心存感激,來日自當圖報。就算不會如此,也不太可能再度與你為敵。這就是人性。
(3)得理不讓人,傷了對方,有時也連帶傷了他的家人,甚至毀了對方,這有失厚道。得理讓人,也是一種積蓄。
(4)人海茫茫,卻常常“后會有期”。你今天得理不讓人,哪知他日你們兩人不會狹路相逢?“得理讓人”,這也是為自己以后做人留條后路啊!
人情翻覆似波瀾。今天的朋友,也許將成為明天的對手;而今天的對手,也可能成為明天的朋友。世事一如崎嶇道路,困難重重,因此走不過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讓對方先過,就是寬闊的道路也要給別人三分便利。這樣做,既是為他人著想,又能為自己留條后路,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嘛。
給他人方便,就等于給自己方便
一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不能只顧及個人生命和利益的存在,并且,它也不由自己對自己的生存意義給予評判。個人不能離開他賴以生存的群體,不能離開由這么多群體所構成的社會;個人的生命價值是由他人、社會給予評判的。只有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個人的人生價值才能得以體現(xiàn)。因此,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征途中時刻不能脫離集體、社會;個人必須為大眾、為社會承擔責任,作出貢獻,奉獻自我。一個人只有超越自己生命狹小的圈子,而熱心投入社會之中,才有可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一年冬天,年輕的哈默隨一群同伴來到美國南加州一個名叫沃爾遜的小鎮(zhèn),在那里,他認識了善良的鎮(zhèn)長杰克遜。正是這位鎮(zhèn)長,對哈默后來的成功影響巨大。
那天,天下著小雨,鎮(zhèn)長門前花圃旁邊的小路成了一片泥淖。于是行人就從花圃里穿過,弄得花圃一片狼藉。哈默不禁替鎮(zhèn)長痛惜,于是不顧寒雨淋身,獨自站在雨中看護花圃,讓行人從泥淖中穿行。
這時出去半天的鎮(zhèn)長滿面微笑地從外面挑回一擔煤渣,從容地把它鋪在泥淖里。結果,再也沒有人從花圃里穿過了。鎮(zhèn)長意味深長地對哈默說:“你看,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我們這樣做有什么不好?”
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個花圃,每個人的人生之旅就好比花圃旁邊的小路,而生活的天空不僅有風和日麗,也有風霜雨雪。那些在雨中前行的人們如果能有一條可以順利通過的路,誰還愿意去踐踏美麗的花圃,傷害善良的心靈呢?
后來,哈默在艱苦的奮斗下成為美國石油大王。一天深夜,他在一家大酒店門口被黑人記者杰西克攔住,杰西克問了他一個最敏感的話題:“為什么前一陣子閣下對東歐國家的石油輸出量減少了,而你最大對手的石油輸出量卻略有增加。這似乎與閣下現(xiàn)在的石油大王身份不符。”
哈默聽了記者這個尖銳的問題,沒有立即反駁他,而是平靜地回答道:“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那些想在競爭中出人頭地的人如果知道,關照別人需要的只是一點點的理解與大度,卻能贏來意想不到的收獲,那他一定會后悔不迭。給人方便,是一種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條最好的路。”
有一篇叫《慷慨的農(nóng)夫》的短文,說的是:
美國南部有個州,每年都舉辦南瓜品種大賽。一位經(jīng)常獲得頭等獎的農(nóng)夫,獲獎之后,毫不吝惜地將得獎的種子分送給街坊鄰居。有人不解,問他為何如此慷慨,不怕別人的南瓜品種超過他嗎?農(nóng)夫回答:“我將種子分送給大家,方便大家,其實也就是方便我自己!”原來,鄰居們種上了良種南瓜,就可以避免蜜蜂在傳遞花粉過程中,將鄰近的較差的品種傳染給農(nóng)夫的南瓜。這樣,農(nóng)夫就能專心致力于品種的改良。否則,他就要在防范外來花粉方面大費周折而疲于奔命。
農(nóng)夫的這個回答是對“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的最好注解。
宋朝的法演禪師曾給世人留下四誡說:
勢不可使盡,使盡則禍必至;
福不可受盡,受盡則緣必孤;
話不可說盡,說盡則人必易;
規(guī)矩不可行盡,行盡則人必繁。
利益是每個人都想享有的,如果你處處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就會眾叛親離;若過于孤立,則成功的緣分就漸漸疏離;不該得的財富你處心積慮想擁有它,到頭來你會失去更多的利益和機會。
人在世間若是不肯給人方便,讓人一步,往往使自己到處碰壁,到處遭逢阻礙,不肯給人方便,結果自己到處不方便。
與人方便,需要的只是一點點的理解與大度,卻能贏來意想不到的收獲。與人方便,是一種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條最好的路。這樣做的結果,會比僅僅追求財富上的成功,或是個人的成就感,要來得更有意義。
為人處世要有給別人讓路的風范
一位著名的企業(yè)家在做報告,一位聽眾問:“你在事業(y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請問,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企業(yè)家沒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只是并沒有畫圓滿,留下一個缺口。他反問道:“這是什么?”“零”、“圈”、“未完的事業(yè)”、“成功”,臺下的聽眾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對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實,這只是一個未畫完整的句號。你們問我為什么會取得輝煌的業(yè)績,道理很簡單,我不會把事情做得很圓滿,就像畫個句號,一定要留個缺口,讓別人去完善。”
留個缺口給他人,并不說明自己的能力不強。給別人讓路的智慧,是一種更高層次上帶有全局性的圓滿。《周易》的最后一卦叫“未濟”,其意與此頗有相通之處,即讓水向下流,讓火向上升。
一些人似乎有一種通病,就是見不得別人好,如果別人不如自己,卻發(fā)了大財,就更覺得心理不平衡,甚至產(chǎn)生擋人財路的想法。
與其擋人財路,還不如自己另找財路。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為錢而工作,這無可厚非,因為生活需要錢,沒有錢便無法生活了。即使生活已經(jīng)無憂,錢也是人人喜愛的東西,這是人類最基本的欲望之一,所以擋人財路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所謂“擋人財路”就是“阻擋別人賺錢、獲取利益的機會”。“擋人財路”行為的發(fā)生有以下幾種情形:
(1)爭奪。當資源有限時,因為你拿多了,我就拿少了,你全部拿了,我便沒有了。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便用各種方法去爭奪對方的機會。
(2)嫉妒。純粹是嫉妒,看你拿得多,或是我雖然也拿得不少,但你拿得比我更多,于是我就起了嫉妒心,讓你什么也拿不到。
(3)貪欲。沒有什么原因,只是認為自己拿得不夠多,便擋對方財路,看能不能將之據(jù)為己有。
(4)報復。某人和我有怨,爭取到機會便擋他財路,雖然自己也得不到,但卻滿足了報復心。
擋人財路的原因和手段有很多,但后果都只有一個——引起對方的憎恨。有的立即作出反撲的動作,有的則“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至少你和對方已有了嫌隙。當然,如果對方不知是你所為則另當別論,但想做到人不知,鬼不覺,確實不容易。
所以,為人處世的原則之一就是給人讓道。別人有機會升官加薪,不管你心理感受如何,最好不要去從中作梗,你若因為報復、嫉妒而去擋人財路,這樣遲早會外露。別人在外兼差,只要不影響你,你就裝作不知道;別人津貼拿得多,又不合理,如果不影響你的利益你又何必去抗議?抗議成功,沒人會感謝你,而你卻得罪了一個人。
那么,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擋對方財路總可以吧?與其擋對方財路,不如自己另辟財路,因為擋住別人財路容易引起爭奪,可能你什么也得不到。如果沒有其他財路,那不如共享利益,這是可以用談判協(xié)商方式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