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一個全面的思想(1)
- 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法全書
- (英)夏洛特·梅森
- 2593字
- 2015-06-11 14:26:59
80.座右銘
我的一些讀者肯定知道家長協(xié)會的座右銘:“教育是一種氛圍、一種訓練、一種生活。”這個座右銘以特別簡練的圖表形式出現(xiàn)在我們的藏書封面上。有人告訴我,作為一個群體,我們注定要按照自己的座右銘生活。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寫信給我,專門提到大眾教育的問題。他說:“當前最需要這樣的一種教育觀點,那就是《父母周報》的座右銘中那些令人難忘的文字所體現(xiàn)的思想。”一條鼓舞人心的座右銘會永遠成為一種力量,但是通過座右銘的名氣去生活和實踐我們的座右銘,并用它指導我們的生活是兩碼事。而且我擔心的是,如果家長協(xié)會打算以解釋和說明這些“令人難忘的文字”為己任的話,那么它恐怕就得面對大量頻繁的思考和緊張狂熱的生活。然而,我們并非怯懦之輩;我們有著打算并且是熱切的打算,而且對于那些決意要取得最佳成果并為之努力的人們來說,就一定會出現(xiàn)最佳結果。
81.19世紀的教育模式:教育是一種氛圍
我認為我們有時會誤把部分當成整體,犯下以偏概全的錯誤。在我們上述的定義中,“教育是一種氛圍”是三個要項當中最令我們滿意的一項,這大概是因為它最能誘惑我們天生的放任自由之本性。順便說一句,如果用“環(huán)境”一詞去替代“氛圍”這個充滿靈性的詞匯,我們就會對它失去一些興趣。毫無疑問后一個詞是象征性的,但是對我們所有的人來說,象征意義比一個事物的名稱所表現(xiàn)的意義要重要許多。我們一想起新鮮、純凈、清爽、沁人心脾的空氣,一定會想到酣暢淋漓地呼吸一口的具體動作;如果我們把教育的整體行為視為一種氛圍,而不僅僅是接受更為表面的“環(huán)境”意義,那么我們就會受到激勵,在為孩子營造環(huán)境方面有更多的行動和更多的打算。
82.空虛的后果
如果“教育是一種氛圍”的概念使我們產(chǎn)生新鮮有活力的思想;如果我們把它理解為我們的孩子要擁有陽光、綠地、溫馨的居室、漂亮的圖畫、在學校里通過老師溫柔的鼓勵學習知識,進而回避他們不想學習的一切內容,還有富有魔力的老師通過發(fā)揮幾乎難以抗拒的力量去促使孩子們去做別人所做的事,成為和別人一樣的人——如果這一切都包括在我們關于“教育是一種氛圍”的概念之中的話,難道我們不就可以如釋重負,相信教育事業(yè)已經(jīng)成功了嗎?非也!因為雖然離了空氣我們不能生存,但我們也不能只靠空氣而存活;所以靠“環(huán)境”熏陶長大的孩子很快就顯示出空虛的跡象;他們很少有或根本就沒有健康的好奇心、注意力或努力的動力;更為糟糕的是,他們喪失了主動性和積極性;他們盼望著無需自己付出或謀劃,天上就能掉下餡餅。
83.厭倦的后果
教育寓于環(huán)境,或者更詩意一些,寓于氛圍之中,這一概念已經(jīng)影響了一兩代人的思想,而且在我看來,它在今天的公眾生活和私人生活里留下了痕跡。我們更樂于被動接受而不愿意主動付出;我們不愿意為了追求這樣或那樣的生活去辛勤勞動;必須有人為我們安排生活;必須有緊迫的任務逼著我們去應對接二連三的工作。我們渴望場面熱鬧的娛樂節(jié)目,不論是在大街上的露天表演,還是劇院里的舞臺上演出,我們都一樣地癡迷。就是莎士比亞的作品也淪落到這樣的境地:人們只喜歡他的劇作上演時呈現(xiàn)出的絢麗場面,卻很少留意這位大詩人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觀點。這一切的現(xiàn)象并非人們故意為之,這不過是因為我們想逃避由于片面的教育觀所帶來的煩惱——即教育只是一種氛圍。
84.18世紀的教育模式:教育是一種生活,其后果是智慧衰竭
在18世紀末出現(xiàn)了一種更為致命的厭倦心理,它同樣也是片面的教育觀導致的后果?!敖逃且环N生活”在當時不知不覺地成為一種教育模式;其結果就是狂熱地追求思想。讀一讀德斯蒂爾女士和她的朋友們的故事,我們會感到非常悲哀,她們組成一個命名為“女才子”的社交圈,這個圈子里的人們常常去朗布依埃旅館聚會。她們很少睡覺,因為她們忙得無法入睡;她們不惜熬夜,互相畫素描像、猜謎語、做游戲,盡做一些耗費才智的無用之功。第二天一大早她們中的一些人又開始聚會,譜一些微不足道的樂曲,唱一些沒什么意義的歌曲。我們可能會像她們一樣互相對著打呵欠,但是,如果我們像她們那樣在某件事上瞎折騰,我們在一連串的娛樂節(jié)目中的耗損無論如何都趕不上她們狂躁地追求誘人的思想所耗費的才智。而且,19世紀初期的社會生活為20世紀初留下了應有的教訓。那時的人們像我們一樣要犯錯誤,因為他們還不懂得事物之間存在著比例的科學道理。我們說“教育寓于環(huán)境”,而他們會說:“教育寓于思想”。事實是二者兼有,而且還有介紹教育的另一個方面內容的第三個定義。
85.教育就是培養(yǎng)才智,這種教育模式導致了畸形的發(fā)展
關于教育的第三個觀點,即“教育是一種訓練”也一直擁有許多支持者。我們都相信,在智力和道德方面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的訓練是教育的第三大要義。但是如果我們感覺到性格和行為上的某些品質如同毛線成品一樣枯竭了,由于這種或那種教育機器即數(shù)學、古典文學、科學或體育等的磨損而衰竭了,那么教育就出現(xiàn)了過度行為,也就是說,當發(fā)展所謂的才智的思想取代了生理學上關于智力習慣的培養(yǎng)這一更為真實的觀點時,教育中出現(xiàn)了過度行為。我們的認識也就出現(xiàn)了偏頗。
兩種觀點的區(qū)別似乎不甚明顯,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同樣,實踐中的巨大差距就是源于教育概念上的細微差別。普盧塔克的父親讓他閱讀荷馬的作品,以讓他獲得一些崇高的生活觀念。如果這個男孩被迫埋頭學習荷馬的古典文學,就像一個被用來開發(fā)才智的機器,那么其結果就會使他成為一個迂夫子、一個在許多方面都與生活失去聯(lián)系的人、一個不能用清醒的頭腦和大度的胸懷去應對一切的人。在我看來,這種認為訓練就是要發(fā)展才智的思想已經(jīng)傾向于培養(yǎng)片面的人才,帶有畸形發(fā)展的局限性。有一天,一位藝術家告訴我在藝術上成功的條件就是要癡迷藝術,畫家必須心里想著畫,手里練習畫。
也就是說,他的手里做的,心里想的除了畫就不能有別的??墒?,在藝術變得高尚的時代,人們不僅僅是藝術家。例如,昆鐵·馬特西要打鐵、繪畫,還要做許多別的事情。米開朗琪羅寫十行詩,設計建筑、繪畫??傊?,雕刻石像絕不是他表達思想的惟一方式。萊奧納多起草協(xié)議、設計運河、彈奏樂器,什么都干,而且樣樣精通。但是在當時,這些偉人們以及他們的導師從未想過開發(fā)才智進行訓練的事情。
86.教育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在確保我們不會誤認為教育只有一個方面的內容之后,我們就可以繼續(xù)研究教育怎樣“成為一種生活”,這樣我們才不會擔心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偏頗。
87.進化論——當代的一個全面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