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體格訓練—體操
- 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全書
- (意)瑪利婭·蒙臺梭利
- 4920字
- 2015-06-11 14:24:54
我們必須將體操和一般的肌肉訓練作為促進生理運動發育以及保護這些運動正常發育的一系列訓練。當孩子顯示出發育遲緩或異常時,就應該鼓勵他們去做有助于基本生活技能的運動。
我認為,大眾對體操的普遍看法是很不恰當的。在公立學校,我們習慣上把體操當作一種集體性的肌肉訓練,其目的是讓兒童按口令學會一套規定的動作。這種體操的指導精神是強迫,它以強制性運動來代替本能運動。我不知道選擇這些強制性運動的心理學依據所在。與此類似的運動也被運用于醫療體操,其目的是讓麻痹的肌肉恢復正常運動,或做正常運動。學校里所采用的一系列胸腔運動原本是用來治療障礙性腸道疾病的。我實在難以理解,讓一群正常的兒童來仿效這些運動會有什么作用。此外,我們還可以在體育館里見到一類運動,它類似于雜技演員的基礎性訓練。本文并不打算批評學校的這種體育運動,當然我們所考慮的也不是這類體育運動。的確,許多人聽到我談論幼兒園的體操時,就明確表示不贊同;當他們聽到我談論幼兒體育館時,就更加表示反對。事實上,如果體操訓練和體育館如同普通學校里那樣,別說人們不贊成,就是我自己也不會贊成。
我們必須將體操和一般的肌肉訓練作為促進生理運動(如走路、呼吸、說話)發育,以及保護這些運動正常發育的一系列訓練。當孩子顯示出發育遲緩或異常時,就應該鼓勵他們去做有助于基本生活技能(如穿衣、脫衣、扣衣扣、系鞋帶、拿物品等)的運動。假如存在一個年齡段,在這一時期必須采用體育鍛煉來保護兒童,那么毫無疑問是3~6歲這一年齡段。這一階段特別需要的是保健體操,主要就是走步。
在最初階段,兒童體形發育的特征就是軀干比下肢要發達。一般情況下,新生兒的軀干,從頭頂到腹股溝的長度是身長的68%,下肢僅為32%。在身體發育過程中,這些相關的比例會發生顯著的變化。例如,成年人為50%,個別達51%或52%。新生兒和成年人這種在體形上的差別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縮小。但是,在成長的初期,軀干仍然保持著比下肢發育快的傾向。1歲兒童為65%,2歲為63%,3歲則為62%。
當兒童達到入園年齡時,其下肢仍短于軀干,僅為身高的38%。6~7歲時,軀干占身高的57%~58%,在這一階段,兒童不僅明顯地長高(3歲時為85厘米,6歲則為105厘米),而且軀干與下肢的比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下肢明顯增長,這種增長來源于長骨兩端軟骨層的發育,一般來說,也還和沒有完全骨化的骨骼有關。但是,此時還沒有發育成熟的下肢骨骼又必須承受比它大的不成比例的軀干。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以成年人行走的標準來要求孩子,也不會要求他們像我們一樣步態平穩。如果一個孩子不夠強壯,站立和行走就會使他感到疲勞,下肢會因不堪承受身體的重量而容易出現畸形,通常會彎曲成羅圈腿,這種情況尤其容易在營養不良的窮家孩子或骨化緩慢但又未患軟骨病的孩子中發生。
如果我們以成年人體能的角度來考慮孩子,那就錯了,因為兒童的身體有其年齡段自身的特征和比例。兒童通常會有向后彎腰和向前踢腿的傾向,這表明他們有與身體比例相適應的生理需求。幼兒喜歡像四足動物一樣爬行,這只是因為他們的下肢太短。然而,我們往往以愚蠢的方式強迫兒童去改變他們的這些自然表現,不讓他們下地走、不讓伸腿等,強迫他們同成年人一起走路,要求他們跟上成年人的步伐,而且還借口說我們不想讓他們變得任性,不想讓他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這實在是一個致命的錯誤,通常容易造成羅圈腿。因此,我們最好是開導媽媽們注意這些特別的幼兒保健。也就是說,我們能,實際上也應該用體操來幫助兒童發育,讓他們所做的運動與所需求的運動相一致,并確保不導致下肢產生疲勞。
通過對兒童的觀察,我找到了一個幫助他們活動的簡單方法。簡單介紹如下。老師組織兒童練習齊步走,領著他們在庭院或街心花園里轉圈。這種花園的四周都圍上柵欄,即每隔一段距離在地上打上一個樁,然后在木樁上平行地拉上幾根粗鐵絲;在柵欄的下部有小的架子,小孩走累了可以習慣性地坐在上面休息。此外,我還總搬出一些小的凳子并靠墻放著。在游戲中,不時總會有一些兩歲半到3歲的孩子落到隊伍的后面,顯然,他們是累了。但是,他們既不坐在地上也不坐在小凳子上,而是跑向矮一些的柵欄,用手抓住較上一排的鐵絲,把腳放在最下面一排的鐵絲上,并在上面走來走去。他們笑嘻嘻地看著仍在繞圈子的大伙伴,眼睛里閃爍的光芒顯示出爬鐵絲所帶來的無比歡樂。的確,正是這些孩子以非常實際的方式幫我解決了一個難題。他們沿著鐵絲斜著身子走動,這樣他們的下肢在得到運動的同時又不用承受整個身體的重量。要是在兒童健身房里設置這種器械,就能使兒童做在鐵絲柵欄上所做的運動,從而滿足他們在地上爬行和踢腿的需要,也可以正確地滿足他們身體發育的需要。因此,我建議在兒童游戲室里設置這種小圍欄。具體做法是,在一排排立柱之間橫穿上平行的木棍,這樣小孩子在上面玩耍的同時,也可以高興地看到同一屋子里其他孩子玩耍的情況。體育館里的其他器械也可以按同樣的理念來設計,即為兒童的活動需求提供一種適宜的器械。塞昆發明了一種器械,用以鍛煉下肢,特別是用來增強體弱兒童的膝關節,叫做籃椅。這是一種坐式秋千,它有一個很寬的座椅,小孩子坐在上面雙腿向前伸出,也可以完全放在座椅上。座椅的四角用繩子吊起來,可以來回晃動。座椅前面的墻上加上一塊結實的木板,小孩子用腳蹬木板,椅子就可以來回晃動,這樣就可以使孩子的下肢得到鍛煉。木板與墻要稍隔一些距離同時要低一點,使孩子可以看到其頂端。當他隨椅子一起晃動時,通過這種只鍛煉下肢的器械使他的下肢得到鍛煉,而又達到不用承受身體重量的目的。
還有一些體育器械,從保健的角度來看并不重要,但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在此簡單的介紹一下。一種叫“擺球”,它是用一根繩子掛著一個橡皮球,可以由一個或多個孩子一起玩。孩子們坐在小扶手椅上擊球,傳給另一個孩子,以此用來鍛煉雙臂、脊柱,同時也訓練用眼睛來估算處于運動中的物體的距離。另外一種叫“走直線”,即在地上用粉筆劃上一條直線,讓小孩兒沿著這條直線行走。這有助于引導兒童按規定的方向調整自己的自由運動。在下雪后進行類似的游戲實際上更有趣,讓孩子們在地上走出自己的直線,鼓勵他們同別的小孩競爭,看誰走的最直。再有一種游戲就是爬小圓梯。小圓梯由木頭制成,呈螺旋狀,它的一邊有護欄,可以做扶手,另一邊是敞開的。這種游戲有助于孩子養成上下樓梯不用扶欄桿的習慣,同時學會在上下運動中自我控制平衡。整個梯子不用太高,臺階要很平緩。在這種圓梯中上上下下,可以使孩子得到在家爬樓梯時得不到的合適鍛煉,因為家里的樓梯是按成年人的身體比例設計的。還有一種用來練習跳遠的體育器械,是木制的低平臺,上面用油漆劃了若干條線,以標示所跳的距離。另外還有一段階梯,配合平臺使用,用來練習和測量跳高。
我認為,繩梯也可以適用于幼兒園。配對起來使用有助于完善許多動作,如跪下、站起、前彎后仰等。若沒有繩梯的幫助,兒童在做這些動作時就會失去平衡。所有這些運動對兒童都有很大的幫助。一是掌握平衡;二是協調肌肉運動,還可以增加肺活量;此外,我所描述的這些運動還可以增強手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動作——抓握,這是手在能夠完成其他精細動作之前必須要掌握的。塞昆曾經成功地用這種器械去增強癡呆兒童的握力和全身力量。
因此,體育館為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運動,如行走、投擲、上下樓梯、跪下、起立、跳躍等,提供了一個相對應的鍛煉方式。
自由體操
我所指的自由體操是不使用任何器械的。這類體操分為兩類:指導口令下的體操和自由游戲。 第一類,我建議采用齊步走,其目的不是練習節奏感,而是練習平衡。在行進時,最好隨著腳步節奏哼一些短曲子,因為這可以提供呼吸運動以增強肺部功能。除齊步走以外,還有福祿貝爾的一些伴有音樂的游戲,非常類似于兒童們經常玩的游戲。在自由游戲中,我們給孩子們提供皮球、鐵環、填滿豆子的小包和風箏。在有樹林的地方,孩子們可以玩“小貓搶墻角”和其他簡單的捉迷藏游戲。
教育體操
我們將兩類練習歸入教育體操。這些練習是真正學校工作的一部分,例如耕地、栽種植物、飼養動物(澆水、剪枝、喂雞等)。這些活動要求多種運動之間的協調,例如鋤地、蹲下來栽植物、起立等都要求動作的協調性。讓孩子們搬運物品到指定的地點,并實際的使用這些物品,這樣就提供了一個極為有益的鍛煉機會。
播撒類似于玉米、燕麥一類的小物體,以及開關花園和雞舍的門都是很好的鍛煉。所有這些鍛煉都是在戶外進行的,因此更有益。在我們的教育體操中,還包括一些增強手指協調性的練習,這為兒童的實際生活,如穿衣服、脫衣服、解紐扣等做了一些準備。
這類教育的基本教具很簡單:一些木制框架,每個框架上繃兩塊布或皮革,縫上或空出一排排扣眼和紐扣、或掛鉤和鉤眼、或帶子和帶眼、拉鏈等。在“兒童之家”,我們采用了10種這樣的框架,每一種框架代表一種不同的穿脫衣方法:1.框架上繃上兩塊較厚的毛料織品,縫上骨質扣——類似于兒童的外衣;2.框架上繃上兩塊亞麻布,縫上珠型扣要類似于兒童的內衣;3.框架上繃上兩塊皮革,縫上鞋扣,孩子們用紐扣鉤連接這兩塊皮革要類似于兒童的鞋子;
4.框架上繃上兩塊皮革,用鞋帶系住;
5.框架上繃上兩塊布(用鯨骨內撐),用帶子系在一起——類似于意大利農婦穿的緊身圍腰;6.框架上繃上兩塊呢絨布,用風紀扣連在一起;7.框架上繃上兩塊亞麻布,用小掛鉤和鉤眼連接;8.框架上繃上兩塊布,用彩色的寬緞打成蝴蝶結連接;9.框架上繃上兩塊布,用圓繩系在一起——類似于兒童內衣的系繩方式;10.框架上繃上兩塊布,用拉鏈連在一起。
通過使用這些玩具,孩子們可以通過實踐來分析穿衣服和脫衣服所必須做的動作,經過反復訓練以后,他們就可以自己獨立完成這些動作。這樣,我們不通過任何直接的強制性命令,成功地使孩子們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學會了自己穿衣服和脫衣服。
一旦他們學會這些動作,馬上就希望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種能力,并為自己具有這種不用依賴他人的能力而感到高興和自豪。這種能力使他們早日學會了謙虛和活躍,而被剝奪了這種實踐教育的兒童則發展得很晚。這種系扣的游戲很受孩子們的喜愛,當十個小孩圍在桌旁同時進行這一游戲時,如此認真、嚴肅,好像一個坐滿小工人的工作車間。
呼吸體操
這類體操的目的是調節呼吸運動,換句話說,就是教兒童呼吸的方法。同時,它也有助于兒童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我們所采用的練習選自于薩拉教授曾經采用過的一本教材。我們從他的論文‘口吃的治療’中選取了一些簡單的訓練方法,包括許多有關呼吸運動與肌肉訓練相協調的訓練方法。例如:雙手叉腰,嘴巴張開,舌頭平直。深深吸氣,迅速提肩,隔膜放低。慢慢呼氣,緩緩放肩,復原姿勢。
教師應選擇或自己設計一些簡單的呼吸體操,伴隨一些手臂的運動等。
正確使用嘴唇、舌頭和牙齒的練習。即教學生在發某些基本的輔音時嘴唇和舌頭該如何運動,怎樣增強有關的口腔肌肉為發音做準備。這類體操為發音準備了元件,即訓練了語言器官。開始我們是讓全班一起練習,然后逐個進行檢查。我們要求孩子們用力大聲發出單詞的第一個音節。當每個孩子都盡了最大的努力后,我們再逐個的叫起來單獨重復。如果他發的音正確,就站在右邊,相反就站在左邊。對發這個音有困難的孩子,我們要鼓勵他多重復幾遍。老師應記錄下孩子們的年齡和發音時肌肉運動的缺陷。然后,她可以摸一下要使用的那部分肌肉,如摸一摸嘴形,或者甚至抓住一個孩子的舌頭,使之對著上齒,做出更清晰的示范。教師應該盡一切可能去尋找幫助兒童清晰發音的方式。
這類體操的基礎練習如下,我們讓孩子練習以下單詞的發音:pane-fame-tana-zina-stella-rana-gatto.
在發pane的時候,我們讓孩子們用力重復pa,pa,pa,練習嘴唇的圓形收縮。
在發fame的時候,重復fa,fa,fa,練習下嘴唇對著上齒的運動。
在發tana的時候,重復ta,ta,ta,練習舌頭對著上齒的運動。
在發zina的時候,練習上下齒的協調。
在發stella的時候,重復整個單詞,上下齒合攏,并將舌頭(趨向外伸)貼著上齒。
在發rana的時候,重復r,r,r,練習舌頭的顫動。
練習gatto時,注意喉舌音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