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自信心(2)
- 拿破侖·希爾成功法則
- (美)拿破侖·希爾
- 4991字
- 2015-06-11 14:22:01
在我調(diào)查過的所有“理智的蠢人”當中,對某位婦人產(chǎn)生嫉妒的男士,或是對某位男士感到嫉妒的女士,是最怪異而令人無法接受的。幸運的是,我本人只和這種異常人只有過一次直接接觸,但從這次經(jīng)驗中,我已可充分了解到,恐懼失去心愛的人,是這6種基本恐懼中最痛苦的一種。同時,我們還可合理地補充說明,這種恐懼對人類意志所造成的破壞,遠超過其他恐懼中的任何一種,而且經(jīng)常引發(fā)更為嚴重的永久性精神失常。
5.對疾病的恐懼
這一恐懼的來源,在相當程度上與對于貧窮和老年的恐懼是一樣的。對疾病的恐懼,一定與貧窮和老年有密切的關(guān)系,因為這一恐懼使人們接近了他所不熟知的那個“恐怖世界”的邊緣。人們對這個死后的世界雖然不清楚,但生前已經(jīng)聽過很多與這一恐懼世界有關(guān),并令他感到恐怖的故事。
我非常懷疑,那些從事推銷保健方法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人類對疾病的恐懼。
早在人類所能記憶的遙遠年代,這個世界已出現(xiàn)了各式各樣的治療與保健方法。如果一個人以指導他人維持健康為生,那么很自然的他必定也會以各種方法說服人們,使他們相信,他們需要他的服務(wù)。因此人們最后就會留下對失去健康的恐懼。
6.對死亡的恐懼
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這是6種基本恐懼中最為嚴重的一種,至于為何如此,我想即使是最差勁的心理系學生也會知道。
因為恐懼死亡而引起的可怕的痛苦,也許可歸咎于與盲目的宗教狂熱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相對于其他原因而說,這一原因最重要。
所謂“異教徒”比那些“文明人”更不怕死亡的威脅,尤其是那些受到神學影響的文明人,他們對于死亡有著更大的恐懼。
人類有史以來一直在詢問一些尚未獲得解答的問題(也許這些是永遠無法回答的問題):“人生從何來?死往何處?”
事實上,解答這些問題已經(jīng)成為一種所謂的“高深人士”的專業(yè),但事實上,只要稍具知識,即可從事此種專業(yè)。現(xiàn)在請你注意,“對死亡的恐懼”主要來源于何處。某一教派的領(lǐng)袖說:“信我的教,接受我的信仰,接納我的教義(付我薪水),我將給你一張通行證,使你死后能獲準直接進入天堂。”這位領(lǐng)袖又說:“如果你留在我教派之外,你將直接進入地獄,你將在那兒永遠遭受到烈火的痛苦煎熬。”
事實上,這位自封的宗教領(lǐng)袖可能根本無法保證任何人安全進入天堂,也不能擅自把不幸的真理追求者打入地獄。但把人打入地獄的此種可能性聽起來極為怕人,以至于令人時時無法忘懷,它控制了人們的思想,并在人們腦海中形成最大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
事實上,沒有人知道,而且從來沒有人知道天堂或地獄究竟是什么樣子,或者究竟有沒有這種地方存在,而這種明確知識的極度缺乏反而造成人類思想門戶大開,使得一些騙子乘虛而入,用他的詐術(shù)和各種詭計欺騙、哄騙來控制人們的思想。
而事實真相則是這樣的:沒有人,而且從來沒有任何人知道,我們出生時從何處來,死后又歸何處。若有任何人宣稱他知道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他不是在欺騙自己,就是在騙人,他只會利用人性的好奇心,卻無法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服務(wù)。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出售進入天堂的通行證”的人當中,絕大部分不僅相信他們知道天堂存在于何處,甚至深信他們的善行和努力將使他們安全進入天堂。
社會遺傳的影響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說,人類就是利用社會遺傳這種方式,搜集通過人類5種感官而進入人類腦海中的各種知識。現(xiàn)在,我們要進一步說明,社會遺傳是如何發(fā)揮功效的,并舉出其多種運用方式,希望讀者對這項法則獲得更多的了解。
我們先從一些低等生物生命的開始來解說,看看它們被社會遺傳法則所影響的情形。
我在30多年前就開始研究人類如何搜集各種知識(這些知識使人類獲得了今天的成就)。在我開始從事這項研究工作之后不久,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松雞的巢。這個巢的位置很特殊,從很遠的距離之外就可看到蹲在巢中的母松雞。我利用望遠鏡很仔細地觀察這只母松雞,看到它孵出了小松雞。在小松雞孵出的幾個小時之后,我又去作每天例行性的觀察。為了想知道將會發(fā)生什么情況,我特別走近鳥巢看個究竟。母松雞一直待在鳥巢附近,等到我來到距它大約10~12英尺距離時,它弄亂自己的羽毛,伸出一支翅膀,遮住它的腳,搖搖擺擺走開,假裝跛腳的樣子。我對母雞的這套把戲還算熟悉,因此并未跟在它的后面,反而走向鳥巢,去看看那些小松雞,這些小松雞一點也不怕生,瞪著眼睛看著我,同時把頭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我彎下身子,把其中一只小松雞抓上來。這只小松雞站在我手掌中,一點也不顯得害怕。我把小松雞放回巢里,走開到一段距離,讓那只母松雞有機會回到巢里。
并不需要等待多少時間,母松雞馬上就謹慎地慢慢向鳥巢走過去,等到距巢只有幾英尺距離時,母松雞立刻展開翅膀,拼命地向前奔跑,同時嘴里發(fā)出一連串聲音,就好像它找到了食物,呼叫它的小松雞前去分享一樣。
她把小松雞聚集到身邊,以極度激動的姿態(tài),不斷地振動、鼓起翅膀,摩擦羽毛。我們幾乎可以感覺到它正在對著孩子上自衛(wèi)的第一課。根據(jù)“社會遺傳”法則來判斷,我們想象它的談話可能是這樣的:“你這個愚蠢的小鬼!你難道不知道,人類就是你們的敵人嗎?你竟然允許那人用手把你抓起來,你真是不知死活。他竟然沒把你帶走,并將你生吃活吞,那可真是怪事!下一次看到有人走過來時,一定要躲起來。躺在地上,跑到樹下躲起來,躲到人們看不到的地方,一直到敵人已經(jīng)走開了再出來。”
那些小松雞站在它四周,很有興趣地聽著它的教訓。在母松雞教訓完畢之后,我又向鳥巢方向走過去。在接近20英尺范圍內(nèi)時,那只很有警戒心的母松雞,又垂下翅膀,搖搖晃晃走動,裝成跛腳的樣子,企圖把我引到另一個地方去。我望向鳥巢,但太遲了。那些小松雞已經(jīng)不知躲到哪兒去了。它們已經(jīng)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學會了如何迅速避開它們的天然敵人,這應(yīng)該感謝它們的天然本能。
我只好再度退回原處,一直等到這只母松雞聚集了它的孩子之后,才再一次走出藏身處,前往拜訪它們。但結(jié)果還是一樣,當我走到母松雞原來站立的地點時,那些小松雞再度無影無蹤了。
我小時候,有一次捉住了一只小烏鴉,把它當作寵物養(yǎng)著。這只烏鴉不久就對周遭的環(huán)境感到很滿意,并學會了表演許多需要相當智慧才能辦得到的把戲。后來這只烏鴉長大了,會飛了,我就允許它自由飛翔,想到哪兒就飛到哪兒。有時候,一飛出去就是好幾個小時,但總在天黑之前飛回家里。
有一天,幾只野烏鴉在我家附近的田里和一只貓頭鷹打架。我所養(yǎng)的這只烏鴉一聽到它的野親戚所發(fā)出的“咯、咯、咯”的聲音,立即飛到屋頂上,十分激動地從這一頭走到另一頭。后來,它揮動翅膀,向著“戰(zhàn)斗”的方向飛過去。我立即跟過去,希望看個究竟。幾分鐘后,我看到了那只小寵物。它停在一棵大樹的枝丫上,另外兩只烏鴉坐在它正上方的樹枝上,吱吱喳喳叫個不停,并且不斷來回走動,它們的舉止像極了憤怒的父母正在叱責它們的孩子。
我向它們走了過去,那兩只野烏鴉立即飛走,其中一只繞著樹木飛了幾圈,同時發(fā)出一連串聽來像是很可怕的辱罵聲。當然,它所罵的是這位愚蠢的親戚,因為它竟然不知道應(yīng)該飛走。
我呼叫所養(yǎng)的這只愛鳥,但它并未注意。那天傍晚,它又飛回來了,但不愿接近屋子。它停在一棵蘋果樹高高的枝丫上,用烏鴉話不停地說了將近10分鐘。當然,它說的是它已決定回去過和它同伴相同的野外生活。說完后,它就飛走了。一直過了兩天,方才飛回來。它回來后,又用烏鴉話說了一會兒,但一直和屋子保持著安全的距離。然后,它再度飛走,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
這正是由于“社會遺傳”奪走了我的一只愛鳥。
我失去烏鴉后獲得的唯一的安慰是,這只烏鴉表現(xiàn)出了良好的風度,它特地飛回來,表明它將離去的意思。而許多農(nóng)場工人或在辭職時,甚至都不會如此做。
狐貍會捕捉各種貓頭鷹和小動物,但就是不敢去碰臭鼬,這是一個眾人皆知的事實。為什么臭鼬先生享有這種特權(quán),根本沒有必要解釋其原因。一頭狐貍可能會去碰一只臭鼬,但只會碰一次,而絕不敢再去碰第二次。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只有年輕而無經(jīng)驗的狐貍才敢接近臭鼬的洞穴,而那些較大的狐貍會躲得遠遠的。
臭鼬的臭味,讓你聞過一次之后畢生難忘。沒有任何其他氣味比得上它。沒有任何記錄顯示,母狐貍曾經(jīng)教導它的孩子如何嗅出,以及躲開與臭鼬相似的臭味,但任何了解這種動物的人都曉得,狐貍和臭鼬絕不會住在同一個洞穴里。
只要有一次教訓,就足以使任何一只狐貍對臭鼬產(chǎn)生足夠的戒心。社會遺傳法則通過嗅覺經(jīng)驗產(chǎn)生了一個令人畢生難忘的教訓。
捕捉牛蛙的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在魚鉤上掛上一塊小小的紅布,或任何其他紅色的小東西,然后把魚鉤放在牛蛙面前擺動,它就會上鉤。就這樣,便可捕到牛蛙,但必須是牛蛙第一次上鉤才行。如果它被鉤子鉤得不牢而讓它逃走了,或者它在咬餌時察覺到了魚鉤的存在,而未上鉤,那么它將永遠不會再犯這種相同的錯誤了。我曾花了好幾個小時,試圖釣起一只差點上鉤卻又逃走的牛蛙,但一直沒有成功,因而知道,只要由于社會遺傳而受到一次教訓,就足以教訓一只甚至很低等的“蛙類”,使它們知道,即使是一小塊紅布,也是絕對碰不得的。
我曾經(jīng)養(yǎng)了一只很好的愛爾戴種大公狗,它有一種壞習慣,每次回家時,口中總要叼一只小雞回來,這使我苦惱萬分。我每次都要把它口中的小雞奪走,并且結(jié)結(jié)實實地打它一頓,但這樣并沒有效果,它還是繼續(xù)叼著小雞回家來。
為了改掉這只狗的惡習,同時為了做一次社會遺傳實驗,我把這只狗帶到了一位鄰居的農(nóng)場,剛好這位鄰居有一只母雞和幾只剛孵出來的小雞。母雞被放在谷倉里,這只狗也關(guān)在那里。等到所有的人全部走開之后,這只狗立即慢慢地向母雞靠近,并用鼻子嗅了兩嗅(以確定正是它所追求的那種肉類),然后向著母雞沖過去。與此同時,雞太太也觀察形勢,它并不比狗先生差多少,在它出奇不意時用翅膀和爪子上前攻擊,這是狗先生以前未曾經(jīng)歷過的。第一回合很明顯的是母雞獲勝。但是,對一只狗來說,它是不會如此輕易地就讓這只又肥又大的母雞從它爪中溜走。因此,狗先生退回一段距離,然后又向前進攻。這一次,雞太太跳到它的背上,用它的利爪刺入狗的皮肉,并用它那尖銳的嘴巴激烈地啄它。狗先生再度被迫退回到房屋角落里,神情凄慘,好像希望聽到有人按鈴宣布暫時停止打斗,等到它恢復精力后再打。但母雞可不讓它有任何喘息的機會,它把對手追得到處奔逃,顯然知道攻擊就是最好的防守。
它一面把那可憐的愛爾戴公狗從這個角落趕到那個角落,一面不斷發(fā)出一串急促的聲音,像是一位憤怒的母親要拚命保護它那些受到攻擊的孩子,幾乎任何人都可以了解它究竟在說些什么。
這只愛爾戴狗是個太糟糕的士兵。它從谷倉的這個角落躲到另一個角落,如此足足奔跑了兩分鐘,最后只好趴在地上,盡量把自己的身子放低,同時用爪子拚命保護自己的眼睛,因為母雞似乎特別想要把它的眼睛啄掉。
到這時候,母雞的主人方才走了進去,救出母雞——或者,更正確地來說,把這只狗救了出去——而這正是這只狗兒所求之不得的。
第二天,我在這只狗兒的狗屋內(nèi)放了一只小雞。但這只狗一看到那只雞,立即把尾巴夾在兩腿之中,迅速奔到角落躲了起來。從此之后,它再也不敢嘗試去抓任何小雞。經(jīng)由“觸覺”
而達成的“社會遺傳”這一教訓,已足以教訓它,雖然追逐小雞是很好玩的事,但也很危險。
除了第一個例子之外,上面所舉的例子,全是描述人類經(jīng)由直接經(jīng)驗以搜集知識的過程。除了這種經(jīng)由直接經(jīng)驗搜集知識的過程之外,還有一種經(jīng)由長輩對晚輩加以訓練而使晚輩獲得知識,例如,前面所舉的母松雞與小松雞的例子就是如此。請各位注意這兩種方式的不同之處。
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教訓是年輕人從老一輩那兒獲得的,老一輩的人往往以極富色彩和極度情緒化的教育方法來教導晚輩。當母松雞展開翅膀,讓翅膀尖端觸到地上,像個中風的人那般搖動自己的身子,同時以極為激動的態(tài)度向它的子女喋喋不休地教訓時,她這樣做,已經(jīng)在它的子女的內(nèi)心中灌進了對人類的恐慌,而且將使它的子女終生無法忘掉這種恐懼。
本講中所用的“社會遺傳”一詞,是指用以教導孩子觀念、教條、教義、宗教或任何倫理行為制度的各種方法。孩子的父母或其他長輩對孩子的灌輸和教導通常是在孩子具有判斷力之前,即在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反思這種教誨之前。據(jù)估計,這種具有判斷能力的年齡大約為7~12歲。
以積極思想吸引自信之人
恐懼的形式有無數(shù)種,但最可怕的是對貧窮和老年的恐懼。我們把自己的身體當作奴隸一般加以驅(qū)使,是因為我們對貧窮十分恐懼,所以我們希望積聚金錢以備年老之需。這種普遍的“恐懼”對我們構(gòu)成很大的壓力,因此我們過度勞累的身體,反而帶來了我們要極力避免的那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