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你無法看見的力量(1)
- 改變你的思想,改變你的生活
- (美)華萊士·沃特爾斯
- 4735字
- 2015-06-11 14:57:55
宇宙是一個“偉大的存在”,他在自己用原物質創造的形態(并通過這些形態)
中尋找幸福。 在所有這些形態中,只有人有能力實現與造物主的智力交互。 換句話說,這種偉大智慧正在你身上尋找幸福,而你也有力量實現與他的睿智合作。
當你有意與這種偉大的“智慧物質”接觸,并且始終活在它里面的時候,就不會有疾病和不適;他在你身上尋找幸福的愿望,將促使威力無比的意志壓力作用于你身上,為你帶來獲得“至美”境界所需的一切。 完全使自己和這種“神圣物質”融為一體的人能變成一個核心,它會將你想要的每一種東西都向這個核心驅趕。
這種人永遠不會也不可能缺乏任何東西。
宇宙是一種有智慧的物質,它占據著空間、利用著時間。 愿望促使“他”用自己的物質創造出有形形態,并在這些形態中尋求幸福。 人只有將自己與這種“偉大的存在”融為一體,才能可靠得到每種必需品的供應,每個愿望才能得到滿足。
什么是真實
時 間
神學和醫學這兩門科學注定是一對非常緊密的盟友, 因為二者都關系到將人從錯誤生活的后果中拯救出來。 由此得出結論,在宗教界和醫學界,我們一直在尋找事實真相、探求真理、尋找精神和物質方面的最終事實,以這些事實為基礎建立我們的理論,根據這些事實來進行對健康和整體的論證。 鑒于論證過程是否完整與我們對事實真相的掌握程度嚴格成正比, 因此追求真相的積極性就變得顯而易見。 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穿過生命的所有表象,辨別出“到底什么是真”與“只有表象是真”之間的差別,因為表象和實際之間往往有著天壤之別。
太陽似乎有日出日落,似乎圍著地球轉,但事實并非如此。 氣球會往天上飛,石頭會落到地面,看上去似乎有兩種力量在起作用,但實際卻只有一種力,那就是重力。上升的氣球和落地的石頭背后隱藏的真相是一樣的。尋求生命表象背后隱藏的真相,要想在事物的上上下下、出出進進背后探尋出實際情況,這便是科學,也正是我們要努力做的事情。
我們要面對的第一個真相是時間。 有些神秘學作家喜歡稱時間不存在,但支持這一說法的越來越多的論據都很膚淺。 時間并非物質實體,但盡管如此,它仍然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 時間并非想法,不是用于衡量、記錄天體運動的人為捏造的東西。 就算天體靜止不動,時間仍然還是時間,它的前進步伐絲毫不會減慢。不要對我使用“時間”一詞產生誤解。許多人想當然地認為在人最初出現時開始有時間;當人作為一種世俗的物質存在消亡時,時間也隨之消亡;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命存在之前和結束之后的兩個時間段都應稱為“來生”。 換言之,如果不是世俗的人測量時間,那么就不會有時間。 這是完全錯誤的觀點。
日、周、月和年就像我們注意到的那樣,肯定在人類來到地球之前就已經在周而復始地繼續;就算人從地球上消失,它們也仍然會繼續下去。 如果地球不再繞太陽轉動,而是開始沿自身軸線轉動,那么季節和日夜的輪回就將終止。 白天將在地球的一面繼續,而夜晚則在地球的另一面進行,不過時、分仍然還會繼續。
如果太陽、月亮、恒星、行星以及所有其他天體都即將消失,而繼之以黑暗、沉靜、無形的混沌狀態,那么時、分仍然會一直向前進行。 時鐘沒有制造時間,如果世上沒有時鐘,一小時仍然還是那么長。 在來生,肯定仍然有時間存在,時間在來生也是持續不斷的。 來生是沒有終點的時間。
時間永不停止。 如果你想出一個時間停止的節點,就只能將其想象成過了該點之后仍然有更多時間存在的點。 所以,時間同樣永遠沒有起點,當你試圖想出一個時間開始的起點時, 就只能將其想象成在該點之前仍然有更多時間存在的點。 不要說無止境的時間不可想象,因為你只要不認為時間還有終點,就很容易想象時間是無止境的。 你無法領悟“無休止的時間”,因為這意味著將時間包含在你頭腦中,或者讓它在你周圍存在;但是你知道“無休止的時間”是什么,而且知道時間的確永無休止。
無論是否愿意,我們都必須運用時間。 我們對當前時間的利用決定著怎樣利用將來的時間,就像對過去時間的利用如何直接決定現在我們身處何方一樣。 我們對今日時間的利用,決定著明天對時間怎么用。 要想有長進、聰明些,就必須能合理利用時間;要想合理地利用時間,就需要不斷變得越來越有長進、越來越有智慧。 成功、成長和發展都只能通過正確利用時間才能獲得,正是由于過去對時間的利用不當,才導致我們今天的失敗。 因此,學會正確利用當前時間至關重要,而愿意正確利用時間顯得更為重要。 如果人既能夠又愿意正確運用每時每刻,那么就肯定能成為具有神奇力量和完整性的一種客觀存在。哦,浪費的時間!哦,虛度的光陰! 哦,失去的時間!
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相信一個已經證明了的事實,即“時間是真實的”。
空 間
別忘了我們在前面已經證明,時間是客觀存在的現實。 這里我們該努力證明空間同樣存在。 空間指某個事物所在的位置,但也指沒有事物存在的地方。 空間是地球存在的地方,地球直徑約為 7925 英里,也就是說,地球填充著這么大的空間;如果地球會消失,那么以這 7925 英里為直徑的空間仍然存在,只不過到那時候,現在有事物填充的空間就成為真空罷了。 太陽也填充著空間,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同樣是空間。 在太陽以遠還有更多空間,在地球以遠同樣也還有更多空間,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空間中是否有事物占據、是真空還是有事物填充,這并不重要,總之,在這兩種情況下,空間都是一樣的。 空間是一種客觀存在。 距離是指某兩個定點之間的那部分空間。 無盡頭的距離包含某個方向上的所有空間。
空間有三維特性,即長、寬、高。空間永無起點,也永遠沒有終點。倘若所有創造物和物質都消失,空間依然存在;只不過如今已經填充的空間會成為黑暗的真空罷了。此外,空間沒有界限。如果想為空間想出一條界限,那么你認為在這條界限前面會有些什么呢? 是某種實心的東西嗎? 如果是,那么這種實心物質必然也要占據空間,而如果這條界限前面什么也沒有,那么“什么也沒有”也必然是未填充的空間。因此,在你能為空間設定的任何界限以遠,必然還有更多空間存在。空間是一種實際,沒有起點,沒有終點,也沒有界限。 空間是一種客觀存在,無論時間還是空間都是真實的。它們不具有力量,不能活動,也不按照什么規則行事。時間可以利用,空間可以占據,也就是說,時間和空間都可以供我們使用。 我們要占據空間、利用時間。
空間是我們必須運用的領域,其中包含著必須利用的原材料。 有人說,空間對思維或靈魂來說并不存在,因為思想的傳遞不需要可被人感知的時間,但是這一推斷的有效性并未得到證實。 我們能夠使用的距離非常有限,可能需要大量時間將思想送到太陽或火星上,而靈魂穿越這么遠的距離也需要大量時間。 同樣,有人主張月亮對地球“起作用”;事物不能在自己不存在的地方運轉,月亮和地球之間沒有空間。不過,這種主張有些幼稚。月亮既沒有也不能對地球施加影響,因為它沒有碰到地球;如果它對地球有絲毫影響,那么就必須對月亮與地球之間的東西施加影響,而這種東西反過來又影響地球。 這時我們就可以推斷,這種存在于地球和月亮之間的東西占據空間。
我曾經說過填充的空間和未填充的空間(即真空)。 我并不知道真空是否真的存在,但非常相信它應該存在。 在填充的空間圍繞的中間地帶,可能有部分真空存在,也可能真空可以無限延伸,與已填充空間的無限延伸挨在一起。 但是我不知道是否如此。 我知道,填充的空間是存在的,而真空也可能存在。 但是,如果存在填充的空間,那么空間里填充了什么呢? 答案必定可以用一個詞表達,那就是:物質。不是物質的東西什么也不是,而什么也不是的東西無法填充空間。空間中填充著物質,而不會填充著其他任何東西;但是,什么是物質,怎么知道存在物質呢? 這個問題要留到下面來回答。 這里我只想表明這樣一點:我們已經證明人類生活在空間中;生命在于利用時間。
物 質
物質是占據空間的東西。 比較緊湊、剛硬形式的物質可以被感官感知,從而稱為物體;但是,比較微妙、比較縹緲的物質(這樣的形式不能被感官感知)仍然是物質,而且和物體是一回事。 顯然,大自然的許多物質其實不過是“唯一物質”體現的各種形式,其區別只取決于壓力程度的不同,以及組成它們的原子形狀和振動頻率不同。 冰是一種固態物質,水是液體,由水變成的水蒸氣接近氣態,而氧和氫就是氣體。 但是,一塊冰可以通過所有這些階段再恢復原狀,轉換成氧原子和氫原子,而這兩種原子除了在液態時比在固態時相互擠壓的程度更松之外,固態的水和液態的水并無任何區別。 氣態時, 原子的凝聚程度比這兩種狀態更松散,與液態相比,氣態的原子可以更自由地相互運動或循環。
植物王國中幾乎所有事物的生長都要依靠大氣,樹木、植物和花朵都是固態的空氣。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我們的家具、室內的墻都只是固化的氣體,它們燃燒后就會回歸原態,只留下一小把“灰燼”證明自己的存在。 倘若我們學會用恰當介質處理這些灰燼,它們就會消失,進入以太王國。 我們腳下的地球那么堅硬、結實,但無可辯駁的是,地球本身曾經是熾熱的氣體和水汽組成的球體;在此之前,它全都是固化的氣體。 我們的肉體是由氣體組成的,在火葬場,人形消失得無影無蹤。 萬物皆來自以太,萬物都是以太,僅由于存在原子壓力和凝聚的差異,才變成多少有些固化的外形。
所有這些觀點都促使我們得出一個結論:許多看似不同的物質如鐵、木、煤、石灰、水等等,都不過是一種東西的不同體現;世上只有一種基本物質,上天創造出的所有東西都由它形成。 我們發現,固態物是氣態的空氣,由于日益增強的原子壓力而固化;知道了這一點,無疑就會發現,氣體源于一種以太,由于壓力增大而成為半液態;最終,我們必然得出結論:世上只有一種完全液態的物體,萬物皆由這種物質得出,而且萬物皆會消亡。 這“唯一物質”便是讓人稱奇的現實,它存在于物質世界的全部表象之中。
現在我們要研究這種物質。 首先,必須摒棄“除了它還有別的東西”的想法。
物質就是存在的全部。我們在物質中生活、運動和存在;我們自己就是物質。我們必須得出的結論是:物質不能被創造,因為“無”創造出“有”是讓人無法想象的。
物質從來都在,它形成有形的東西,不停地被創造、被改變、被修改,但是,組成它外在表現形式的要素是不變的,過去是這樣,如今是這樣,永遠都是這樣。 說到形態時,我指的是所謂“物質”宇宙,即太陽、星星、星球、海洋、大陸、樹木、植物、氣體以及動物和人的肉體;所有這些都不過是“唯一不變的物質”的不同形態,而這種物質便是一切,存在于一切之中。 而由于這種物質古往今來始終存在,所以將來任何時候也同樣存在,因為它是不可摧毀的。 我們可以改變它的形態,但卻絲毫不能毀滅它。
這種物質是否占據著所有空間? 顯然不是,因為我們越是使這種物質的形態接近原態,它們就越具有流動性即接近液態。 我們從固態變成氣態,由氣態變成以太,如此等等。 我們推斷,這種“唯一物質”必然是完美的液態,倘若是這樣,那么它的粒子就無法堅固地壓在一起,就像所有液體那樣,它們彼此之間就必然存在空間。 此外,如果物質充斥在所有空間中,運動就無法出現;因為物質只能在尚有可供進入的空間時才能運動。我們知道,運動是存在的,因為真空必然存在。研究意識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一種物質如果完全填滿所有空間,那么它就是絕對的固體,那么它的原子就會非常緊密地相互擠壓,這樣一來,不僅任何部分都無法運動,而且任何部分都無法具有獨立意識;而如果完全固態的物質中不可能出現部分意識,那么意識就只能是整體意識。
但是,如果有真空存在,那么就不僅有運動的空間,而且物質的各個部分也有空間,這些部分本身也有意識。 如果真空存在,那么人就有生存的空間;人作為“原物質”的一個單獨組成部分就具有流動性,有自己的獨立意識。 盡管只存在一種物質,但可能存在一種以上有意識的智能。 由此我們已經證明了時間、空間和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在空間中移動)的存在。
意 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