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智囊團的力量(2)

另一方面,人類也已發現物質形式的“微小”,例如,物質可以分解成分子、原子,最后則是電子——最小的微粒。電子是看不見的,它只是一個由正、負極組成的能量中心。電子是一切自然物質的起源。要想了解知識搜集、組織及分類過程的細節和動向,學生們必須從最小、最簡單的物質微粒著手,因為這是最基本的物質,大自然利用這些基本的微粒,建造了宇宙物質部分的整個架構。

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是看不見的微小顆粒,不斷以光速旋轉,其原理和地球繞著太陽旋轉一樣。

原子是由電子組成的。前面提到,電子是空無一物的,只是兩種形式的力量的組合。電子是一個整體,同屬一個種類、一個形式、一個性質;因此在一粒砂和一滴水之中,包含了整個宇宙運轉的原則。

多么神奇,多么偉大。以后當你用餐時,也許才會對原子這一發現的偉大之處有些概念。你將會記得,你所吃的每一樣食物,用來盛放食物的盤子、餐具及餐桌本身,分析到最后,都只不過是一群“電子”而已。

在物質世界中,不管你所看的是天空中最大的一顆星星,還是地球上最小的一粒砂子,那些東西實際上只是分子、原子和電子的合成,這三種粒子以極快的速度環繞旋轉。

每一種物質的粒子,都處于持續不斷的高速運轉中。在肉眼看來,幾乎所有的物質都是靜止的,但事實上,并沒有任何事物是靜止的,沒有所謂的“固定”物質。即使是最堅硬的鋼鐵,也只是由一些運轉的分子、原子和電子組合而成。另外,鋼鐵中的電子,其性質、運轉以及速度與金、銀、銅或合金中的電子完全相同。

100多種元素外表并不相同,實質也不相同,因為它們中原子的組合方式不同(雖然原子中的電子通常總是相同的,但有些電子是正的,有些是負的,也就是說某些電子帶有正電荷,另外一些則帶負電荷。)

利用化學方法,可以把物質分裂成原子,而原子本身則是不可改變的。

這100多種元素是通過不同組合或改變原子的位置而產生出來的。這種原子位置改變的情形,可以用現代科學術語說明如下:“把四個電子(兩正兩負)加入到氫原子中,就可形成鋰元素;從鋰原子(由三個正電子和三個負電子組成)中除去一個正電子和一個負電子,就可獲得一個氦原子(由兩個正電子及兩個負電子組成)。”因此可以看出,宇宙中100多種自然元素的差別,只在于它們原子中所含電子數目不同,原子本身的排列不同。

舉個例子,一個汞原子含有80個正電(電子),以及80個負電(電子)。如果化學家抽離其中的兩個正電子,它立刻變成所謂的“白金”。如果化學家這時候再進一步,又抽出一個負電子,汞原子這時候已失去兩個正電子及一個負電子;這也就是說,其整體表現為一個正電荷;由于它在分子中保持了79個正電子,以及79個負電子,它已變成了“黃金”。

研究這種電子變化的公式,一直是各時代煉金術士的夢想,也是現代化學家努力的方向。

每個化學家都知道這項事實:幾萬種人造物質都是由4種原子形成的,那就是——氫、氧、氮、碳。

“原子中電子數目的不同,會造成品質(化學)上的差別,盡管所有元素原子的化學性質都很類似。這些原子的數目和排列不同,會造成物質在物理及化學上的不同,也就是說,成分不同。把種類完全相同,但數目不同的原子綜合起來,將可產生極不相同的物質。”從某種物質的一個分子中去掉一個原子,很可能使某種本來是生活及成長所需的元素變成一種致命的毒藥。磷是一種元素,只含有一種原子。

但有些磷是黃色的,有的則是紅色,因為組成磷分子中的原子排列各不相同,所以才會造成這種不同。

毫不夸張地說,這也許是一項真理:原子是一種一般性的微粒,大自然以它造出了各種物質形式,如一粒沙子或是太空中的最大行星。原子是大自然的“磚塊”,大自然利用它造出了橡樹、松樹、一塊沙巖或是花崗巖,一只小老鼠或一頭大象。

一些最偉大的思想家認為,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所有物質,最初只是兩個彼此互相吸引的原子,在太空飛行的幾億年當中不斷地吸引及聚集其他原子,一步一步地,最后形成我們目前所居住的地球。他們指出,這可以解釋地球為什么擁有多種不同的地層,例如,煤炭層、鐵礦層、金礦、銀礦及銅礦等。

他們又說,當地球在太空中運行時,會接觸到各種原子群,依據引力法則,它會立即把它們吸引過來。地表的構成可以支持這一理論,盡管可能找不到充分的證據。

這些用以分析最小物質顆粒的事實,可以被視為一個起點,我們可以從這一起點來確定如何發展和運用“力量”的法則。

我們注意到,所有的物質都處在一種不斷振動和運動的狀態中。分子由叫做原子的快速移動的粒子所組成,而原子則由叫電子的快速移動的粒子所組成。“物質的振動流體”是指在物質的每一微粒中,都有看不見的“流體”或力量,促使原子以驚人的速度彼此環繞運行。

這種“流體”是一種能量形式,但從未被分析過。到目前為止,它仍然令整個科學界困惑不已。許多科學家相信,它和我們稱之為電的是同一種能源,其他科學家則稱之為“振動波”。某些研究人員相信,這股“力量”(你怎么稱呼它都可以)所移動的速度,可以決定宇宙自然物體外在的性質。

這種“流體能量”所造成的振動速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聲音”。人類耳朵所能聽到的聲音,每秒振動32000—38000次。

如果每秒振動的次數超過這些,那么聲音立即自行變化成熱量。熱量的振動起點約為每秒150萬次。

如果振動頻率繼續增加,就會形成“光”。每秒300萬次的振動就會形成藍紫色的光。超過這個振動頻率,就產生紫外線(肉眼無法看見)以及其他看不見的輻射光。

要是頻率再增加——目前尚沒有人知道究竟有多高——振動就會形成一種力量,人們能利用這種力量進行“思考”。

我相信這種振動“流體”,并且認為所有形式的能量都是從這種“流體”

發展出來的。聲音的“流體”部分和光的“流體”部分完全一樣。事實上,光和聲音的區別只在于振動頻率的不同。同樣,思想“流體”部分和聲音、熱以及光的“流體”部分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每秒的振動次數。

正如地球和其他星球——太陽或星星——其組成的物質只有一種:電子,因此也只有一種“流體”能的形式,這種流體使一切物質一直處在一種快速移動的持續狀態中。

宇宙中太陽、月亮、星星和其他星球之間的廣大空間里充滿了一種稱之為“以太”的能量。我認為,使所有物體質粒不斷活動的“流體”能量,和充斥在整個宇宙空間、被稱之為“以太”的宇宙“流體”是完全一樣的。在地球表面——有人估計大約為50哩——存在著所謂的大氣層,這是一種氣體形式的物質,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空氣是聲音振動的一種導體,卻不能傳導光和較高的振動頻率,后面這兩種系由以太所傳送。從聲音到思想,所有的振動都可由以太傳送。

空氣是地球特有的物質,其主要目的在于供給所有動植物以氧氣和氮氣,如果沒有了氧氣或氮氣,地球上的生物就無法生存下去。氮氣是植物所需要的主要成分之一,而氧氣則是動物賴以生存的主要氣體。接近高山山頂之處,空氣變得很稀薄,因為它所含的氮氣很少,因此植物無法在高山頂上生存。

另一方面,在高處的“稀薄”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氧氣,為什么肺病患者往往被送往高處養病,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即使是這段有關分子、原子、電子、空氣及以太等的簡短介紹,也很可能使部分讀者在閱讀時感到吃力,但他們很快就會發現,這一簡介是學習本講的重要基礎。

如果這段描述設有現代小說的刺激情節,你也不必感到氣餒。你現在所閱讀的,正是你要發現的潛在的能力,以及如何組織運用這些能力。為了達成這項目的,你必須擁有決心、毅力,以及希望獲取和組織知識的愿望。

已故貝爾博士——電話的發明者,是科學界公認的專家,我特別引用他的理論以支持自己的觀點:

假設你有能力在一間暗室內使一根鐵棒產生振動,并達到你所渴望的頻率。開始,當振動還很緩慢的時候,你只有經過觸摸才能知道它的振動。

等到振動速度加快,鐵棒就會發出低沉的聲音,這時除摸到外,你還可以從聽覺感到鐵棒的振動。

到了每秒振動32000次,聲音將變得很大,而且很尖銳,但到了每秒振動40000次時,聲音反而沉寂下來,以手觸摸,也不會感到鐵棒正在振動。

這時候的振動不是人類的感官所能感覺到的。

然后到每秒約振動150萬次,我們就完全感覺不到它在振動。這時,只能從溫度的升高而認定它在振動。隨著振動頻率的繼續升高,鐵棒變得又紅又熱,這時我們又可看出它在振動。等到每秒振動300萬次,鐵棒會發出藍紫色的光。超過這個振動頻率,鐵棒則發出紫外線,及其他肉眼所看不到的輻射光,其中的有些輻射線可以利用儀器捕捉到,并為我們所用。

因此我想到,在人類感官所無法聽見、看到或觸摸的那一大段振動頻率范圍內,一定有許多值得探討之處。無線電訊號經由以太振動而予以傳送的力量,即存在于這個范圍之內,但這段頻率范圍十分廣大,因此其中一定還有許多我們所不知道的能量存在。所以,你必須制造儀器來彌補感知的不足,如無線電設備。

當你觀察這段不可知的大范圍時,你是否曾想到,在這里面可能存在著許多形式的振動,而可能產生和無線電波同樣奇妙——甚至更奇妙的結果。在我看來,在這個振動頻率范圍內,存在著當我們思考時,頭腦和神經細胞所發出的振動頻率。它們的振動頻率可能更高,超過產生紫外線的振動范圍。

我們是否需要利用導線來傳送這些振動?如果沒有以太,是否這些振動就無法被傳送,就如同無線電一樣?接收者將以何種方式接收這些振動波?

我們是否會聽見一系列訊號或能發現其他人的思想進入了我們的大腦?

我們也許可以從我們對無線電波的知識作某些猜測,而且我在前面也已經說過,無線電波是我們唯一知道的振動波,大量的振動只在理論上存在。如果思想波和無線電波一樣,它們一定會從頭腦中傳送出去,然后繞著世界和宇宙進行無止境的流動。人的身體及其他固體將不會對它們構成任何阻礙,因為它們能夠經過每一物體分子四周的以太空間,不管這些物體多么堅硬及嚴密。

有人問,如果其他人的思想不斷進入我們的頭腦,并在我們的腦部植入完全不是我們自己的思想,這樣是否會不斷形成干擾和困惑?

你怎么知道其他人的思想是否正在干擾你的思想?我已經注意到許多思想干擾的現象,但還是無法解釋。例如,一位演講者在面對聽眾發表演說時,往往會感覺到興奮或是沮喪。我一生中有很多次產生這種感覺,但一直無法解釋其中的原因。

近代有許多科學發現指出,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將可以“看到”他人的思想。到那個時候,思想將可直接從某一個人的頭腦傳到另一個人的頭腦,不需經過語言、文字或任何已知媒介的傳送。

將來有一天,我們可以不用眼睛就能看事物,不用耳朵就能聽聲音,不用舌頭就能說話,這并非妄想。

簡言之,思想可以和思想直接聯絡,這一假想的理論基礎為:思想或生命力是一種電能,可以被感應,然后經由一根電線或由以太把它傳往。遠的地方,無線電波就是如此。

根據許多推論得知,思想本質上就是一種電能。神經——跟頭腦是相同的物質——是一種極佳的電流導體。當我們第一次把電流輸入死人的神經時,尸體能立即坐起來,并且移動,這著實令我們大為驚訝和困惑。受到電流打擊的神經,會產生肌肉的收縮,其情況和活人十分相似。

神經對肌肉的作用,很像電流對電磁石的作用。電流使放在其右側的鐵棒磁化,而神經則藉著流經神經本身的生命力電流而使肌肉纖維產生收縮,這些纖維位于其右側部位。

我們可以提出很多理由解釋為什么思想和生命力具有與電力相同的性質。電流被視為以太的一種波動。我們相信一定有以太存在,因為如果沒有以太,電流就無法通過真空,陽光也無法透過太空照射下來。我們相信,只有類似這種性質的波動才能產生思想和生命力的現象。我們可以假設,腦細胞就像電池,促使神經如同電流沿電線流動。

但它是否會就此停下來?它難道不會以波狀離開身體,流動在空氣中而不為我們的感官所知嗎?如同在赫茲等人之前,還沒有人知道無線電波的存在一樣。

每個人的頭腦都是一個發射站和接收臺

我已說明,每個人的頭腦既是思想波的發射站,也是一個接收臺。

如果這一理論能付諸實施,同時建立起合理的控制方法,想想它在搜集、分析和歸納知識上所扮演的角色,其前景會超出人們的想像。

托瑪斯。佩恩是美國革命時期的偉大人物之一,他可能比其他人更偉大,革命的發起和最后的勝利有賴于他。在他的推動下,草擬了獨立宣言,他還促使簽署者把宣言變成了現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庆县| 蕲春县| 华坪县| 得荣县| 滦平县| 渝北区| 宁波市| 木里| 泸溪县| 广灵县| 禹州市| 抚松县| 新疆| 济源市| 濮阳市| 平远县| 林芝县| 象州县| 岳阳市| 谷城县| 长宁区| 田阳县| 堆龙德庆县| 广安市| 孝感市| 宁安市| 来宾市| 阳朔县| 岗巴县| 东城区| 剑川县| 土默特左旗| 沁水县| 黑龙江省| 万载县| 苏州市| 鄂州市| 禹城市| 沁源县| 筠连县| 将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