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皇權,光武帝削弱三公的權力,集權于尚書臺。王莽時期為了削弱相權,將漢朝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改為大司徒、大司空和大司馬,稱為“三公”。東漢初期,一切典章制度皆復西漢舊制,唯三公之官不廢王莽之制。光武帝改三公為司徒、司空、太尉(因光武帝曾任劉玄的“行大司馬事”,故避諱而稱太尉)。三公職位雖高,徒有虛名,并無實權,而權力集中于直接聽命于皇帝的尚書臺,加強尚書臺的權力是從漢武帝開始的。至成帝時,...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為了加強皇權,光武帝削弱三公的權力,集權于尚書臺。王莽時期為了削弱相權,將漢朝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改為大司徒、大司空和大司馬,稱為“三公”。東漢初期,一切典章制度皆復西漢舊制,唯三公之官不廢王莽之制。光武帝改三公為司徒、司空、太尉(因光武帝曾任劉玄的“行大司馬事”,故避諱而稱太尉)。三公職位雖高,徒有虛名,并無實權,而權力集中于直接聽命于皇帝的尚書臺,加強尚書臺的權力是從漢武帝開始的。至成帝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