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微表情探索——從臉開始
- 對我說謊試試:跟我學微反應讀心術
- 黃玉琛 曹梟編著
- 3919字
- 2015-06-03 23:55:53
如果說顱頂是一個密室,藏著我們的內心世界,那么表情就是一幅油畫,展現著我們色彩斑斕的情緒。微表情是一種特殊的表情,包含著人類更真實的情感。當然,這個特殊的表情有特殊的概述,也有特殊的測量方法。
面對圖書市場鋪天蓋地的心理學及微反應讀物,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對待全新的知識以及真假難辨的信息?在本節的內容中,就讓我們先大致地了解一下面部微反應的相關信息。
在廣義微反應的大框架下,面部微反應即為我們通常所說的微表情。世界上沒有一張面孔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不同人的面孔有共同之處,比如組成面孔的肌肉組織是相同的,由肌肉組合成的喜怒哀懼的表情是相似的,錯綜復雜的表情時刻向外界透露著個人千姿百態的心情,表情的力量固然重要,但只要你肯挖掘,微表情的力量更是無比強大。
情感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表情
在正式進入本節內容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個非常重要的公式。這個公式是這樣的:
情感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表情
這個經典的公式在許多關于面部表情或者微表情的論著中被大量引用,但是公式的出處即使是在專業的心理學論文上,也很少被提及。似乎人們更加熱衷于用“心理學家認為”這樣的語言來進行簡單而又籠統的概括,甚至有人還聲稱這是一個所有心理學家公認的情感表達公式。
事實上,這個公式是由一個美國傳播學家阿爾伯特·梅拉比安(Albert Mehrabian)提出來的。他是一個心理學家的同時,也是一個科學家、傳播學家和社會語言學家。他的作品集中創作于20世紀60到80年代之間,從《個人理論分析(An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theories)》到《無聲的信息(Silent messages)》,雖然他的研究已經有將近半個世紀的歷史,但這并不影響其對現在相關專業知識依舊具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話題重新回到這個公式的引用,許多人借用這個公式僅僅是用來闡述一個“事實”,那就是面部表情是情感表達的一個重要部分。為了更加印證這個觀點,甚至還將“55%的表情”偷換成了“55%的面部表情”,并且屢試不爽。或許是因為在這里,表情很自然地就被理解成是面部表情。
但如果你仔細閱讀這個公式的話,你就會發現將表情簡單地理解為面部表情顯然是不正確的,因為如果這樣的話,情感表達就只是由言語和面部表情兩大部分構成,而身體語言和其他內容在情感表達中占的比例即為0%。但身體語言真的沒有情感表達的作用么?這簡直就是無稽之談。
在梅拉比安提出的這個公式中,表情是一個相對廣義的概念,它包含了面部表情和身體表情兩個部分。對于學術而言,嚴謹的態度真的非常重要。
什么是微表情
面部表情在情感表達和信息傳遞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的面部表情可以傳輸信息,在信息傳輸的過程中,面部表情作為一種媒介,利用面部復雜的肌肉結構將情緒信息表達出來。就是在這樣一個龐大而又精致的“信息傳輸器”的運作下,我們有了豐富的面部表情。盡管面部表情如此豐富,但很多人對它的了解仍然停留在一個較淺的層次。
那么微表情又是什么呢?
微表情術語叫作面部微反應,屬于廣義微反應的一種,根據字面理解我們可以知道,存在時間十分短暫的面部表情就是微表情。如果看過《Lie To Me》或者《讀心神探》的話,你應該對這個名詞比較熟悉。面部表情包含了大量可觀察卻又難以理解的信息,微表情更是如此。
微表情的產生源自于人對某種刺激的基本反應:當人接受到某種刺激時,作為情緒最高調節和控制器的大腦皮層會率先作出反應,傳達信息給控制面部表情的神經元,再由神經元控制面部肌肉群作出相關反應。這樣真實的表情往往維持時間非常短暫,所以我們把這些轉瞬即逝的面部表情稱之為“微表情”。
“微表情”一閃而過,“微”是用來形容時間的“微”。之所以“微”,是因為微表情持續時間僅維持在1/25~1/5秒,普通人與觀察者都很難覺察到。在那些對微表情沒有研究的人中,只有經驗豐富的人能夠察覺到微表情的存在;而在心理學實驗里,大概只有10%的被試能夠覺察到微表情的存在。雖然人們會忽略微表情,但是人的大腦依然受到微表情的影響,而在我們受到影響的同時,也會改變對別人表情的理解。
如何判斷是不是微表情
我們可以簡單地這樣理解,微表情是面部表情的一部分,而剩下來的面部表情就是普通表情,這兩者的區別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是呈現時間長短上的差異。
如果用相機分別拍下某一瞬間的普通表情和微表情,你會發現微表情表達的情感在普通表情中能夠找到一一對應的位置,微表情和普通表情在外在表現形式上沒有任何差異,也就是說,微表情之所以叫微表情,只是因為持續時間很短而已。
通常情況下,同樣一種情感在微表情和普通表情的表現強度上也是有一定差異的。例如同樣是一個笑的表情,普通表情你會很容易辨別出這是一個笑:嘴巴張開,嘴角的肌肉會向臉頰兩側拉伸,眼睛周圍的肌肉也會處于緊張狀態;而微表情的強度則是較低的,沒有普通表情那么容易識別。
在美劇《Lie To Me》里,萊特曼博士經常躲進自己的房間,反復觀看一段慢放的訪談視頻。視頻里一位名叫瑪麗的精神病患者對醫生說,她已經不再沮喪,并提出在周末與家人團聚的請求,但在獲準回家后她卻選擇了自殺。在這段讓萊特曼痛苦不堪的視頻里,瑪麗就是他的母親。
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在他的《說謊》一書中,提到一段對他的研究影響深遠的視頻,同樣是名為瑪麗的一名42歲家庭主婦,在請求放假一周獲批后,突然坦白自己是在撒謊以便獲得自殺的機會,因為她對生活感到絕望。三個月后,瑪麗病情改善,隨后維持了數年的正常生活。《Lie To Me》里的瑪麗,可以看作是艾克曼的母親和他的研究對象瑪麗的融合體。
家庭主婦瑪麗三次企圖自殺,她愉快輕松的表情背后是否有所隱藏,并且騙倒了很多經驗豐富的精神病科醫生和心理學家?艾克曼將瑪麗的視頻反復播放,用慢鏡頭仔細檢視,突然在兩幀圖像中間看到了一個一閃即逝的表情,那是一個既生動又強烈的極度痛苦的表情,在這種極度壓抑的情緒中,微表情一旦表現出來,其強度也可能會非常強烈。
如果一個人心緒不寧,還能神色自若地說謊,那么從他的非言語行為(即身體語言)獲知他在說謊的鑰匙就是微表情。微表情雖然暫短,但往往隱藏著主人的真實情緒。
事實上,微表情與普通表情之間更重要的區別在于兩者的呈現順序上。我們可以把微表情和普通表情看成是面部一個連續變化的狀態,在這個連續的狀態中有兩種不同的理解方式。
一種理解是:人只有在偽裝或是說謊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微表情,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進行偽裝,從機體接受刺激開始到形成最后穩定的表情的過程中不會產生微表情。
另一種理解是:無論一個人是否偽裝都會出現微表情,是否偽裝或是說謊取決于微表情與之后表情是否一致,如果兩者不一致,則說明他在偽裝,所以微表情往往與說謊、掩飾聯系在一起。
從接受刺激到出現微表情,機體的確已經對刺激完成了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的完整路徑,所以微表情是必然存在的,所以我們認為即使人沒有說謊,同樣存在微表情。從一定程度上講,這兩種不同的理解只是由于對微表情的理解角度不同:第一種理解是從定義的角度出發,而第二種理解則是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微表情被理解成是機體對刺激的真實反應。
我們可以用幾張連拍的照片將面部表情連續的狀態記錄下來,然后放在一個標有時間的刻度尺上。
在接受刺激之后的大約1秒鐘內,人的面部已經經歷了從最初的接受刺激到最終面部表情形成的所有過程。如果某人很自然地表現“高興”的表情,并且沒有包含其他情感成分,就能斷定這人的表情是真實的;但是如果其間有憤怒的“微表情”閃現,就算你沒有刻意去察覺,你也會傾向于這是一個不愉快的面部表情,但要你說出其中的原因時,你可能會說只是一種感覺。而對于某些對面部表情經過訓練或者是能熟練控制的人來說,他們的微表情持續時間更短、程度更淺并且更難被發現。
另外,我們需要將微表情和其他一些非言語線索加以區分,例如一個男士下意識地聳起他的右側肩膀,可能這段動作的持續時間也很短,但由于它不屬于面部表情,所以依舊不能稱之為微表情。
保羅·艾克曼與微表情
我國的微表情研究還屬于起步階段,而且參與研究的人員非常有限,更多的國內心理學學者更偏向于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或者是人本主義的研究,或許現階段的心理學理論和流派才是國內心理學學者所熱衷的東西。
而在國外,早在20世紀中葉就已經開始了對微表情大量的相關研究。提及微表情的研究,就不得不提及保羅·艾克曼。
保羅·艾克曼是一個美國心理學家,出生于美國華盛頓,他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紐約大學接受本科教育,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蘭利波特精神病研究所(Langley Porter Psychiatric Institute)臨床實習一年之后,于1958年獲紐約市阿德菲大學博士學位。1958年至1960年任職于新澤西州迪克斯堡美國陸軍參謀部,1972年任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心理學教授至2004年退休。在此期間,艾克曼博士在面部表情辨別情緒以及人際欺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69年,保羅·艾克曼正式提出“微表情”一詞。根據艾克曼的定義,我們把持續時間在1/25~1/5秒以內的表情統稱為微表情。而日本研究人員認為,持續時間1/2秒以內的表情都可以被稱為微表情。在國外,雖然微表情的研究已經如火如荼地進行了半個世紀之久,但是研究成果卻一直處于保密狀態。
在本章接下來的內容里,我們會對微表情進行更加深入的解析,這包括微表情的生理機制、表情識別,甚至每一塊肌肉的作用與功能。除了微表情的相關介紹以外,為了完善本章節的內容,還會提及一些隱晦的面部表情的含義,希望讀者可以理解并在生活中加以運用,將是百利而無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