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微反應的生理機制——邊緣大腦
- 對我說謊試試:跟我學微反應讀心術
- 黃玉琛 曹梟編著
- 3874字
- 2015-06-03 23:55:53
心理應激微反應出現(xiàn)在應激情況之下,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什么東西在控制紛繁復雜的應激反應?大腦作為人的信息控制中樞,必然對微反應有著直接的影響。我們的大腦究竟有哪幾個部分構成?在熟知的大腦結構中,是否存在著鮮為人知的隱藏的大腦結構?
產生微反應的根源,是邊緣大腦
人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這個問題并非那么容易回答。在一天天長大而變得逐漸復雜的時候,我們回憶起小時候的自己往往是簡單的。
人的確是復雜的。我們對人復雜性的研究史很短,它卻和人一樣復雜。“復雜人”(Complex man)的假設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已經提出,提出者是組織行為學家雪恩等人。然而,與其假設的命名不相對應的是其研究依據(jù)并不是人的生理機制,而更偏向于人性與潛在的社會分工問題,“復雜人”假設之后被應用于管理學,其理論被稱為“超Y理論”。
鑒于人的復雜性,超Y理論強調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靈活多變的管理,包含著辯證的思想,讓無數(shù)工廠因此而改變了管理模式從而煥發(fā)出新的商業(yè)生機,即使在同一個工廠里,不同的員工也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越來越多的實例讓超Y理論告訴我們——人的確是復雜的。
人為什么復雜?有人說因為我們的腦是復雜的。
人腦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物質,它由100億個以上的神經細胞和1,000億個以上的神經膠質細胞組成,每個神經細胞又與其他的神經細胞產生聯(lián)系,形成了復雜的神經網(wǎng)絡。這是人之所以復雜最重要的一點原因。
在當代大部分心理學專業(yè)書籍中均有人腦的相應分類:脊髓和腦被統(tǒng)稱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腦又包含腦干、間腦、小腦、邊緣大腦與端腦(大腦)五個部分,由此可見,人腦是復雜,是多重的,這些腦的不同組成部分又分為更加細小的組成元素。
腦干包含延腦、橋腦和中腦;間腦包含丘腦和下丘腦兩個部分;小腦在腦干的背面,我們將其表面的灰質稱之為小腦皮層,內面的白質叫做髓質……那么大腦又是由幾重組成的呢?
其實之前,人腦的結構并不是這樣分類的。麥克林(Maclean)提出,人類大腦由腦干、邊緣大腦和新皮質構成,并提出情緒腦的理論,認為情緒加工依賴于情緒腦(邊緣大腦),強調了海馬在邊緣系統(tǒng)中起到的至關重要的整合作用。他提出的較為精細的情緒腦區(qū)網(wǎng)絡得到了當時學術界的廣泛認同。
麥克林的分類方法雖然不同于現(xiàn)在腦的分類,卻同樣具有較強的科學性。腦干又被稱為爬蟲類腦,在腦的結構中出現(xiàn)較早;邊緣大腦也叫哺乳動物腦,比腦干、間腦和小腦出現(xiàn)得都晚;新皮質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通常所說的大腦,正是它將我們同哺乳動物區(qū)分開來。三種截然不同的大腦代表著不同的腦進化歷程,爬蟲類腦、哺乳動物腦與大腦三重一體。
同樣為大腦的組成部分,腦干支配著人的呼吸、排泄、進食、睡眠等基本的生命活動,而新皮質管理人的記憶、意識與潛意識。腦干和新皮質都因為它們重要的地位而受到廣泛的關注。而邊緣大腦與二者不同,這個名詞在書籍中很少提及甚至沒有出現(xiàn)。
對許多人而言邊緣大腦一直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邊緣大腦的作用的確是巨大的。
案例:千年轟炸者
1999年12月,美國海關捕獲一名企圖炸毀洛杉磯機場的恐怖分子,他的名字叫阿默德,人稱“千年轟炸者”,他和本拉登一樣都對炸藥情有獨鐘,策劃多起爆破案件,行徑非常惡劣。
那天在機場,警方發(fā)現(xiàn)有一位旅客鬼鬼祟祟,行為與一般旅客大相徑庭。在海關檢查時,那人看上去緊張焦慮,并且汗流不止。海關人員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這名可疑人員,于是命令他配合接受詳細檢查,這個可疑人員就是“千年轟炸者”阿默德。阿默德察覺到局勢的嚴重性后,試圖逃跑,但很快就被抓住了。阿默德被帶回警察局接受質問,在接受質問時,他矢口否認自己的犯罪預謀,并說了一些假話,但隨后機場工作人員從他的包里搜出大量炸藥和一些定時裝置,阿默德對此供認不諱,表明了自己想要炸毀洛杉磯機場,沒想到在剛入境的時候就會落網(wǎng)。
原理:邊緣大腦控制人的各種條件反射。
分析:
在上面的案例中,阿默德緊張不安和大量出汗的表現(xiàn),正是固有的邊緣行為特征,這些特征在巨大的壓力面前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在邊緣大腦的結構中也包括丘腦前核,當人在面臨巨大壓力的時候,人體就會不受控制地發(fā)出各種信號,出現(xiàn)焦慮、流汗等反應。
在接受海關檢查的時候,正常人都會表現(xiàn)自然,而阿默德的微反應過于“劇烈”,讓海關人員一下子把他和其他人區(qū)分開來,最后破獲了洛杉磯機場爆炸案。從而所知,大腦邊緣系統(tǒng)的反應是最真實的,以此為依據(jù),海關人員才會當機立斷地抓獲這名恐怖分子。
腦的進化——邊緣大腦從何而來
你可知道,現(xiàn)在的有袋動物、食蟲動物、嚙齒類動物、鯨類及食肉動物以及靈長類動物其實都有共同的祖先?在以現(xiàn)存的物種研究腦的進化史和種系發(fā)生史的時候,專家們發(fā)現(xiàn)各類哺乳動物都在幾千萬年前有著親緣關系,即使它們風馬牛不相及。
現(xiàn)代猿猴并不是人類的直接祖先,因為我們處于同一個時代,只是猿猴的種系特征、腦容量等更加類似于我們的祖先而已。似乎我們有著怎么解決也解決不完的問題,既然現(xiàn)代猿類不是人類的祖先,那么我們共同的祖先是什么?人的大腦如何發(fā)展至今?邊緣大腦這一神秘組織又是在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腦的發(fā)展是一部漫長的生物進化史。
在談及進化的時候,人們常常會把一系列具有哲學高度的問題引用進來并且屢試不爽,比如這個世界從哪里來。
我們可以簡單地將世界理解成是地球,這樣問題就比較容易回答了。根據(jù)科學家的推算,地球應該是在大約46億年前形成的,那時候地球還是一片混沌,當然你也可以理解成地球是一片“餛飩”,因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地球都保持著較高的溫度,地球上的眾多元素都呈現(xiàn)游離的氣態(tài),就像是一碗燒糊的餛飩。
時間蹭蹭蹭地走,一晃就是十幾億年,地球的溫度在逐漸下降,地形也變得逐漸復雜,產生了巖石、水和原始的大氣層等無機物,出現(xiàn)了微弱的生命跡象,又過了幾億年,才產生了動物和植物的分化,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我們都可以稱之為細胞階段。
細胞階段的動物是最低等的動物。單細胞動物至今我們依舊能看到,變形蟲就是一個經常被提及的例子。一只變形蟲就是一個細胞,很明顯,它們沒有大腦,甚至連專門的神經系統(tǒng)都沒有,單細胞生物通過自身的一個細胞,就能完成各種各樣的基本生命活動。
之后生物由于身體的不斷分化而不再只有孤零零的一個細胞,而是有了兩個甚至更多,細胞不斷變化、分化,產生了多細胞動物。在低等多細胞生物中,依舊不存在大腦,但是已經形成了專門的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以及起到協(xié)調作用的神經系統(tǒng),這為具有復雜結構的大腦的產生埋下了伏筆。
幾十億年的生命發(fā)展,僅僅讓單細胞動物的身上多加了幾個細胞,按照這樣的速度,從多細胞動物發(fā)展到現(xiàn)代人類豈不是需要上千億年的時間?還好,動物的發(fā)展速度總是越來越快的。
時間推進到距今大約6億年前的寒武紀,這時候動物的身體結構已經不是簡單的幾個細胞,而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動物——無脊椎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節(jié)肢動物都是無脊椎動物,雖然它們的神經分化不一樣,但是它們都進入了動物階段。
在節(jié)肢動物的身上依舊沒有大腦,但是其神經細胞比多細胞動物更集中,形成了三大神經節(jié),這些位于頭部的神經節(jié)就是腦的雛形。
歷史的腳步又向前邁進了大約1億年,地球進入奧陶紀,這時候無脊椎動物進化成了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一般左右對稱,身體分為頭部、軀干、尾巴三個部分,體內背側有一根脊柱骨,稱脊椎,脊椎動物因此得名。脊椎骨內有一條神經管,無脊椎動物的神經組織是實心的,而脊椎動物的卻是空心的,空心的神經組織增加了空間,有利于興奮的傳遞和神經組織與外界物質的交換,為腦的出現(xiàn)提供了準備條件。隨著低等脊椎動物的逐漸發(fā)展,在神經管的前端膨大形成了腦泡,腦泡逐漸發(fā)展成獨立的五個部分:前腦、間腦、中腦、延腦和小腦,與現(xiàn)在人類的腦相比,至此已經形成了較完善的結構。
兩棲動物的前腦已經發(fā)展成為兩半球,爬行動物開始出現(xiàn)大腦皮層,大腦皮層的出現(xiàn)是神經系統(tǒng)演化過程的新階段,與此同時,低等脊椎動物也逐漸變得高等、復雜起來。
低等脊椎動物變成了高等脊椎動物,這兩者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兩者大腦的結構卻有著天差地別的變化。這里說的高等脊椎動物包括嚙齒類、食肉類和靈長類等哺乳動物。哺乳動物作為高等脊椎動物,其神經更加完善,已經分化的兩個半球出現(xiàn)溝回,在擴大了大腦皮層表面積的同時腦各部位的技能也日趨分化,這時候我們的邊緣大腦正式進入腦發(fā)展的歷史舞臺。
我們的邊緣大腦
邊緣大腦是我們大腦內的一個復雜而又經常被忽視的組織。
首先,邊緣系統(tǒng)擁有一些基本功能,如調節(jié)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感覺信息,調節(jié)內臟活動,引起睡眠活動;其次,作為一些高級脊椎動物和人類專屬的邊緣系統(tǒng),它必然擁有一些高級的功能,如影響或產生情緒、參與學習和記憶活動等。我們在此主要探討的便是情緒及反應方面。
邊緣系統(tǒng)和情緒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有表情的面孔或有情緒色彩的圖片都會使邊緣系統(tǒng)某些部位如杏仁核顯著被激活……現(xiàn)實生活中許許多多的行為都與微反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心理學家對狗、貓、猴等動物進行實驗發(fā)現(xiàn),損傷它們的杏仁核、海馬等區(qū)域,可使動物出現(xiàn)“假怒”反應或“憤怒的行為”;也有研究證明,如果只將扣帶回損壞,會使動物的情緒反應減弱或不易出現(xiàn)。
當我們遇到麻煩——如一只兇猛異常的野獸,或者一個鐵石心腸的美女的時候,邊緣系統(tǒng)就會調整我們的外部行為,表現(xiàn)出許多無意識的反應,它們與邊緣系統(tǒng)一樣沒有太多人會留意,但蘊含的意義卻非常豐富,這些反應就是微反應。
然而,當我們知道微反應的生理機制以后,我們依舊對微反應這個陌生的名詞知道得太少了。如果說人的情緒是一個未知數(shù)的話,那么微反應就是一個函數(shù)關系,微反應究竟讓我們的身體如何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微反應是否有規(guī)律與原則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