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擁有得多,而是計較得少(7)
- 人生不必太計較
- 袁鈺編著
- 4974字
- 2015-06-08 14:11:31
那么,為什么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總是抱怨自己生活得不如別人幸福呢?
有一部分原因是個體缺少“福眼”。有道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更確切地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事實上,幸福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舉個例子,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不用為了吃穿發愁;有一個溫馨的家庭,累了的時候可以遮風擋雨;有一群真心的朋友,悲傷時可以傾訴心事;有一間舒適的臥房,可以安心就寢;甚至在炎炎夏日有一杯冷飲,冷清的冬日有一碗熱湯,這些都是幸福。然而,有些人就是視而不見,就是整天抱怨個不停,從而將原有的幸福忽略了。
此外,那些抱怨生活缺乏幸福感的人,與他們集聚在心的那些習慣性的不幸想法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心存不幸想法的人,會讓事情真的變得糟糕起來。而每一天的開始即心存美好期盼,會令幸福圍繞在你身邊。所以,倘若少一些抱怨,來個思維轉換,將幸福視為一種習慣,習慣于尋找和展現生活中陽光的一面,快樂的一面,那么你肯定會成為一個擁有十足幸福感的人。恰如林肯所言:“人只要心里決定幸福,大多數均能得償所愿。”
再有,一些人善于懷舊,多愁善感,也是導致其無休止抱怨的重要因素。人的一生,總免不了風風雨雨,溝溝坎坎,經歷過錯誤、挫折乃至失敗,有些往往是刻骨銘心的。當這些傷痛時常在我們的腦海中盤旋、縈繞、“重復體驗”時,就會“痛定思痛”,增加絲絲煩惱和愁苦,抱怨自己命運悲舛。
記得印度有這樣一個古老的故事,說的是佛祖為了接觸人們的疾苦,了解人們的抱怨之聲,便從凡間選了1000個自以為最痛苦的人,準備好紙筆,讓這些人將自己所抱怨的痛苦之事寫在紙上。當他們寫完后,佛祖說:“現在,請你們把各自的紙條彼此交換著閱讀閱讀。”結果,這1000個人交換看了別人的紙條之后,都十分震驚。以前,每個人總覺得自己是最“不幸”的人,現在才曉得很多人比自己生活得更不幸,那么自己還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呢?
從現在開始,停止抱怨,用心發現生活之美,并學會贊美生活吧。
格雷厄姆·沃拉斯曾指出,綿羊咩咩地每叫一次,它就會失掉一口干草。一個人的抱怨每多一次,他消極思想出現的次數就多一次,他就越難擺脫破壞自己幸福生活的敵人。因為人的思想好比一塊磁鐵,只吸引與它相似的事物。當你每想像消極思想一次,它們就更深地潛入你的意識之中。請改變你愛抱怨的思想吧。因為你的幸福感首先是在你的思想上取得的。
當你是石子時,就別抱怨命運的不公
有一個人自以為非常有才華。由于一直得不到重用,他每天都露出一副愁眉苦臉的表情。
一天,他終于忍不住了,跑到上帝那里質問道:“命運憑什么對我這么不公?”
聽完這個人的抱怨,上帝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撿起了一顆不起眼的小石子,并將其丟擲到亂石堆中。
然后,上帝對這個人說:“我剛才扔掉的那顆小石子,麻煩你幫我找到它吧。”
這個人雖然覺得上帝答非所問,而且上帝所做出的舉止也令他費解。不過他還是照做了。然而,最終他翻遍整個亂石堆,也沒有找到那顆小石子。
上帝見此情景,將自己手上的一枚戒指摘了下來,然后以同樣的方式投擲到了亂石堆中。結果,這一次,那個人迅速找到了上帝的戒指——一枚褶褶生輝的金戒指。
盡管上帝這次沒有說什么,但是這個人卻頓時醒悟了:當自己還只不過是一顆石子,而不是一塊閃著亮光的金子時,就永遠不要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平。而應該努力將自己變成金子。這才是當務之急。
在出演《武林外傳》之前的多年,閆妮作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演員,拍了不少戲,但幾乎都是小角色,有時只有幾句臺詞。成名后的閆妮說:“我認為金子是一定會發光的,但這個前提就是你要堅持,要去努力。如果你每天怨天尤人那不行,但是保持一個好的心態,去堅持,去拼搏,你一定會有那一天。其實我覺得老天爺都是很公平的。”
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曾經講過這么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
在索尼公司,東京帝國大學的畢業生向來十分受歡迎。有一名叫大賀典雄的帝國大學高才生,是一位頗有才華的年輕人。大賀典雄加入索尼公司之后跟盛田昭夫有多很多次爭論,由于大賀典雄的直言無忌,盛田昭夫很是欣賞與器重他。
令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有一天,盛田昭夫竟然將大賀典雄下放到了生產一線,給一位普通工人當學徒。這出乎很多員工的意料,還有些人甚至懷疑大賀典雄什么地方把盛田昭夫給得罪了。當然,也有一些人為大賀典雄感到不平,但大賀典雄對此并沒有什么抱怨之詞,只是報以微笑。
過了一年,更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還是學徒工的大賀典雄竟然被直接提拔為專業產品總經理,令其他員工費解不已。
在一次員工大會上,盛田昭夫為眾人揭開了謎底:“要擔任產品總經理,需要對產品有絕對清楚的了解,這就是我將大賀典雄下放到基層的關鍵。讓我欣慰的是,大賀典雄在他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做得甚好。不過,讓我堅定提拔念頭的是整整一年,他在又累又臟的工作環境下不僅毫無牢騷與抱怨,反而甘之若飴。”
聽完這一席話,人們恍然大悟,紛紛報以熱烈的掌聲。5年后,也就是在大賀典雄34歲那年,他成為了公司董事會的一員,這在因循守舊的日本企業,是非常難得一見的。
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和不公平,抱怨是無濟于事的,也是蒼白無力的。抱怨只會限制我們的思維,讓我們的視野變得“近視”。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目前的環境不滿意,唯一的辦法,是通過努力讓自己戰勝環境、改善環境。奧地利小說家茨威格說過:“機會看見抱怨者就會遠遠避開。”喜歡抱怨的人在這個遵循強者法則的世界中,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當我們行走在人生的旅途時,難免會遭遇這樣那樣的不平事,并因此而發出不同程度的抱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定要善于調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將抱怨這種消極情緒扼殺在萌芽中。與此同時,還要對自己的狀況進行理性分析,痛定思痛,好好努力,以便將來有一天能夠有所作為。
不抱怨是強者的生存哲學
愛默生說:“一心朝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給他讓路。”同樣,我們一心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又有誰能妨礙我們的上升呢?記住,不抱怨是強者的生存哲學:成功者永不抱怨,抱怨者永不成功。
1894年,朝鮮爆發了一場農民戰爭。
半個世紀后,朝鮮作家樸泰源打算將這一段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歷史用文字呈現出來。
既然有了這個計劃,樸泰源便夜以繼日地忙碌了起來。他的工作節奏是那么快,并且時常廢寢忘食。或許是因為他太過于折磨自己的雙眼了,漸漸地,他的眼睛好像有一層東西蒙住似的,視力下降非常快。醫生檢查的結果是,他患上了雙眼視神經萎縮和色素性視網膜炎。醫生特意規勸他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好好休息、定時檢查,并及時進行治療。
對專家的好心規勸,以及周圍親朋好友的善意關心,樸泰源心懷感激,并且也反反復復地思忖過,不過他卻怎么也放不下手中的筆,他覺得自己不能工作到一半就停下了。他決心爭分奪秒地跟黑暗降臨之前的時間賽跑。
樸泰源的視力越來越差,不幸的時刻還是到來了。
一天,他正在陽光普照的書房中專心整理資料,忽然感到眼前一片黑暗。他詫異地詢問妻子:“親愛的,出了什么事?為什么天一下子就變黑了呢?”妻子無言以對,她只能使勁兒控制著自己的情緒,避免自己哭出聲音來。因為她心里明白,她親愛的老公這會兒已完全失明了。她盼望著出現奇跡:一瞬間老公會突然重見光明,她多么希望眼前發生的一切是在做夢。然而,書桌上的鬧鐘在嘀嗒嘀嗒地作響,既沒有什么奇跡出現,也不是夢境一場。
樸泰源明白發生了什么后,安慰妻子說:“親愛的,別難過,太陽躲進了我心中,跳進我腦中了,我永遠在光明之中。”
依照妻子的賺錢能力,養活老公并不難,而且,單位也同意承擔樸泰源將來的一切生活開支。然而,樸泰源偏要和自己較勁兒,他還要繼續創作。他開始了一場與厄運的搏斗。他請人做了一塊面積跟稿紙相近的硬紙板,在板上刻下橫的豎的空格,安裝上可以固定稿紙的小夾子。樸泰源利用自己“發明”的這個工具,重新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活。
妻子每天早晨上班之前,給他準備好紙和筆,晚上回來幫他校對,謄清當天的手稿,然后念給他聽。妻子一邊念,一邊依照他的要求予以修改,直到他徹底滿意才罷休。
沒想到的是,命運再一次跟樸泰源過不去。1975年,正當他在艱難中堅持創作的時候,左半邊身體也癱瘓了。過了沒多長時間,右半邊身體也完全沒有了知覺。接下來,雙手也不聽大腦使喚了,最后僅僅剩下一張能發音的嘴巴。盡管如此,他也沒有絲毫抱怨,也從沒想過向命運投降,而是繼續致力于他的創作。
他安靜地躺在床上,口中逐字逐句地說著小說的情節,讓別人代為記錄。身邊的人看到樸泰源艱難、痛苦的模樣,無不為他難過,他卻反過來安慰他們說:“別難過啦,疾病給我留下的時間不是很充裕了。別人過一秒,對我而言,等于過十年,只要我能爭取這一秒一秒的時間,讓它來幫助我完成我的理想,我就感到無比幸福了。”
不知過了多少充滿酸楚的日子,長篇巨著《甲午農民戰爭》的第一卷終于在1977年4月出版上市了。又經過異常艱苦的三年多時間,小說的第二卷也脫稿出版了。朝鮮政府為此授予他兩枚國家一級勛章,并贊譽他是“朝鮮的奧斯特洛夫斯基”。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們無力改變,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去接受它們,從最樂觀的角度來審視它們,而不是整日抱怨。很多時候,我們與其毫無意義地抱怨、嘮叨、斤斤計較,不如像樸泰源那樣,努力尋找那些值得欣賞的東西,贊美它、支持它、擁護它、理解它。不久,你將會發現結果大不相同。
依照那些常抱怨的人的看法,尼采應該抱怨他的相貌丑陋;拿破侖應該抱怨他的身材矮小……然而,他們并沒有絲毫抱怨。在很多時候,囚禁你的,不是別人,而正是你自己,是你自己那不健康的心態和偏激的態度。我們要記得,不抱怨是強者的生存哲學。嘲弄和抱怨只是慵懶、懦弱無能的最好詮釋。
有時候沉默比抱怨更有建設性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社會。由于工作與生活的雙重壓力,隨處都充斥著吹毛求疵、流言蜚語和抱怨。在這種環境下,沉默能讓我們自省反思、慎選措辭,讓我們說出自己希望能傳達創造性能量的言論,而并非聽憑不安驅使自己講出一大串又臭又長的抱怨之詞。
經常抱怨的人容易給別人一種“光說不練、怨天尤人”的不良印象,進而減弱自己的人格魅力,甚至被人貼上“無能”的標簽。這么說來,抱怨是比不上沉默的效果好的,因為沉默的人通常是勤于思索的人,也是深沉不魯莽的人,他們給人的印象就是做起事情來很干練、能力也很強。
抱怨一般不會產生積極的效果,只會激化矛盾,使問題變得更嚴重,事件發展得更糟糕。相對于抱怨而言,沉默則可以產生積極的效果,因為沉默的過程也是思索的過程,在思索的過程中,我們容易產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說,沉默比抱怨更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無用的抱怨的話不如不說,沉默比抱怨更具有建設性。
戰國時期,楚莊王繼位三年,沒有發布過一條法令。左司馬問楚莊王:“一只大鳥落在山丘上,三年來不飛不叫,沉默無聲,這是什么緣故呢?”楚莊王回答說:“三年不展翅,是要讓翅膀長大;沉默無聲,是要觀察、思考與準備。盡管不飛,一旦起飛,必然沖天;盡管不鳴,一旦鳴叫,必然驚人!”果然,第二年,楚莊王聽政,發布了九條法令,廢除了十項措施,處死了五個貪官,選拔了六個賢士。于是國家昌盛,天下歸服。
楚莊王不做沒有把握的事,不過早暴露自己的意圖,所以能成就大功績。這正是“大器晚成,大音希聲,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常言道:“禍從口出。”也就是說,沒有意義的抱怨可能激化矛盾,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倒會讓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所以,時機不成熟的時候,不如保持沉默,在沉默中暗暗地尋求發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此行事,方是處理事件的最佳方案。
著名作家李敖曾經也就沉默和抱怨表達過自己的觀點,他在《沉默》一文中寫道:
大體說來,沉默就是進步的表示,沉默的時候是我最進步的時候,我不以為這樣說是武斷或矯枉過正的,因為沉默帶給我縝密的思考、清醒的意識、安定的內心與沉重的情緒,多說可不必說的話只能證明我為人的沒有定力,言辭沒有分量,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示,一個成熟的公式應該是愛因斯坦所說的A(成功)=X(工作)+Y(游戲)+Z(少說話),因為目前還停留在淺薄與自救的階段,對任何問題都還沒有真知灼見,不,妄言無當、大言不慚,對我這好說好道的人來說,應該是一種很重要的戒條。薛敬軒說:“句句著實不落空,方式謹言,信口亂彈者,無操存省察之功也。”在我忘記了沉默寡言的當兒,我該想想古人這幾句老話,我相信它會使我變得深沉,老成而穩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