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功名利祿何必太計較(3)

  • 人生不必太計較
  • 袁鈺編著
  • 4982字
  • 2015-06-08 14:11:31

他潛行進國王的御花園。御花園中有個池塘,其中飼養(yǎng)著大量的鴛鴦。他猛然想起自己也曾學(xué)過鴛鴦叫。于是,那天晚上他一邊模仿鴛鴦的叫聲,一邊偷潛入御花園長有蓮花的地方。當(dāng)他在池塘中歡喜地采摘蓮花的時候,所有的鴛鴦都驚動得大喊起來。

看守御花園的侍衛(wèi)聞聲趕過來,呵斥道:“何人如此放肆大膽,這般時刻竟然在此逗留?”窮漢頓時慌張起來,竟然回答了一句:“是我啊!”侍衛(wèi)見狀,隨即縱身一跳,準(zhǔn)備將窮漢逮個正著。這時,窮漢才驚覺似的模仿起鴛鴦的叫聲。

侍衛(wèi)嚴(yán)厲地說:“剛才你不模仿鴛鴦的叫聲,現(xiàn)在才開始模仿,不覺得太晚了嗎?現(xiàn)在我要把你帶去見國王。”

窮漢聽到自己要被帶去見國王,悔不當(dāng)初,但這一切都太遲了。

故事中的窮老公為了小小的名利正道不走,而走上邪道,等到醒悟過來,卻后悔晚矣。倘若我們效仿他,為名利所誘惑,將來墮落豈不是太冤枉。為了不重蹈覆轍,我們要時刻記得,莫為名利誘,量力緩緩行。

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講究效益的環(huán)境里,完全不言名利也是不可能的,但應(yīng)正確對待名利,最好是“君子言利,取之有道,君子求名,名正言順”。

當(dāng)然,最好的活法還是淡泊名利。因為名字下頭一張嘴,人要是出了名,就會招來嫉妒,受人白眼,遭到排擠,甚至有可能由此而種下禍根。正如古語所說:“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而利字旁邊一把刀,既會傷害自己,也可能傷害別人,小利既傷和氣又礙大利。如果認(rèn)為個人利益就是一切,便會喪失生命中一切寶貴的東西。

一個人如若養(yǎng)成看淡名利的人生態(tài)度,面對生活,他也就更易于找到樂觀的一面。但許多人口口聲聲說將名利看得很淡,甚至做出厭惡名利的姿態(tài),實際是內(nèi)心中無法擺脫掉名利的誘惑而做出自欺欺人的姿態(tài),未忘名利之心,所以才時時掛在嘴邊。好做討厭名利之論的人,內(nèi)心不會放下清高之名,這種人雖然較之在名利場中追逐的人高明,卻未能盡忘名利。

這些心口不一的人,實際上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但名利本身并無過錯,錯在人為名利而起紛爭,錯在人為名利而斤斤計較,忘卻生命的本質(zhì),錯在人為名利而機關(guān)算盡,最后傷情害義也害了自己。如果能夠做到心中怎么想,口中怎么說,心口如一,本身完全對名利不動心,自然能夠不受名利的影響。那么不但自己活得輕松,與人交往也會很輕松。

對于有限的生命而言,名與利都是無止境的,我們要適可而止。其實心是人的主宰,名利皆由心而起,心中名利之欲無休止地膨脹,人就不會有知足的時候。欲望就好比是在與人同行,見到他人背有諸多名利走在前面,就不愿意停下來,而是也想背負更多的名利走在更前面,殊不知,如此行事而不考慮自己的現(xiàn)實條件,最后只會落得個累倒在途中的慘淡結(jié)局。

幸福是不可以用金錢等價交換的

問一個簡單的問題:“一個人有錢就一定是幸福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時至今日,從未有明顯的證據(jù)表明金錢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徑。

當(dāng)然,在市場經(jīng)濟社會中,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行的。金錢的作用堪稱是神通廣大的,它能夠買到市場上出售的很多東西。沒有它,我們就無法吃飯、穿衣、出行……總之,沒有它,日子便沒法繼續(xù)過下去。所以,很多人拼命地去賺錢,甚至不惜犧牲健康來換取金錢。在他們看來,金錢是萬能的,只要賺到了足夠的錢,就可以幸福快樂地享受人生了。

現(xiàn)在許多人錢賺得越多,反而負擔(dān)越重,就是因為錢賺得越多,就花費越多,花費越多,就不得不去賺更多的錢來支付更多的開銷,也就必須消耗更多時間去管理金錢與投資。金錢的誘惑堪稱巨大的無底洞,你永遠也難以將其填滿。假如深陷其中,就只能活在追逐金錢的強大壓力以及求而不得的苦惱里,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

不難看出,盡管生活中離不開金錢,但金錢多了并不一定就能幸福快樂。金錢與情感幸福并非是成正比的,所以我們不必太計較金錢的多寡。

在荷蘭流傳著這樣一則關(guān)于金錢的諺語:有了金錢,你可以買房子,但不一定能買到一個家;有了金錢,你可以買鐘表,但不一定能買到時間;有了金錢,你可以買一張床,但不一定能買到充足的睡眠;有了金錢,你可以買書,但不一定能買到知識;有了金錢,你可以買到血液,但不一定能買到生命;有了金錢,你可以買性,但不一定能買到愛。

的確,在這個紛繁復(fù)雜的現(xiàn)代社會,金錢越來越攀居重要地位,比如萬一遭遇困厄、生活拮據(jù)、身患重病……我們總是那樣渴望金錢,渴望它帶給我們健康,渴望它讓我們擺脫困境,渴望它給我們帶來舒適的生活,但并不能因此就說金錢是萬能的。當(dāng)金錢被視為神圣的、萬能的、第一位的東西時,人就喪失了生命中所有寶貴的東西,人也就不能再稱之為人了。事實上,這樣的人是毫無幸福可言的。

事實上,當(dāng)一個人對金錢有過多的貪欲,將其視為生活唯一的目標(biāo),并被金錢所異化時,他是什么事情都無所畏懼的,最終也將會因此而葬送掉自己的一生。比如,有一些人,由于貪欲膨脹,不惜出賣國家的情報機密,不惜侵吞巨款公款,甚至將國家下?lián)艿木葹?zāi)款據(jù)為己有;有一些美貌女子,由于銅臭腐蝕了靈魂,不惜拋掉名譽、貞操、廉恥,用肉體換取金錢,將原本應(yīng)該好好奮斗一場的青春年華揮霍掉。

加艾德·第愛納先生是伊利諾伊州立大學(xué)的心理學(xué)。他在對財富與幸福的聯(lián)系研究后指出,在人均年收入低于1萬美金的不發(fā)達國家,只要保障并改善一些基本需求,比如教育、營養(yǎng)、醫(yī)療、人權(quán),人們就會認(rèn)為十分幸福。但對發(fā)達國家的人而言,情況卻大為不同。恰如《追求幸福》的作者大衛(wèi)·G·梅耶在書中所指出的那樣:“一旦擺脫貧窮,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就很難提升人們的幸福之感。人們絕非越有錢就越感到幸福。”

換句話說,盡管財富不會阻礙人們獲得幸福,但它也不能帶給人們恒常的幸福。有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希望能夠用金錢換來幸福,于是,他們購買生活用品,甚至是奢侈品,然而,他們很快發(fā)現(xiàn),這些東西帶來的幸福感很短暫,幸福是不可以用金錢等價交換的。

幸福是一種深層上的精神體驗,關(guān)鍵在于心境。有道是“境由心造!”俄默·伽亞謨是波斯著名的詩人。他曾這樣說:“一杯美酒,一卷詩書,地獄于我亦是天堂。”一語中的,形象地道出了個中底蘊。人,既然實現(xiàn)了從動物快感到人的美感的精神超越,就該擁有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唯有如此,方可為我們帶來真正的幸福。

有句俗語說得好:“能用金錢買來的都不貴。”所以,我們不能讓金錢擋住雙眼,不能讓金錢成為套住我們心靈的枷鎖。生活的智者從來不會將金錢視為生活的全部,因為他們明白,生活中還有很多遠比金錢更有意義的東西值得追尋,比如愛情,比如友誼,比如健康……

我們不否認(rèn),對生活在饑餓狀態(tài)下的人而言,金錢能夠使他們離幸福更近些,因為他們需要的就是食品和健康。但“金錢”并不是“幸福”的代名詞,“幸福”也不是什么“大款”的專利。少求寡欲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如果你心懷熱愛生活之情,有一個不懈進取的目標(biāo),有一種積極向上的追求,你就會很容易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作為身外之物的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假如連生命都丟了,金錢再多又有何用?在生活的基本需要有所保障的前提下,與周圍人的關(guān)系是和諧融洽的,我們就會有一種幸福感。所以,不妨活得灑脫一些,做一個不太計較金錢多寡的人吧!

不計較名利,能讓你贏得更多

人生一世,始終會與名利相伴,選擇什么樣的名利觀就選擇了什么樣的人生。選擇貪婪就選擇了低俗,選擇淡泊就選擇了高尚。名和利都是羈絆,你如果太過計較,怎么能夠得到解脫呢?要做一個成就非凡的人,就不能被困在名利做主的單極世界里,應(yīng)該跳脫出來,讓眼界更開闊,讓自己擁有更寶貴的品質(zhì)。

小池先生是一名日本籍的企業(yè)家。在他20歲的時候,他曾在一家機器公司做推銷員。有一段時期,他推銷機器十分順利,兩個多星期就跟25位顧客做成了生意。有一天,他忽然發(fā)現(xiàn)他手里所兜售的這種機器比其他公司同樣性能的機器價格稍高了一些。

他心想:“假如被顧客知道了,必然覺得我在欺騙他們,將會對我的信譽產(chǎn)生質(zhì)疑。”于是,小池先生深感不安,馬上帶著合同約書和定單,逐家拜訪客戶,誠實地跟客戶講明情況,并讓客戶重新進行選擇。他的所作所為讓客戶們非常感動。此舉也為他帶來了良好的商業(yè)榮譽,眾人都覺得他這個人誠實,值得信賴。結(jié)果,不但25位顧客中沒有一個解除合約,反倒為他帶來了更多的客戶。

小池不為金錢所惑,不為名利所累的高尚情操,讓他贏得了更多。

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對于金錢、名利,視之越重,害處越大;視之越輕,益處越多。貪婪者會以生存為理由遮掩自己對金錢的貪欲,但是人格高尚的人從來不需要這些理由。因為他們不會為了名利將自己的尊嚴(yán)和良知棄之不顧。也只有這樣的人才不會為名利所累,才會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遠,在超越平凡的高峰上攀得更高。

我國古代將軍的名號繁多,依照封號而言,有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靖逆將軍等;依照官職而言,有上將軍、大將軍、前后左右將軍等;依照綽號而言,有斷頭將軍、啖睛將軍、鐵血將軍等。可是,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麾下的馮異卻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名號——“大樹將軍”。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馮異為人謙虛退讓,遇事隱忍,盡管戰(zhàn)功赫赫卻從不居功自傲。他每次在路中邂逅諸將,不管對方官職高低、戰(zhàn)功大小,都驅(qū)車讓路。劉秀帶領(lǐng)眾將軍行軍打仗時,每次戰(zhàn)斗結(jié)束后,將領(lǐng)們總是圍坐成一圈,高談闊論,論功談賞。然而馮異則時常一個人避坐大樹之下,潛心思考著戰(zhàn)斗的經(jīng)驗得失,時間長了,將士們看到他獨特的風(fēng)格和淡泊名利的態(tài)度,便戲稱他為“大樹將軍”。攻破王朗后,劉秀整編部隊,把投降的將士分給諸將軍,結(jié)果眾軍士紛紛表示愿意歸屬“大樹將軍”,劉秀因此對他更是欣賞有加,屢屢委以重用。

馮異之所以能夠長期被領(lǐng)導(dǎo)重用,關(guān)鍵在于他“才大”而不“氣粗”,居功而不自傲,有一個正確的名利觀。

一個人要有正確的名利觀,就要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biāo)。如果心中沒有遠大的目標(biāo),勢必只會看重眼前的蠅頭小利。縱覽古今中外無數(shù)英雄偉人的精神境界,不難發(fā)現(xiàn),只有視事業(yè)重如山,才能做到看名利淡如水。另外,還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正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名利本身并不是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biāo),但在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的環(huán)境下,金錢、名利對人的誘惑就會越加強烈。如果抵御不了這種誘惑,就可能走上不歸路。

自古以來,金錢、名利對人們的吸引力顯而易見。每個人都希望過上令旁人羨慕的幸福生活,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切忌為此而不擇手段。古語有訓(xùn):“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要有所選擇地爭“權(quán)”奪“權(quán)”,有所選擇地言“錢”掙“錢”,擁有一個正確的名利觀。

太計較金錢,就會淪為金錢的奴隸

在這個世界上生活著的人們,有一部分是金錢的主人,不管錢多錢少都擁有人的尊嚴(yán);還有一部分則是金錢的奴隸,一輩子為錢所役,甚至被錢所毀。盡管視金錢為糞土的人鳳毛麟角,但不甘心淪為金錢的奴隸,幾乎是擁有正常心態(tài)的人都能夠做到的。

那么,如何判斷一個人是金錢的奴隸還是金錢的主人呢?衡量標(biāo)準(zhǔn)并非看他是否腰纏萬貫,而要看他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

一個富翁憂心忡忡地來到教堂,做過祈禱后,他找到牧師請教問題:“我盡管有很多錢財,可是我卻感覺不到我有多么幸福,我甚至不曉得應(yīng)該用自己的錢財做些什么事情?”

牧師讓富翁站在窗前,望著窗外的街道。過了一會兒,牧師問富翁看到了什么。富翁回答:“來來往往的人群,非常美妙!”

接下來,牧師又將一面非常大的鏡子擺在他面前,問富翁:“你看到了什么?”

富翁回答說:“我看到了我自己,我看上去憂心忡忡。”

牧師語重心長地說道:“是啊,窗戶和鏡子的制作材料都是玻璃,區(qū)別在于鏡子上鍍了一層銀粉,單純的玻璃讓你看到了別人,也看到了多姿多彩的外界環(huán)境,沒有什么阻攔你的視線,但鍍上銀粉的玻璃只能讓你看到你自己,是金錢遮蔽了你心靈的眼睛,你守著你的財富,只是守著一個封閉的世界,卻忽視了對他人施以愛心。”

富翁聽罷,頓有醍醐灌頂之感。

從此以后,富翁開始不再計較金錢,總是盡可能地去資助那些有困難的人,把自己的博愛帶給他們,而得到幫助的人則用無盡的感激和祝福報答他。

富翁從中不斷地得到歡樂,心情也變得開朗了。

對于智者來說,錢財是積累功德的一種資源;對于愚者來說,錢財是誘惑,是遭遇不測的陷阱。古語有云:“善用之為福,不善用之為禍。”對于物質(zhì)與錢財,我們需要用一顆覺醒的心來看待,并且善用它們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遺憾的是,在實際生活中并不乏唯錢而動,缺乏奉獻與合作精神的人。這些人言談舉止之間無不被金錢所役,被牽著鼻子走,他們是金錢的奴隸。淪為金錢的奴隸是人性的悲哀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镇市| 临城县| 武宣县| 行唐县| 长丰县| 北安市| 深州市| 彭水| 莱芜市| 克拉玛依市| 平度市| 陇南市| 盱眙县| 浏阳市| 茌平县| 桐庐县| 革吉县| 扶余县| 察雅县| 兴和县| 临江市| 金沙县| 鄂伦春自治旗| 宁武县| 甘洛县| 包头市| 株洲县| 吴堡县| 东平县| 安图县| 康平县| 霍林郭勒市| 堆龙德庆县| 句容市| 海口市| 诸暨市| 海淀区| 桑日县| 深圳市| 靖西县| 金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