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這種思路,有一位名叫白浩丁(Amico)的人總結(jié)出了這樣一個幸福公式:
幸福=所擁有的-欲望×欲望
其中,所擁有的=欲望×努力
由以上兩個等式,通過簡單的數(shù)學(xué)推導(dǎo)便可得出:
幸福=欲望×(努力-欲望)
接下來,我們具體分析一下上述幾個幸福公式。
第一個幸福公式提醒人們,要對欲望的增長速度加以控制,使其不能超過“所擁有的”增長速度,否則總有一天它會將你一切的幸福“吞噬”掉,而且要注意到欲望一項是平方,增長速度原本就會更快。常言道“知足常樂”,當(dāng)你感到不幸福的時候,不妨問一下自己:“我是否想要的太多了一些呢?”
第二個幸福公式告訴人們,意欲實現(xiàn)或者獲得更多的愿望,需要腳踏實地做出努力。
推導(dǎo)而出的第三個幸福公式表明,人們的努力程度一定要超過欲望,否則,欲望越大,結(jié)果越不理想。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可以徹底做到“無欲無求”,沒有絲毫欲望的生命就宛若一潭死水,沒有腳踏實地的努力,就不能有所進步。從公式上不難看出,當(dāng)欲望為“零”的時候,幸福也就是“零”了。
人們對于事業(yè)和官職的追求,似乎是永無止境的,人在達到某個層次之后,往往在片刻滿足之后立馬將眼睛投向更高層次的欲望——這原本無可厚非,卻的確是人的痛苦之源。適度地降低欲望,學(xué)會對金錢和官位的適度的不計較,可以讓我們深深體味到久違的幸福與安逸。
貪婪并不能讓人得到更多
貪婪指一種攫取遠超過自身需求的金錢、物質(zhì)財富或肉體滿足的欲望。古語有云:“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說的就是人的貪婪,以及貪婪的后果。
從前,有一個窮人很想有自己的土地。有一天,他去拜訪一位部落的首領(lǐng)。首領(lǐng)聽完窮人的話后,對他說:“你,做一個標(biāo)記,從這里往前跑,你跑過的土地都屬于你,條件是你必須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回來。”聽了這話,那個窮人就開始鉚足了勁兒地跑啊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累死了。于是,首領(lǐng)挖了個坑,就地把他給埋葬了。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貪心不足啊,一個人要多少才夠呢?死后所擁有的只不過是坑這么大的地方。”
倘若那個窮人不那么貪婪,就不至于失去得到一塊地的機會,更不會將自己的性命搭進去。可見,貪婪并不能讓人得到更多,有時反倒連已經(jīng)擁有的也會失去。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深海中,有一條小鯊魚長大了,開始跟著媽媽一起學(xué)習(xí)怎么覓食。漸漸地,它學(xué)會了捕捉食物的技能。于是,鯊魚媽媽告訴它:“孩子,你長大了,應(yīng)該離開我去獨自生活了。”在鯊魚媽媽看來,它們是海底的王者,幾乎沒有什么生物可以傷害到自己的族群,因此盡管鯊魚媽媽不在小鯊魚的身邊,但還是比較放心的。鯊魚媽媽堅信,小鯊魚憑借著優(yōu)秀的捕食技能,肯定能把生活過得非常好。
過了幾個月,鯊魚媽媽在一個小海溝里見到了小鯊魚。它被小鯊魚的所作所為嚇到了。小鯊魚置身的海溝有著相當(dāng)豐富的食物來源,它就是被魚群吸引到此處的。小鯊魚在這里應(yīng)該變得強壯起來,然而它看上去卻是一副營養(yǎng)不良的狀態(tài),顯得非常疲憊不堪。
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鯊魚媽媽想。它正要過去小鯊魚那里問個究竟,卻看見一群大馬哈魚游了過來,而小鯊魚也來了精神,做好了捕食的準(zhǔn)備。
鯊魚媽媽藏躲在一邊,看著小鯊魚隱蔽起來,等著大馬哈魚游進自己能夠攻擊到的范圍。一條大馬哈魚先游過來,雖然已經(jīng)到達了小鯊魚的嘴邊,但它卻一點兒也沒有感覺到危險的來臨。鯊魚媽媽心想:“這下我寶貝兒子一閉嘴,就可以飽餐一頓了!”然而,出乎鯊魚媽媽意料的是,小鯊魚竟紋絲不動。
兩條、三條、四條,越來越多的大馬哈魚游了過去!然而,小鯊魚卻還是沒有動。它眼巴巴地直盯著遠處為數(shù)不多的大馬哈魚。此時,小鯊魚急躁起來,兇狠地朝著遠處那些大馬哈魚撲了過去,但無奈的是,它們之間相隔太遙遠,大馬哈魚們輕松擺脫了小鯊魚的追捕。
事已至此,鯊魚媽媽游上前去,問小鯊魚:“為什么不在大馬哈魚在你嘴邊的時候,趕緊抓住時機,吃掉它們?”小鯊魚反駁說:“媽媽,你難道沒有瞧見,我可能會吃到更多嘛!”
鯊魚媽媽聽后,連連搖頭說:“非也,非也!孩子,這樣想是不對的。欲望是無法滿足的,但機會卻不是總有的。貪婪不會讓你得到更多,甚至連原來能得到的也會失去。”
其實,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小鯊魚的悲劇,在很多人身上都在重復(fù)上演著。很多時候,人們得不到的原因不是因為自己沒有付出努力,而是因為將自己的心網(wǎng)撒得太大,來不及收網(wǎng),自然毫無所獲。記住:貪欲是個無底洞,你永遠也填不滿。人倘若失去了欲望,固然會失去前進的動力,但人也不能欲望過于旺盛,否則會損失慘重。
欲望的溝壑永遠填不滿,貪心的人永遠不會滿足,沒有家產(chǎn)想家產(chǎn),有了家產(chǎn)想當(dāng)官,當(dāng)了小官想大官,當(dāng)了大官想成仙……欲念永不停止,精神永無寧靜。誠如伊索所說:“許多人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xiàn)在所擁有的也失去了。”這可以說是對得不償失最好的詮釋了。對于欲求,我們要懂得適可而止。
減去心中過多的欲望,簡單生活
面對紛繁復(fù)雜的大千世界,馬不停蹄地追逐,物欲橫流的社會蒙住了太多人的雙眼與心靈。倘若一個人充滿太多欲望,一旦不能達到,欲望便成了失望,進而惹來痛苦。生活的智者懂得給心靈做減法,減去心中過多的欲望,減去沒有價值的、多余的身外之物,簡單生活,讓心靈寧靜淡泊。
人生幾何,既短又長。因其短,我們要學(xué)會減法生活;因其長,我們要學(xué)會化繁為簡。接下來,我們看一個關(guān)于“王魚的魚鱗”的小故事。
在太平洋上,有一座名叫布拉特的小島。在這個島的水域中,生活著一種叫王魚的魚類。王魚分為兩種,一種有鱗,一種沒有鱗,有鱗沒有鱗,全看自己,是由自己選擇的。這個聽上去比較有意思吧。
倘若王魚從小到大都沒有鱗,是十分容易存活的。因為這比較自然。自然了,也就與外界的融洽度更高,活得更自己一些。這種沒有鱗的王魚,一輩子都過得很平靜。
然而,有一部分王魚,則會選擇另一條道路,讓自己漸漸變得有鱗。王魚的鱗甚為特別,來自于外界。王魚有一種本領(lǐng),只要它樂意,就能將一些較小的動物吸引過來,進而貼附在自己的身體上。它先給這些小動物們一點益處,即自身的分泌物。當(dāng)這些小動物被吸引過來后,王魚便想方設(shè)法地將這些小動物身上的物質(zhì)吸取殆盡,將其轉(zhuǎn)化成自己身上的一種鱗片。其實,嚴(yán)格地說,那并非鱗,而是一種附屬物。當(dāng)王魚擁有這種附屬物之后,就會變成另一種形態(tài)。貌似強悍,渾身像一個大氣球。比沒有鱗的王魚,體積至少大出四倍。
那些沒有做吸附的王魚,還會是原來的模樣,相比之下,它們太渺小了,遠不如吸附了外界物質(zhì)的王魚雄壯而威風(fēng)凜凜。
然而,令人震撼的是,當(dāng)吸附了外界物質(zhì)的王魚,生命進入到后半輩子的時候,因為身體機能的日漸低下,這種附屬物會漸漸地脫離它的身軀,令它重新回到最初的模樣——那個較小的外形。
這種變化對另外那些王魚其實是無所謂的,但吸附了外界物質(zhì)的王魚卻忍受不了自己軀體沒有鱗片的狀態(tài)。在它看來,自己光禿禿的樣子實在是慘不忍睹。而且,自己從有鱗退化到?jīng)]有鱗,是一個死去活來的體會,直讓它感覺到這個過程是一種從里到外的被剝奪。
被剝奪了的王魚,心中異常痛苦。它再也沒有辦法適應(yīng)這個世界,游動得也極其不自然,做什么都不像它自己。干脆點兒說,不僅一事無成,還變得煩躁至極。它絕望地掙扎著,痛苦地度過每一天、每一刻。甚至它還會無端地攻擊那些普通的王魚,以解脫自我。遺憾的是,在攻擊的時候,它又沒有了昔日的能力,反過來還會被普通的王魚撕咬,落得個遍體鱗傷的下場。
一旦遍體鱗傷了,它就會自殘,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拼命將自己的軀體朝著巖石上撞擊,撞得稀里嘩啦的,活得那叫一個凄慘。總之,它昔日主宰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性命,都不再屬于它自己了。它感覺自己變了,世界也就變了。外界讓它別扭,它就讓外界也別扭。
那些軀體上帶有附屬物越多的王魚,后半輩子的生活就會越痛苦。它光禿禿的身軀,慘不忍睹的模樣,讓它暗淡無光。可憐的王魚,最后會浮到水面上來,翻來跳去地掙扎數(shù)日之后,便一命嗚呼了。
這種王魚的死狀十分恐怖!只見它身上紅腫一片,透著腐爛,眼睛也被自己撞瞎了。凡是親眼目睹過王魚慘死后的人,都會在腦海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都會覺得王魚太慘了,也都會覺得,它不該選擇附屬物作為自身的鱗片。因為它們原本就不是自己的。
關(guān)于人行于世應(yīng)該怎樣過活的問題,相信人們在看完王魚的故事之后,定會有所啟發(fā)。身為人類的一分子,一生中有許多情景,的確非常像布拉特水域中的王魚。原本自然而逍遙,活得十分自己。但為了某種目的與欲求,它們經(jīng)常不喜歡、不滿足那個原來的自己。于是乎,就依靠著那些附屬物來生活。
一個人的高位,一個人的名譽,就好比是王魚身上的那些附屬物。當(dāng)它們降臨到一個人身上的時候,的確會讓人變成另一種模樣,比以往“高大”上數(shù)倍,就像王魚那樣。問題是,它們最終是要離你遠去的。遠去之后,你將再次變?yōu)槟悴⑽闯浞终J(rèn)識的,也不太喜歡的那個無鱗之身。這本是生命必須要承受的一種殘酷。
這啟示我們,過分絢麗奪目、五彩斑斕的生活,其實是有毒的。只有真實的自我才能讓人真正的容光煥發(fā)。當(dāng)一個人追求簡單生活,只為內(nèi)在的自己而過活,對于外在的虛榮抱有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干枯的心靈就容易被幸福感潤澤,就好比雨露滋潤干涸的大地一樣。
所謂簡單生活,并非就是貧苦、簡陋的生活,而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之后,表現(xiàn)真實自我,生活目標(biāo)、意義明確的生活,是一種豐富、和諧、健康、悠閑的生活。
可見,我們提倡的簡單生活,并不意味著必須將舒適的轎車,甚至是豪宅拋棄掉,返璞歸真,更主要的指向是回到精神田園的豐富多彩與輕松愉悅中,即怎么處理物質(zhì)的儉樸與心靈的單純的問題。對于置身在復(fù)雜、緊張的商品社會中的人們來說,這種簡單生活,無論是在養(yǎng)身還是養(yǎng)心上,都是有很大助益的。
簡單生活,不是浮躁,不是被層出不窮的新事物牽著自己的鼻子走,不是懶惰,更不是不思進取,而是保持一種自由自在的心態(tài)。這種生活雖然不刻意追求,但并不拒絕夢想,它會引導(dǎo)人們?nèi)幦∽约合胍臇|西,宛如天上的云一般,讓人生游走在不經(jīng)意的狀態(tài)中。
簡單生活,就是要心存簡單,摒棄不合理的欲求,主張?zhí)蕹钪锌捎锌蔁o的負(fù)累,不被物欲所驅(qū)逐,不要總以為別人擁有的自己也必須擁有,整天惶惶不安地迷失在自己制造的各種需求里,在物欲的羅網(wǎng)中掙扎不休。
簡單生活,就是要安于淡泊。避免讓太多的虛榮不停地抽打生活的陀螺,避免讓太多的名利思想將心中燦爛的那縷陽光遮擋。
做人要有簡單的心態(tài)。追求功名利祿的人,整天琢磨的是他人對自己如何如何評論,必然活得特別的累;自覺追求淡然恬靜的人,自然是榮辱毀譽不上心,只是依照自己的原則做人,做個古人所說的“沒事漢,清閑人”。
第6節(jié)不為功名所囚,不為利祿所累
很多人見到他人背有諸多名利走在前面,就不甘心停下自己的步伐,而是也想背負(fù)更多的名利走在更前面,殊不知,如此行事而不考慮自己的現(xiàn)實條件,最后只會落得個累倒在途中的慘淡結(jié)局。功名利祿常常微笑著置人于死地。詩人泰戈爾說“當(dāng)鳥翼系上黃金時,就飛不遠了”。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是:放棄那些金錢地位的搏殺和奢侈生活的創(chuàng)造,不為功名所囚,不為利祿所累。
莫為名利誘,不走正道走邪道
古語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與“名”當(dāng)然是社會發(fā)展最有效的潤滑劑,但不可過于看重名利,過于為名利奔波不休。名利不過是生命的塵土。我們要懂得讓自己“停下來”,不對名利計較太多,不被名利牽著鼻子走。
古時候,有一個國家的風(fēng)俗很是奇特。這個國家每到慶典的大喜之日,它治下的婦女都想要親手持一朵漂亮的蓮花去參加慶祝游行。在很多女子看來,唯有如此,才能將自己的高貴展現(xiàn)出來,否則就會覺得自己臉上無光。
當(dāng)時,有一個窮漢的妻子見到其他女子都持著蓮花慶祝游行,但自己的老公卻連一朵蓮花都買不起。為此,她甚為苦惱。她終于忍不住對老公說:“今天是我國的國慶之日,每個女子都手持一朵漂亮的蓮花,你買不起也就罷了,但也應(yīng)當(dāng)想方設(shè)法弄一朵蓮花給我,否則我就跟你離婚!”
窮漢聽到妻子這句話,甚是惶恐,承諾妻子說:“親愛的,等我回來。我一定為你弄到一朵蓮花就是了。你不要說什么離婚,離婚太傷害感情了。”
事實上,當(dāng)時的蓮花不是普通的窮苦之人消費得起的。不過,這位可憐的窮漢,為了獲得妻子的歡心,便決定冒險闖進國王的花園偷摘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