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喜怒哀樂,都是什么樣兒?
- 我最想要的親子情商游戲書
- 金惠仙編著
- 1260字
- 2015-06-06 16:14:52
“適用年齡段”
2~6歲
“游戲背景”
孩子表達情緒的特點是直接外露,很多爸爸媽媽在面對孩子耍脾氣不合作的時候,雖然有的可以耐心勸導,但大部分面對耍潑的孩子還是束手無策。
其實,孩子哭和生氣都是正常的情緒表現,有時候并不一定是真實的感受。比如,幼兒期的孩子有時候會用哭泣吸引爸爸媽媽的關注而并非自己感到不舒服。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表達這些情緒的時候需要掌握一個度。通過一些游戲讓孩子了解情緒從而具有較強的情緒識別能力,可以讓他不僅在與人交往時得到情感的共鳴能夠理解別人,成為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而且在以后成長過程中也容易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幫助。
“游戲準備”
孩子喜歡的玩具
“游戲步驟”
可以先跟孩子一起唱歌。
1.可以先應用《幸福拍手歌》把它改編成各種情緒的表達。
父母在做這個游戲的時候最好跟孩子面對面,可以做夸張點的表情,讓孩子能對情緒有最直觀的認識。
下面是改編的示例,爸爸媽媽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改動:
如果感到開心你就哈哈笑,(可以咧嘴大笑兩聲)如果感到開心你就哈哈笑,(可以咧嘴大笑兩聲)如果感到開心你就哈哈笑呀,我們大家一起哈哈笑。(可以咧嘴大笑兩聲)
如果感到傷心你就嗚嗚哭,(可以一邊揉眼睛一邊發出嗚嗚的聲音)如果感到傷心你就嗚嗚哭,(可以一邊揉眼睛一邊發出嗚嗚的聲音)如果感到傷心你就嗚嗚哭呀,我們大家一起嗚嗚哭。(可以一邊揉眼睛一邊發出嗚嗚的聲音)
如果感到生氣你就跺跺腳,(跺腳兩次,表情也做出生氣的樣子)如果感到生氣你就跺跺腳,(跺腳兩次,表情也做出生氣的樣子)如果感到生氣你就跺跺腳呀,我們大家一起生生氣。(跺腳兩次,表情也做出生氣的樣子)
家長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增加其他情緒,這樣不僅讓孩子活動身體,也能達到讓孩子正確認識情緒的目的。
2.當孩子對于情緒有了基本的認識之后,爸爸媽媽可以更深入地增強孩子的同理心,增強與別人情感的共鳴。
爸爸媽媽可以拿出孩子最喜歡的玩具,跟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戲。
比如為了讓孩子體驗難過的心情,可以讓孩子扮演病人,然后問孩子:“寶寶現在躺在床上不能出去跟隔壁的哥哥一起玩耍,也不能吃最喜歡吃的紅燒肉了,覺得是想哈哈笑還是嗚嗚哭呢?”
當孩子感受到了難受的感覺后,引導孩子說出這種感受,從而可以誘導孩子將心比心,以后見到病人要多體諒他們的痛苦,理解他們。
再比如可以跟孩子換位扮演,讓孩子來當爸爸媽媽處理之前發生的事情:“本來到了飯點,大家都要吃飯了,可是小明為了看動畫片不肯吃飯還發脾氣,那你如果是小明的媽媽,為了小明能夠吃飯好長得更高,你會想怎么做?”
這樣孩子在角色互換的過程中可以慢慢體諒爸爸媽媽的心情,也就沒那么愛耍小脾氣了。
“游戲Tips”
要注意讓孩子體驗消極情緒要適度,要讓孩子能及時化解產生的消極情緒。
在第一個游戲中,當孩子做對了表情的時候給予適當的表揚和獎勵。這樣可以讓孩子對于正確認識到情緒有更高的積極性。
當孩子沒有做對表情或者孩子反應不如意的時候,父母不要操之過急,切忌大聲呵斥。因為孩子的心靈比較脆弱,如果呵斥很可能會產生對此類游戲的排斥情緒,這就與做游戲的初衷背道而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