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寶寶的常見疾病問題集錦
- 專家傳授寶寶健康成長方案(0~3歲)
- 馬軍編著
- 3413字
- 2015-06-04 20:51:43
滿懷喜悅的新爸媽們,不要因為寶寶身體上這樣或那樣的狀況,感到迷惑和不安。
有些狀況是寶寶現階段所特有的生理現象,是寶寶成長的必經“事件”,媽媽們不必十分擔心。只需要細心的媽媽認真分辨,科學應對就行了。當然,新生兒的各個器官、系統發育都不成熟,全身免疫功能差,極易患病。新手爸爸媽媽是應該認真對待的。
1.寶寶出現“奶癬”與喂奶有關系嗎
這一階段,媽媽發現寶寶臉上和耳后部出現紅斑樣皮疹,并伴有奇癢,心里焦急萬分,聽說是奶癬就不給孩子吃牛奶或母乳。這種做法并不可取,因為盲目禁食母乳或牛奶對于胃腸系統發育尚不健全的寶寶來說,是弊大于利。
奶癬,在醫學上也稱為濕疹,嬰兒時期的濕疹主要是對奶粉或母乳中的蛋白質過敏引起的,如果不是很嚴重,可以不用治療,1歲半或2歲以后會自然好轉。
寶寶出現濕疹,是身體對外界物質的一種過激反應,即“過敏”。母乳造成寶寶過敏的可能性很小?!皵嗟裟溉橹螡裾?,是以最大風險換取最小利益。”母乳的溫度、營養成分都是對嬰兒最佳的,因此,寶寶出現濕疹,應該先找到寶寶的過敏原。
千萬不要盲目地停止母乳喂養,因為母乳是嬰兒最佳的天然食品,不僅營養豐富,容易消化吸收,而且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可增強嬰兒的免疫力,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孩子的生長發育,是任何食物都無法替代的。
如果奶癬的發生與母乳確實有關的話,那就得仔細分析一下,由于母乳的成分在很大程度上與媽媽的膳食有關。媽媽要回想一下,自己最近是否吃了某些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以至于這些致敏物質通過乳汁進入孩子體內而誘發奶癬或加劇奶癬的癥狀。
如寶寶出現奶癬確實與母親膳食有關,哺乳的母親就應暫時停止進食與過敏原有關的食物,如雞蛋、魚、蝦、蟹等不吃具有刺激性的食物。
2.寶寶出現鼻塞,媽媽該怎么辦
15天以后,寶寶經常出現鼻塞,有些寶寶即使沒有到戶外去,更沒有接觸感冒的人,卻依然發生鼻塞。
新生兒發生鼻塞,往往并不是感冒,媽媽不必過分擔心,或馬上給寶寶服用感冒藥。當寶寶的鼻腔的黏膜水腫而沒有發現分泌物堵塞鼻道時,媽媽可以用熱水將毛巾打濕后,熱敷寶寶鼻根處,這樣有助緩解鼻塞。
如果是由于鼻腔分泌物造成的阻塞,可用棉棍將分泌物輕輕地撥出來。若是干性分泌物,應先涂些軟膏或眼藥膏,使其變得松軟和不再粘在黏膜上時,再用棉棍將其撥出;或用棉花毛刺激鼻黏膜引起打噴嚏,鼻腔的分泌物也可隨之排出,從而使新生兒鼻腔通暢。
如果寶寶屬于“滲出體質”,媽媽可以盡量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濕度和溫度適宜,減少室內塵埃密度。或者趁天氣好的時候,到室外多接觸新鮮空氣,不要總關在屋子里。
有鼻黏膜水腫的寶寶,清理鼻道一時也不能改變鼻塞的癥狀,若妨礙呼吸,一定要去就醫。
3.寶寶發生乳腺腫脹是怎么回事
無論是男寶寶還是女寶寶,在出生后1周左右會出現雙側乳腺腫脹,是正?,F象,媽媽不必擔心,寶寶的雙側乳腺大的如半個核桃,小的如蠶豆,有的還分泌少量乳汁,這是因為在胎兒時期,胎兒體內存在著來自母體的一定量的雌激素、孕激素和生乳素。
寶寶出生后,來自母體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被驟然切斷,生乳素作用釋放,刺激乳腺增生,而出現雙側乳腺腫脹,大約經過2~3周便自行消退,不需要處理。
需要注意的是,媽媽不可盲目地擠壓乳腺,若人為地擠壓會使寶寶乳頭受傷,細菌侵入,引起乳腺炎,嚴重者甚至導致敗血癥,危及寶寶的生命安全。
寶寶出現乳腺腫大后,媽媽要留心觀察,如發現腫大的乳腺不對稱,一大一小,寶寶經常有哭鬧不安等不適表現,局部發紅發熱,甚至撫摸時有波動的感覺,則可能已出現化膿性乳腺炎,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4.寶寶的濕疹該怎么樣護理
在對濕疹寶寶的日常護理中,不要用堿性強的肥皂、熱水洗患處皮膚。因為肥皂和熱水會將寶寶皮膚表面的油脂洗掉,使皮膚更加干燥,還會刺激肌膚。
媽媽盡量給寶寶穿上純棉的寬大內衣,避免衣物刺激、摩擦加重濕疹。媽媽最好也不要穿絲、毛織物的衣服,以免加重寶寶濕疹。
寶寶得了濕疹后,喂奶的媽媽也應注意飲食。少吃牛奶,不吃魚、蝦、螃蟹等誘發性食物,多吃豆制品,如豆漿等清熱食物。不吃刺激性食物,如蒜、蔥、辣椒等,以免刺激性物質進入乳汁,加劇寶寶的濕疹。一般到寶寶6個月添加輔食后,濕疹會逐步減輕直至痊愈。
5.寶寶為什么容易出現新生兒出血癥
新生兒出血癥的發病原因是維生素K缺乏,使凝血因子(又稱為維生素K依賴因子)在肝內合成不足,從而引起出血。
引起新生兒維生素K缺乏的原因有:
(1)正常人除從食物中直接獲取維生素K外,腸道細菌也能合成一部分,但新生兒腸道內細菌少,所以維生素K合成很少;
(2)維生素K的吸收與膽汁有關,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膽汁中膽酸含量低,影響了維生素K的吸收;
(3)初生兒吃奶量少且母乳中維生素K含量低(母乳中維生素K含量為15μg/L,牛乳為60μg/L)。
新生兒出血癥多數病例主要為胃腸道出血,表現為吐血或吐咖啡樣物,大便帶血或黑便,其次是皮膚、臍部出血。
需要說明的是,凡在正規醫院出生的嬰兒,一般都進行常規預防性維生素K注射,所以實際上本病的發病率不是很高,治療的主要措施也是注射維生素K。
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出生后8天才發?。┒嘁娪诔錾?~2個月的純母乳喂養的嬰兒,主要原因也是維生素K攝入不足;維生素K攝入不足的原因是腹瀉,腹瀉影響維生素K吸收(抗生素、磺胺藥抑制消化道正常菌群),并減少了維生素K在腸道的合成。
6.寶寶濕疹,別擅用激素類藥膏
嬰兒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由內外因素引起的一種過敏性皮膚炎癥。皮損是以丘皰疹為主的多形性損害,有滲出傾向,反復發作,急、慢性期重疊交替,伴劇烈瘙癢,病因常常難以確定,主要是由于患兒皮膚角質層薄,毛細血管網豐富,以及內皮含水及氯化物較多等有關。此外,機械性摩擦如唾液和漾奶刺激,是本病的誘因。
嬰兒濕疹起病大多在出生后1~3個月,6個月以后逐漸減輕,1歲半~2歲以后大多數患兒逐漸自愈。起病時一般先在面頰部出現小紅疹,很快可波及頰下、后頸、腋下及腹股溝等處,小紅疹可變為小水皰,破潰后流水,最后結成黃色的痂皮。皰疹滲出后,紅腫漸漸減輕,進入非急性期。嬰兒濕疹時輕時重,反反復復,孩子在急性發作時搔癢難忍經常煩躁哭鬧,影響食欲和休息。
媽媽別擅自給寶寶用任何激素類藥膏,因為這類藥物外用過多會被皮膚吸收,給寶寶身體帶來副作用。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用些消炎、止癢、脫敏藥物。
7.寶寶睡眠時出現屏氣現象正常嗎
眼瞅著寶寶要滿月了,媽媽滿心歡喜,可最近這幾天,媽媽發現寶寶似乎又出新情況了:“常常屏氣并發出哼哼聲,好似排便困難似的”,特別是在睡夢中出現呼吸不勻、屏氣的情況,讓媽媽的心里又平添了幾分擔心和疑惑。
由于寶寶的大腦神經組織還沒有發育完全,中樞神經功能不穩定,大腦皮層一時性的高度興奮,對皮層下的中樞控制作用暫時性失靈,使中樞神經功能發生紊亂,于是產生上述癥狀。這種癥狀寶寶長大些就會消失。
8.寶寶的頭形不正與睡姿有關嗎
“寶寶的頭形不正與睡姿有關嗎?”這是不少媽媽在觀察寶寶睡覺姿勢后常發出的疑問。
新生兒出生后,頭顱都是正常對稱的,但由于這一時期骨質密度低,骨骼發育快,所以在發育過程中極易受外界條件的影響。如果總把寶寶的頭側向一邊,受壓一側的枕骨就變得扁平,出現頭顱不對稱的現象。
新媽媽在這一階段應注意寶寶頭部的發育,經常糾正寶寶的頭部睡覺的姿勢就行了。過了2個月時,寶寶能夠自由活動頭部,要糾正起來就更難了。
如果寶寶沒有出現頭部不對稱的情況,卻只朝一個方向,就要考慮是不是斜頸的問題了。
9.怎樣正確給寶寶剪指甲
寶寶滿月了,媽媽發現,他最近越來越不老實了,總喜歡用小手去抓臉。這一舉動讓媽媽立刻意識到,要給寶寶剪指甲了。寶寶的指甲過長,很容易把自己的小臉蛋,抓出一道道小紅印。
其實,當寶寶開始出現抓臉的動作時,是寶寶大腦發育的表現之一,因為手的發育是寶寶智力發育中關鍵的能力之一。此時,媽媽只需要把寶寶的指甲剪得稍微短些,然后再輕輕磨磨,讓指甲變圓滑,就不會傷害到寶寶的臉了。
媽媽在準備給寶寶剪指甲時,使用專用的嬰兒指甲剪是不錯的選擇。
剪指甲時,媽媽坐床上或者沙發上,把寶寶抱在身上,寶寶背靠著媽媽,媽媽用手同方向握住寶寶的一只小手。分開寶寶的五指,捏住其中一個指頭剪,剪好一個換一個。
修剪的順序為先剪中間部位再修兩頭。因為這樣會比較容易掌握修剪的長度,不可剪得太深或太多,大致沿指甲前端紅、白界線部位修剪即可,以免損傷皮膚和甲床。再將修剪后的指甲修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