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寶寶的科學喂養
- 專家傳授寶寶健康成長方案(0~3歲)
- 馬軍編著
- 3793字
- 2015-06-04 20:51:43
從臍帶被結扎開始,寶寶從媽媽體內獲得營養傳輸的大門就被關閉了,營養的供給被中斷,也就宣告了寶寶需要自己從食物中獲得成長所需的養分,當然有一份天賜的營養美味正在等待他,這份來自媽媽無私的饋贈就是——母乳。
自從寶寶降生,媽媽就在為開乳的問題煩惱,生怕自己的奶水不足餓著了寶貝,總和老公抱怨,自己之前挑食的情況時有發生,會不會寶寶吃了營養不足的奶水而出現營養不良呢。
為此,爸爸也不得不親自開動腦筋,向身邊的“過來人”請教,到底吃什么才能讓產婦補充營養,既能讓老婆盡早身體恢復,又能讓寶寶吃上營養充分的母乳。
1.相信母乳
母乳的質量是新媽媽不必擔心的事。
母乳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能夠滿足寶寶的需要。除非你自己患有極度營養不良,那時你的母乳才可能出現“質量”問題。
2.初乳貴比黃金
新媽媽分娩之后的7天內分泌的乳汁稱為初乳,顏色淡黃,質地黏稠,比起潔白的乳汁來,初乳確實品相不佳,這正是很多朋友嫌棄并丟棄初乳的原因,殊不知自己丟掉的是比金子更珍貴的乳汁。初乳既適合寶寶的營養需要,也適合他們的消化能力。人們說:滴滴初乳,滴滴關懷。
與媽媽的成熟乳相比,初乳具有無可比擬的優點:
初乳中蛋白質含量較成熟乳多,且乳清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和糖的含量較成熟乳少,最適宜新生兒消化。
初乳中含有抗病能力的免疫球蛋白含量要比成熟乳高數十倍,其中含有許多免疫細胞,如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及淋巴細胞等,這些免疫球蛋白及免疫細胞能抑制或殺死細菌和病毒,被稱為最早獲得的口服免疫抗體。因此初乳又被稱為寶寶的第一劑預防針。
初乳還有輕微的通便作用,能利于胎便排出,減少膽紅素含量,減輕新生兒黃疸。
3.早開奶
開奶是宜早不宜遲的,開奶早可以給寶寶和媽媽帶來很多益處:
寶寶早些和媽媽的乳頭親密接觸有助于減輕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體重下降和低血糖的發生,同時促進寶寶腸蠕動以及胎便的排出。
吸吮乳頭的動作可以刺激媽媽的腦垂體,進而促進乳腺分泌乳汁。媽媽的乳汁在寶寶的吸吮下源源不斷地流出來。
早開奶能夠及時滿足新媽媽和寶寶的心理需求,寶寶在媽媽溫暖的懷抱中得到了關懷、減少了初來人世的陌生感,新媽媽抱著寶寶則體驗著初為人母的幸福與滿足,彼此需要的和諧母子關系便輕松建立了。
4.新媽媽需要補充的營養素
媽媽的健康狀況及營養供給,決定了寶寶發育所獲得的奶水是否有充足的營養。對于哺乳期的新媽媽來說,需要補充的營養包括以下五方面:
熱能:乳母的熱能需要量較正常婦女約增加25%,婦女在授乳期應在原有基礎上增加800千卡的熱量。若營養不良可直接減少泌乳量。
蛋白質:乳母膳食中蛋白質供應不足將影響泌乳量,并使母體處于負氮平衡狀態。乳母應在正常蛋白質供給量的基礎上,每日增加蛋白質25克。
脂類:脂類與嬰兒腦發育有關,尤其類脂質對于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特別重要。必需脂肪酸有增加乳汁分泌的作用,所以媽媽應多食用一些人體必需脂肪酸含量多的植物油。
礦物質:其中的鈣、鐵、銅、鋅、碘等礦物質對于乳母來講是最值得注意的。因為在這個階段很容易使這幾種物質缺乏。例如鋅,產后頭三個月乳母營養不良,乳汁中鋅的含量顯著低于營養良好者。
維生素:乳母攝取的許多維生素對保持乳汁營養成分穩定,維持乳母健康和促進乳汁分泌有重要作用,如維生素B 1有促進乳腺分泌乳汁的功能。其他如維生素A、維生素B 2、維生素C、維生素D,也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哺乳期,媽媽應避免吃的食物
媽媽在哺乳期間,為了自身及寶寶的健康,應避免攝取某些影響乳汁分泌的食物,以免破壞哺喂效果。
產后飲食宜豐富多樣,不要吃刺激性的物品,包括:辛辣的調味料、酒、咖啡及香煙等。酒:一般而言,少量的酒可促進乳汁分泌,對嬰兒亦無影響;過量時,則會抑制乳汁分泌,也會影響子宮收縮,故應酌量少飲或不飲。
咖啡:會使人體的中樞神經興奮。1杯150毫升的咖啡,即含有100毫克的咖啡因,正常人1天最好不要超過3杯。目前,雖無證據表明咖啡對嬰兒有害,但對哺乳的媽媽來說,應有所節制地飲用或停飲。
太過刺激的調味料:如辣椒等食物,哺乳媽媽應避免食用。含添加劑,防腐劑多的食物亦應避免。
油炸食物、脂肪高的食物:這類食物不易消化,且熱量偏高,應少吃為好。
香煙:如果哺乳媽媽在喂奶期間仍吸煙的話,尼古丁會很快出現在乳汁當中被寶寶吸收。研究顯示,尼古丁對寶寶的呼吸道有不良影響,因此,哺乳期的媽媽最好戒煙,并避免吸入二手煙。
藥物:對哺乳媽媽來說,雖然大部分藥物在一般劑量下,都不會讓寶寶受到影響,但仍建議哺乳媽媽應主動告訴醫生自己正在哺乳的情況,以便醫生開出適合服用的藥物。另外,哺乳媽媽應在乳汁內藥物濃度最低時給寶寶喂奶。
哺乳期的媽媽應避免吃可能會造成寶寶過敏的食物。含農藥多蔬菜、水果要洗凈去皮后再食用。
6.寶寶的哺乳頻率及持續時間
新生兒喂養實行按需哺乳,不限時、不限量、不分晝夜,即寶寶想吃就喂,媽媽有奶就喂。最初幾天,喂奶次數與時間應相對更多,以保證吸進足夠多的初乳。
(1)哺乳的頻率
主要是根據寶寶和媽媽的自身需要,沒有固定的時間限制。
嬰兒需要:嬰兒饑餓時就哺乳。
母親需要:母親感到乳房充滿時就哺乳。
一般喂哺新生兒的典型模式:一是出生后24小時內每1~3小時1次,或更多些。二是出生后2~7天內。一般來說,喂奶間隔不要超過3小時,夜間睡眠時可以延長喂奶間隔。當嬰兒睡眠時間較長或母親感到奶脹時,應喚醒嬰兒喂奶。三是母親下奶后,通常每24小時授乳8~12次。
在寶寶出生的第一周里,媽媽最好每兩小時喂一次奶,同時要避免給寶寶喝糖水。
在寶寶尚未建立好規律的睡眠習慣前,為了避免在夜間打擾寶寶睡眠,可以將喂奶的間隔延長到4~5小時。
(2)哺乳的持續時間
每次喂奶時間應控制在15~20分鐘。但有些寶寶即使吃飽了,也喜歡含量著媽媽的乳頭吸吮著玩。
持續時間取決于寶寶的需求。讓寶寶吸空一側乳房后,再吸另一側乳房。如寶寶食量小或母乳量過多,嬰兒只吸吮一側乳房便滿足了,也可以只吸吮一側。
7.科學而舒適的哺乳姿勢
喂養姿勢會影響哺乳的質量,對于媽媽來說,若姿勢正確,乳汁則會很順利地流到寶寶的口中,也可以避免寶寶拉扯乳頭或給媽媽帶來其他的不適感。
媽媽想要哺乳得好就要掌握正確的哺乳姿勢。媽媽只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哺乳姿勢也才是最適合寶寶的姿勢。
(1)分娩后的頭幾天宜采用半躺式
在分娩后的頭幾天,媽媽坐起來仍有困難,這時,以半躺式的姿勢喂哺寶寶便最為適合。把寶寶橫倚著媽媽的腹部,背后用枕頭墊高上身,斜靠躺臥。
(2)最廣泛采用的搖籃式
搖籃式喂哺最為人們所熟悉。嬰兒的頭部枕著媽媽的手臂,腹部向內,而媽媽的手應托著嬰兒的臀部,方便身體接觸。利用軟墊或扶手支撐手臂,手臂的肌肉便不會因為抬肩過高而繃緊。采用這種喂哺姿勢時,墊高雙腳有助身體放松,例如把腳放在腳踏上。
(3)夜晚哺乳宜采用側臥式
晚上喂哺時,可采用這種姿勢。媽媽和嬰兒都側臥在床上,腹部相對,這樣嬰兒的口便會正對乳頭。媽媽的手臂及肩膀應平放在床墊上,只有頭部以枕頭承托。媽媽可用卷起的毛巾或類似物品墊著嬰兒,讓嬰兒保持同一姿勢。
8.寶寶為什么尋找奶頭
自從寶寶吃上了媽媽的乳汁,似乎對什么都不留戀了,初到人間的他,一天中的樂事只有兩件,吃和睡。
這兩天,媽媽也感覺到了寶寶的變化,就是寶寶在睡醒之后,會出現些許的煩躁感,抱起他的時候,他還總是喜歡往媽媽的懷里鉆,對媽媽的乳頭格外感興趣。這使新媽媽體會到了專家通常說的一句有道理的話:“媽媽的乳房就是寶寶的兩個大飯碗”。
寶寶頻繁地尋找奶頭,并不一定意味著他餓了。新生兒除了吃奶之外,還有吸吮的要求,這是他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新媽媽很快就會分辨出寶寶的要求,是饑餓(伴有急促吞咽動作),還是為了快樂的輕緩吸吮。
很多寶寶頻繁地尋找奶頭,是為了能夠在媽媽懷里舒舒服服地躺一會兒,聽聽媽媽的心跳、感覺媽媽的體溫,在熟悉的、媽媽的氣味中,感受母愛,獲得安全感。
9.夜間給寶寶喂奶的注意事項
新生兒還沒有形成一定的生活規律,在夜間還需要母親喂奶,這樣會影響父母的正常休息。夜晚是睡覺的時間,母親在半夢半醒之間給寶寶喂奶很容易發生意外。下面是媽媽在夜間給寶寶喂奶應注意的事項:
(1)別讓寶寶含著奶頭睡覺
有些媽媽害怕孩子哭鬧影響家人和鄰居休息,習慣讓寶寶含著奶頭睡覺,有些媽媽會一聽見孩子哭就立即把奶頭塞到孩子的嘴里。這樣做是錯誤的,不但會影響孩子的睡眠,寶寶更不容易養成良好的吃奶習慣,甚至可能會出現在母親睡熟后,乳房壓住孩子的鼻孔,造成窒息死亡。
(2)保持正確姿勢喂奶
為了培養寶寶良好的吃奶習慣,避免發生意外,在夜間給寶寶喂奶時,應采用像白天一樣,坐起來抱著寶寶喂奶,如果媽媽的健康狀況不允許,也可以采用側臥的方式給寶寶喂奶。
(3)延長喂奶間隔時間
如果寶寶在夜間熟睡不醒,就要盡量少地驚動寶寶的好覺,可把喂奶的間隔時間延長一下。處于新生兒期的寶寶,一夜喂兩次奶就可以了。
10.寶寶吃飽時發出的信號
對于開始母乳喂養寶寶的新媽媽來說,首先會遇到的棘手問題是為何判斷寶寶是不是吃飽了呢?對此,專家總結了下面的寶寶發出的幾個信號:
喂奶媽媽至少有一側乳房已排空。
雖在吸吮,但已聽不到吞咽聲。
在寶寶出生后的頭兩天,至少排尿1~2次;從出生后第3天開始,每天排尿6~8次。
寶寶出生后,每天排大便3~4次,每次多于1大湯匙;出生第3天后,隨著大便量的·不同,每天可排軟黃便4~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