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容易產生嫉妒之處,必須用它去刺激自己更加努力并且不阻撓對方的努力。多疑的人是不會因此而滿足的,他們往往不是出于什么理由而嫉妒,只是為了嫉妒而嫉妒。因此,消除同事對你的嫉妒之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承認對方比自己高明。
人與人不一樣,事與事有區別,不可能人人都合我們的心思,事事都如我們所愿。但是,生活還得繼續,我們依然每天要與人交往,每天要辦事,解決這一矛盾的唯一途徑就是學會寬容。能容人才能與人相處,才能最終得天下。
有一位名叫卡奈爾的書店經理,無意中發現了一封店員對他極盡辱罵諷刺的信,說他是個差勁的經理,希望副經理能馬上接替他的職務。卡奈爾讀了這封信以后,就帶著信跑到老板的辦公室。他對老板說:“我雖然是一個沒有才能的經理,但我依然能用到這樣一位副經理,連我雇用的店員們都認為他勝過了我,我對此感到非常自豪。”
后來,他的老板不但沒有撤換他,反而更重用他了。
卡奈爾真是一個有大胸襟的人,他對比自己能干的人非但不嫉妒,反而大加肯定,為別人感到高興,這種精神著實可嘉,最終他也會得到別人的信任。
嫉妒往往是個人缺乏才能與意志的表現。伏爾泰說:“凡缺乏才能和意志的人,最易產生嫉妒。”因為自己技不如人,就只能用嫉妒的心理去排解心中的不平,一旦嫉妒心理滋長,你就會疏遠那些各方面比自己強的人,到頭來不僅不能鼓勵自己,而且還會阻礙自己的前進。
盧梭說:“人除了希望自己幸福之外,還喜歡看到別人不幸。”這句話不僅道出了人類容易嫉妒的心理,而且對人類幸災樂禍的想法更是一針見血。
嫉妒源于私心。如果能真正做到大公無私,并以“見賢思齊”來要求和勉勵自己,就不會產生嫉妒心理,他人也會為你的崇高而感到由衷的喜悅。不嫉妒不僅會激勵別人,更能涵養自我。
有個人,年輕的時候驕傲自大,自恃才華,因此言行間顯得傲慢無理,咄咄逼人,遭到周圍人的嫉妨,很不受人歡迎。他的一位朋友看不下去了,有一天請他前去,溫和地規勸了他一番。這番規勸如醍醐灌頂,竟使這位年輕人從此改頭換面,為人處事變得謙和禮貌,胸襟廣闊,最終成為一位了不起的人。這個年輕人就是富蘭克林。
他的那位朋友推心置腹地對他說:“富蘭克林,你仔細想想,以你那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態度,什么時候都不尊重別人意見的做法,結果會怎么樣呢?人家受了你幾次難堪之后,再也不愿意聽你那讓人難堪的言論了,即使你真有本事又怎么樣?所有的朋友對你都敬而遠之,而你也不可能再從他們那里學到任何學識和本領。更何況,就你現在知道的事情,還很有限,與高水平的人相比還差的很遠。”
富蘭克林聽了這一番話后,心里大受觸動,經過深刻的思索之后,他已經認識到自己過去的行為很不得當,決定從此以后痛改前非,用較低的姿態處世待人,言行也變得非常謙恭委婉,時時謹防自己的言行有損他人的尊嚴。沒用多長時間,他便從一個狂妄自大、自以為是,人人避而遠之的刺頭,變為一個處處受人歡迎愛戴的人。從遭人拒絕到受人尊敬,富蘭克林的這次轉變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如果富蘭克林當時執意不接受這位朋友的勸勉,仍舊一意孤行,說起話來高高在上,肆無忌憚,根本不把他人放在眼里,他還能取得后來的成就嗎?
淡化嫉妒也就是淡化優位——你不比別人強,別人嫉妒你什么?認為自己不比別人強,這樣別人反倒不再嫉妒你,也會認為你是靠自己的努力獲得的優位。
處于優位是可喜可賀的事,加之別人仰慕,更是容易讓人喜形于色,無形中加強了別人的嫉妒之情。所以,面對別人的贊許,彬彬有禮,不僅可以顯示出自己的君子風度,淡化別人對你的嫉妒,而且還會博得他人的敬佩。
甩掉嫉妒之情,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是一種謙遜的美德。學會淡化嫉妒心理,將有利于減少同事之間的敵意和隔閡。
總之,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降低姿態,發自內心的尊敬和禮貌是贏得同事認可的最好方法,也是與同事得以和諧相處的千古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