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童年遭遇的一切,真的成為過去了嗎
- 哈佛大學第一堂心理課
- 顏雅琴 謝琴等編著
- 3539字
- 2015-06-03 11:31:00
Now drips the saliva, will become tomorrow the tear。(現在流的口水,將成為明天的眼淚。)
——哈佛大學圖書館名言
每個人都有過童年。在我們的幼年時代,我們有過歡笑與淚水,快樂與憂傷,有過刻骨銘心的遭遇,也有過平淡如水的時光。現在回想起來,除了少數片段我們還能記起外,大多數的童年經歷都如逝去的時間一樣淡薄了。
但是,過去的就真的過去了嗎,那些淡忘的童年經驗對我們還有影響嗎?
皮埃爾和他的失語癥
一位留學法國施特拉斯堡大學的心理學博士曾給我講過這樣一則故事。
2007年,在我們大學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我的導師帶我接觸了一位患者,他叫皮埃爾(化名),20歲,男性,圖書館工作人員,獨自一人居住。皮埃爾是同他的父親一起來的,可能是由于初次見面,他看起來有著20歲的成年人不該有的羞澀與局促。
他的父親告訴我們,皮埃爾生下來時健健康康,十分活潑,5歲的時候,莫名其妙地患上了失語癥。父親帶著他四處求醫,但卻始終得不到醫治,醫生們的結論是一致的:皮埃爾并沒有生理上的病癥。
我的導師十分關心皮埃爾5歲時的經歷,由于無法同皮埃爾進行有聲交流,我們更多的是通過他父親的講述來了解他的過去。法國人生性浪漫,皮埃爾的母親在生下他后就遠走高飛了。皮埃爾5歲時,他的父親結交了一位新歡,但相處不久便產生了問題,新女友凡事喜歡訴諸暴力,經常當著皮埃爾的面毆打他的父親。皮埃爾的失語癥就是那時所得。
我的導師分析,這正是問題的中心所在。皮埃爾在5歲的時候看到了他父親被毆打的畫面,這是一幅父親在女人面前潰敗的景象。幼小的皮埃爾覺得有必要為父親做些什么,于是他不再發聲,這是對父親被毆打無聲的抗議。
有趣的是,在后續同皮埃爾的文字交流中,皮埃爾并不記得這件事情了,他只有著模模糊糊的一段記憶。
在導師的建議下,皮埃爾的父親終于娶了一位溫柔的妻子,也加強了同兒子的聯系,一家三口每周末都會相聚一次。接著,父親還帶著皮埃爾找到了當年那位女士,雙方在皮埃爾面前有了一次很愉快的交談,女士也為當年的行為道了歉。
在初次見面6個月后,皮埃爾的父親打電話告訴我們,雖然不太熟練,但皮埃爾終于可以開口說話了。
皮埃爾的故事告訴我們,童年經驗對我們仍有著重要的影響,即使我們早已把它丟在記憶倉庫的某個角落,滿是灰塵。
有讀者要問了,童年的經驗不是已經被遺忘了嗎,為什么我們還會受到它的影響呢?在解釋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要談到一位著名的又頗受爭議的心理學家——齊格蒙德·弗洛伊德。
也來說說齊格蒙德·弗洛伊德
正如談哲學就離不開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談科學離不開伽利略和牛頓,談藝術離不開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一樣,說到心理學,我們就不能避開一個人物——弗洛伊德。
齊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人,精神分析學說的創始人,被世人稱為“精神分析之父”。他創建了影響深遠的精神分析學說,提出了“潛意識”、“本我”、“自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節”等概念,至今仍為人們沿用。他重視人的欲望和本能的作用,尤其是性。在他看來,欲望和本能的壓抑對人們的行為具有動力性的影響。從他的理論誕生至今,盡管飽受爭議,但是對哲學、心理學、文學、社會學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在奧地利的摩拉維亞,4歲時舉家遷到首都維也納。他從小就顯示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并在17歲時考入著名的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76年到1881年他在著名生理學家艾內斯特·布留爾的門下進行研究工作。正是在這里,弗洛伊德接觸到了大量的患者,開創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學說。
1881年弗洛伊德成立了自己的私人診所,并與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其女兒安娜·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學家,是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孫子盧西安·弗洛伊德則是著名的畫家,其作品曾賣出過580萬美元的高價。1938年,弗洛伊德全家因遭納粹迫害遷居倫敦,1939年9月23日他因口腔癌與世長辭。
這里有兩則弗洛伊德的軼事。
弗洛伊德一生嗜好雪茄煙,幾乎煙不離口。按照精神分析的觀點,喜歡長條狀的東西象征著陰莖崇拜。有次記者以此來問他,結果他咳嗽了一聲,答道:“有時雪茄僅僅是雪茄而已。”
弗洛伊德在維也納大學任教期間,他的理論并不受歡迎。學生們并不買他的賬,上課時教室經常空空如也,只有一位瑞士學生堅持每堂課都來。對此,弗洛伊德仍然像坐滿了人一樣為他講課,并耐心地解答他提出的各種問題。那個年輕人后來成為了精神分析學派的另一位大師,他就是卡爾·榮格。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
在遠古時代,原始人對一些神秘莫測、不可捉模的精神現象,如做夢、癲狂等很感興趣,并由此發展出了宗教、巫術等迷信活動。由于這些精神現象不可捉摸,難以理解,因此許多心理學家都把它們排除在意識研究之外。而弗洛伊德卻知難而進,將其畢生精力投入這一精神活動的研究領域,提出了自己的潛意識理論。該理論不僅在心理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而且對醫學、哲學、文學、藝術乃至整個社會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本章開頭,我們已經介紹了潛意識的概念:它是我們平常覺察不到,卻對我們產生影響的、與意識類似的狀態。潛意識的存在是弗洛伊德在長期診治精神病的醫療實踐中得來的。
在弗洛伊德學習期間,他發現了一位古怪的患者。她有一種特殊的病癥,盡管干渴得無法忍受,卻不能喝水。就像患了怕水病一樣,在長達兩個月的時間里,水杯一接近嘴就會被她不可忍受地推開,日常也只能靠吃水果來解渴。對此沒有人知道這種怪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而在一段時間的觀察后,弗洛伊德注意到患者在昏睡或神志不清楚時嘴里常喃喃自語,而清醒后她卻完全不記得自己當時說了什么。于是弗洛伊德對她催眠,并對她反復提示她說過卻又不記得的那幾句話,在催眠狀態中,她談及自己的一件童年往事。當時她走進她討厭的女家庭教師的房間,正好看見女家庭教師的狗正在玻璃杯內喝水,這個場景讓她感到非常厭惡,但由于當時受尊師習俗的約束,她只好保持沉默,并在此后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將這件事埋藏在了記憶深處。在催眠中,她恢復了對往事的回憶,并發泄了她的憤怒情緒。之后她便要求喝水,而且喝起來一點不感到困難。當她從催眠中醒來時,那水杯還靠在她嘴邊。此后她不能喝水的怪病便消失了。
在布留爾的身邊,弗洛伊德接觸了許多類似的患者,通過對這些病例的分析,他覺察到,在患者的內心深處有一種被壓抑的平常意識不到的精神活動在起作用。這種精神活動就是潛意識活動或無意識活動。
隨后,弗洛伊德系統地建立起了他的潛意識理論。弗洛伊德將人的精神活動分成三個層面:潛意識、前意識、意識。任何精神活動,若無法被意識到,經過努力集中也不能浮現于意識中,即屬精神的最深區域——潛意識,潛意識的內容經過一定的誘導(如催眠)是可以出現在意識層面的。若通過聯想,努力集中注意而能被意識到的,則屬于前意識,前意識位于潛意識和意識之間,是潛意識進入意識層面的通道。任何能被我們清醒地感覺到的,則屬于意識層面。潛意識中的內容主要是個人的本能、欲望、情緒和沖動等。這些往往與整個社會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標準相抵觸,由于害怕受到社會輿論的遣責,個人將這些東西壓抑或排擠到潛意識中去,而不愿和不能想起。在人們睡眠、作夢、催眠或精神失常時,壓抑會解除,人們才能意識到潛意識中的內容。因此,潛意識可以看成是人們被壓抑的經驗的儲藏庫。
弗洛伊德還認為,任何精神病癥都是同被壓抑的本能和欲望相聯系的。只要能解除壓抑讓它們浮現到意識中來并加以解釋,就能治療精神病。弗洛伊德采用催眠療法的道理就在這里。
此外,潛意識的影響不僅存在于精神患者的心理活動中,而且還存在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動中。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現的種種口誤、筆誤、幻想和睡夢等行為,其背后都有一種潛在的無意識活動起作用。例如,有一次,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擔任會議主席,他在致辭中數次將開幕說成閉幕。弗洛伊德認為這是由于那位政治家過度疲勞,有閉會休息的潛意識在支配著他。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為人們研究潛意識開辟了一條道路,改變了傳統心理學重意識忽視潛意識的弊端,將夢、過失與錯誤等納入意識研究領域,開拓了精神世界的這個奇異領域。弗洛伊德基于潛意識的心理疾病療法也被證明是有效的,并在臨床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盡管他的理論遭到了許多人的批評,但不能否認的是,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學說是人類社會一筆重要的熠熠生輝的財富。弗洛伊德吸引了大量的后繼者:榮格、拉康、克萊因等,全世界也充滿了他的擁護者,作為心理學上的一面旗幟,它將號召越來越多的人踏上人類精神活動的探索之路。
東方有句諺語:“今日之花,必來自昨日之果。”這同弗洛伊德的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在我們知道了,童年遭遇的一切,即便早已被我們忘記,但也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牢牢打上了它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