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然而真正做到不懲罰自己的人又有多少?除了和尚,不生氣真的好難啊。走在路上被人潑了水,也不知道是什么水。雖然對方一個勁地道歉,你也明白人家不是故意的,可是看著自己濕漉漉的衣服,還是忍不住抱怨:真可惡,怎么這么倒霉?于是一整天都在想這件事,又后悔不已:早知道就早點出門,或晚點出門。總之,到頭來還是在生自己的氣。現在想一想,真是不值得,反正被潑了就潑了,再怎么抱怨、后悔都沒用,衣服還是濕的。那么倒不如這樣想,“也許我穿這件衣服不好看呢,不是常說遇水則發嗎?”這樣一來,快樂指數就上來了,回家換件衣服,重新開始新的一天。寬恕了他人,寬恕了這件事,不等于寬恕了自己嗎?為什么要為了一件已經無法挽回的事而破壞自己一天的情緒,浪費24小時呢?
過失,尤其是我們對過失的自我譴責和反省,是更有意義的。當一個人下決心接受截肢手術時,他一定不再把他的殘肢視為值得保留的軀體的一部分,而是把它當做多余的、對生存形成威脅的、必須舍棄的廢物。在面部整容手術中,沒有部分的、試驗性的或折中的治療手段,疤痕組織必須完全地根除,傷口才能徹底地愈合,對傷口要給予特殊保護,以確保面容的每一個細部都得到恢復,使臉部像受傷前一樣。醫療上的根除并不困難,困難是樂于無保留地消除精神上沉重的債務。難以寬恕自己是因為我們往往從自我譴責中尋找一種安全感,通過保護自己的傷口獲得一種反常的病態的樂趣。只要譴責他人,我們就會產生居高臨下的優越感。自我譴責給人帶來的是一種虛幻的滿足。
做到不生氣并不難。心理醫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中樞神經系統處于最佳功能狀態,那么這個人的內臟及內分泌活動在中樞神經系統調節下處于平衡狀態,使整個機體協調、充滿活力,身體自然也健康。
在生活的不幸面前,應保持冷靜的思考和穩定的情緒,遇事冷靜,客觀地做出分析和判斷。
要多方面培養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如書法、繪畫、集郵、養花、下棋、聽音樂、跳舞、打太極拳等,從事這些活動,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對自己要有自知之明,遇事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不要好勝逞能而去做力不從心的事。
不要過于計較個人的得失,不要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而動輒發火,憤怒要克制,怨恨要消除。
保持和睦的家庭生活和友好的人際關系,這樣在遇到問題時可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別為小事生氣
古時有一個婦人,特別喜歡為一些瑣碎的小事生氣煩惱。她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談禪說道,開闊心胸。
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落鎖而去。
婦人氣得跳腳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婦人終于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只為我自己生氣,我怎么會到這地方來受這份罪?”
“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她:“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婦人說。
“為什么?”
“氣也沒有辦法呀。”
“你的氣并未消逝,還壓在心里,爆發后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高僧笑道。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高僧:“大師,什么是氣?”
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于地。婦人視之良久,頓悟。叩謝而去。
何苦要氣?氣便是別人吐出而你卻接到口里的那種東西,你吞下便會反胃,你不看它時,它便會消散了。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的蠢行。
“氣死我了,氣死我了……”
想想看,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會這樣說呢?你也是這樣愛生氣、容易暴怒的人嗎?是不是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大動肝火,甚至氣得臉紅脖子粗、全身發抖呢?
當你覺得那些糟糕的事情讓你心情不佳時,會不會覺得生氣才是最佳的發泄方式呢?而且也已經習慣這種方法了呢?可是動不動生氣還會導致一個直接的后果,那就是——它會損害你的健康!
美國生理學家愛爾瑪為研究生氣對人健康的影響,進行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把一只玻璃試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態下的“氣水”。結果發現:同一個人,當他心平氣和時,所呼出的氣變成水后,澄清透明,毫無雜色;悲痛時的“氣水”有白色沉淀;悔恨時有淡綠色沉淀;生氣時則有紫色沉淀。愛爾瑪把人生氣時的“氣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只過了幾分鐘,大白鼠就死了。他進而分析認為:如果一個人生氣10分鐘,其所耗費的精力,不亞于參加一次3 000米的賽跑;人生氣時,很難保持心理平衡,這時體內還會分泌出帶有毒素的物質,對健康不利。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發行的《循環》雜志中指出,暴躁易怒的人心臟病發作或是突然暴斃的幾率,比冷靜、不易生氣的人高2倍以上。
心理學家研究小組對101名男性和95名女性進行了研究,其中包括44名已經確診有心臟病的人和99名沒有得心臟病的人。研究包括測量每個人在運動之后心臟的血流量。結果表明,與沒有統治欲和性情平和的人相比,有統治欲的人得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47%,易怒的人得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27%。
研究還發現,不善于表達自己憤怒的女性,更容易得心臟病。而傾向于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氣憤的男性,也更容易得心臟病。這就說明,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如果他們經常發怒,便容易得心臟病。
這項研究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因為如果長期處于情緒不佳、易動怒的情形之下,對于身體健康,更是有絕對性的負面影響。
雖然研究并沒有明確指出高血壓與心臟病之間的關系,但可以確定的是:血壓正常而容易生氣的人,他們罹患心臟病的幾率比其他人高,相對地也增加了危險性。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生氣有損健康。《黃帝內經》明言告誡:“怒傷肝。”肝在生理功能上的作用舉足輕重,不僅能分泌膽汁,調節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而且有解毒造血和凝血的作用。
怒傷腦。氣憤之極,可使大腦思維突破常規活動,往往做出魯莽或過激舉動,反常行為又形成對大腦中樞的惡劣刺激,氣血上沖,還會導致腦溢血。
怒傷神。生氣時由于心情不能平靜,難以入睡,致使神志恍惚,無精打采。
怒傷膚。經常生悶氣會讓你顏面憔悴、雙眼浮腫、皺紋多生。
怒傷內分泌。生悶氣可致甲狀腺功能亢進。傷心氣憤時心跳加快,出現心慌、胸悶的異常表現,甚至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
怒傷肺。生氣時的人呼吸急促,可致氣逆、肺脹、氣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
怒傷腎。經常生氣的人,可使腎氣不暢,易致閉尿或尿失禁。
怒傷胃。氣懣之時,不思飲食,久之必致胃腸消化功能紊亂。
看來,為一點點小事生氣,代價也太大了吧?
看完這些醫學常識后,原本正在生氣的你氣消了還是想繼續生氣呢?如果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就該收斂收斂自己脾氣了。夕陽如金,皎月如銀,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尚且享受不盡,哪里還有時間去氣呢?
適度地“泄憤”
怒氣是不可以長期積壓的。弗洛伊德認為,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凡是病人能夠得到較好的精神疏泄時,病情都會有明顯的好轉。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有些心胸開闊、性情爽朗的人,他們心直口快地把自己的不愉快情緒或心中的煩悶訴說出來。這種人的心理矛盾能獲得及時解決。可是我們也常看到心胸狹窄的人,愛生氣,心中悶悶不樂。由于心理沖突長期得不到解決而發生心理疾病。
一般說來,把怒氣發泄出來比讓它積郁在心里要好。醫學研究認為,當人發怒時,血壓會迅速升高,而當他通過各種方式,如大喊大叫、號啕痛哭或采取報復行動將怒氣發泄出來時,血壓又會很快恢復正常。相反,倘若他們將怒氣強壓下去,那么,他們的血壓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到正常水平。此外,讓怒氣積郁在心中對心臟的健康尤其不利,是誘發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上只是指出一個事實而已,它并不意味著我們在同別人發生沖突時應該憑感情行事,毫無顧忌地對別人采取攻擊行動。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身體狀態是受其心理和精神狀態所影響的,大約有一半以上的疾病是由心理和精神方面引起的,因此,掌握心理平衡對人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長期積壓怒氣會影響身心健康,怒氣長時間得不到排解就可能變成憂郁情緒。發脾氣可造成神經系統緊張,使內分泌處于亢奮狀態,甚至可能引發疾病;從人際關系角度看,一場脾氣發下來,別人不僅會敬而遠之,多年的交情甚至可能因此了結。一個懂得如何發脾氣、正確發泄自己不滿的人才是一個心理成熟、健康的人。喜怒哀樂本是人之常情,沒有理由強迫自己控制情緒而忽視甚至是否定自己的感受。許多心理專家鼓勵人們自然宣泄情緒,有氣就發出來,不要悶在心里。但隨便亂發脾氣畢竟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所以,每個人最好了解自己的情緒,尋找適當的宣泄方式,關鍵在于找準渠道。
公元前284年,燕國大舉進攻齊國,名將樂毅率大軍連下齊國70余城。最后齊國只剩下莒、即墨兩城,已經面臨滅國之災。樂毅將兩城池包圍后,采取攻心戰術,以和平解決齊國這最后兩城為上策,樂毅令部隊撤至兩城外9里處筑壘,對城中出來的齊國百姓不去騷擾,甚至對其中的貧困者給予救濟,慢慢爭取民心。